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红楼之奶娘的奋斗

红楼之奶娘的奋斗_37

    睡觉前,李漱要把张氏和贾琏赏他的东西交给唐朝。唐朝没收,只是给他找了一个小箱子,让他把自己的体已放进去。
    “你自己的体已赏钱,都自己存着。将来成亲娶媳妇都要靠这个呢。不许乱花,知不知道?”唐朝相信不会再有个虎妞像自己一样嫁给一无所有,还带着托油瓶的李狗蛋了。
    这个时代都讲究长嫂如母,贾政见到张氏的恭敬劲,唐朝是见过的。所以成亲后,她也把李漱当成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但这并不代表,她会将李漱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对待。所以,很多事情,唐朝都会给自己划上一条线,就好比这件事情。
    李漱过年八岁了。这个年代讲的是男女七岁不同席。当然穷人家是没有那些个穷讲究的。所以,一家五口都是一起吃饭,晚饭后也会坐在一起说说话。
    一家人聚在一起,冬天省了柴火,晚上省了灯油。而且说说笑笑也有些趣味。总比一家五口,分成三批强。
    李漱从他嫂子手里接过小匣子,小手一挥,道,“嫂子您放心吧。我不会乱花的。您没嫁我哥时,家里的钱,我就管过。我哥手松着呢。谁来借,他都往外掏。每个月到月底时,我们就只能喝粥。”就是喝粥还不是顿顿都有呢。
    那样的日子,李漱还一直担心他哥会真如别人说的那样娶了嫂子不要他了呢。不过幸好天上的爹娘保佑,嫂子一家都是好人。不但不嫌弃他能吃,还将他送进府里做事了。
    嫂子真好!
    张婆子听了这话,斜了李狗蛋一眼。转头看向李漱,“阿漱呀,我怎么觉得你是又长个头了?”这孩子这小一年,吃的好,这个头蹭蹭地往上长。刚才说话时一笔划,又漏出一节小手腕。
    “有吗?就是觉得最近衣服和裤子都短了。”李漱走到屋中的一根柱子处,仔细地找了找上一次唐朝在那里给他划的道道。
    唐朝看了一眼,“这才两个月,确实是又长了。这衣服还是刚入冬的时候做的呢。我那还有些棉花,回来给他接一接吧。”幸好因为李漱跟了贾琏,总要在主子面前晃荡。所以,自进府开始,府里便给他做衣服了。
    唐婆子又道她那里也还有之前给孩子做小被剩下的棉花棉布,正好趁着这会天还早,她一会儿的功夫就能把棉衣棉裤接了出来。
    说到这里,唐婆子又让唐朝找一些尺头,在李漱出门上工的我衣那里,接上一道牙边。既增了长短,看着也好看。
    唐朝一听,起身回屋去翻尺头。这一边李漱一看嫂子和大娘都忙了起来,便自发的先回房把衣服能从身上换上来的换,能直接抱过来的抱过来。
    一时间,唐家小院的堂屋里,唐朝和她娘一起做着针线活,李漱练字读书看着炉火。而笨手笨脚的事李狗蛋便在一旁一会儿哄着醒醒睡睡的儿子,一会坐在小板凳上就着水壶中的热水洗着儿子的尿布,和家里其他人的衣服。
    一般情况下,家里的粗活重活都是李狗蛋在干。但什么是粗活,什么是重活。却是由唐朝指派的。
    就好比儿子的尿布,唐朝就从来没有自己洗过一回的。
    又好比一些衣服裙子,唐朝也就只有刚成亲时,还在熟悉期的那会自己洗过。
    所以说,结婚时男人是打下什么底,以后便是什么底。
    时间一长,这些家务活,在李狗蛋的眼里,便成了他应该做的一般。
    作者有话要说:  唐朝:狗蛋,儿子嘴角怎么起了个泡?是不是烫着了?
    李狗蛋:不能呀,我都尝过不烫了才喂他的。
    唐朝:…你丫老皮老肉的,和婴儿能一样吗?
    ☆、第36章
    第三十六章
    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唐朝和她娘商量了以后,李狗蛋哥俩照办的。在这个家里,他们哥俩只有旁听权却没有参与权。一则李狗蛋生性憨厚,并不计较这些,而李漱年纪小,却对长嫂如母还是知道的,二一则兄弟俩心里对唐朝娘俩是真心敬重。
    说句最现实的,至从成了一家人,他们就没有挨过饿,受过冻。可见家里的事情,还是女人比男人更会过日子。
    话说回来,靠着府里,待孩子长大再出府却是唐朝想想到的最稳妥的办法了。不然先不说唐朝或是唐婆子母女谁看孩子,谁找活计,就说李漱小小年纪,出了府又能干什么,全家的生计便都压在了李狗蛋身上。
    可李狗蛋自小在府里长大,虽是经常跟着管事们出去,但那也不是真正的生活在外面的人。对于外面的人情世故,估计还没有唐朝这个半路出家的知道的多呢。
    而且李狗蛋的性格也不适合,出去被人卖了,都有可能。
    大奶奶张氏估计也是想到这一点,才会将她们一家留下来的吧。
    所以以后要像今天一样,多多地往府里去走动呢。
    她们家也算是有点小钱了,可那些钱,一但出去了,柴米油盐哪样不花钱。首先,她们得有套房子吧。这京城居大不易,房子哪是那么好买的。买不起,就得租,租金贵不贵是两说,几年下来,就赶上一套房子的钱了。太亏了。
    再说干点小买卖吧,她们家老的老,小的小,又能干什么。唐朝算计过,这年头只有干吃食这一行,还不会积压了货物。但干吃食的,大了干不起,小了也不一定能挣到钱。
    一天天死累死累的,还不一定比府里拿的多。遇到个地痞什么的,再收点保护费,得,一天都白干了。
    若是赶上年景不好,天灾人祸轮流来一遭,她们这个家就彻底垮了。
    所以,在李漱长大前,孩子能松手前,靠着荣国府是最稳当的事情了。
    也因此,唐朝又在心中为善解人意的大奶奶张氏点了一排十二个赞。
    一份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对一个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岁月匆匆,几年时间流水一般地过去。唐朝除了又生了个闺女外,日子倒也没有什么变化。日常闲了,就绣些个手帕荷包,或是带点新奇的手包一类的东西送到绣坊去寄卖,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有点进项总比没有强。
    除了这些,唐朝还非常积极地进府给这些奶奶太太们请安,送一些便宜或是新奇的东西。她是知道这些富贵人家的喜好的。没见原著中的刘姥姥弄了一些菜干瓜干的就能把这些人吃的眉开眼笑的。
    这些东西非常的不值钱。唐朝家里是有地的,虽然凭出去了,但人头熟,让他们三五不时地送上一些田里的菜蔬或是菜干野果子的过来,却是非常方便的。再加上成亲前后,唐朝用贾家各房给的添妆钱又托人买了些土地。
    加上原来就有的,还有这几年陆续买的。现在唐朝名下有了将近两百亩的土地。这些地一年的进项,竟也有不少的银子。
    虽然不少,但若不是有着府里可靠,月月家里都有进项,估计也攒不下钱。
    话说远了,唐朝让人弄来了这些野路子后,自家收拾一番再送进府里当成孝敬,转手得来的赏赐便是这些菜蔬的十好几倍,更别提一些首饰和衣服尺头了。
    虽然二房的王氏几十年如一日的喜欢赏人旧衣服,但唐朝却并不嫌弃。那么好的料子,就穿了那么几回,有的还没有上身,或是过过水。跟新的差不多。
    这些衣服,让她娘改改样子,她和她娘都不缺出门见客的大衣服了。这可省了不少的钱。
    唐朝不是清高的人,穿王氏的旧衣服会有什么被瞧不起的心理。她在现代,小的时候,还穿过表姐穿小的衣服呢,那时候表姐的衣服还没有王氏的新呢。
    大房的大奶奶张氏倒是个实惠的,会赏一些金银锞子。而史氏就奢侈了一些,经常会赏一些钗呀,环呀的小首饰。
    一来二去的,在唐朝小算盘的经营下,日子过得越发的红火了。而贾家的日子也因为大房原配奶奶张氏的存在,走向了一个诡异的方向。
    大爷贾赦仍旧有些不上进,但却没有躲起来,天天玩小老婆。二爷贾政却不改酸腐本色,对着贾珠像是对着杀父仇人一般。横眉竖眼,好不吓人。
    “弟妹,最近怎么瞧着珠儿又清减了些,是不是二弟又给珠儿加了功课?”这一日张氏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在侍候史氏吃过早膳后提起了这一茬。
    史氏听了张氏的话,皱眉看向王氏,刚才仨孙子来请安,大孙子气色不错,精神足足的。三孙子有些个虚胖,人也壮实。就是这二孙子,脸色都带着青白。身上的袍子看起来都在晃荡,可见人都瘦了。
    在史氏和张氏两人如实质的目光下,王氏只能咬牙回道,“…是。”她对这件事情,也有些不满,可她却不知道要如何反驳。
    她也望子成龙,可她也只是一个母亲。儿子的样子,她也心疼。可她嘴笨,人又木衲。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反驳自家爷们的决定。
    王氏的回答,史氏和张氏都听到了。史氏看着王氏这个样子,气得将头转向另一边,不去看她。
    她当初是怎么想的,竟然看上这么一个儿媳妇。看到坐在一旁面带不赞同以及心疼神色的大儿媳妇。史氏不得不承认自已婆婆的眼光了。
    这个张氏是个能生养,能持家的。三个孙子都被她教养的很好。瑚哥儿小小年纪就知道上进,去年跟着外祖家的表哥们竟然回了金陵考了童生,又考过了秀才。
    虽然年次落在榜尾,但瑚哥儿今年才多大。才15岁。等上几年再大一些,他们贾家也能出个探花。
    而三孙子琏儿才十多岁,调皮捣蛋的,但自小就没有生过病,身体好的很。虽然在功课上不足上面的两个哥哥,但他这个年纪,也不错了。
    史氏想到这里,就不得不感叹一声她的二孙子珠哥儿了。那孩子是个老实肯上进的,读书也努力。可读书的天份却还没有十岁的琏哥儿高。也不怪二儿子动不动就给他加功课了。
    也许读书真的是要看天赋的吧。才7岁的琮儿,看着竟然也是聪慧的。
    “弟妹,珠哥儿还小,读书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张一驰方是长久。珠哥儿的身体可不能这么苦熬下去了。这熬的可都是精血。这一夜夜的,我听底下的人说,房里竟是添了好几回的灯油,他小小的人,哪能这般。”


上一章
返回

红楼之奶娘的奋斗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