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清和(晋江5.5万收藏)

第182节

    “父皇,儿臣请父皇责罚!”
    说完,朱高燧眼圈发红,后悔之情显露无疑。
    朱棣终于出声了,“起来吧。”
    “父皇?”
    “朕不会怪罪你。”
    “那兴宁伯?”
    朱棣眼睛一瞪,朱高燧和朱高煦同时打了个哆嗦。
    “五日后,朕亲往大宁。真如你二人所说,兴宁伯非但无罪,反而有功。”
    “父皇?”
    朱棣没好气的哼了一声,“朕下令筹集军粮,可说何时为限?”
    好像……没有。
    “朕言征沙漠,可言何时发兵?”
    似乎……也没有。
    瞪着还有些云里雾里的两个儿子,朱棣手痒,下意识摸向腰间,明显又想动鞭子了。
    还是朱高煦反应快点,“父皇如此说,莫非不欲近期北征?”
    朱高燧慢一拍,却也想到了这点。
    兄弟俩一起看向老爹,真是这个意思?
    “占书曰:金星出昴北,北军胜出,昴南,南军胜。”朱棣负手道,“朕仰观天象,金星出昴北而我军在南,宜慎。”
    朱高煦朱高燧:“……”
    “昔靖难之时,火球天降,吉兆也,旬日大风,我军胜。今有占星之兆,更不可忽略。”
    朱高煦朱高燧:“……”
    老爹是认真的?
    还是个对外的借口?
    虽说迷信天兆不太靠谱,可老爹这么说了,再不靠谱也必须相信。
    甭管老爹是突发奇想还是事先计划好的,总之,能顺利解决筹措军粮的事,不令兴宁伯获罪,朱高燧也乐于应承。
    至于朱高煦,坚信老爹说的话,踩着老爹的脚印走,老爹的旗帜高于一切!
    兄弟俩互看一眼,同声道:“父皇圣明。”
    待兄弟二人退下,朱棣召来郑和,令他去孟清和处传达口谕,“朕知其一心为国,筹集军粮之事,尽力即可。另朕不日往大宁,令其随驾。”
    “奴婢遵旨。”
    郑和躬身行礼,叫来侯显换岗,自己披上蓑衣戴上雨帽,往兴宁伯处传口谕。
    穿过廊庑,碰上傍晚巡职的锦衣校尉,又遇见要到天子处汇报鞑子情报的杨铎,郑和点头,不见多少热络。
    杨铎笑着抱拳,“郑公公有礼,可是出府?”
    郑和道:“咱家要到兴宁伯处传天子口谕。”
    “郑公公要寻兴宁伯,可到定远侯宅邸。”
    “杨指挥使如何知道?”
    杨铎笑道:“在王府外遇上了。本官同兴宁伯有旧,闲谈两句,言及于此。雨大,未免公公冒雨绕路,才出言提醒,并无他意。”
    郑和看着杨铎,杨铎淡然依旧。
    “如此,咱家谢过杨指挥使。”
    “不敢。”
    抱拳颔首,郑和带着的内侍同锦衣校尉擦身而过。
    杨铎脸上的笑容渐渐隐去,一路穿过廊庑,到承运殿前,解下佩刀,经通报入殿,下拜,道:“臣杨铎,拜见陛下。”
    沈瑄府中,郑和向孟清和传达天子口谕,言天子不咎筹集军粮之事,五日后将移驾大宁。
    “届时,定远侯与兴宁伯皆需伴驾。”
    “臣领旨。”
    心中大石落地,孟清和轻松之余,不免思索,是谁帮他在天子跟前说了话。
    不是沈瑄,还能是谁?
    “是赵王和汉王求了天子。”
    郑和实话实说,也是提醒孟清和,欠了这两位的人情,怕是不好还。
    孟清和谢过郑和,决定明日照计划求见天子。
    一为谢恩,二来也是表态。
    汉王和赵王为他说话解围,他却不能立刻丢开,高枕无忧。有个正确的态度,才能再刷一刷朱棣的好感度。
    何况,天子要移驾大宁,多少探一探,也能心中有底。
    送走郑和,孟清和将想法告知沈瑄,沈瑄点头,道:“明日,我与你一同觐见天子。”
    孟清和没拒绝。
    有沈侯爷在,心中更有底气。
    大雨下了一夜。
    翌日,天空放晴。
    孟清和和沈瑄入燕王府,求见天子。
    朱棣早饭用得有些晚,内侍通禀之后,直接让二人到暖阁里回话。
    朱高煦和朱高燧坐在朱棣下首,父子三人都是手里拿着两张厚饼,饼里夹着咸鸭蛋和咸菜,面前的大碗里是热气腾腾的米粥,一口饼一口粥,吃得正香。
    沈瑄习惯了,沈良没被夺爵充军之前,他曾和朱元璋一起用饭。到了北平,也经常被朱棣叫到身边。
    谨守君臣之礼不错,对眼前的场面倒也不陌生。
    “瑄儿用饭没有?没用过,一起用。”
    沈瑄没客气,谢恩之后,接过内侍捧上的粥碗,一口就是小半碗。
    “兴宁伯也用些。”
    天子有命,孟十二郎自然也不敢客气。
    一顿早饭,耗去小半个时辰。
    孟清和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捧着粥碗数米粒。
    朱棣父子却是吃相豪迈,码成摞的面饼,顷刻间见底。
    孟清和算是又一次见到了永乐大帝“平凡”的一面。就算和第一家庭一起啃过肘子,见到这样的场景,他还是会感到新奇。
    撤下碗盘,送上茶水,孟清和取出奏疏呈上。
    北平设立行部,却没有通政使司的分部,奏疏直接呈送天子驾前,基本也能说得过去。
    “闻圣上将移驾大宁,特以紧要呈报陛下。”
    奏疏出自孟清和之手,经沈瑄润色,将大宁屯田,开荒,收揽边民,改进工具等事一一列明。并附上开互市的条目,结合孟清和驻守大宁期间的心得,更有可实行性。
    在奏疏之后,附有目前大宁城能筹集军粮的数目,和朱高燧告知朱棣的并无太大出入。
    “陛下隆恩,不罪愚臣。愚臣肝脑涂地不足以报答万一。只能同麾下竭力戍卫北疆,屯田开荒,以丰边军。”
    “爱卿请起。”
    这个称呼出口,除朱棣之外的人都是一愣。
    能被朱棣叫爱卿的,要么是心腹之人,如朱能。要么就是肯定要倒霉的,如解缙。
    孟清和暗自考量自己属于哪一种。
    从目前状况来看,怎么着,都不会和解大才子一样吧?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子驾临一
    事实证明,凡事情谨慎多思,绝对没错。
    看过孟清和送上的奏疏,永乐帝十分满意,尤其是大宁驻军屯粮及开垦荒田一事,更令孟清和得了诸多夸赞。
    大宁和开平卫杂造局因献“火雷”有功,上下皆有封赏。
    获悉大宁杂造局工匠自发改进工具,以助屯田,且顺天八府也多有农户或商户仿造,借此得了便利,朱棣更是龙心大悦,当即口谕,再赏大宁杂造局上下钞十至二十锭不等,于农事有大功者,另赏银五两,布帛两匹。
    作为组织并领导了一系列工作的大宁镇守,孟清和同样功劳不小,不只得到了皇帝的口头嘉奖。还获赏银五十两,钞二百锭。
    银子尚未发下,孟清和就已经感到烫手。
    从朱棣起兵,靠靖难起家的人都清楚,八字不够硬,被朱棣夸奖可不是什么好事。
    同样的,几番得皇帝厚待,流下的汗水也要加倍。银子到手,必有皇命随后。且事情的难易程度,与赏赐的多少直接挂钩。
    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迎难而上。
    把皇帝的赏赐退回去?军中第一人,成国公朱能都不敢这么干,何况是细胳膊细腿的孟清和。
    想到这里,孟清和嘴里发苦。
    军粮一事,天子不定期限,却没说减少数目,聪明的就该知道,三十万石粮食仍要筹集,一点不能少的送到天子驾前。不然的话,永乐帝早晚会办了他。
    宽限了时间,还办不成事,不是能力不足,就是有意懈怠。
    不从严从重处罚,那就不是朱棣。
    在对下属的高标准严要求上,朱棣十成十像足了朱元璋。


上一章
返回

清和(晋江5.5万收藏)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