书名:唐谋天下

第148节

    而这也是这些西域文臣武将,如今为何会如此听从李弘安置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自然根源还在六部之首的尚书省尚书令上,但却不是与李弘有关,而是如今,朝臣已经有人在朝堂上提议,因太子殿下功劳过大,自当效仿先帝,而被任命为尚书令。
    没有人知道,这些朝臣是不是受太子指使,所以才在朝堂上如此建议。
    但有些人因为等李弘回到长安后,很有可能被任命为尚书令一事儿,已经兴高采烈的不行了,天天往大明宫里跑,希望能够在六部谋上一个差事儿。
    而最为乐此不疲,最想谋个差事来干干的,便是如今已经十六岁的沛王李贤。
    作为李治的第六个皇子,皇后武媚的第二个儿子,加上容貌俊秀、聪颖伶俐、举止端庄,也是深的当今陛下李治喜爱。
    虽然前两年与同胞弟弟英王李哲因为斗鸡一事儿,被御史弹劾,但李治在追究时,只是把做了斗鸡赋的王勃赶出了长安,对于这两兄弟,则是一点儿惩罚也没有。
    今日经李贤的求情,李治也已经松动,默然同意了李贤的请求,再次把原本上一世史书记载的,远离长安的王勃,召回了长安沛王的王府。
    沛王李贤想在六部谋个差事,言语之间甚是恳切,甚至拿出了李弘来作比喻,看着皇兄为大唐奔波征战,身为皇弟的自己深感惭愧,也想效仿之,从而为朝堂、为父皇分忧解难。
    非但如此,李贤还担心自己势单力薄,于是拉上比他小一岁的英王李哲,至于比他俩还小五六岁的李旦,还是算了吧。
    那家伙现在每天还要宫女帮忙擦鼻涕呢,何况才十岁,想要谋个差事儿,根本不可能。并不是谁都能像李弘一样,在十岁就任尚书一职的。
    再者李弘那是太子,早晚要继承大统的,所以父皇在十岁之年,给予尚书一职,也是无可厚非。
    李哲除了玩儿,对于其他的事情,一向是听从别人的意见多,自己有主见的时候少,要不然在历史上,也不会被冠以庸弱无能。
    所以看着李贤那兴奋的眼神,就当成了玩儿似的,兴奋的点着头,就跟着李贤进宫了。
    李治对于两人的孝心,自然是听的龙颜大悦,大呼:“朕得如此几子,大唐幸事啊。”
    但李治看着李贤跟李哲(李显,为了好一些区分,大大们别介意)两人脸上写满孝敬的表情,并未在第一时间同意,而是含笑说道:“有此孝心父皇已是满意,至于想要在六部谋个差事儿,容朕考虑考虑可否?”
    两人见有戏,于是点头如捣蒜,连忙谢父皇英明。
    李治在两人兴高采烈的离去后,也不忍拂了两位皇子的孝心,便命扬武去询问尚书省左右丞,张文瓘与赵仁本,是否有其可以担当的职位。
    志得意满、心满意足,憧憬着等李弘回来后,三兄弟齐心协力为他在朝堂上分忧解难的李治,迈着轻快的步伐前往空中花园,今日将在那里跟皇后赏月。
    “今日朝堂之上有何盛事,看陛下龙颜喜悦,定是有得胜凯旋之事儿?”武媚刻意不去往李弘身上猜,那小兔崽子简直就是个磨人精,一个月的路程,走到现在还没有到达,成心不知道为娘的有多想他……想揍他!
    李治拂须而笑,神神秘秘的摇了摇头,便在宫女的侍候下先坐了下来。
    但好大一会儿的功夫,与武媚除了家长里短,谁家闺女可配的上皇家,知书达理、书香门第等等的琐事儿外,武媚竟然未再问他一句。
    憋不住的李治开始主动神秘起来,神秘地说道:“皇后你猜,今日朝堂之上,朕有何高兴之事儿?”
    “猜不到。”武媚冷冷地答道。
    李治碰了一鼻子灰,也不尴尬,向刚五岁的太平公主,他最喜欢的公主招招手。
    只见正在宫女的陪同下,往小脑门上插满了鲜花儿的太平,迈着小腿便跑了过来,临到跟前,突然定下脚步,学着宫女的样子给李治请安:“奴婢给陛下请安。”
    “哈哈……奴婢,你是公主,怎可称奴婢?”李治一把把太平公主揽进怀里,捏了捏那粉雕玉琢般的小脸蛋。
    这才对着皇后武媚说道:“下朝之后,贤儿跟哲儿来见朕了……”
    “他俩过来干什么?”武媚奇怪的问道。
    这后宫之内,两人好几天没有来了,既然去见了陛下,那就应该也来后宫啊,但是武媚并没有见到,所以这才打断李治的话,奇怪又有些惊讶的问道。
    李治含笑摇头,满足地说道:“贤儿与哲儿虽然不如李弘那般文韬武略俱佳,但其孝心可是一点儿也属于李弘,如今两人年岁已大,看朕龙体欠安,处理起朝政颇为费力,今日前来,则是希望能够为朕分忧解难,希望能够效仿李弘,在六部之内谋个差事儿。”
    李治见武媚不说话,于是一边逗弄着怀里的太平公主,一边继续感叹道:“两个皇子自幼便得皇家礼仪之范,又受弘文馆教诲多年,聪明才智不亚于李弘,如今两人修书也已经好几部……”
    “妾身不同意,妾身认为绝不可让他俩参与朝政,哪怕是在六部谋个小差事儿都不行。”武媚这次反常的跟李治唱反调,神情严肃,喃喃摇头说道。
    “皇后这是为何?朕的皇子为朕分忧,你想想,如果兄弟三人都在朝堂为朕分忧,而且他们之间向来和睦,如此传出去,岂不是一段佳话?当年父皇之事,岂不是更能够被天下百姓淡忘,而只记得朕之英明与韬略?”李治没想到武媚会第一时间就反对。
    但他自然也知道,武媚担心的是什么?自然是担心皇家向来只有权利争夺,而无亲情所在。
    但如今,四海升平、百姓安康,如果皇家皇子间也能和睦,这再次前往泰山封禅,祭天敬祖时,岂不是一段载入史册、为李家江山后世树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父皇的和睦典范?
    何况,父皇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情势所逼,无论是皇爷爷还是两个皇叔,都有很大的责任。
    又岂能是父皇一人所为之?而父皇在玄武门之变后,一直努力想要实现的,不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事儿?
    如今有机会在自己手里,实现当年父皇的夙愿,岂能轻易错过?
    武媚盯着李治那探究的双眼,神情凝重而严肃,说道:“陛下切勿如此,就算是陛下有意为李贤跟李哲谋取差事,也需等李弘回来后,询问过……”
    “此事不必多言,到底这皇位是朕的,还是他李弘的?朕还没死呢,怎么就开始想着把朕的皇位传给他李弘了?难道朕想要任命自己的皇子,还需要他太子殿下的同意不成?一派胡言。”李治突如其来,又在常理的生气,并没有让武媚诧异。
    第254章 用意
    当年就想过御驾亲征的他,在众多臣子的劝谏之下,一直都没有效仿先帝一般,在军事上有过功绩。
    如今李弘在西域平阿史那都支、镇李遮匍,踏破吐蕃,率军千里救援早就被大唐罢置的波斯都督府,又大力治理安西四镇,如今前往视察的官员,回来之后,都是夸赞太子殿下年轻有为,大有先帝之风。
    这让一直以来,从未亲征过的李治,心里充满了浓浓的酸意,甚至有天晚上,武媚睡的迷迷糊糊的,李治突然起身说道:“等李弘回来了,让他监国,朕要亲自率兵出征辽东。”
    睡眼惺忪的武媚迷迷糊糊的答应道:“好!好!好!明日妾身便陪您去亲征。”
    如此李治才安稳的躺下睡觉,但一晚上不说上几次,好像就不是皇帝了似的。
    但第二天等睡醒了,在朝堂上李治当着众多官员的面,却是只字不提御驾亲征一事儿。
    如此几番下来,武媚便早已经知晓了李治如今的症结在哪里,还不都是那小兔崽子在西域玩的太疯,以至于现在朝堂之上,夸赞太子殿下,比夸赞他还多,引起醋意来了。
    如果说没有李贤跟李哲此事儿的话,还可以这么理解,但如今,陛下竟然要任命李贤、李哲,这还真的只是跟太子生气吗?还是背后有另一深层次的原因?
    武媚无奈的叹口气,看着气冲冲的李治在扬武的陪侍下,拉着太平的小手往外走去。
    功高盖主四个字突然间在武媚脑海里闪现,但她想来想去,也没有想明白,李治到底是何用意。
    而用意只有李治自己清楚,他才不会嫉妒父皇的丰功伟绩,而是因为自己如今被人冠以“贞观遗风”,让他很不满。
    如何才能在自己的治下,才能够给大唐打上他李治的烙印,这才是他关心的事情!
    父皇文武双全、英明神武,也是因为他的智勇双全,大唐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而李弘如今在军事方面,显然已经达到了父皇的高度,如果文治武功俱佳,那么自己又能留下什么给大唐?又能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功绩?开疆扩土还是百姓安康。
    如今的太平盛世,人们在夸赞当今皇帝时,往往会以父皇的功绩做前缀,夸赞自己忠实的执行了父皇当政时的政治举措。
    而论到开疆扩土,如今李弘已然成了大唐第一人!治理西域、开疆吐蕃,此功绩当今武将之中,谁能与他比肩?
    所以,思来想去,李治便觉得,或许只有自己解决了父皇的遗憾,一是御驾亲征辽东,二就是,避免皇家手足相残,造就一副兄弟同心的和谐皇家环境,如此以来,自己治下的大唐,载入史册时,也会留下自己浓厚的一笔。
    而这一切,可是父皇未曾达到的,李弘还没有办法接触到的事情,如今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些事情,更能够体现他作为大唐天子象征的事情了。
    而这一切,加上李贤跟李哲突然的求官谋事,自然是一下子让李治觉得,或许只有如此,自己才能才李氏江山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堪与父皇相比拟的功绩。
    皇宫里所发生的事情,对于刚出玉门关,经过瓜洲、甘州、凉州,到达金城郡的李弘来说,都是一无所知的事情。
    如今他担忧的是,那个真正的神秘人好像消失了一样,蛰伏在暗中没有了一点儿动静。
    无论自己如何引诱,如何给他们制造空挡,那个人却是毫无反应,仿佛这个人就没有存在过一样。
    如今的金城郡,一直在兰州都督府与金城郡之间转换,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在唐时过于独特,也是因为它与安定郡咸阳的联系,成就了西出长安的第一个要冲。
    因此,兰州向来是被大唐作为一个桥头堡形式的城存在,而这里的常置府兵也自然是为数不少。
    漆黑如墨的夜色笼罩在大地上,夜空中稀疏的几颗星星,点缀着广阔的夜空,时不时的,在高墙大院的外面,会有金城卫队缓缓走过。
    而在卫队离开后,黑暗中便渐渐露出了几道黑影,手里的兵器同样用黑布包裹,如灵猫一样在地上快速跑两步,然后轻轻一跃,便飞上了高大的墙头。
    都督府内,兰州都督王名有些惊慌失措,因为在他眼前出现的,竟然是自己的长吏,如果他公然造反,可是有足够的条件的。
    毕竟大唐都督只持节,而军事大权跟民生,刺史、长吏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管卫,你想干什么?”王名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很冷静,充满了都督的威严。
    “想干什么你看不出来吗?这还需要说明吗?”长吏管卫轻松地说道。
    “你可知道,太子殿下的虎贲就驻守在兰州,你选择这个时候暴动,岂不是自找死路?还不赶紧放下兵器,束手就擒!”王名望了房间内几个兵士。
    而自己与小妾还被光着身子围困在床上,两人如今只有刚才凌乱中,胡乱划拉的几件衣服,挡在身体前面遮羞。
    “把门锲给我,还有你的鱼符一同交出来。”管卫的眼神肆意打量着裸露着大白腿的,王名的小妾,阴森森地说道。
    “管卫,你疯了!”王名差一点儿站起来,要自己的鱼符跟门锲,这明摆着是冲着太子殿下去的。
    “我没疯,倒是你快要疯了!快点儿交出来,或许看在你我同为兰州官员的份儿上,我可以给你留下一个全尸。”管卫眼神喷着火,要不是事情过于攸关,他真想先享受下王名的这名小妾,他惦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王名看了一眼旁边的小妾,哪能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此刻已经彻底镇定下来的他,冷冷说道:“管卫,你可要知道,这是我大唐的太子殿下入驻金城,可不是其他官员,就算是你有门锲与我个人的鱼符,想要轻而易举的打开府门,也是不可能的。除非……”
    “除非什么?”管卫打断他的话,追问道,手里的横刀威胁似的抽出一半。
    “除非是我本人同去,或许你才能有机会进入府内。太子殿下的身份非同小可,可是我大唐的储君,向来进入地方州府衙后,都是会护卫的戒备森严,你仅凭你能调动的人手,强攻是不可能的。”王名继续看着管卫,手里不多的衣衫递给了旁边的小妾来遮挡身体。
    “你确定你不会反悔?”管卫知道王名跟自己一样好色,而这金城的女子,就被他纳了好几个,虽然都是女子自愿的,但他始终认为,王名跟自己一样,都是好色之徒。
    “我反悔有用吗?既然你敢公然早饭,背后必有倚杖,如今我人在你刀下,我要是反悔你大可以一刀杀了我不是?立刻让你的人出去,等我穿好衣服,自当会带你们过去。”王名看着神色有些松动的管卫,继续说道。
    管卫神色有些松动,但转瞬又开始凝重了起来,此事不是自己能够决定,还需要与门外的人商量才行。
    而如今他被围困,想要逃出去自然是不可能了,当下冷冷的点点头,让王名先穿衣服,而他则带着自己的手下,快速退了出去。
    “大人,王名说他可以为我们带路,因为只有他本人,才能让……”
    “蠢货!我们三千人难道还攻不下一个两百人的府邸?让你去要鱼符跟门锲,是为了事成之后,嫁祸给王名,快去找来鱼符,如若不给,杀无赦!”一个男子背对着管卫,骂了一声冷哼道。
    “呃……是,大人。末将这就去。”管卫急忙应是,再次带人进入了房间。
    只见房间里,王名衣衫凌乱,而一旁的小妾也同样,因为大半夜的惊吓,脸色惨白,不过好在,身上凌乱的衣服已经大致都穿戴好了。
    “拿走吧,这是你要的鱼符跟门锲。”王名指了指案几上的两样物事儿,无所畏惧的看着管卫说道。
    “你……你竟然敢骗我!信不信我杀了你!”管卫看着王名那不屑的眼神,便知道自己被骗了,他不过是想让自己给他时间穿上衣服。
    什么需他本人出面才能开启府门,全都是胡说八道,尽是为骗自己而编造的。
    “大人,不可杀。”一旁的一个兵士,挡住管卫举在高空的横刀,低声说道。
    “为什么不能杀!”管卫最恨的就是王名这点了,自诩聪明,一向都是一副任何事都胸有成竹的样子,但每每却老是自己上他的当。
    这几年,自己则就是一直被他真真假假的话安抚着,要不然,早就在阿史奴来时,跟着他走了。
    “您忘了,刚才外面那位大人说了,用他的鱼符调开巡逻护卫,为我们的人进入让路,然后嫁祸于他,如果现在死了,还怎么嫁祸?到时候,外面的大人万一……”兵士在他旁边小声地说道。
    “哼,暂时留着你的狗命,早晚我会杀了你的!撤!”管卫抓起案几上的鱼符跟门锲,转身便向外面走去。


上一章
返回

唐谋天下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