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855美国大亨

第181节

    “有大新闻,当然得跑快点。”弗朗西斯科笑着说,“罗伯特,你说这次会有什么新闻呢?”
    “大概是英国人又在南非干出什么事情来了。说不定是他们再次大规模的使用了毒气,嗯,弗朗西斯,你觉得会是什么事情?”罗伯特反问道。
    “我怎么知道,我只知道一点,那就是英国人做坏事的水平绝对是值得期待的。所不定就做出了什么不亚于上次的毒气事件的事情出来。”弗朗西斯摇摇头说。
    “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有超过上次的毒气事件的恶行?”罗伯特疑惑的问。
    “难说,不过我暂时没想到。但是,罗伯特,你知道我们都是善良的人,无论怎么开动脑筋,也是想不出那么恶毒的事情的。所以我们也就不要猜测了,那完全是浪费时间,再说新闻发布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新闻发布会开始了,首先出场的人物是德兰士瓦共和国的总统克鲁格,当然,现在他已经是流亡总统了。
    克鲁格总统首先向记者们通报了布尔人依旧在通过游击战争继续抵抗英国的侵略,不断打击英国侵略军的事情,然后就抖出了今天的重点:英国人开始在南非建造集中营。
    “英国人对布尔人民采取了种族灭绝的政策。他们在德兰士瓦共和国的土地上建立了数十个集中营,他们将那些并没有参加战争的和平居民的农庄全部烧光,财物全部抢光,然后将他们送进集中营,在那里通过高强度的劳动和难以想象的饥饿来把他们杀光。
    英国侵略者现在已经完全的抛弃了‘文明人’的面纱,露出了邪恶野蛮的真面目。即使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那些野蛮人,哪怕是阿拉提,哪怕是成吉思汗,也做不出比英国人的‘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更野蛮更邪恶的事情了!
    为了揭露集中营中的罪行,一些有良知的记者——请允许我在这里代表布尔人民向他们致敬,他们无愧于记者的职业,无愧于上帝的教诲——他们和我们的那些坚定勇敢的游击队员们进行了一次合作。我们的英雄,无畏的战士瓦尔德内尔队长带领着他的队伍,向一处守备森严的集中营——夏尔集中营发起了攻击,以解救集中营中的同胞,并将英国侵略者在集中营的高墙后面犯下的那些践踏了摩西的十诫以及上帝的一切准则罪行公诸于众。
    诸位知道,为了这一战,我们的战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很多身经百战的战士都牺牲在这一场战斗中,其中也包括我们传奇的游击队长瓦尔德内尔上校。前些天,那些无耻的侵略者,还将此事作为自己的功劳到处炫耀。在以迅猛的动作攻克了夏尔集中营之后,为了掩护记者以及那些在集中营中奄奄一息的受害者撤离,他主动率领游击队阻击前来增援的英军,最终在战斗中不幸殉国。愿他高贵的灵魂能在天国得到安息。
    我们的战士们的牺牲绝不是无价值的,他们救出了在集中营中奄奄一息的同胞,并且让英国人的死亡集中营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们的抗争,不是一般的抗争,而是文明在对抗野蛮,正义在对抗邪恶。正义必胜!”
    紧接着,就是集中营中的真相的披露了。首先,组织者给大家展示了相关资料的放大照片,第一幅呈现给大家看的就是埃米莉·霍布豪斯女士所拍摄的,夏尔集中营摆放尸体的院子的照片。当这张震撼性的照片被摆出来之后,整个的礼堂里立刻充满了吸气的声音。
    罗伯特坐在最前面,自然也看得最清楚,原本克鲁格总统在发表讲话的时候,他还没什么太多的感觉,因为有关布尔战争的话题好像已经让人习以为常了。但是当埃米莉·霍布豪斯女士的照片被摆出来之后,他仍然被吓到了。
    “上帝呀!”罗伯特低声的说。他使劲的揉了揉自己的眼睛以确定自己看除了没有,“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罗伯特攥紧了拳头。坐为大报纸记者的他,也算得上见多识广了,他采访过最血腥的连环杀人案,见过恐怖的杀人碎尸的现场;他也当过战地记者,见过铺满地面的尸体。但是没有一次能和这张照片里将那些人的尸体就像木头一样堆叠起来的情景让他震惊。因为再这样的举动中,人似乎已经不是人了,而成了一种类似于木头的东西。
    “天呀,你看看那胳膊那腿,那些人简直就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他们,他们怎么能……”坐在一边的弗朗西斯科忍不住说道。
    “当人是野兽的时候,它比任何野兽都更坏!”法比奥低声说。
    随着更多的资料一分一分的被披露,在场所有的人都不得不相信,英国人在南非的所作所为就是以种族灭绝为目的的。这种以种族灭绝为目的的战争,在场的记者们不是没有听说过,在欧洲渐渐统治世界的过程中,一直都伴随着这样的战争。欧洲的文明人在南美,在亚洲,在大洋洲不止一次的搞出过这种故事。但是,在现在,那些故事都已经相当的久远了,久远得都没几个人还记得了。更重要的是,那些被灭绝得种族都是野蛮人,都是有色人种,他们甚至未必能算作是完完全全的人类。至少在欧洲人看来,就是这样。
    然而现在,那些布尔人可是白种人,是信仰上帝的文明人,而且还不是信仰半野蛮的东正教的,而是信仰新教的文明人!他们怎么能对文明人下这样的毒手?如果今天英国人能够对布尔人玩这样的种族灭绝,那么将来他们一样可以对其他的欧洲人玩这样的东西。这……这绝对是不可容忍,不可原谅!
    ……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克利夫兰大学大实验室里,一件全新的东西也正在进行试验。
    “尼古拉,准备得怎么样了?”史高治问道。
    “非常好了,老板,绝对没问题。”尼古拉·特斯拉朝着史高治笑着说,“您的那个想法非常有意思,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相比老办法,优点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越是有难度,我就越是感兴趣,也越是有干劲。”
    “尼古拉,你一定偷偷地做过一次,嗯,肯定是不止一次的试验了,对吧?没有十足的把握,你可不会这样。”史高治说,“好吧,现在可以开始了吗?”
    “没问题。”尼古拉·特斯拉打了一个响指,“我们开始吧!”
    助手立刻啪的一声,放下了厚厚的窗帘,接着另一位助手又关掉了电灯。实验室里立刻一片漆黑。但紧接着,就有一束光照在了对面挂着的一块白布上,然后白布上就出现了一幅会动的图画:那是一条铁路,微风吹过,还能看到长在铁轨附近的一些杂草在迎着微风轻轻地摇曳着。
    这就是电影。几年前,爱迪生就发明了一种能够让一个人观看的“电影视镜”,这是一种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外面有个2.5毫米的透镜,这东西每次仅能供一个人观看,因为爱迪生认为只有每个好奇的观众单独观看,才有可能赚到更多的钱。
    这种观点被史高治知道之后,差一点就把史高治笑晕了过去,因为有意见很简单很简单的事情爱迪生却忽略掉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市场竞争。如果别人搞出一个能同时给更多的人看的,那么利用规模效应,他肯定能轻而易举的把爱迪生的这些玩意打个稀烂。
    果然,没过多久,法国人就搞出了可以放映的电影,一下子就把爱迪生的那些小东西变成了儿童玩具。
    爱迪生当然不会甘心失败,于是他又开始研究更先进的有声电影,也就是将留声机播放的声音和电影的画面结合起来的更先进的电影。据说不久前他的实验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努力肯定会失败,因为在大实验室里,和他的努力方向相同,而技术上更为先进的有声电影也正在研制当中。
    第五百零八章 安妮日记(三)
    爱迪生的有声电影方案在技术上相当的简单,那就是在播放电影的同时播放一张同期的留声机唱盘。唱盘上的声音正好能和银幕上的需要相一致。这就是最早的有声电影的原理,由于原理简单,实现起来也就相当的方便。所以在得到了摩根的支持后,爱迪生没用多少时间,就把有声电影给搞出来了。并且很快就在百老汇上演了他们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手》。这部电影相当的简单,时长不过二十分钟,记录了一位歌手的一次舞台表演。而且配音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非常的拙劣,那个声音的清晰度甚至还比不上有线电话里面的声音。而且由于这种有声电影的天然的缺陷,配音的同步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声音和画面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候会快一些,有时候又会明显的慢一些,比如在歌手登台演唱前,在后台的那一段里,两个演员的交谈中,声音就完全的跑乱了,明明画面上开口的是彼得,发出来的声音却是正闭着嘴巴的拉文的。
    不过即使如此,这部电影还是引起了轰动,毕竟那个时代的观众可没有现代人这么挑剔,甚至在当电影中的人物第一次开口说话的时候,整个的剧院里所有的观众都被震动了。而首映之后,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对这次创新给与了高度的评价。
    当然,声音和画面配合的缺陷也被人们注意到了,只不过,大家都觉得这样的问题应该能够随着技术的进步慢慢的得到解决,对于有声电影这样的新生事物,还是应该有更多的宽容,所以并没有过多的纠缠于这一点。
    但是,在事实上,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在采用爱迪生式的放映机+留声机模式的情况下,几乎就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哪怕是不考虑操纵问题,仅仅只考虑不同材质的不同的热胀冷缩率,都必然会导致而且这个问题的出现,而且这种不同步还会随着影片时间的延长而被扩大。所以就算爱迪生本人也坚定地认为,这种类型的有声电影的长度几乎很难突破半个小时。
    “半个小时,对于一些滑稽小品之类的东西,应该是已经很足够了。甚至已经可以表现一些简单的童话剧了。”爱迪生这样说。
    ……
    “麦克唐纳先生,依据您的创意,我们直接在电影胶片的这一边附上了一条带着磁粉,以记录声音的音轨。这样一来,在放映的同时,我们就能通过一个磁头读取音轨上的声音,从而保证了声音的严格同步。而不会出爱迪生那样的笑话。实验中间虽然出了一些麻烦,但是到目前,这些小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所以,麦克唐纳先生,我觉得,这次试验已经不可能有任何的问题了,它必定会成功,这一点问题都没有。”特斯拉一如既往的信心满满的。
    “尼古拉,我相信你的能力。”史高治笑笑说,“如果你没有在这个项目中突发奇想,比如说想要让影片完全的立体起来什么的,然后自行给项目增加难度,那我敢肯定,原有的那些要求肯定是难不住你的。”
    “麦克唐纳先生,您放心,我这次绝对没有网这里面塞超过了要求的东西。您知道,现在,我多余的精力都放在您的那种叫做风洞的东西上面了……”特斯拉笑呵呵的回答说。
    “在那个项目上,如果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你也千万不要瞒着我,我们可以一起商量。”史高治马上说。特斯拉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爱迪生,在这些方面也比不过他,但是在胡思乱想浪费经费方面,他的才华就更是无与伦比,远远地超出了爱迪生的极限。所以,史高治不得不牢牢地盯住他,尽可能的将他的奇思妙想往有用的方向去引导。
    “麦克唐纳先生,我保证一有什么新想法,就和您商量。”特斯拉回答说,“好了实验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我们最新的,长达一个小时的有声电影吧……”
    试验相当的成功,整个放映过程中声音的同步性都非常的不错。至于电影的内容,无非就是特斯拉的几个助手们的谈话,还有他的助手们的孩子们在一起唱歌,做游戏呀什么的。
    “嘿,尼古拉,你看那些小青年都有孩子了。你还不打算赶紧找个女人吗?”看着特斯拉看到银幕上游戏的孩子们露出了微笑之后,史高治小声的这样对他说。
    “啊……”特斯拉显然没想到史高治会突然冒出这样的一句话来,于是他停顿了一会儿之后才回答说,“麦克唐纳先生,您知道,女人也好,孩子也好,都有非常非常可爱的时候,只是……只是他们也会有非常非常的让人麻烦的时候,而且……嗯,总的来说,让人感到麻烦的时候远远多于可爱的时候。所以,我一直都很佩服那些娶了妻子,生了孩子的人,他们居然能忍受……”
    说到这里,特斯拉突然想到,好像史高治也属于他所说的令人“佩服”的那些人之列,自己这么说,好像有点不太对,于是赶紧对史高治说,“麦克唐纳先生,您知道,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不是在说您……”
    史高治也忍不住苦笑了起来,特斯拉对于人情世故确实掌握得远远不如爱迪生,爱迪生可绝对说不出这样的话,就算说错了话,补救的时候也不会表现得这样拙劣。好在这个人非常有用。而且小心思也远远没有爱迪生那么多,数理基础也强过自学成才的爱迪生不少,更有发展前途。更能帮史高治赚钱,所以这些小事情,史高治当然一向是“大人不见小人怪”的了。老实说,只要不涉及到经济利益,想要得罪史高治其实并不容易。
    “尼古拉,解决了声音和画面不同步的问题后,我想,电影就可以用来表现一些更复杂更宏大的事情了,比如说就像小说和戏剧那样的……”史高治说。
    “麦克唐纳先生,这个想法不错!可惜,我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恐怕帮不了你多少。”特斯拉想了想回答说。
    ……
    “达斯科,那些文件整理得怎么样了?”在观摩了特斯拉的有声电影的试验之后,史高治迅速的赶回了鸭堡,并且立刻召见了负责情报工作的达斯科·波波夫。
    “依照您的吩咐,我们已经在这些文件涉及到的人物中挑选出了最有价值,最能打动人的一份,并且由我们的宣传部门的人员对其中的一部分资料进行了润色,形成了几分初稿。”达斯科·波波夫一边回答,一边将一叠文件递给了史高治。
    “安妮·布劳恩?”史高治首先看到了文件夹上的文字。他翻开文件夹,首先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系列的照片,以及“画像”和“自画像”。
    “这个叫做安妮·布劳恩的女孩子是夏尔集中营的死者之一。我们找到了她的一部分日记,以及一些照片。”达斯科·波波夫解释说,“她的父亲母亲也都死在集中营里,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她的父亲曾学过美术,而且战争之前的家境相对很不错。从照片上看这个小女孩长得也很可爱,她的日记并不完整,尤其是集中营里的部分不多,很多都遗失了。就残存的文字来看,相对于一个14岁的小女孩,她的文字水平还算不错……”
    一边听着达斯科·波波夫的介绍,史高治一边看着这些资料,过了一会儿,他从文件里抬起头来问道:“为什么没有她在集中营的照片以及死亡时候的照片?”
    “麦克唐纳先生,战争开始后就没有多少人还会有空闲照相了,集中营里更是不可能有照相的事情。而且就我们的了解,她的尸体在我们进入夏尔集中营之前一批就被清理掉了。所以我们拍摄的死者照片中也没有她。”达斯科恭敬的回答说。
    “我们拍摄到的死者尸体中有没有年龄和她相近的?”史高治继续问道。
    “有一些,不过他们和安妮的样子的差别都比较大。”达斯科回答说。
    “把那些照片拿出来给我看看。”史高治说道,“所有的年纪和她相近的死者的照片……不,所有的死者的照片都给我看看!”
    “遵命,先生。”达斯科·波波夫退了下去。到了这天下午,他才带着一堆的资料来到了史高治的办公室。
    “麦克唐纳先生,这是你要的所有的照片。”达斯科·波波夫将一个很大的相册交给了史高治。
    “嗯。”史高治应了一声,就伸手翻开相册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史高治指着其中的一张照片对达斯科·波波夫说:“让你的人把这张照片放大一下,把下半截去掉,就当做是安妮·布劳恩的照片好了。”
    第五百零九章 安妮日记(四)
    “这张照片?可是……这是个男孩子的照片呀!”达斯科·波波夫看了那照片一眼,吃惊的说。
    的确,这是一张男孩子的照片,从下身穿的裤子就可以看出来。照片上的这个男孩子显然死于营养匮乏,他的脸干枯得就像是骷髅,更可怕的是,他的双眼都被觅食的乌鸦啄食掉了,只剩下两个满是黑色的血污的空洞,他的嘴唇同样也已经被乌鸦啄食掉了,牙齿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缺失了一些。
    “是呀,可是如果我们只给出头部的照片,又有谁看得出这是个男孩子?”史高治不以为意的回答说,“至于这个人和安妮一点都不像,那也不是问题。区别越大,越说明安妮在集中营中受到的虐待令人发指嘛……就用这一张照片处理一下好了。另外,这孩子的日记还需要重新润色一下,现在的文字太平实,虽然也算流畅,但是并没有显示出多少才华。这可不行,我们必须将她装点成一位夭折了的乔治桑,当然,这事情就不需要你来管了,啊,达斯科,帮我把葛莱史东叫过来……”
    ……
    几天之后,纽约时报首先以连载的方式刊出了死于夏尔集中营中的小女孩安妮的日记。这些日记语言隽永,生动的描绘出了一个小女孩在战争中的遭遇。它的刊出引起了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法国大文学家左拉称赞这一些列日记“有着嫓美长篇小说的张力”,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也称赞它是“源自心灵,因而也能震撼心灵”的佳作,而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看到这些日记的俄文译本之后,更是专门撰文向俄国民众推荐它。可以说这份日记的连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日记在纽约时报上连载了一个星期之后,法国的费加罗报,德国和意大利的一些报纸在其后也开始大肆报道。最后,就连英国的报纸也开始连载这些日记了。一些圣母一点,小资一点的文艺青年或者文艺老年们甚至举着印有安妮头像的牌子来到唐宁街示威,高呼着“停止屠杀”,“我们都是安妮”这类的口号。而这些报道自然也让英国政府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英国人采取了两手工作。
    第一手工作当然是阻止谣言的进一步传播。它包括软的和硬的两个套路。硬的当然是直接禁止谣言的传播,让那些参与到报道中的报刊暂时闭嘴。当然大英帝国可是有言论自由的地方,让警察去直接封闭刊物当然是不好的,不过任何刊物,总应该老老实实的给女王陛下交税吧?比如说,让税务部门去找麻烦,甚至暂时封闭刊物什么的,比用警察去可管用多了。而且说老实话,一直以来,警察部门的执行力和税务部门一比,简直就是战五渣。
    至于第二手,当然就是舆论对抗了。首先是“辟谣”,虽说辟谣什么的总是非常被动的,因为据某些对于造谣有着爱好和专精的家伙的定义,所谓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是不是“预言”姑且不提,单单是“遥遥领先”这个属性,就必然会带来“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的问题。再加上更要命的是如今在市面上流传的根本就不是什么谣言,至少相当大的一部分不是谣言,而要将事实当做谣言来辟掉,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不过对于这类事情,大英帝国也总还是有办法的。或者说,任何一个强国都必然精通如何将事实指认为谣言的技巧,英国自然更不例外。这里面的第一招就是抓细节,所谓“魔鬼在细节处”,大部分的报道,为了能吸引读者,总会有意无意的采用一些夸张的手段的,这里面认真追究起来肯定会有漏洞。而且媒体必须抢时效,这也必然导致一些细节来不及细细推敲。这也必然带来更多的漏洞。那些倾向于政府的媒体大可以抓住这样的漏洞做文章。
    第二个常用的招数就是用谣言来反谣言。这既可以是造对手的谣,比如贬低对手的人品呀,质疑对手的资质和良心呀什么的;也可以是主动去给对手当猪队友,表面上站到反对集中营的那边,却故意的搞出一大堆的漏洞百出的东西出来。就象后世里面的某些钓鱼文。
    但这些都不是大道,真正的大道还在于控制住媒体的钱袋子。比如说在美国,纽约时报就绝对不会说史高治半句坏话,因为他们的钱都是史高治出的。而且它们在对西班牙人开战,对菲律宾人开战,将菲律宾人送进学习营地之类的事情上绝不和美国政府唱反调,虽然平时有事没事的,他们也会骂一下政府什么的,但是这个时候,它们却会坚定地和政府站到一边,因为政府这个时候正在帮他的老板挣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和政府都一样,他们都是给史高治、摩根以及更多的食肉动物打工的。一般来说,为了争宠什么的,员工之间相互骂骂对方什么的是很常见的,但是一旦老板需要他们配合起来的时候,他们也就必须“精诚团结”起来。
    在英国,基本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的确有一些小媒体,站在反殖民主义的立场上乱叫,但是各家大媒体还是能把握主旋律的。而且,在如今,征服布尔人乃是符合绝大部分英国金主的利益的,所以就算是反对党,虽然照例是对政府提出了批评,但是调门并不算太高。于是英国政府先是冷静的观望了一天,然后果断的派出了精锐的骑警,迅速的恢复了唐宁街的秩序。而主要的媒体,对英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普遍的采取了“我什么都没看见”的态度。
    然而,英国政府的这些招数也只能在大英帝国的境内搞搞,在整个的欧洲和北美,对于英国的批判浪潮还是一波接着一波的。一个月之后,安妮日记的单行本首先在美国发行,好几位参议员亲自参加的这本日记的发行仪式,并发言猛烈的抨击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当然,美国在菲律宾搞的那个不叫殖民主义)——议会民主制度就是好,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政府不便于直接表态的时候,都可以让议员什么的出去胡说八道。
    紧跟着美国的节奏,这本书也开始在欧洲市场上流行了起来,成了文艺青年装点自己的不二之选。就像很多年前,德国的小青年都要有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者许多年之后,一大堆欧洲人总喜欢在t恤上面印上切格瓦拉的头像一样。
    接着,美国那边又爆出了一条新闻,说是一家新建立的电影公司——梦工厂电影公司宣称将拍摄安妮日记的有声电影版本。
    和以前的那些小本经营的电影公司不一样,这家公司显然有着雄厚的资本,(有传言说,布尔人的流亡政府就是这家电影公司的重要投资人。)这家公司宣布,整个电影的拍摄预算高达五万美元,电影的长度则长达两个小时。这样大的投资,这么长的时间长度,这在电影才刚刚出现的当时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
    虽然在这家电影公司的股东名单中更本就没有麦克唐纳什么事情,控股的全是一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投资公司什么的。(什么?你问这些投资公司的股东?那自然有另外的一些银行呀什么的,然后,就像剥笋子一样再剥开几层,最后,你就能看到麦克唐纳创投,或者其他企业的名字了。)不过,据说,麦克唐纳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的反对战争的和平人士,一位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很不错的成就的人,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一定的技术指导的角色。当然,史高治·麦克唐纳先生并不是一个爱炫耀的人,他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人们对史高治在这部后来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的作品中的作为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于这篇电影的导演,也是梦工厂电影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的埃德蒙多的回忆。
    “说起成立电影公司的事情,完全是托了我们的演员薇拉的福。那天我的剧团刚刚演完了《古巴女郎》,大家正在后台换装。剧院经理别克先生在和我闲聊的时候,无意中就提起了《安妮日记》。他对我说:‘埃德蒙多,你注意到在你们的最后一场里那个给女主角牵着婚纱的小姑娘了吗?她长得和《安妮日记》中的那个安妮很像呀。’
    他这么一说,我才真的发觉,我们的小薇拉长得还真的和安妮有点像。你知道,那个时候《安妮日记》正火热,受欢迎的程度简直就像是当年的《汤姆大伯的小屋》,于是我立刻就想到了,为什么我不将它编成一出戏剧呢?于是我就行动了起来,一个星期之后,舞台剧版本的《安妮日记》就进行了彩排。
    彩排当中,也是有几个观众的,主要都是剧院里的人,但是这一次除了剧院里的那些人之外,还有几位我不认识的人。彩排结束后,别克先生又找到我,对我说:‘埃德蒙多,你听说过有声电影吗?’”
    第五百一十章 安妮日记(五)
    有声电影这东西埃德蒙多当然听说过,但是此前他一点都没觉得这东西和他有任何关系。因为,在此之前,电影这东西似乎就是一种专门用来猎奇,用来看新鲜的玩意儿。和戏剧艺术似乎一点都沾不上边。所以,当他从别克的嘴巴里听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把它和自己的戏剧联系在一起。而是以为别克在随意闲聊。
    “我听说过,还看过一段火车进站呀,或者熙熙攘攘的街道呀什么的。初看的确有点意思,但是新鲜劲过去了也就没啥了。”埃德蒙多不以为然的说。
    “我是说有声电影。”别克说,“最近爱迪生搞出来的那个《歌手》你看过没有?”
    “看过,不过我也没觉得怎么样,电影里的人一跳一跳的,看得眼花。而且,那个声音……我认得那个唱歌的家伙,可我从没想过,他的声音能那么难听,简直就像是……就像是一只得了重感冒的鸭子!”埃德蒙多皱着眉毛说。
    听到这个评价,别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埃德蒙多,没看出来,你居然也会说这么刻薄的话。不过,你得承认,看过《歌手》的人,比能亲自到剧场来看演唱的人多。而且,爱迪生先生弄这个更多的是在炫耀技术。并没有认真的从艺术上来加以处理,加以要求。所以……嗯,你也知道,同样一出戏,让不同的人来演,效果绝对不同,比如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就见过某个笨蛋能把莎士比亚的诗一般优美的台词读得让你能把前天晚上吃掉的东西都吐出来。你有没有想过,戏剧和有声电影结合起来,说不定就能够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呢?”
    “全新的艺术?”埃德蒙多说。
    “不错,全新的艺术!”别克先生说,“埃德蒙多,你知道,一种新的艺术刚产生的时候水平肯定不会太高,也没人会这样要求它,但是开山的人物总是更容易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你注意到今天来观看彩排的那位先生了么?你知道他是谁吗?”
    “今天来观看彩排的先生?”埃德蒙多说,“我没太注意,我只以为是你的朋友呢。”
    “哦,他要是我的朋友就太好了。”别克先生笑了起来,“你知道吗?那位先生叫葛莱史东·麦克唐纳!”


上一章
返回

1855美国大亨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