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清和(晋江5.5万收藏)

第293节

    毕竟,银子重要,肚子更重要。
    “是,咱家这就去,伯爷稍等。”
    宦官乐颠颠的下去了,没过一回,带了两个小宦官回来。
    小宦官手上托着金壶和一个瓷晚,碗里是冒尖的米饭,壶里则是热水。
    这两样都算不上违制,孟清和要得毫无压力,宦官不过是跑个腿的力气。
    饭和热水送到,孟清和直接拨了一半到菜碗里,泡上热水,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膀子开吃。
    御厨到底是御厨,豪爽,大气!
    吃了三口,咬到两颗胡椒。
    果真是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皇帝不差钱,御膳房不差胡椒。
    正呲牙灌水,突然发现周围异常的安静。
    拼酒声没了。
    说话声也没了。
    抬起头,包括永乐帝在内,刚刚还在拼酒的中年大汉们都直愣愣的看着他,旁边两桌的六部天官也是眼角直抽。
    热水泡饭?还是当着皇帝的面?
    敢在宫宴上这么干的,古往今来,堪称绝无仅有!
    难怪能和定国公这尊杀神关系莫逆,果然是猛人!
    孟清和鼓着腮帮子,无视戳在身上的各种视线,淡定的嚼了几下,把嘴里的饭菜咽下去。
    “陛下,赵院判有言,酒喝太多伤胃,不如用些热水饭食,臣已亲身验过了,陛下可以放心用。”
    隔了几桌的赵院判满脑门黑线,他这是躺着也中枪?
    朱棣摸了摸下巴上的短髭,点点头,放下酒碗。
    侯显连忙上前,道:“陛下,用米饭还是饼子?奴婢这就吩咐下去。”
    “不必。”朱棣直接把桌上的大瓷碗抓过来,“朕用这碗即可。你去问问成国公武阳侯要用什么,照样送上来。”
    “是。”
    侯显领命,很快就有大碗的米饭和热气腾腾的饼子馒头上桌。
    除了勋贵,文臣武将都没落下。比起冷菜冷酒,明显是米饭饼子更得人心。
    不喝酒,光吃饭,这样的宫宴,也算是开了先例。
    殿中的乐舞生差点左脚绊右脚,乐工拨错了两弦。
    吃完半碗米饭,朱棣放下筷子,喝了两口热水,瞅着明显还没吃饱的孟清和,突然道:“ 兴宁伯。”
    “臣在。”
    “北京兵马指挥司,你暂且不要管了。”
    啥?!
    孟清和愕然抬头,这是被撸官了?
    因为一碗米饭?
    成国公朱能和武阳侯徐增寿显然也很意外,天子是恼了兴宁伯?不像啊。
    邻近的文官们却很兴奋,小样的,你也有今天!一边兴奋,一边咬着馒头,丝毫不因馒头的来由而弃之不食。
    孟伯爷运气,瞪眼,有能耐你别吃!
    一边吃一边看老子好戏,不怕噎了喉咙!
    朱棣没理会看好戏的文官,抬手止住了徐增寿的求情,继续道:“兴宁伯博学有才,孝悌刚正,练达人情,知民间疾苦,不以俗世方圆所囿,行事多有独到之处,朕授尔为太子少保,为汉王世子讲学。主以经国方略,礼仪孝悌,民生经济,辅以海外之地民风习俗,方物风情。”
    咔嚓一记惊雷当头劈下,孟清和傻了,彻底傻了。
    太子少保?
    要是他没记错,好像,他那位便宜师傅道衍和尚,才是太子少师?
    徐增寿见孟清和傻愣愣的没有反应,连忙提醒,“兴宁伯,还不快谢恩?”
    看着仍旧直眼中的孟清和,朱能都在感叹,还以为天子是要发落兴宁伯,没想到,却是让他为汉王世子讲学!
    虽然永乐朝的三公三孤三保都是荣誉头衔,但有幸被授予此等荣誉头衔的,绝非常人。
    建文朝罢三公三孤,略过不提。
    洪武朝的三公三孤三保都是谁?
    太师李善长,太傅徐达,太保常遇春。
    三保中的太子太傅更是鼎鼎大名的蓝玉!
    虽说猛人中的大部分下场都不太好,但功劳却是实打实的,做不得一点虚假。
    兴宁伯才多大年纪?就已是位列当朝武官从一品,镇守一方,说位极人臣也不为过。
    一等伯在勋贵中只能算末位。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上头也有都督压着。太子少保不过是个荣誉头衔,根本没多少实权。
    分开看,在朝臣中不算什么。落在同一个人身上,那就相当不得了了。何况,他还是大宁镇守,调居北京,仍掌官印。
    一般而言,如他这般,天子本该冷一冷。永乐帝的表现却打破了众人的普遍认识和传统观念,孟清和的官途,显然还将继续平坦下去。
    同孟清和不对付的朝官不由得倒吸冷气,兴宁伯到底隐藏着什么背景,才得圣上如此恩宠?天子之前的一番话,又是什么意思?
    深思天子之意,一直保持沉默的杨士奇和杨荣等人心头巨震。
    令兴宁伯教导汉王世子经国方略,礼仪孝悌,民生经济,海外方物?
    平王世子出阁就学,天子只令专讲礼仪孝悌,从未言及帝王大训,更不曾提到经国方略!
    汉王世子尚且年幼,竟要学习经国方略和民生经济?
    莫非……
    解缙黄淮等人更是脸色骤变,若非被胡濙拉了一下,解缙怕会当场失态。
    丢下炸雷的永乐帝压根没去看群臣都是什么表情,他也不需要看,锦衣卫和宫内的宦官自然会将某些人的一举一动记录下来,递到他的面前。
    经过徐增寿的提醒,孟清和终于回神,说不激动是假的,可想到这次授官会将他彻底绑上朱高煦的马车,心中又有点没底。
    转念一想,即使皇帝不下这道命令,在外人看来,他也早同朱高煦朱高燧穿了一条裤子。
    纠结于这些,不过是自寻烦恼。
    回忆起在开平卫初见朱高煦的情形,难免唏嘘。
    谁能想到,自己会走到今天?
    换成五年前,朱高煦绝对料想不到,有一天,他会挽起裤脚,和军户一同耕田种地。朱高燧同样不会想到,他会和金银铜钱打起交道是历史开了太大的玩笑,还是误闯历史的蝴蝶掀起了一场飓风?
    孟清和端正神情,抿紧嘴唇。
    既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就不再选择。
    棋局已经摆好,为了走到最后一步,也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沈瑄,保全家人,他必将孤注一掷,拼尽全力。
    若有拦阻,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臣,领旨谢恩!”
    孟清和不会知道,他这一拜,注定成为历史的拐点。
    从这一刻开始,大明王朝的历史,将走向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乃至于世界的历史,都将因此而发生改变。
    第一百九十二章 父子同堂
    宫宴翌日,授兴宁伯太子少保的旨意正式下达。
    兴宁伯府正门大开,孟清和身着大红麒麟服,在府内跪接圣旨。
    传旨的依旧是中官侯显。
    在郑和下西洋的时期内,侯显不只成了朱棣身边第一得用的中官,同孟清和的“友情”也是直线攀升。
    但凡下达给兴宁伯府的旨意,基本都是侯显出面。旁人想抢,统统踹飞。
    “劳烦侯公公。”
    捧过圣旨,孟清和笑着递过红封。侯显接过来,看也没看,顺手塞进了袖子里。
    “不敢言劳烦,亏得伯爷,咱家每次都能沾一沾喜气。”
    话说得很有水准。
    语气真诚,态度更加诚恳,好似每个字都出自肺腑。孟清和如果不相信,就是辜负了侯公公的一番心意。
    咧咧嘴,孟伯爷发现,同侯显比起来,自己的演技和台词功底仍需大幅度提升。
    大明的宦官彪悍,永乐朝的宦官绝对是彪悍中的彪悍,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对比,能出其左右者,基本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
    梁启超赞誉,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孟清和认为,这句话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完全可以将侯显和王景弘等人囊括进去。
    上马能砍人,下马能谍战,登船能远航,比爷们还爷们,这样的的宦官集体,除了永乐朝,基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郑和侯显而被盖上“宦官之友”的大戳,孟清和认了!
    随着侯显的到来,兴宁伯府内一片欢腾。护卫长随都是一脸的喜气洋洋。
    伯爷又封官了,好事啊!
    太子少保,教导汉王世子读书,天大的好事啊!
    送走了侯显,孟伯爷大手一挥,“发钱,三餐加菜!”
    “谢伯爷!”
    孟伯爷不差钱,说要发钱,绝不会用宝钞充数。金银不能随便发,铜钱布帛完全没问题。再不济,胡椒香料堆到院子里,一人扛一袋子回家。


上一章
返回

清和(晋江5.5万收藏)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