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公主愁嫁记

第10节

    兰君噗嗤一笑,杜景文回头,不解地望着她。
    兰君浅笑道:“七哥不用在意,这小丫头一向冒冒失失的。”
    春流脸红不敢出声,杨瑛恭请杜景文和兰君入府,回头看了春流一眼:“小姐真是把你惯坏了,竟敢在贵客面前如此失礼。罚你一个月的月银。”
    春流可怜兮兮地扁了扁嘴,应了声:“是。”可她又哪里知道,那个自称御医女,被自己拖来拉去的姑娘竟然是今上的金枝玉叶?她暗暗骂自己蠢,哪有宫女会长得这般貌美,气质又如此高贵出尘?
    到了大堂,府中下人奉上热茶,杨瑛和杜景文客气地寒暄了几句。
    帘动浮香,有人进来了。
    兰君从前就听闻崔家小姐美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鹅蛋脸,细柳长眉,丹凤眼,低眉敛目的姿态显得楚楚动人。一身浅碧色莲纹大袖衫,袖口打着花结,内里是湖水绿的素色高腰襦裙,碎花暗纹,整个人仿佛夏日水中的一片菡萏叶,清新素雅,却又有醒目的色彩。她挣扎着要下跪,杜景文连忙起身抬手道:“梓央,不用多礼。”
    崔梓央淡淡谢过,又朝兰君这边看来,微微一顿。
    坊间有不少关于这位十公主的传闻,多是关于她如何胡作非为,多次惹的龙颜大怒。在崔梓央印象里,那还只是个明眸皓齿,古灵精怪的小丫头,没想到多年未见,倒像是绽放的牡丹花一样,容光照人,逼得人不敢直视。
    兰君请崔梓央坐在身边,跟她闲谈了两句。崔梓央落落大方,进退有礼,但态度淡淡的,并未表现出多大的热情。
    兰君知道她久居府中,又经历了崔府没落,想必早已看透了人情冷暖,对人十分戒备,也不强求。
    几个人又坐了一会儿,杨瑛便借故离开。兰君也识趣地出去逛花园,把花厅让给杜景文和崔梓央。
    等他们要离开崔府的时候,杜景文春风得意,而崔梓央面容娇羞,想必是相谈甚欢。
    杨瑛和崔梓央送他们到府门外,杜景文对杨瑛说:“秋收节有皇命在身,本王于那日出发前往古州,只能以后再过府拜访。”
    杨瑛是何等通透之人,杜景文携着御赐的人参到访,说明皇帝已经首肯了这门亲事,只不过出于尊重崔家,派他来询问梓央的意思。再加上最得皇帝宠爱的承欢公主同来,以皇上对这位公主的宠爱,以后洛王和崔家都少不了圣眷。
    杨瑛满意地笑道:“那就等殿下回京,咱们再共商要事。”
    杜景文知道杨瑛这算是默许,心满意足地登轿离去。
    等他们的轿子走远之后,崔梓央收起娇羞的面容,微微侧头看了母亲一眼。
    “梓央,你想说什么?”
    “母亲可是把我许配给洛王殿下了?”
    “这有何不好?”杨瑛一字一句地说,“不仅是洛王需要我们崔家,我们也需要洛王,你明不明白?”
    “明白,所以女儿没有回绝他。但女儿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个人。”崔梓央哀声道。
    杨瑛摸了摸她的脸颊,语重心长地说:“我的傻女儿,你记挂他又有何用?崔家的女儿,势必要做贵人的。太子娶了杨修之女,卫王一向恋慕出云郡主,眼下若要保住崔家的基业,只有依附于洛王了。梓央,你时刻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崔梓央抿了抿嘴,眼波流动,却终是说不出一个字。
    ☆、秋收定情(修)
    秋收节这日,是杜景文离京的日子。一大早,官道就被肃清,两旁的酒楼食肆里也是座无虚席。
    兰君戴着帏帽,寻了大堂的角落里坐下来。三七熟稔地点过菜,就听临近几桌都在议论杜景文。
    三七给兰君倒茶,低声道:“没想到一夕之间,洛王殿下又成了京城里炙手可热的人物。听洛王府的老管家说,有好几个大臣送了拜帖,还有意与殿下结亲呢。”
    兰君接过茶喝着,不咸不淡地说:“一群势利眼。”
    “来了,洛王来了!”不知道谁叫了一声,堂上众人全都蜂拥向门口观望。
    阳光下,一骑黄鬃骏马当先,马上之人穿着银色的铠甲,英姿勃发。他的脸瘦削,却棱角分明,眼眸柔中带刚。马蹄踏在官道上,发出沉稳有力的声响,道路两旁虽偶有议论声,但谁都不敢高声喧哗。
    一列军队井然有序地跟在他身后,踏着一致整齐的步伐,却毫无一丝杂音。
    “哇,洛王殿下原来如此英俊。”兰君身旁的一个姑娘小声嘀咕道。
    “可不是,穿盔甲的样子简直迷死人了!”另一个姑娘无限娇羞,“他,他看过来了!”
    杜景文本来只是随意地一瞥,看到人群中有个戴着帏帽的姑娘轻轻向自己挥手告别。他一眼认出兰君,报以微笑,引得兰君身旁的几个女子惊叫连连,以为这笑容是冲着她们。
    就在军队要从兰君面前经过的时候,人群中传来一声低呼:“殿下!”声音虽娇弱,却足以让周围的人都听见。
    杜景文几乎是下意识地勒住马,抬手命军队暂停。
    兰君朝喧哗的地方看去,只听一个少女高声呵斥阻拦的士兵:“你可知道我家小姐是谁,竟敢阻扰!”
    说话间,一个身影已经从士兵的手臂下钻过,径自向杜景文走去。
    道旁众人哗然,清道的士兵要去拉那擅闯者,却被杜景文喝退。他手脚利落地跳下马,径自走向那人,情绪微微有些激动。
    兰君看向那人,没想到竟是崔梓央。她着丁香色素染的半臂,紫色的齐胸襦裙,发髻边簪了一串紫色的珠花,耳上是翡翠的水滴状耳环。容颜姣好,气质出尘,眉眼间有一股宠荣不惊的淡定。她立在道上,只往前几步,众人却看到洛王几乎是飞奔向她。
    围观百姓惊叹,有人念道:“纤指若兰透骨香,凝眸似水剪心愁。”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美人。
    “你怎么来了?”杜景文喜出望外。
    “得知殿下要去古州,民女特意去京郊的广月庵求了平安符回来。因为日程太紧,险些错过了,这才上街拦截,唐突殿下之处,还望殿下不要怪罪。”崔梓央拿出一个黄色的菱形状东西,底下打着一个小巧的同心结,递给杜景文。
    杜景文欣喜地接过,收进贴身的地方:“谢谢你梓央,要你费心了。”
    “哪里的话,愿殿下凯旋,梓央静候佳音。”崔梓央说完,也不拖泥带水,转身让开了道。
    杜景文翻身上马,带着军队继续前行,经过崔梓央的时候念念不舍地看了一眼,而后就再也没有回头。
    兰君只觉得神奇,前几日在崔府看这崔家小姐对七哥还是一副淡淡的模样,今日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赠送平安符和同心结。这样一来,等同于宣告了两人的关系非比寻常,那些妄想跟七哥结亲的人都得打退堂鼓了。
    杜景文离开之后,官道复又通行,集市上逐渐热闹起来。秋收节传统的一个活动就是戴面具,逛庙会。那些面具有的做成家禽的模样,有些做成谷物蔬菜的模样,寓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兰君挑了个羊的面具,三七挑了个马的面具,戴上之后,互相嘲笑了一番。
    庙会囊括了杂耍,各地美食小吃,买卖集市,盛况空前。
    杜兰君买了糖葫芦,一边吃,一边逛摊子,听到身边两个戴着面具的人说:“前面那个摊子太厉害了。我连续赔了一贯钱,就是猜不到他说的是什么。”
    “是啊,那题目真是太古怪了,从来没听过。”
    兰君走过去问:“两位小哥,你们在说什么摊子?”
    “哦,前面有个人摆了摊子。说只要猜出他所描述的东西,就可以拿走他的奖品。反之如果猜不出的话,一道题是五文钱。那题目太奇怪了,一大群人围着看了半天,都没有人知道。”说话的人边叹气边摇头。
    兰君来了兴致,拉着三七往那人所指引的摊子挤过去。那摊子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还有人在高声念题目:“此物长在邽山的洋水里。有双翼,叫声犹如鸳鸯。平时轻易不出现,一旦在哪里出现,哪里就要发大水。”
    “邽山?洋水?从没听过。”兰君皱了皱眉头,奋力挤到了人群的最前头。眼前只是个简单的小摊子,桌子上摆着一些精巧好玩的物什。摊主是个约莫四十出头的男子,书生打扮,正喜滋滋地望着众人:“还有人要来挑战吗?答对五题,这桌子上的玩意儿就可以任意挑选一个拿走。不过我估计今日是没有人能拿走咯!”说着,他掂了掂沉甸甸的钱袋子,脸上笑嘻嘻的。
    又有一个书生举手道:“我来试试!”
    摊主请书生坐下,郎朗念道:“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是白脑袋。它发出的叫声与‘榴榴’相似,人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
    众人皆陷入沉思,偶有几个人低声议论了一番,还是没有人知道个所以然。挑战的书生甘拜下风,交了五文钱退场。摊主又接连问了几次,都没有人再敢上去答题,他便哼着小曲准备收摊子了。
    围观的人悻悻然地散去,兰君想,要是师傅在就好了。以师傅的博文广志,定能杀杀这摊主的锐气。
    “这位兄台,我们不如来玩大的。若我能连答上来十题,你可否把今日所赚取的银子都予我?”人群之外传来一个声音,本来要散去的人群纷纷停住脚步。只见一个戴着白菜面具,身着青布长衫的书生走过来。他人很高,却也很瘦,抬起手来,指节清晰。
    兰君讶然地捂住嘴巴,摊主已经咬牙道:“若你答不出来呢?”
    “条件随你开。”男人敛衽坐下,自有一股气势:“你刚才所说的都是取自《山海经》里描述的神兽,我倒背如流。若你不换本更偏门的书,恐怕我会很容易答上十题。”
    兰君早已经认出了这男子是多日未见的谢金泠,正按耐住满腔的兴奋要走过去,谢金泠却微微抬起手制止她,仍是凝视着摊主。摊主有些心虚道:“我,我今日不做生意了。”
    “纵观这秋收市集之上,虽然什么样的摊子都有,但大伙儿不是靠才华本事,就是凭借自己的辛苦劳作来赚钱。你拿了一本稀有古籍来行骗,却以为奇货可居。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谢金泠一席话,说的摊主面红耳赤,急忙收拾东西灰溜溜地走了。
    ***
    京城并不繁华的小巷尽头有一家面馆,招牌不醒目,店面也不大,只能容三四个人入座。
    兰君狼吞虎咽地吃面,不时看看坐在身边的男子,含含糊糊道:“师傅……你怎么回来了……也不提前打声招呼……”
    谢金泠正举杯饮茶,睇了兰君一眼:“食不言,寝不语。”
    兰君乖乖地闭了嘴,闷头大吃。这家面馆的店主是张老汉,耳朵听不见,做面的手艺却是一绝。他的妻子张婆婆是个哑巴,两个人共同抚养着一个痴傻的儿子,生活很是清苦,面馆的生意也不是很好。
    张婆婆来添茶水,兰君伸手夸赞道:“老爹的面越做越好吃了。”
    张婆婆微微一笑,打了几个手势。
    兰君看不懂,望向谢金泠,谢金泠解释道:“婆婆说老爹知道你吃得这么香,心里头也很高兴。”
    兰君环看四周:“婆婆,今天怎么没看见傻……阿平?”
    张婆婆又打了几个手势,谢金泠道:“老爹打发他上街去买菜了。”
    兰君等张婆婆去后厨了才问:“师傅既然经常来关照他们一家,为什么不干脆支助他们把店开大,多赚些钱,生活也会容易些。”
    谢金泠摇头,并不赞同:“你要明白树大招风。虽然平凡艰苦,却可以和乐安宁,这没什么不好。面馆做大了,名声打响了,自然有人惦记老爹的手艺,觊觎他们的钱财,到时候他们便有数不清的麻烦。人生有失必有得,有得也必有失。端看怎么取舍。”
    兰君点了点头。从前在沧州,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裕,但自由自在的,好过现在出宫都要禀告,还要在宫里看贤妃的脸色过日子。她叹了口气,又问道:“你怎么突然回来了?原本不是还要一个月的光景?”
    谢金泠顿了一下,淡淡的眉峰锁在一起:“北境恐有变,我只能提前回来复命。”
    “北境?”兰君双手撑着桌子站起来,“燕州总督还是要造反?”
    谢金泠压了压手让她坐下,平静地说:“暂时还没有大的动作,但是北漠王频频约见撒莫儿,北五州从前又是北漠的领土。近来朝中一直在讨论削弱四大总督的力量,估计撒莫儿已经收到了风声。我虽对胡人没什么偏见,但皇上当初任命撒莫儿为燕州总督的时候,我就已经料想会有今日的结果。”
    兰君正听得起劲,门外红衣一闪,一个五官出众的美貌女子跪在门外禀报道:“大人,街上出了点事。”
    此女是谢金泠的近身侍女夙玉。谢金泠初来京城之时,同样是在秋收节,从一个杂耍的摊主那里救下她,一直带在身边。夙玉不仅功夫了得,女红厨艺也是样样出色。难怪谢金泠都不用多花银子招下人,只要一个夙玉便够了。
    夙玉对谢金泠忠心耿耿,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绝不敢违背的地步。兰君就经常说她像个木偶一样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感情。
    前两年,有官员要攀附谢金泠,便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谢金泠为妻,又顾忌谢金泠跟夙玉之间的风言风语,便也给夙玉介绍了一门亲事。对方是御史台的书吏,相貌清俊,家境清白,对于一个奴婢来说,再好不过了。谢金泠问夙玉的意见,没想到她竟刚烈地一头撞向柱子,险些没了性命。
    那之后,朝中官员都不敢再给谢金泠或是夙玉介绍亲事了。
    夙玉带谢金泠和兰君到了街上,却看见一个平凡的投壶摊位前竟挤满了人。再一看,人群之中站着一男一女,好像正在比试。
    男子穿着月白色广袖花草纹长袍,身姿飘逸挺拔,犹如月中仙,只是脸上戴着的土豆面具有点滑稽。而女子也是一身男装,身材玲珑有致,气质不凡,脸上戴着稻谷的面具。两人面前的壶里都是四支箭,气氛剑拔弩张。
    夙玉低声道:“那是宋大人和沈家小姐。沈小姐看中了这位摊主奖品里的泥人,却不巧被一个小姑娘的父亲先赢走了。沈小姐直接抢了那泥人,引得小姑娘嚎啕大哭,恰好被宋大人看见。两人就约定投壶来定胜负,输的人就让出那个泥人。”
    谢金泠了然笑道:“我说檀奴不是争勇好斗之人,想必这沈小姐真是跋扈过头。”
    “但她投壶的技巧也确实出众,跟宋大人不相上下。”
    六支过后,两个人还未分出胜负,围观的百姓都在给宋允墨呐喊助威。宋允墨把箭袋里的四支箭都拿出来,对沈嘉说:“沈小姐,这最后四支箭我们一起投出去,一局定胜负如何?为了公平起见,我会向后退三步,小姐原地即可。”
    沈嘉想了想怎么样都是自己占便宜,便点了点头:“就按你说的办。”
    只见沈嘉攥紧了四支箭,努力向壶中投去,可箭在半空中便散开,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居然一支都没中。她气急败坏地回头去看宋允墨,只见宋允墨胸有成足地把箭投出去,那四支箭像是黏在一起一般,“啪”地一声,准确无误地落入壶中。


上一章
返回

公主愁嫁记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