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儒道至圣

第528节

    “方虚圣说的是!”众人纷纷附和,欧寞所谓的第三害简直成了笑话。
    欧寞嘴硬道:“有利必有弊,把重要官员调往象州,本来对景国不利。”
    方运突然道:“欧侍郎所言极是!若我无法文战胜象州,则一切照旧。若能收复象州,那么前往象州的官员就不劳吏部费心,避免分散吏部官员,直接从文院或军中调遣!”
    “你……”欧寞大惊失色,左相和康王两党的官员面面相觑,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左相柳山看了方运一眼,又慢慢收回目光,鬓角的白发越发醒目。
    计知白眉头紧皱,方运这话太狠了。
    众多官员看着方运又惊又喜,不曾想这个年纪轻轻的方虚圣不仅天赋过人,在朝政方面也有极为敏锐的见解,这招将计就计外加釜底抽薪可谓炉火纯青。
    一旦收复象州,必然要展开大清洗,到时候象州将空出数不清的实权官位!
    左相党与康王党无法染指,另一方势力增长,就意味两派系的实力再度大降!
    第744章 内阁票决
    左相一党的官员很想分食象州官位,但想到有进士十老之一坐镇,方运文战一州的成功率极低,众官便按捺心中的烦躁和焦虑,静等左相反应。
    过了好一会儿左相也没有开口。
    方运继续道:“至于第四害,所谓人族不睦,更是自欺欺人。人族何曾完全和睦相处过?哪怕是两界山大战之时,都有少数人偷奸耍滑、贪生怕死。诸君以为那些逆种是哪里来的?我人族,不仅需要与外部的妖蛮竞争,内部也应良性竞争!这文战,便是减少内耗的良性竞争之法。若文战真如欧侍郎所说,那众圣岂会允许?”
    欧寞道:“下官再次重申,现在的时机不宜文战,因为很快就会发生两界山第二次大战!”
    “几十年前,庆国明知道千年不战条约即将失效,依旧文战我景国!此事,难道欧侍郎全然忘记?”乔居泽道。
    “彼一时,此一时也!”欧寞无奈地引用《孟子》中的名言。
    “哼!”一些官员不断冷哼,对欧寞很不屑。
    若非今日朝会事关重大,早就有人冷嘲热讽甚至出言抨击。
    方运不再理会欧寞,扫视文武百官,道:“我以镇国公之身独战一州,牵扯重大,需经内阁批准,国君下旨。我看宜早不宜迟,请内阁四相今日定夺,以免夜长梦多。”
    方运摊牌了。
    奉天殿内的空气突然凝固,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呼吸,小心翼翼观察,小心翼翼思索。
    足足过了几十息,奉天殿依旧悄无声息,没有人开口说话。
    内阁有左相、右相、辅相和文相共四相,实际地位是文相最高,但权柄却是左相最大。除非右相、辅相和文相三相联手,否则绝对无法威胁左相的地位。
    但,辅相司悦庆是铁杆左相党。
    司悦庆上前一步,道:“启禀国君、太后,臣以为,藏书馆乃方虚圣之藏书馆,非景国之藏书馆。景国的首要事项是北抗草蛮,而非文战庆国,今年不宜与庆国结仇!”
    一向很少发表政见的右相曹德安却道:“臣,赞同方虚圣文战庆国!”
    四相之中有两人开口,只剩左相柳山与文相姜河川。
    姜河川道:“老夫认为方虚圣之举有益于景国,当鼎力支持。柳山,你说如何?”
    所有官员望向柳山一人。
    柳山淡然一笑,道:“既然内阁四相无法决断,那按照惯例,由四相与内阁参议共同票决。”
    场中许多官员叹息。
    内阁票决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必须七成以上的内阁参议赞同才算通过,若同意的内阁参议低于七成,那票决失败。
    左相权柄极大。
    左相柳山掌握吏部,整个吏部上上下下,九成都是柳山的人。
    景国所有文官的考评和升迁,都由吏部决定或影响,偏偏文官在景国之中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
    文院系官员的考评却依旧由吏部负责,若吏部有十足的证据证明某个文院系的官员不能升迁,哪怕是文相亲自出面都无用。
    唯独军方不受吏部影响,军方两分,考评等由兵部决定,兵部也有一定的举荐权,但调动兵马和任命军官的机构不是六部,而是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实际直接授命于国君,让皇室牢牢掌握一国的军权。
    若无意外,各国的大元帅都由众圣世家之人担当,因为大部分众圣世家远比皇室更希望国家稳定,这样也能更好防止文官或皇室旁系血脉夺权。
    只不过,不同的大元帅性情不同,有些国家的大元帅权力欲重,经常亲力亲为,甚至架空国君,但景国的陈大元帅相反,在立下大功、地位稳固后,便淡出朝政,从去年开始甚至称病不出,一切命令都由国君或太后下达。
    陈大元帅乃是大学士,是十年内景国最可能成为大儒的读书人之一,对于他来说,一国大元帅的意义远远比不上大儒重要。
    大元帅府百多年来被皇室和陈家打造得水泄不通,左相的人没有任何可能打入其中。
    兵部共有一尚书两侍郎三位大员,原本只有地位最低的右侍郎是左相一党,但童峦因为方运逼死其孙投靠左相后,兵部的两位侍郎都成为左相党。
    一旦兵部尚书卸任,新任兵部尚书有九成的可能在两位侍郎中选其一,也就意味着左相党将在军中的影响更大。
    文院系由于比较松散,左相不需要特意渗透,经过多年布局,在文院系有一定影响。
    左相最强大的力量在吏部,其次就是密州,密州九成的官员都是左相亲自提拔。
    而在与武国接壤的燕州,康王堪称土皇帝。
    一旦左相与康王联手,连太后也只能避其锋芒。
    内阁参议是加衔,没有实职,只有地位仅次于四相的朝廷重臣才有资格获得,人人都有稍稍影响整个景国的力量。
    方运默默数着,李文鹰和陈大元帅不在,内阁四相加内阁参议共有二十九人,但左相有两票,也就是说,至少要二十一票赞成,他才有资格去文战庆国。
    如果不足二十一票,那么方运将不能代表景国文战庆国,就算胜了,也只是压一压庆国,无法夺回象州。
    方运文战庆国,原本想一箭三雕,一是报去年庆国之仇,二是警告其他世家和国家别封禁藏书馆,三则是收回象州。
    现在看来,收复象州的可能性极低。
    但是,在最后的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方运没有丝毫的气馁,道:“那么票决开始,投左为支持,投右为反对。”
    方运说完,把自己的官印抛向左侧。
    四相和内阁参议陆续动手,一件件官印飞离百官,或飞到方运的左侧,或飞到方运的右侧。
    大小不一、材质不同的官印悬浮在半空。
    方运左侧的官印明显多,飞去的也快,很快达到十五个官印,而右侧的官印少,只有十件,还有人没投出。
    但是,左相和右相都没有动。
    票决还没到最后,就有十票反对,这意味着,赞同的总票数绝对无法达到七成。
    方运的心深深地沉了下去。
    突然,文相道:“剑眉公无法到奉天殿,他托我支持方运,现在,左侧有十六方官印。”
    时间慢慢过去,还在犹豫的官员终于做出最后的决定,除了左相柳山和文相姜河川没动,其余人都投印完毕。
    反对的官印达到十一,而支持的官印只有十七。
    柳山道:“文相大人,事已至此,你我便不用票决了。内阁决议,镇国公不得代表景国文战庆国!”
    第745章 左相立威
    “唉……”
    众多叹息声响起。
    这就是左相的力量,哪怕在最近一年中接连被方运打击,依然可以否决任何事项。
    数十年的经营虽然动摇,但根基仍在。
    文相姜河川看着左相柳山,道:“柳相,身为景国百官之首,你对此事有何见解?”
    柳相沉吟道:“此事非同小可,本官以为,无论是欧侍郎的说法还是镇国公的说法,都有可取之处,但亦有疏漏之处。本官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阁中有十一位重臣反对,等于敲响警钟。当然,赞同的是大多数,说明收复失地乃是人心所向。”
    方运不动声色,心中却暗骂柳山是老狐狸,这种外交辞令看似什么都没说,实际是什么都说了,这种措辞只是不想被别人抓住把柄。
    大将军周君虎冷笑道:“那左相大人是支持收复失地,还是反对收复失地?”
    “收复失地无可非议,但收复失地的时机遭到群臣反对,牵扯众多,依本官之见,此事需要从长计议。”柳山此刻没有丝毫大学士的果决,反而像一位碌碌无为的老官僚。
    众多官员面有怒色,左相明显就是用官僚们常用的“拖”字来处理这件事,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方运文战象州计划必然无法实施。
    “左相大人,您可知,布衣一怒,血溅五步,更遑论翰林!”刚刚晋升翰林的何鲁东凝视柳山。
    “放肆!”欧寞大喝。
    “这里是朝堂之上,你难道想威胁景国左相?”
    “你把这里当什么地方了?何将军,你随方运去了一趟进士猎场,难道就忘了尊卑、失了礼数!”
    “威胁当朝左相,你还有何面目在景国任职?也不怕碎了你的文胆!”
    “何将军慎言,晋升为翰林,不是你猖狂的理由!”
    一众左相党出言指责。
    何鲁东讥笑道:“晋升翰林的确不是本将军猖狂的理由,但成为翰林,却让本官有了铲除奸臣的可能!”
    “大胆狂徒!”左相一党众官员无比愤怒,何鲁东这话何止是猖狂,简直变相承认要刺杀左相。
    普通进士再强,也难以刺杀一位大学士,大学士的文胆和各种力量,足以在瞬间抵挡。
    但是,一位翰林却不一样,尤其是何鲁东这种论唇枪舌剑远在普通翰林之上的将军,历经无数战斗,一旦刺杀大学士,那大学士的死亡可能超过七成!
    “刺杀大学士,至少诛三族!”
    何鲁东昂首挺胸,淡然道:“与其千族流血,不如三族代之。”
    “你……”
    众多文官气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文官最忌惮也是最厌恶军中读书人的原因,军中读书人刺杀文官之事各国皆有,左相去年亦面临刺杀,后因为防护太过周全才让暗中的刺客放弃。
    众官可以预见,一旦方运文战象州被阻拦,只要有人稍加传扬,必然会有翰林铤而走险,刺杀左相。
    尤其是曾经从军的老翰林,就算刺杀左相会被诛三族,景国皇室也会偷偷保全一支血脉,这种事刑殿必然会视而不见。
    在史书上,刺客和义士的地位远高于普通文官,乃是扬名的途径之一。
    若非刺杀高文位之人代价太大而且难度高,刺杀左相的景国读书人们能把左相府前的街道堵死!


上一章
返回

儒道至圣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