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七零年代二婚妻

第5节

    “他说,他当时也注意到我了,看到一姑娘穿着藕红色小褂,扎着两个麻花辫,笑起来很招人,还总盯着他看。”
    两妯娌听后捂着嘴笑,连窗下的陈桂香也笑了。
    **********
    赵成林办好退伍的手续,告别了对他恩重如山的领导和一起奋斗了十来年的战友离开了部队,一路上,他先坐火车,历时十五小时到达省城,倒了三班车费了五小时才从省城到了县城。
    县城没有下乡的公交,好在他运气好,搭到了一辆去邻村的拖拉机,等他下了拖拉机步行到村口,整个路程已经花费了二十多个小时。
    上河村依旧是那个上河村,杨柳依依,青草芬芳,田埂交错,村口的大爷慢悠悠的赶着一头水牛。
    “二大爷!”
    赵长林背着行李,热情的跟大爷打了个招呼。
    “哦,这是?”
    大爷眼睛不大好使,已经有些年头了,生产队长照顾他,给他安排了一个轻松的活计,给队里放牛。
    “大爷,我是成林啊,小名栓子。”
    说着,赵长林从口袋里拿了一包烟出来,分了一支给大爷。
    大爷这才恍然大悟,笑着接过烟夹在了耳朵上。
    “哦,成林啊,你不是当兵了吗,回来探亲的?”
    大爷眼睛不好耳朵也有些不大灵光,平时不大跟村里人说闲话,因此他还不知道赵东林离婚的事,甚至连赵东林什么时候结的婚也记不大清了。
    “是,大爷,你接着忙,我就先走了。”
    “哦,好,好,你忙。”
    这会儿村里人都在上工,五月份,正是农忙的时候,除了村口眼睛不大好使的二大爷,还有几个村里不用上学的小娃娃外,赵东林一路上没遇上旁人。
    赵家的房子在村子中心地带,不是最靠前的也不是最靠后的,家门前是一条长河,河边长着野草,也有专门辟出的地种了些蔬菜。
    推开自己院子外及腰的木门,吱呀一声,那个安静的熟悉的小院再一次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院子里很安静,除了几只母鸡咯咯的声音外没有旁的动静。
    赵东林放下手中的行李打量着自家的院子,他们家的院子在村里条件算好的,一半土胚一半青砖,一联排的三角,院墙东面还砌了个矮矮的鸡圈跟猪圈。
    赵家养了一头母猪,这年头养猪是一项除工分外的额外收入,公社跟大队是鼓励社员养猪的。
    计划经济时代,各生产大队都有养猪任务,生猪不允许私自出售,就像粮食一样,要交由国家统一调控分配,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吱呀”一声门响了,赵东林转头看过去,只见他妈张巧儿背着英宝进门了,她手里还拎着个竹筐,框里背着从河边打回来的新鲜猪草。
    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没回家,他妈看上去老了不止一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背着英宝的关系,她佝偻着背,不复记忆中的年轻矫捷。
    “妈。”
    赵东林鼻头泛起了酸意,他喊了张巧儿一声,这一刻,他无比庆幸自己选择了退伍回乡,他不仅有子女需要照顾,还有日渐年迈的父母也需要他的照料。
    张巧儿进门没注意院子里还有其他人,听到大儿子的声音她还以为自己幻听了,抬头看到一个穿着军装,魁梧高大的年轻人站在院子里,可不就是她大儿子东林吗?
    “东林?你咋回来了?”
    赵东林没有立刻回答,他走过去接过张巧儿背上的竹筐,把闺女英宝抱到了怀里。
    英宝才七个月,本就没到认人的时候,她性子好,平日里谁抱都行,不哭也不闹,此时被亲爹抱在怀里,她只瞪着葡萄似的大眼睛盯着赵东林看,白嫩嫩的小脸又呆又萌,把赵东林看的心都软成了一团。
    他没见过英宝,这是他们父女人生中第一次相见。
    准确说来,英宝的存在,他发挥的唯一作用就是提供了一颗种子,剩下的事统统没有参与,不止英宝,对黑蛋也是如此。
    这么一想,赵东林就觉得汪梅选择离开并非毫无道理。
    旁人家的丈夫日日在家,夫妻两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妻子怀孕生产的时候丈夫陪在身边,能时时刻刻照料到妻子的需求,而他呢,婚后几年陪着她的时间加起来也才二个多月,很多重要的时刻他都缺席了,她有怨恨不满的理由。
    “东林啊,你怎么突然回来了,也没提前说一声,你这是坐了多久的车,饿不饿,我先去给你整点吃的。”
    赵东林握着英宝的小手笑了笑,对着张巧儿说,“妈,不用了,我在路上吃了干粮。”
    馒头就咸菜,战友让炊事班给他准备的,部队的馒头又大又劲道,一个顶两,这一路上,他吃了十二个馒头,饿是真不觉得饿。
    说完,他亲了亲英宝的小脸蛋,把英宝递给了张巧儿,自己提着竹筐去猪圈那头拌猪食喂猪去了。
    第八章
    赵满柱手里拿着一杆汗烟,坐在桌边的板凳上一口一口的抽着,他是个地道的农家老汉,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因为辛勤劳作的关系,不到六十的年纪,脸上已经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张巧儿黑着张脸坐在四方桌的另一面,早没了两小时前见到儿子回来时的高兴。
    “爸妈,先吃饭吧,有什么话咱们吃完了再说。”
    因为儿子回来高兴,今天的晚饭张巧儿特意做的比平时丰盛些,韭菜炒鸡蛋、白菜炖腊肉、炝萝卜、炒咸菜,本来张巧儿让闺女美香捉只鸡杀了,赵东林拦着没让。
    原本该是团团圆圆的一顿饭,因为赵东林说了自己退伍的消息,老夫妻两彻底没了食欲。
    这年头当兵荣耀,真正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除了光荣外,军人待遇也好,就拿赵东林来说,连长级别,每月津贴七十六块钱,另外还有粮票、油票之类的补贴,这待遇,生产队队长都赶不上,只有公社的干部才有。
    “东林,你退伍的事还有转圜的余地不,我跟你爸实在接受不了,你说你要是担心黑蛋担心英宝,我跟你保证,我一定把他们带好不给你添麻烦。”
    “再说家里出了我,还有你妹子,还有东河和月芬,咱家这么多人还怕带不好两个孩子?”
    被张巧儿点名的三人刚好一人带着一个孩子喂他们吃饭,郑月芬是赵东河的媳妇,两人结婚三年多,生了个儿子叫石头,今年一岁半,比黑蛋小些,比英宝大些。
    赵东林知道自己不解释清楚他爸妈这一关肯定过不去,于是他放下筷子,用很郑重的语气开口说。
    “我退伍回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有的材料我全都办好了。我知道你们一下子接受不了,我没提前告诉你们就是怕你们拦着。”
    “我离开家十来年了,一开始我确实想留在部队里一辈子,可我的腿去年受了点伤,后来虽然看上去修养好了,但反应度灵敏度跟以前没法比。”
    “我跟汪梅离了婚,家里还有两个孩子,我是可以不管不顾都丢给你们,可我不想这么不负责任,从他们出生到现在我没好好照顾过他们,以后我想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
    赵东林说了这么些,张巧儿跟赵满柱的注意力都在腿受伤那句上。
    “你哪条腿受伤了?怎么样了现在?有影响不?”
    张巧儿摸着儿子的腿,左看右看,可惜隔着条裤子什么也看不出来。
    “妈,没事,已经治好了,就是每到阴雨天就泛酸。”
    “行吧,你反正已经回来了,再说什么也没用了。你从小到大没让我跟你爹操过心,现在是一股脑儿全还回来了。”
    她是真不明白,好好的日子怎么就过成这样了?
    一向让她骄傲的儿子先是离了婚,跟着又不声不响的退了伍,退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此以后每个月七十多块钱的津贴都没了,意味着儿子以后就是农民了。
    张巧儿难受的抹起了眼泪,她是真觉得伤心,对她而言,这辈子再苦再累她也没滴过眼泪,只要熬着便是,可儿子不顺利,她这个当妈的心里是真不好受。
    “妈,你也别哭了,我还有件事没跟你说。”
    张巧儿拿衣角掖眼泪,一脸惊恐的说,“还有什么事儿啊,你干脆一次性说清楚,别再拖拖拉拉的。”
    “我是退伍军官,部队承诺以后会给我安排一份工作,你们放心吧。”
    “啊!”
    感情退伍还有这好事,刚刚难受岂不是白白浪费感情了?
    一听部队安排工作,那就是回来不用当农民,张巧儿瞬间没了之前的伤心,急切的开口问道,“你们部队给你安排的什么工作?”
    赵东林就知道他妈是这种性子,笑着说,“还不知道呢,要等我去公社问了才知道。”
    “那行,那你明天赶早去问,先把工作的事定下来,其他的事都先不着急。”
    张巧儿瞬间来了精神,大声招呼大儿子吃饭。
    第九章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张巧儿去赵东林房里催着赵东林起床。
    “你不是要去公社办事吗?赶紧起身,先把正事干了。”
    张巧儿一整夜没睡着,心里愁的慌,就像七月里的毛辣子在心里挠一样,好不容易熬到天亮,赶紧催着儿子把工作的事情敲定下来。
    赵东林无奈的笑了,他妈这说风就是雨的性子这么多年了丝毫没有改变。
    年少时觉得父母管束多,惹人厌烦,现在年岁渐长,心态早已改变,知道父母唠唠叨叨的出发点永远是关心自己的孩子。
    赵东林起身拍了拍黑蛋的屁股,昨晚黑蛋跟他一起睡,英宝跟张巧儿一起睡,黑蛋晚上睡觉不老实,赵东林时不时起身给他盖被子。
    赵东林吃了早饭就出门了,路上刚好遇到大伯赵满仓给他送自行车。
    赵满仓跟赵满柱长的很像,属于那种路上见到了都能错认的亲兄弟。
    “听你爸说你退伍了?”
    “是。”
    赵东林恭声应下,他父亲有三个亲兄弟,三叔早年间因为一场意外没了,如今父亲这辈就剩下大伯这一个血脉亲人,这么些年,两家一直守望相助,关系处的很好。
    想当年,赵东林去部队当兵也是赵满仓帮忙找的人。
    这年头想进部队的人多,可一个公社就招那么些新兵,同等条件下负责招兵的选择范围很广。
    要说身体素质,农村娃身体素质都不差,要说政治立场,大多数人家中三代都是中下贫农,根正苗红。
    人人都想参军,竞争压力很大。
    赵满仓年轻的时候当过学徒工,会做木匠活,农闲的时候在大队革委会做过修缮的工作,跟革委会的干部们混的挺熟。
    征兵体检报告出来后,赵东林身体素质过关,可谁也不能保证他就能被选上,赵满仓咬牙拿出家中珍藏了许久不舍得喝的白酒并一包花生,偷偷带着赵东林去革委会找干部们说好话。
    征兵工作结束,赵东林如愿成为新兵中的一员。
    他不知道自己能当兵那两瓶酒是不是起了什么作用,但大伯对他的好他永远记在了心中。
    离家前大伯母给他备了十张玉米面烙饼,大伯还给了他十块钱,让他在部队好好混,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
    “退伍就退伍吧,回来也好。”
    虽然有些遗憾,但既然侄子已经做了决定,家里人还是应该支持他,更何况部队还给东林安排工作,这些都是东林自己的努力才赢得的荣誉。
    </div>
    </div>


上一章
返回

七零年代二婚妻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