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锦绣绒华

第42章 忙碌

    宋怀玉回到府中时,天已擦黑。
    “怎么回来的这么晚?”戚氏看着她轻轻蹦过垂花门,不禁摇头,这么大的人,还是一副随性模样。
    “被靳婉和曹舒芸拖去逛街,在祥泰成衣铺排了很久的队,才买到衣服,然后去吃了点东西,就这么晚了。”宋怀玉三言两语交代完了。
    “你去祥泰买衣服了?是怎样的衣服,穿起来给为娘的看看。”戚氏有点好奇。
    “好吧,你且等等。”宋怀玉进房换了衣服出来,戚氏眼前一亮。宋怀玉生性跳脱,这摇曳的竹叶,倒是合了她性子。
    “的确不错,值得等上一等。”戚氏点头赞许道。“汪家小姐做事,有自一番巧思。”
    宋怀玉侧头想了想,难得的附和道:“娘,你说的对,汪岐兰是个有意思的人,和以前我看见的不一样了。”
    “哦,这次你遇着汪岐兰了?”戚氏听了这话,饶有兴趣。
    “嗯,我买衣服的时候,她也在店内,还把刘芷蔓给气跑了。”
    “把刘芷蔓气跑了?”戚氏蹙起了眉头,这可不是件小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宋怀玉三下五除二的把经过讲了一番,戚氏陷入了沉思,汪岐兰定是讲了什么要紧的事,绝不是外人看到的这么简单。
    “娘,没事的话,我就先回房了。”宋怀玉一看,就知道她娘像靳婉和曹舒芸那样猜上了,这么费脑子的事情,她可不愿掺和。
    “去吧,去吧。”戚氏挥挥手,宋怀玉便负着手脚步轻快的回房了。
    等宋舫下了衙,戚氏闲聊间讲起汪岐兰和刘芷蔓的事。“汪小姐不会是意气用事的人,其中必有缘故。”
    宋舫拈着胡子,沉吟片刻:“嗯,看来,她应该知晓了张党动荡之事。放心吧,汪小姐吃不了亏。”
    宋舫是元盛帝自已手上一手提拔的臣子,与张党无关,所以此次官场震荡,宋舫置身事外,只作壁上观。至于这刘知远,应是免不了被牵连。汪小姐定是知晓了这一层,才敢顶撞刘家小姐,只是不知她如何得悉这官场的深浅纵横。
    “汪小姐其人,不可小觑啊!”宋舫对着戚氏感叹。戚氏但笑不语,只在心里应了句:“谁说不是呢。”
    ………
    清晨,运河上,一艘自湖州而来的商船渐渐的靠近扬州东关码头。
    一个年轻的女子挑开船上的竹帘看向岸边,眼中藏不住的好奇和新鲜,“这就是富甲天下的扬州城啊!”
    即便是在清晨,古运河上的船只也如梭般来回穿行不息,船上货物满载,岸上纤夫成行;两岸的酒家、茶社、旅店等绵延迤逦十几里,彩幡飘飘,显眼夺目;还有古刹高塔,肃穆庄严;富商宅院,绿树高墙……,比起繁华的南浔镇,扬州城一眼望去,便多了宽阔和深远。
    “这就是小河和大江的区别啊。”罗巧娘喃喃自语道。
    “巧娘,别急,上岸后慢慢看。小姐定让你看个够。”吕平笑着对巧娘说。他站在舷上,腿边紧挨着小黑。小黑怕水,自上船后便紧粘着吕平,仿佛知道若是落了水,能救它的只有吕平而已。
    “嗯。”巧娘应了吕平的话,不再东张西望,一边握住了因为晕船而躺着的姆妈的手,一边满怀期待的看着越来越近的码头。
    近了,近了。听到岸上有人在喊“吕平!吕平!”。一群人出现在眼前。有伙计,有丫鬟,有护卫,还有那个巧娘熟悉的秀丽身影。
    “汪小姐!”巧娘把身体探出窗外,一只手大力挥着,“我在这里!”
    汪岐兰显然看到了巧娘,同样挥起了一只手,回报以一脸笑意。
    “姆妈,汪小姐来接我们了!”巧娘把身子收回,欣喜的告诉姆妈。
    汪小姐亲自来了,真好!
    ………
    吕平一行人被汪岐兰等人接回了汪宅,安置在客房。汪岐兰为他们设宴洗了尘。吕平一路都照顾着姆妈,平地里推轮椅,碰到台阶就背。姆妈一路上虽有些疲乏,但精神尚佳。
    休整了一日后,第二日,汪岐兰请了扬州城里的华名医为姆妈诊治。华名医一番望闻问切,定了病因和医案,说姆妈之病尚有治愈之望,只是沉疴日久、病去抽丝,须慢慢以药调养,辅以旁人每日助她走动,畅通穴脉,双管齐下,方能见效。巧娘和吕平自然应了,将医训一一记下。华名医开了药方,汪岐兰谢过华名医,付了诊金,吩咐了人去抓药。巧娘感激之余,让汪岐兰将一应费用记在账上,寻一时机一并结算。汪岐兰也笑着应允了。
    第三日,汪岐兰、巧娘、吕平及汪六一行人等去往汪六找到的桑园之地。此地名为源甸乡栾曲村。巧娘仔细的走了一遍,看了看那山上流下的溪水,和田间的土。“这地方行!”巧娘肯定的下了得出了结论。汪六闻言大舒了一口气。
    已经确定了地方,接下来就是执行了。由于是购买田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汪岐兰与旦叔、财叔商量了一番,确定将汪家现有的两处田庄中的一处出售,所获资金用于购买桑园,由汪六负责带人去和栾曲村的村民谈判购买农地。
    另一边,两处田庄卖了一处,必然有农户需要安置。经与巧娘商量,确定两个农庄里的人,以户为单位,经巧娘挑选部分转到桑园。男人和儿子负责耕种桑树,妇人及女儿负责学习缫丝。一来,这些农户本就是汪家人,容易培训,方便管理;二来以户为单位,便于安定人心,服从调配。汪岐兰定下了基调,以桑园为重,尽着巧娘挑,有好的尽管挑走,宁可招募新人到老的农庄。巧娘在挑选时也多留了心,专挑那些女子手巧、朴实肯干的人家。前前后后用了六七天,巧娘选出了二十户人家,作为桑园的第一拨农户。
    为了不让农户一时没了住处,买卖农庄同时进行。由于买卖农庄需要一定时日,汪岐兰让吕平和巧娘将已经选定的农户集中在现有的一处农庄内,种了三亩桑树,孵化了蚕种,买了缫车,用巧娘带来的蚕茧提前进行了培训。


上一章
返回

锦绣绒华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