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清和(晋江5.5万收藏)

第24节

    一个高大壮实的边军应了一声,转身跑远了。
    这时,迎面又来了一队边军,为首的一人身材高壮,肌肤黝黑,行容彪悍,是沈瑄麾下一名总旗。
    在城外,同孟总旗打过交道,不情愿的做了一回车夫。
    “前边可是孟总旗?”
    孟清和愣了一下,仔细回想,这人好像姓周,也是个总旗。
    “我是。”
    “孟总旗,沈副千户召见。”
    孟清和苦笑,之前想见没见着,他现在这个样子,站着都费劲,怎么见?
    “周总旗,你看孟某现在……能否回报副千户,通融一下?”
    没有片刻迟疑,周荣直接摇头。
    沈副千户下令,谁敢通融?
    没办法,孟清和只能示意高福放开他,“那就走吧,不过还请周总旗帮把手。”
    “成。”周荣上前几步,扶住了孟清和。
    “高小旗,今日谢过。”
    “不必。”高福摇头,“都是一起杀过鞑子的兄弟,说这些见外了。”
    孟清和点头,不再多说,心想改日做上一顿好的,招待高福等人。
    周荣带着孟清和离开,高福等人也没多留,柱子找来的医户没派上用场,白跑一趟,倒也不敢埋怨。
    这些凶神一样的军汉,还是少惹为妙。
    天将擦黑,孟清和被带到了西城千户所二堂东侧一间厢房。
    室内燃着火盆,驱散了傍晚的寒意。
    黑色的案牍之后,沈瑄正执笔写着什么,侧脸映在烛火中,愈发显得眉如远山,肤似润玉。
    “见过副千户。”
    孟清和单膝跪在地上,凉意从膝盖一点点蔓延,伤口愈发的疼。
    “起来。”沈瑄抬起头,见到孟清和苍白的脸色,蹙了一下眉,“周荣,去请赵大夫。”
    “是。”
    不到盏茶的时间,厢房的门再次被推开,一名念过五旬的老者背着药箱走了进来。
    “见过副千户。”
    老者颌下飘着一缕花白的长髯,相貌儒雅,蓝色的圆领布衫浆洗得十分干净。
    “劳烦赵大夫。”
    “不敢。”
    老者走到孟清和近前,先是看了看他的脸色,没说话,拿眼去瞅沈副千户。
    “周荣。”沈瑄重新拿起笔,沾满了墨汁,“扶他坐下。”
    “是。”
    孟清和被扶坐到了侧对桌案的一张椅子上,下意识的要站起身,被赵大夫一把按住没受伤的肩头,“老实坐着。”
    话落,直接坐到另一张椅子上,两指按在孟清和的腕上,抚须沉吟。
    周荣退了出去,沈瑄重新埋首案头。
    室内只有火盆中偶尔发出的劈啪声,笔端在纸上的摩擦声,静得连呼吸声都听得见。
    孟清和转过头,看着墙上映出的的影子,心头微动。
    卫指挥使司内,朱高煦用过饭,王听事送上茶水,被沈瑄警告过的书吏,就跪在堂下。
    “郡王,您看?”
    朱高煦掀起杯盖,轻轻吹了吹,“没事。沈瑄不会捅到父王跟前,你下去吧,小心做事。”
    “是。”
    书吏退了出去,朱高煦放下茶盏,脸上闪过一抹阴沉。
    王听事站在一边,低着头,不敢出声。
    第二十八章 试百户
    收买的棋子轻易被识破,高阳郡王堵了一口火气,嘴上说不会出事,心里也有些打鼓。一旦消息泄露,被世子抓住把柄,定会狠狠告他一状。
    预想了几种事发的后果,相当了解燕王脾气的高阳郡王很是担忧。
    原因很简单,燕王抓住任何机会在建文帝身边安插钉子,大肆收买宦官搞地下工作,却绝不允许其他人学着干。谁干谁倒霉,不死也要脱层皮,亲生儿子也不例外。
    想到这里,朱高煦脸色更加阴沉,“王听事。”
    “在,郡王。”
    “这个人,在孤离开之前处理了。”
    “遵令。”
    “做得干净点。”
    “是。”王听事躬身答应着,面上不见任何异色,显然是做惯了这类事的。片刻之后,又小心的问道:“那个总旗?”
    “先留着吧。”朱高煦端起了茶盏,茶水有了凉了,“孤还有用。”
    “是。”
    几句话间,决定了两个人的生死。
    孟清和并不知道自己差点就脑袋搬家,他正看着打开药箱,取出瓶瓶罐罐的赵大夫,心怀忐忑。
    换药?当着沈副千户的面?是不是有些不妥?
    在上司面前光膀子着实不雅,何况他这一身皮包骨也实在拿不出手。
    “赵大夫,不如把药给我,我回家再换。”
    “孟总旗,”赵大夫笑得十分和善,话里的意思却同和善沾不上边,“不听话的马驹子,老夫都是绑起来再医治,总旗最好还是别让老夫动手。”
    孟总旗刹那间默了。
    这是大夫还是土匪?难不成是个兽医?
    目光转向沈瑄,副千户正埋首案牍,专心公事中。再看正撸胳膊挽袖子的赵大夫,孟总旗心中更加没底。现在反抗,还来得及吗?
    事实上,孟清和有些想多了。
    赵大夫的医术高超,在整个卫所都是有名的。赵家上数四代曾是前宋御医。南宋国灭后,举家归隐山林,做了隐士。
    国朝初立,洪武帝听说了赵家的事迹,立刻下令征辟,一家子都被“请”到南京。按照洪武帝的逻辑,做隐士有什么搞头?简直是浪费生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一心一意贡献社会才能体现人生的最高价值。
    于是乎,凭借祖传医术,赵大夫成了赵御医,打着儒医的名号,颇受马皇后和太子的赏识。
    可惜好景不长,马皇后和太子先后去世,洪武帝看满朝大臣都不顺眼,举起了屠刀就没想再放下。
    洪武二十六年,赵大夫被卷入了蓝玉谋反案,命虽然保住了,活罪却难逃,直接被发配边塞充军。
    说是蓝玉同党,赵大夫实在有点冤。只因凉国公某日微感风寒,好心给开了一副感冒药,得了几句感谢。结果被有心人士挖出,成为赵家积极参与谋反的有力罪证。
    治病救人和谋反有直接关联吗?
    洪武帝说有,没有也有。
    赵大夫还能怎么办?只能眼含泪水,拜谢皇恩,北出塞外。
    可见,在洪武朝做官很危险,做大夫也是一样。
    幸亏赵大夫一身的本领过硬,头脑也相当灵活,很快总结出边塞的战马比人精贵,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活学活用,成功救治两匹战马,充分体现出其自身价值。
    指挥佥事网开一面,赵大夫不用拿刀子上战场和鞑子拼命,只需做回本职工作,恪尽职守,每月还能领到一石米粮。事实证明,有实力的高技术人才,在哪里都能吃得开。
    孟清和的伤对赵大夫来说不算什么,只是处理裂开的伤口有些麻烦。外用的草药都是现成的,汤药麻烦些,好在备下了丸药。
    这是沈副千户的面子,赵大夫没说,孟清和也知道。
    “伤药两日后再换,丸药用温水服用。”赵大夫收好药箱,擦擦手,“总旗底子薄了些,还需注意休养。”
    孟清和整理好衣服,伤口重新换药包扎过。火辣辣的疼痛感被草药的清凉驱散,精神也好了许多。
    “谢过大夫。”
    “老夫也是职责所在。”
    仔细叮嘱孟清和几句,赵大夫转身向沈瑄行礼,背起药箱告辞离开。虽是行医,到底是“犯官”,该有的礼数,赵大夫从不疏忽。
    房门关上,室内只余孟清和同沈瑄两人,铜盆中的火苗不时跳动,映照在墙上的影子也随之变化。
    沈副千户不说话,孟总旗不能不出声,领导给了好处,做下属的必须有所表示。
    “标下谢副千户。”
    “不必。”
    沈瑄放下笔,拿起案上的宣纸,轻轻吹了吹。墨迹透过纸背,隐约能辨别出上面写了些什么。孟清和忙低下头,垂下双眼,他没看到,什么也没看到。
    静默片刻,沈瑄突然站起身,绕过案牍,拿起铜盆旁的火钳,拨了拨里面的木炭。
    火苗一下蹿升了起来,室内明亮许多。
    “天气愈发的凉了。”
    “是。”
    “孟总旗的授田收成如何?”
    “……”幻听了吧?
    “为何不答?”


上一章
返回

清和(晋江5.5万收藏)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