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855美国大亨

第204节

    然而,如果按照列强标准来看,这一战根本算不上激烈。弹药消耗多很大程度是因为那些第一次上战场的士兵们过分紧张,胡乱开火。在这次战斗中,革命军伤亡的人员只有不到两百人,其中战死的不到六十。而湖北新军的伤亡也只有四百来人,不过他们战死的更多,多达一百五十人左右,这是因为这片阵地上虽然没有铁丝网,但是战壕的交叉火力依旧是非常有威胁的,虽然大部分的革命军士兵是在乱放枪,但是那些多少受过点训练的光复会员们还是在认认真真的射击的。
    这样的伤亡,如果放在列强国家的战斗中,甚至放在俄国和土耳其这样的二流国家和三流国家的战斗中,都是不值一提的,但是,我大清的军队的组织度还不足以让他们顶住这样的伤亡继续战斗,于是湖北新军撤了下去,并且在此后的三天里都没有再发起大规模的攻击。
    第五百八十一章 革命(七)
    湖北新军的战斗意志并不算坚定,加上在第一次攻击之后据说张之洞突然病了,于是在之后的一连几天都没有重新发起攻击,只是用炮舰和地面炮火时不时的袭扰一下。这样的袭扰虽然很讨厌,但也有好的作用,那就是时间长了,就连一般的新兵也渐渐的适应了很多,不至于一听到炮弹爆炸的声音,就吓得到处乱窜了。
    几天之后,也许是张之洞的病好了还是怎么着,湖北新军又一次发起了进攻。他们的这一次进攻组织得比上一次强很多。炮击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士兵们的战斗意志也显得更为坚定。后来据一些人的回忆,在这次进攻前,湖北新军开出了相当高的赏格。
    由于缺乏铁丝网和地雷的阻挡,再加上有火炮助阵,再加上革命军也没有多少机枪,所以湖北新军很快就突入了革命军的战壕,关键时刻,光复会的骨干人员还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就在湖北新军觉得自己很快就能拿下阵地的时候,在秋瑾的带领下,光复会的敢死队发起了一次刺刀突击。
    从某种意义上讲,刺刀突击是最能体现一支军队的战斗意志的了。白刃格斗给人在心理上带来的压力远远大于步枪的对射。在此前中国人和洋人的历次战争中,无论是远一些的一次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还是近一些的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之战。满清的军队在和外国军队的对射中往往还能支撑一阵子,而在刺刀突击面前,几乎没有不立刻迅速崩溃的。
    湖北新军是要比一般的清军要强不少,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依旧是一支不知道为什么而战斗的军队。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真正的对我大清忠心耿耿的军队了,他们之所以来和革命军打仗,完全只是因为上面的命令而已,并不是他们自己觉得应该这样做。这样的军队,即使训练有素,但在刺刀见红的战斗中,也不会有多少坚持战斗的勇气。更何况在训练上他们也并不比秋瑾带着的敢死队强,甚至单就刺杀技术而言,他们还要差上很多。
    对比那个时代的中国和西方的军事思想,你往往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在远程火力上明显更有优势的西方列强,比中国对肉搏作战要重视得多。一直信奉“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的老毛子就不用说了,包括英军法军等一线列强,对于刺刀战也一向极为重视。就连美国,也有针对刺刀对抗技巧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各种技术战术探讨的书籍汗牛充栋。士兵们也都接受了相当系统的刺刀战训练。相反,火力更弱的中国军队却往往寄希望于靠不接触的射击击败敌人,不但缺乏对于刺刀战的研究,也几乎没有进行刺刀战的训练。所以一旦和列强军队进行肉搏作战,即使在士气高昂的情况下,打出来的交换比也往往让人非常伤心。这个习惯甚至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直到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除了第十八集团军,新编第四军之外,基本上都缺乏系统的刺刀战训练,即使是最精于肉搏的西北军大刀队,在和日军的刺刀对抗中,也是处于明显的下风的。
    但是光复会的敢死队却是个例外,虽然他们的人数不过几十人,但他们都在黑水那里接受过系统的刺刀战训练,进行过多次模拟的刺刀对抗练习,虽然还无法和黑水的那些老兵相比,但是无论是个人技巧还是团队配合,都不是毫无训练,完全靠个人的临场发挥的湖北新军的士兵强得多。结果在刺刀对抗中,以光复会敢死队为箭头的革命军迅速的击溃了冲上来的湖北新军,稳定住了局面。
    ……
    “竞雄受伤了?”拿到电报的陶成章吃了一惊。电报的篇幅有限,没法说的仔细,但陶成章知道秋瑾的要强的性子,若是一点点轻伤,怕是根本就不会在电文中提到此事。一直以来,光复会在军事方面,主要的负责人就是秋瑾和徐锡麟,如今秋瑾要是伤得很重,安庆的战斗就可能会有很多的麻烦了。
    “保护伞的人到哪里了?”陶成章问道,依据他们和保护伞公司签订的合同,保护伞公司的一个75步兵炮小队和大约一个连的步兵首先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安庆。
    “湖北新军的舰炮封锁了很长一段的江面,所以他们昨天在枞阳上了岸,然后再换船从菜子湖白兔湖过去。算算时间,大概明后天差不多就能到了吧。”范爱农回答说。
    “这次竞雄他们击退了湖北新军,应该能再支持一段时间。然后等保护伞的先遣队到了,应该就能稳定住局面了。”陶成章这样想着。
    ……
    “湖北新军进攻失利?”袁世凯的脸上露出了一些诧异的神色。虽然现在他不直接管着北洋了,但是对于如今的局面他还是非常的关心的。在他原本的预料中,湖北新军虽然不足以改变整个的局面,但是拿下安庆还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湖北新军的水平,以及安徽新军的水平他心里还是有数的。
    不过这对于袁世凯并不是坏事情,袁世凯知道,湖北新军打得越差,北洋军就越是重要,而且湖北新军和革命军的损失越大,北洋的相对实力也就越强。在如今的乱局中,谁手中的实力越强,谁就能分到更大的一份。
    “张香帅年纪大了,也活不了几年了,他怕是更多的在考虑后世的名声了。只是我却不能和他这样。我要和他这样,怕是闹出来的乱子会更大。”袁世凯这样想着。
    所谓的更大的乱子其实也简单,那就是北洋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了。如今这个利益集团都服从他,不仅仅是因为北洋军是他从小站带出来的,更是因为他能维护这个团体的利益。如果他打算为了所谓的名声,去牺牲北洋集团的利益,那恐怕直接的后果就是北洋的分裂。而如果中国最强的军事集团一下子分裂了,那中国就会立刻进入到五代十国一样的混战中,在列强环绕的环境下,中国弄成这样,在袁世凯看来,那简直就是不可收拾。所以,他是不能像张之洞那样做的。
    “告诉芝泉,不要着急,不要着急。要镇之以静。”袁世凯对等在一旁的副官说。
    ……
    “我就说汉人不可靠!”载沣愤怒的吼道,“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号称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却顿兵于安庆城下,不得寸进,他到底是在干什么!难道他也想……还有北洋,铁良是干什么吃的?居然连一兵一卒都调不动!北洋六镇,花了朝廷那么多的银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居然都不听调度了?他们是想要造反了吗?还有那个奕劻,真不知道袁世凯给了他多少银子,他居然上书,说什么如今的局面,必须启用袁世凯带兵,他难道不知道,如今再让袁世凯拿回兵权,那我们大清就真的马上就要完了。就连张之洞这样的汉人,都知道,断不可让袁世凯再掌管北洋,他居然还再为袁世凯说话,真是大清的好臣子呀!还有那些外国人,居然也一个个的要我重新启用袁世凯,他们的用心……”
    不过即使再愤怒,载沣也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办法。北洋六镇中的第一镇全是旗人,按说他们是听话的,愿意为大清效力的。但是,一听到要去打乱党,这些旗人居然也磨磨蹭蹭的打起了退堂鼓。用铁良的说法就是,第一镇乃是大清国本,不可轻动。但是载沣知道,铁良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说,第一镇根本就没有战斗力,不上战场的话,倒还能吓唬吓唬人,真要上了战场,怕是就像黔之驴那样,要被吃个精光。
    “哎,大青果药丸呀!”大清摄政王载沣也忍不住在心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
    “日本人有什么异动吗?”葛莱史东向自己的军事秘书莱蒙德问道。
    “日本人在和奉天的一些人接触……”莱蒙德回答说。
    “奉天那边的先不管,那边的事情让俄国人去考虑,我们的手伸不到那里。我是说在上海,他们有什么举动没有?”
    “日本海军陆战队从台湾调了两个中队的人到了上海,说是要保护侨民。另外他们和同盟会的人联系很多。”莱蒙德回答说。
    “先注意着他们。”葛莱史东说,“英国人呢?”
    “英国公使前不久联合了好几个国家的公使去见了清国的摄政王,要求他立刻启用袁世凯,迅速恢复中国局面的稳定,以确保各国的在华利益。另外,同盟会的孙文宣称他借到了一百五十万美元,作为新的中华民国的启动资金,现在正准备去中国的南京,并希望各地的革命党能团结起来,共建中华民国。”
    第五百八十二章 景气(一)
    中国的事情葛莱史东只是简单的问了问,这还不是他目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史高治交给了他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先在美国掀起一场扩大造船能力的盛宴。他要想办法,让整个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加入到一场造船业的狂欢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让造船业向香槟酒被摇晃后产生的泡沫那样膨胀开来,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相关的东西,什么炼钢呀,什么锻压呀,什么焊接呀,种种种种的配套的东西都会向泡沫一样的膨胀开来。整个世界上无数的资本都会涌向这些行业,然后,大量的船只被造出来,找不到买家,然后……麦克唐纳就可以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在战争到来前,迅速的扩张自己的造船能力了。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前景,或者说,要先创造出迅速增长的需求。
    “去问问约格·高楞,看他准备好了没有,如果好了,就让他明天到我这里来一下。”葛莱史东对秘书说。
    约格·高楞是一个荷兰移民的后代,如今担任着美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和风险评估机构惠誉国际的负责人。这家机构的主要业务是提供对经济的深度分析,并且对世界上的各家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
    这些年来,惠誉国际在一次次的经济变化中渐渐的确定了它在这个行当上的地位。因为在它背后是麦克唐纳财团,所以,它们总能得到更多的内幕消息。而每次,麦克唐纳财团想要掀起什么风浪的时候,往往也会首先通过它们的月度经济报告,以及主要企业经营状况评估报告。
    当然,所谓的利用这个机构发出的这些报告,并不是说,让他们说假话。说假话也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对于像这样的机构来说,信誉的建立是需要花掉很高的成本的,如果胡乱说谎,导致信誉下降,那损失就大了。当然,有需要的时候,小小的误导人家一把也不是大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因为麦克唐纳的强大实力,即使他们放出的是一些刻意用来误导市场的内容多数也不是谣言,而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事实是一码事,如何解读这些事实是另一码事。”这是葛莱史东当年刚刚开始学习如何经营媒体的时候,史高治对他说的一句话。利用信息的传播误导大众的办法中,无中生有的胡编乱造是最低劣的做法。比这更高一等的做法是披露真相,但是只披露它的一部分。而比这更高一等的则是,全部的真相都可以告诉你,但在报道的时候,却有意无意的引导受众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注意力关注在需要他们关注的地方,然后让他们自己误导自己。
    比如说,史高治需要铁矿石跌价的时候,这些机构就会拿出各种真实的情况来加以分析,分析出铁矿价格看跌的结果来。而史高治也会用其他的手段来压低铁矿的价格,然后,铁矿的价格自然就下跌了,当然,铁矿大跌之后,史高治就可以趁机将看中了的铁矿低价买了下来什么的。而这一段的价格走势也证明了惠誉的可靠性和前瞻性。
    当然有些时候,惠誉也会出错,毕竟谁能永远不出错呢?什么,史高治麦克唐纳先生又没错?嗯,那是特例,你不能指望一家分析机构做生意的水平超过这样的大人物对不对?
    ……
    第二天一早,约格·高楞先生就来到了葛莱史东位于华尔街的麦克唐纳创投银行大楼第十层的办公室门口。
    “麦克唐纳先生在里面等您,他吩咐了,让你到了直接进去就行了。”等在门外的秘书一边这样对约格·高楞说,一边帮他拉开了办公室厚厚的大门。
    约格·高楞走了进去,看到小麦克唐纳先生并没有坐在宽大的大办公桌后面,而是站在宽大的玻璃落地窗边上,这在眺望着远方,早上金红色的阳光照在他身上,闪闪发亮,就像他整个的是用金子铸造的一样。
    约格·高楞轻轻地掩上了办公室的们,轻手轻脚的往里面走了两步,他没敢开口说话,只是用一种夹杂着对财富的贪婪和敬畏的眼神望着那个闪闪发光的神子。
    葛莱史东其实已经听到了开关门的声音了,但是他并没有回头,只是继续眺望着窗外,在远处有一栋新的大楼正在建造。
    “高楞先生,请到我这里来。”葛莱史东头也不回的说。
    “好的。”约格·高楞赶忙走了过去。
    “高楞先生,您看到那边的那栋大楼了吗?正在建造的那个。”葛莱史东说。
    约格·高楞朝着外面望过去,透过带着点茶色的厚厚的防弹玻璃,他看到了远处的那座高塔式样的大楼。那座楼已经建的很高了,比起他们所在的这座十二层的麦克唐纳创投大楼已经高出不少了。
    “我看到了,麦克唐纳先生,那真是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呀。”约格·高楞眯着眼睛说,阳光正从那座大楼的那边照过来,给那座大楼镀上了一层金边。
    “是呀,了不起的建筑,这将是这个伟大的时代的象征。”葛莱史东说,“知道这座大楼会一直建多高吗?”
    “我听说要建造到110层那么高。老天,我想,巴别塔也不会比它更高了吧。听说建成后麦克唐纳创投银行的总部也要搬到那边去了?”约格·高楞知道这座帝国大厦是麦克唐纳家族的产业,所以这样说道。
    “不错。”葛莱史东转过身来,对约格·高楞说,“高楞先生,我们到那边去坐下来谈谈吧。”
    两个人在办公室侧面的大沙发上坐了下来,便有女秘书给两人倒上了红茶,还摆上了果盘。
    “高楞先生,不知道你对如今的经济状况怎么看?”葛莱史东问道。
    约格·高楞立刻打起了精神,他想了想,很谨慎的回答说:“经过了前两年的萧条,如今经济似乎开始出现了恢复的迹象,就这几个月的情况看,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数都有所回升。整整两个月,美国都没有再出现一起银行倒闭的事件了。大宗商品的采购量也有所回升,虽然回升的量还不大,但是,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北美,欧洲的数据也体现了相同的趋势,所以我觉得,新的一轮景气可能就要来了。”
    “非常好。”葛莱史东点了点头,“我的看法和您相似,高楞先生,我的父亲也持同样的看法。”
    “您是说老麦克唐纳先生也认为将会有新的一轮景气?”听到史高治也持有与自己相同的看法,约格·高楞很有些受宠若惊的样子。这样子有一部分是做给葛莱史东看的,但也有一部分是真的,因为老麦克唐纳先生如今在美国已经成了一个神话,成了美国梦的一个象征。
    “不错。”葛莱史东笑了笑,“这是明显的趋势了。所以大家的看法都是类似的。嗯,高楞先生,您觉得哪些部门会在这次景气中首先复苏,哪些产业将获得最多的利益?”
    听到这一问,约格·高楞知道现在到了关键性的时候,他明白这是小麦克唐纳先生要向他交代吹风的方向了。
    “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研究得透彻。经济的事情实在是太复杂了,很多时候超出了我的大脑的思考能力的范围。”约格·高楞脸不红心不跳的说,“不过麦克唐纳先生,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您和老麦克唐纳先生这样的天才。您在经济方面比我们强太多了,您一个人就能顶的上我们整个机构的好几白倍。所以我想,与其让我这样的笨蛋去乱猜测,还不如听您讲一句话呢。”
    “高楞先生,您夸奖我过头了一点。”葛莱史东笑道,“我觉得每一次危机和景气的轮回,都是一次对落后的东西,落后的产能的淘汰。这就是社会的进步的重要方式。那些在从前的危机中被淘汰掉了落后的生产能力的部门,那些对它们形成替代关系的产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比如石油,由于开采和提炼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们相对于煤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了。到了现在,即使是在缺乏大油田的欧洲,使用石油的效率也高过使用煤炭。所以,石油的开采,提炼行业肯定会在复苏中获利。另外,欧洲对于石油的需求的上升,必然也会导致他们对更廉价的石油运输方式的需求迅速上升。而现有的普通运输船只运输石油及其制品的效率并不高,加上这些船只普遍已经相当老化了。造船技术的进步使得他们很快就会被淘汰掉,大量需要淘汰的运力,以及全新的增加起来的运力需求,也会让造船业有利可图。高楞先生,您觉得是这样吗?我想,与这些行业相关,而又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基础的企业,他们在惠誉的评级中,也应该能得到更高的分数,您说是不是这样?”
    第五百八十三章 景气(二)
    “别尔曼,你看,林肯车!”汽车迷马维斯睁大了眼睛,紧紧地盯着远处驶来的三辆小轿车。那是一种造型非常特别的汽车,它虽然叫做小轿车,但车身的长度却超过了七米,在小轿车中,绝对属于是大块头,即使和一般的轻型卡车相比,也不逊色。车正面最显眼的是镀银的瀑布式的散热栅格,栅格的上方是同样镀银的三角形的做成屋顶样子的连接,远远望去那些栅格就像是撑起了屋顶的柱子,而这辆车的整个正面就像是白宫正面的图形。在正面的那个屋顶的最高处,则竖立着一尊用18k的黄金制成的自由女神像。
    “别尔曼,那是林肯耶!世界上最豪华的汽车!”马维斯的眼睛闪闪发亮,“你知道吗,这种车有两吨重的装甲,车窗玻璃都是防弹的,车门是像马车那样对开的,里面的座椅都是最好的沙发,装饰在里面的面板什么的都是最好的皮革或者是最高档的木料。据说大众汽车赠送给合众国总统的那辆林肯的沙发扶手上面的樱桃木还是当年华盛顿总统砍倒的那棵的呢……”
    “得了吧,这种东西你也信?华盛顿总统砍樱桃树那会儿还是个孩子,他一斧头就能砍断的樱桃树能有你的小指头粗吗?先不说这段木头是不是早就被他妈妈拿出生火,烧了午饭,就算还在,那点东西能做沙发扶手?你还不如说那车上的沙发上面的皮革是从坐牛身上扒下来的,那倒是可信度更大一点。再说了,这车你也就是看看,不是大富豪,可买不起这车。你呀,连买一辆甲壳虫的钱都不够,就别想这个了。”别尔曼将双手插在裤子口袋里不以为然的回答说。
    “看看也好呀……”马维斯继续瞪大了眼睛盯着那三辆林肯,“别尔曼,你说,这是谁家,这么有钱,一家伙买了三辆?”
    “谁知道,反正还不是那些大富豪,嗯,除了出了名的吝啬的老洛克菲勒先生之外,都有可能。”别尔曼把眼光转到别处说,“别看了,马维斯,再看就赶不上班车了。”
    ……
    三辆林肯转了一个弯又向前行驶了一段,驶入了一处小小的,但是却有着很高的围墙,而且围墙上面还带有铁丝网和哨塔的院子。这里正是老洛克菲勒先生的家。
    汽车驶入院子之后,厚厚的铁门就关了起来,然后前面和后面的两辆车上的人迅速的下了车,接着一个穿着仆人制服的人走上来,拉开了中间的那辆车的对开的车门。葛莱史东,慢慢悠悠的从车上走了下来。
    “洛克菲勒伯伯家的院子就是太小了点,加上墙这么高,而且围墙上还有电网和哨塔,这简直,难怪爸爸总是嘲笑洛克菲勒伯伯把自己家弄成了曼哈顿联邦监狱。”葛莱史东虽然不是第一次来洛克菲勒家,但是每次只要一进这个院子,他就会想起史高治对洛克菲勒的这个嘲笑。
    与“曼哈顿联邦监狱”对应的,当然是“联邦监狱”的使用车辆了。和史高治他们差不多,出于安全考虑,洛克菲勒使用的车辆也是防弹的。不过,“曼哈顿联邦监狱”的用车和葛莱史东现在的车的相似点也就这一点了,总的来说,麦克唐纳家是给豪华车装上装甲,而洛克菲勒呢,是给载重卡车装上装甲。
    “葛莱史东叔叔!”一个十来岁的小太正走了过来,“爷爷让我来欢迎您。”
    这是洛克菲勒的孙子希尔·洛克菲勒。
    “希尔,你爷爷这段时间还好吧?”葛莱史东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来这里了,于是这样问道。
    “爷爷一直身体很好的。”希尔回答说。
    希尔带着葛莱史东进了小楼,上到二层,来到了一个小客厅里,他看到老洛克菲勒正在坐在那里翻看今天的报纸。
    “洛克菲勒伯伯,您好。”葛莱史东赶紧说。
    “啊,葛莱史东,最近你们又在摆弄中国了?”洛克菲勒放下手里的报纸,对葛莱史东说,“老实说,我真不明白你们对中国投入那么多的关注干什么?中国在未来的确可能很重要,但现在,我觉得还早了点。不过你爸爸一向比我高明,也许他有自己的想法。嗯,坐到我这边来……你来找我是有些什么事情吗?”
    葛莱史东走到洛克菲勒旁边坐了下来。洛克菲勒比以前要瘦了一点,不过这反倒是让他的身材显得更高了,而且看他虽然坐在沙发里,依旧脊背挺得笔直笔直的,就知道这位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的身体依旧非常的健康。
    “洛克菲勒伯伯,有些事情,我需要您的帮助。”葛莱史东说。
    “说说看吧。”洛克菲勒说。
    ……
    “你是说需要我让石油相关的产业的股票稍微的升值一点?”洛克菲勒问道。
    “是的,幅度不能太大,要很细微的,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让石油行业的股票市值增长百分之三左右。我觉得就够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市场的投资有序的向石油和航运转移。”葛莱史东回答说。
    “嗯,葛莱史东,你要知道,你这次要达成的目标和以前的那些可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洛克菲勒说,“以前我们也经常联合起来操弄股票,但那时候我们需要的不过是股市短期的涨跌变化。制造这样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我们,还有摩根不捣乱的话。但是这次不同,葛莱史东,你要知道,这一次,我们是在试图制造一次长期的景气。这可不一样,葛莱史东你应该知道,经济有它自身的规律,要人为的制造一场景气,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洛克菲勒伯伯,我要是连这个道理都不知道,那我早就被我爸爸丢到菲律宾去摘椰子了。”葛莱史东笑了,“我当然知道,违背规律,人为的制造景气,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在今年之前,经济不景气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现在也已经有不少的迹象表明这一轮衰退快到头了。”
    “这我也知道。”洛克菲勒说,“只是这些年来,两次危机之中的景气时间已经越来越短的。甚至景气的时间已经明显小于不景气的危机的时间了。的确上一次的危机持续了这么久,很多危机因素释放得差不多了,新的景气也该开始了。但是新的景气的程度恐怕达不到你所需要的地步。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景气程度,都不见得能达到你所需要的程度。”
    “洛克菲勒伯伯,如果仅仅考虑到我们美国,的确是如此,但是如果考虑到其他的国家,那就又有了新的可能。”葛莱史东说,“您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地方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比如说中国现在陷入了革命,如今中国无论哪一方,都没有拒绝向世界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力量。因此世界市场的总量也会稍微增加一点。再加上,本来航运业就有更新船舶的需求,所以,我觉得慢慢的在明年这个时候,形成一股不断扩大造船能力的势头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上一章
返回

1855美国大亨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