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科举宠妻日常

第16节

    老先生并不是那等腐朽古板之人,虽然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千古名言,对待询问的学生却还算宽和。
    温钧有极个别不懂的地方去问他,他都能欣然解答,并称赞温钧天赋好、进度快。
    有良师,有益友,温钧也耐得下心去念书,这才能进度一日千里,追上丙班的那些同窗。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淹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
    温钧的朗朗读书声传出,一边诵读一边理解其中意思,若是有不懂的,才会停下来去思考。
    而每当这个时候,温钧就迫切希望自己手上有一本现代印刷的《论语》做参考。
    现代印刷的怕读者看不懂,一个个字都标释了含义,还有各种注解,注解加起来是正文字数的十几倍几十倍。而古代的《论语》,生怕浪费笔墨,通篇也才一万来个字,其含义和思想全靠先生教导和学生领悟。
    如此一来,但凡有人领悟出现了偏差,就掰都掰不回来。
    这或许也是世家子弟和农家子学业上出现天壤之差的原因。
    世家大族出生的弟子从小耳濡目染,对这些都能了解一二。可是对于出生贫寒,说话都用白话的人普通百姓来说,贸然去接触一项几乎等同于另一个世界的语言,真的太难了。
    好在温钧也经受过现代课堂上文言文的轰炸,多少有些经验。
    吐槽了两句,他静下心来,再次投入到读书中。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
    ……
    院子里,温常氏坐在屋檐下,听到耳边传来的读书声,不禁放轻了声音,侧耳倾听,面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一旁的宋媒婆也听到读书声,惊疑不定地看了眼声音传来的方向,露出惊讶神色。
    她常年不在家,到处去帮人说媒,虽然听说温家长子回私塾读书的事情,可是没有亲眼见过改头换面后的温钧,一直在心里存疑,还以为是村子里的人开玩笑。
    没想到此子是来真的。
    这太好了!
    宋媒婆一拍大腿,立刻将温蔷在名册上的地位往上提了一截。
    宋媒婆这个媒婆能做到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也不是瞎做媒的,她心里自有一杆秤。
    以前温家败落,温家唯一的男丁又浪荡轻浮,温蔷这样的女子,在待嫁女中算不得什么好条件,就算进了高门大户,寻常人家也不会看重。所以宋媒婆给她介绍的,也多是差不多条件的,诸如猎户、农户之流。
    现在不一样,温钧进了私塾读书,哪怕日后没有功名,也是个正经读书人家。
    作为温蔷的倚靠,这温蔷的条件,不能同日而语。
    而给她介绍的男方,也不能是之前那样的家世了。
    宋媒婆想到什么,神色一亮道:“对了,常嫂子,我这里还有一个人选,之前忘了和你说,是邻村李家老八头的次子,也是在县城里读书的……”
    温常氏被打断,回过神,听着宋媒婆的介绍,面色尴尬地点点头,碍于面子,不好直接打断宋媒婆。
    其实她更加中意季老爷送来的那本花名册,上面的青年才俊都是县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家,生活富足,家资丰厚,比这乡下的条件不知道好上多少。
    她还打算多挑选几日,等季老爷回来就托他帮忙,没想到宋媒婆今天欢天喜地地上门,又给温蔷介绍了一个。
    她知道宋媒婆也是好心,所以已经谢过,并婉言拒绝。
    不成想,就温钧回来后短短时间内,宋媒婆又有了新的推荐。
    温常氏含糊应了过去,说要再想想。
    宋媒婆也不是傻子,见状就知道温常氏不满意了,也对,温常氏的夫君是秀才,儿子现在也在读书,说不得日后也有可能是个秀才,目光不同于往也正常。
    “那我就先不打扰了,常嫂子,你慢慢想,女儿家的亲事是一辈子的事,不着急。”宋媒婆着急回去再看看名册,站起来,“我先回去再挑一挑,常嫂子,你有想知道的就去我家找我。”
    “好好,慢走。”
    麻烦了人家一年多,人家也不厌其烦,反倒是她这里有了新选择,温常氏颇为歉疚,将人送到院子外。
    送走宋媒婆,她回屋子里拿出了那本花名册,摩挲着纸张,细细地研究起来。
    大女儿已经所嫁非人,过得那般辛苦。这二女儿可不能重蹈覆辙,再步她姐姐的后尘。
    就算是翻脸,她也要好好地为女儿挑一个夫婿。
    ……
    晚饭的时间,温钧从屋里出来,温常氏迫不及待将花名册拿了出来,点着上面两个名字。
    “钧儿,你明日去县城的时候,不留痕迹地打听打听,这两人情况如何。”
    温钧接过,随口问道:“娘是看中了这两人?”
    温常氏点头:“看着年龄和你二姐差不多,家世也不错,若是样貌品行也还可以,就找你季伯父帮忙牵线,见上一面好了。”
    温钧眉心微拧,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有说。
    算了,若是有条件合适的,提早嫁人也不是不可。
    第二天温钧早起去私塾,在私塾门口遇见了赵博,正要打招呼,忽然一顿,露出个若有所思的目光。
    赵博姓赵,那温常氏看重的两个人里有一个名叫赵峰的,也姓赵,莫非是同族关系?
    还没来得及细思,上课的时间先到了。
    温钧暂时将心思按下不提,先进了教室。
    教室里有些吵闹,人多耳杂,温钧没有来得及和赵博说话。随着老先生进到教室里,闹哄哄的教室才安静了下来。
    上课抽查,不出意料的,老先生提问了温钧,这个他近日最为器重的学生。
    温钧站起来,当着众多同窗的面,从容不迫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获得老先生欣慰赞赏的目光和同窗崇拜的目光。
    温钧心里有些无奈,总觉得自己是在小学初中生面前炫耀。
    不过同窗们普遍也就十五六岁,说是初中生,倒也很对。
    老先生夸了温钧两句,温钧礼貌道谢,坐了下来,心里还在想着“赵”这个姓。
    下课后,赵博凑过来,拍了拍温钧的肩,有些丧气道:“先生又夸你了,我看先生的意思,你是不是马上就要去乙班了?那我们岂不是要分开。”
    温钧瞥他一眼:“你可以和我一起考入乙班。”
    赵博摇头:“我不行的,我刚刚还答错了问题。”
    温钧拧眉,想了想道:“你抄书吧。”
    “什么?”赵博愣住。
    温钧解释:“你多抄几遍书,一边抄一边复习,说不定能将这些东西记在心里,形成条件反射,免得下次又一时慌乱答不出来。”
    赵博不懂什么叫条件反射,苦着脸:“抄书啊……我回去想想吧。”
    温钧也没逼他,问起了心里的困惑:“你姓赵,可认识赵峰这个人?”
    赵博回过神,脸色一变:“你怎么认识我大堂哥?”
    大堂哥?
    温钧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缘分,有些意外地笑道:“原来是你大堂哥,太好了,我有事想要问你。走,我们找个安静的地方说话。”
    事关温蔷的婚事,温钧没想在大庭广众下询问。
    赵博懵逼,被带了出去,一边走一边道:“温钧,你可千万别和我堂哥扯上关系,他这个人心胸狭窄,五毒俱全,最是看不惯读书人……”
    听到赵博的叙述,温钧的脸色渐渐变化,眉头紧锁。
    他不太相信季老爷会骗他,故意拿一些人的名单充数,还是如此货色,可是也不觉得赵博会说谎。
    温常氏又让他好好打听……
    事关温蔷的婚事,温钧颇为上心,想了想,心道,赵峰为人如何,或许他亲自去看一看比较好?
    第17章
    这日放学,温钧没有去季家,也没有出城回家,而是随赵博去了他家里做客。
    到了赵家门口,温钧止步,望着头上的匾额发怔。
    虽然知道私塾位于城西,脩金动辄二十两白银,里面的学子家境必定不会太差,可是温钧也没想到,随便一个认识的同窗,竟然就出自上林赵家。
    赵姓不是罕见的名字,上林县里有许多,可是一旦说起“上林赵家”四字,没有人会认错。
    赵家当家主母的妹妹,是荆楚郡郡守的续夫人。
    赵家主母娘家势力一般,她能嫁给赵家做长子嫡媳,已算得上是高嫁。没想到的是,她的妹妹更厉害,竟在众人的惊叹声里嫁给了郡守大人。
    虽说那时候郡守还不是郡守,只是刚刚走马上任的县令,嫁进去后也不是正经的元配,而是续弦,可是已经足够让外人羡慕。
    商户和官员,本就是天堑之别。
    能够跨越过去,何其之难,何其了不起。
    后来郡守经过二十年政治生涯,一路走上了郡守这个位子,人人更加羡慕,众口称道赵夫人妹妹有眼光,挑中了一个还未发迹的青年才俊,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就连赵夫人所嫁的赵家,也一跃而成为赫赫有名的上林赵家。
    在上林县,这是独一份的尊荣,便是县令都不敢对赵家懈怠,逢年过节礼节来往缺一不可。
    温钧看了眼赵博,倒是没想到这小子竟然出身如此富贵之家。
    在心里微微惊讶,嘴上也就问了:“没想到你是上林赵家的人。”
    赵博有点不好意思:“我们也只是旁系罢了,如今当家做主的人是我家大伯,我们三房一家子也就是在这里混口饭吃。”
    赵家老太太还未过世,家里四房便都没有分家。
    赵博属于三房,而那名被季老爷推荐给了温常氏的青年赵峰,则属于四房。
    因为四房是最小的孩子,自幼得老太太偏爱,四房老爷养出来霸道任性的性子。龙生龙凤生凤,生下来的赵峰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赵博嘀咕道:“温钧,你信我,我那个堂哥真不是什么好人。”
    “我看看再说。”其实被赵博这么多番地劝,温钧也信了他八成的话,只是来都来了,没有道理空手而归,不见白不见。
    赵博摸摸脑袋,叹气:“好吧,你随我进来,我们走侧门。”
    </div>
    </div>


上一章
返回

科举宠妻日常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