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锦绣官路

第218节

    虽然天气热起来不适合办喜事,但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林重阳带着韩兴、陶元杰还有林家一些子弟去掖县送亲,一路坐船北上,到了莱州府先去文魁楼休整,林承润等人已经等在这里。
    第二日赵文藻穿着新郎官的大红吉服,打扮得和状元郎一个模样,从赵家村来府城亲迎。状元公的姐姐嫁给赵进士,两人当初一个是山东布政司的解元,一个是亚元,如今结为亲家,也是一段佳话。
    一路上可见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而赵家的流水宴从昨天就已经开席,今日迎了新娘子恰好是黄昏时分举行“昏礼”。
    莱州府是无用社的大本营,府学生员们在黄教授的带领下集体来到赵家村参加婚礼。
    赵文藻的婚礼,生员们是主流,简直就是一场生员们大聚会,连诗作对、猜谜对谜、琴棋书画,把一场原本喜庆又普通的婚礼办得文雅不俗、别开生面。
    赵文藻是主角,林重阳秉承低调的做派,绝对不抢兄弟兼姐夫的风头,喝了几杯之后就故意装醉避开众人,免得那些学生们高涨的热情把婚礼变成文会,到时候他这个状元郎肯定会抢赵文藻的风头。
    有懂事的生员们带方向,那些学生们虽然激动头脑发热,却也不至于失礼,毕竟这不是状元郎的婚礼,他们可以和新郎官三日无大小,却不敢随便闹腾状元郎。
    “……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司仪高声唱着,结束了拜堂仪式,婚礼又进入新的高潮。
    “快,闹洞房去!”
    “哎呀,韩兴和林承润在那当门神呢,闹不成了!”
    “走走走,快点听墙角去!”
    “重阳呢,咱们找他一起去,有他在林承润不敢泼水的,嘿嘿!”
    第163章 一个天才
    林重阳自然不会跟他们听墙角去, 躲了一天有点闷他就在院子里溜达消食儿。
    赵家的新宅子四进, 分别带着东西跨院, 后面和东西也留足空间待以后扩建。乡下土地便宜,总有办法既不僭越, 还能盖起一座大大的宅子来。
    赵文藻成亲的院子是正院, 东边的跨院是赵文成的住处。
    他从角门过去,恰好看到赵文成坐着轮椅带着小厮要出来。
    见到林重阳, 赵文成笑道:“正要去找重阳贤弟聊天呢。”
    林重阳笑道, “我也正要来找哥哥聊聊。”他对赵文成非常钦佩, 由衷地欣赏。
    赵文成虽然经历凄惨, 但是身残志坚,自从被林重阳救了以后, 看着弟弟继续读书振兴门楣, 他从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而是积极配合治疗,空里也日以继夜地读书。后来在林家堡那段时间, 他和蒋奎十分投缘,又见识了林重阳编写的那几套科学基础课本便一下子就被迷住,学得废寝忘食。最后他反而是学得最好的,而且这些根本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一直希望能有更高阶的课本来学习。
    他是个聪明睿智的人,读书很有天赋,如今没的科举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林重阳勾画的那些科技发明中去,什么减震马车、高效水车、自动磨坊、避雷针……
    自然也包括他自己的这个轮椅, 轮椅是林重阳的点子,两人一起设计的。
    当初两人一起商量着画线稿,一帮人出谋划策,加上老木匠的建议,几经修改最终做成的。
    “马车不就是将个小房子安在轮子上,咱们把椅子安在轮子上,不就可以给子坚兄当轮椅了吗?”
    当时他这样一提,大家就十分好奇,立刻行动起来。事实证明,这些人的行动力,可是非常强悍的!
    现在看成品,就是椅子上安俩轮子,有把手可以推,赵文成自己也能通过转动轮子来控制前行。
    后来赵文成还对轮椅进行了升级,加个简单的刹车系统,至少他在村里逛的时候,不至于一不留神一个下坡就给他摔下去。
    两人就轮椅交换了一下意见,林重阳仔细观察了一下,果然比之前更好用了不少,笑道:“看来已经很成功,到时候咱们可以做了成品放在铺子里寄卖。”
    赵文成十分赞成,“有了这个那些痛失腿脚的人也能有个安慰。”
    俩了一会儿,他请林重阳去屋里看他写的笔记,他写了很多心得笔记,还设计了一些小机械,可以改进水车、辘轳、马车等。
    进了屋里,林重阳发现他的房间只有西间有炕,堂屋和东间都是打通的,一张长长的大木桌子,上面摆放了不少机械模型,有小水车、马车、轮椅、避雷针等。
    他和蒋奎一样,直接把房间变成了实验室。
    “子坚兄,你太厉害了。”
    赵文成自己转着轮椅,去给林重阳倒了杯山楂水,“重阳这是取笑大哥呢,大哥做的都是你说过的。”
    “小弟只是大略提了一下,过程却是大哥做的,的确了不起的。”林重阳是由衷佩服,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赵文成。
    赵文成把自己的那些计算稿拿给他,又捧过一个小型避雷针,“重阳,你看这个避雷针,是我按照你说过的样子做的。”
    林重阳看了看那个避雷针,针是用一根小拇指粗的铁杵做的,顶端磨得尖尖的如针一样锋利,中间安了一个圆球,低端有一个底座,然后有两根细细的铁丝垂下来。
    当初林重阳是用唐代《炙毂子》里的一则小故事当引子说起来的,不过他觉得那个避雷针应该并不是很成功,否则历代皇宫不会不沿用,而明代是皇宫雷击火灾高发的时期,三大殿就曾被雷火劈过,损失惨重。
    皇宫内的每一座大殿修建起来都不容易,不但民脂民膏堆山填海,工匠役夫也是死者众,就殿内的那几根大柱子,每一根要从云贵川蜀深山运到京城都要耗费将近三千两白银!!!
    所以林重阳还是希望自己能用超前的知识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让当下人们的生活更加安全。
    当然这些事情靠他一个人不成,所以他才不遗余力地发觉各种人才。
    赵文成这方面非常有天赋,且他不能科举,做这些文人所谓的“奇技淫巧”再合适不过,不但没人指责,反而会说他身残志坚。
    “子坚兄,这个避雷针实用过吗?”他跟赵文成说过,凡是造出来的新玩意都要在现实中检验过,否则很危险。
    尤其是避雷针,如果制作不当,到时候用起来对人们的危险只怕比不安避雷针的危险更大。
    毕竟这玩意说是避雷针,其实是个引雷器!
    赵文成笑道:“重阳放心,我带人装过的。五六月多雷雨的时候,我们去了莱山住了一段时间。我们在山上最高处垒了三个六丈高的哨塔,把避雷针装上,避雷针下来的铜丝用的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下面绑上铁板埋在土地里。为了试验避雷针是否管用,我们又弄了长两丈的细铁棍弯出去引雷。”
    他将那个避雷针放在了桌上的一个假山哨塔模型上,又插上一根铁条,模拟当时的样子。
    “如何?”林重阳双眼亮晶晶的,如果能成功,这就是一个大创举,小玩意大用处!
    “第一次劈了两下就被雷击了,我们拿下来修改过然后重新装上去,第二次劈了三次,第三次劈了六次,第四次劈了十三次,一个夏天总共劈了两百多次,最后我们终于做出这种劈也劈不坏的避雷针来。”
    其实就是做成了真正的避雷针,可以用来装在高大建筑物上将活跃的电荷引入底下,从而使得建筑物可以在雷雨天安然无恙。
    “真好,子坚兄可是做了了不得的大事,所有人都会感谢你的。”林重阳凝视着那个小小的避雷针模型,很是激动,却也忍不住有些担心,“试验的时候有没有人受伤?”
    赵文成道:“有你的叮嘱,我们都很注意,引雷的时候没人在上面,所以并没有受伤。”其实开始还不那么在意,结果看到哨塔直接被一团青白色的火焰雷击中,之后一个个就老实了。
    五六七月是雷雨多发季节,今年尤甚,有不少地方的遭了雷击,有的树被拦腰劈断,有的建筑被雷击起火,烧得精光,黄县因为在海边雷火尤其厉害,县城的种类就被雷火击中烧了大半。
    林重阳欢喜道:“这样来年就可以拯救很多高大的建筑了。”
    “府城的钟楼、村里的祠堂今年我们都安上了。”
    “子坚兄,不如你和我们一起去京城吧,咱们去拯救皇城的高屋大厦去。”林重阳一激动就邀请赵文成一起北上,反正他爹娘赶路一定会龟速,再加上赵文成也不会更慢的。
    赵文成心下一热,却摇头:“我一个废人,可不能去拖累你们,在家里做些事情也挺好的。”
    林重阳不想他的才华被埋没掉,就算朝廷不赏识科技人才,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要他们做出百姓需要的机械,有市场需求就会畅销,到时候就可以名利双收!
    只要带来利益,就会有人重视。
    像减震转向马车、高效能水车、简易自行车、避雷针等等,这些都将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推广起来会很容易!
    而且他和赵文藻在翰林院,近水楼台,可以查阅很多书籍,多么方便!
    他越说越觉得这个计划可行,不但他去,蒋奎也去,回去就买田庄,到时候他们可以住在庄子里,离着京城不远,往返也方便。
    赵文成却觉得虽然自己在家里可以做这个那个,但是去京城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京城卧虎藏龙,自己不嫌弃自己,可难免会惹人非议,到时候给弟弟和林重阳添麻烦。
    不过林重阳已经拿定主意也不和他争执,只把话题拉回到赵文成的一些小发明上。
    赵文成很兴奋,献宝一样给林重阳看,“都是你说的那些原理,真的非常神奇!”
    其实古代关于杠杆原理、磨擦、浮力、滑轮等都有研究,只不过很多知识都是工匠们在日常劳作中摸索出来的技巧,并没有系统地总结起来,更加没有上升到原理的高度。
    再者表述方式枯燥难懂,容易让人误会,所以感兴趣的人很少。
    现在林重阳用简单通俗的词汇表达出来,每一个原理后面跟着好几个有趣的故事,通俗易懂,赵文成这样有天分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
    林重阳能在本科、读研、读博之后,还能记得这么多理科知识,绝非偶然。
    前世读本科时期为了赚钱她同时做好几份家教,初中高中生、文理科都有。
    读研期间有阵子混论坛,时常和人怼,不忿理工男们总是讥讽文科女没脑子没逻辑理科瘸腿之类的,特意拜了土木工程系一位师兄,还有中科院一位数学物理天才,恶补一段时间的理科知识,别说简单的中学数理化,就算大学有些专业的数理化她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当初纯粹是为了掐架怼人故作专业学的……没想到今生还能为社会做贡献,也算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一世记忆力格外好也有很大的关系。
    他给赵文成的学习手稿指正几处错误,又解答诸多疑问,把赵文成感动得直说“传道受业解惑,师者。”内心里,他早就将林重阳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他觉得老师这个称呼才能表达自己内心对林重阳的尊重和特别,跟先生、宗师这些其他人通用的称呼是不同的。
    而林重阳也觉得赵文成是个思路敏捷、条理清楚的人,和他聊天自己思路也异常活跃,能涌现很多灵感,既能温故知新还能互相启发。
    林重阳把玩着那个轮椅的小模型,对自行车雏形也有了灵感。
    “既然我们可以用俩轮子做轮椅,是不是也可以做一辆架子车骑着代步?两个轮子,上面一个小座位,骑着这个比坐马车简单省地方。”
    没有橡胶、车链这些都不要紧,毕竟最初的自行车也没有这些,那时候连转向装置都没呢。
    他不需要万事俱备,只需要挑头将这个模型做出来,高手在民间,那些有着精湛技艺的大匠们一定可以推陈出新,很快就能改进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来。
    赵文成一听就有兴趣,让小厮拿软泥来捏模型,木雕模型麻烦,软泥捏要快,直接在炉子里一烧就好。
    林重阳则拿了炭笔在白麻纸上画线稿,有过硬的素描功底,画样稿还是很有帮助的。
    赵文成的线稿图就是跟他学的,不过林重阳只教过他简单的,其他的就是赵文成自学成才。
    两个木轮子,用一条木凳连起来,初期可以没有脚蹬和链子,但是转向一定要有,否则只能直来直去的很危险。
    坐凳设计得也要舒服一点,免得关键部位受伤。
    他跟赵文成描述了一下这自行车要如何骑,很尴尬地是现在只能坐在上面两只脚在地上交替蹬,类似于滑冰。
    两人商量了一会儿,赵文成笑道:“看起来比做轮椅还简单一些。”他说了一下,句句都指在关键处。
    厉害了赵大哥!
    林重阳继续诱惑他,“虽然不能科举,可我敢肯定凭着这些个发明大哥也可以名垂千古的。”
    他深谙当代人的心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哪怕腰缠万贯的巨贾,也会觉得一个生员比自己高贵。
    他不希望赵文成等不能参加科举的人也被这样的想法拘束,受困于这样的念头会阻碍他们放飞想象力,所以他喜欢用名垂史册来鼓励他们。
    名垂史册,是比读书出仕更加让读书人热血沸腾的事情。
    毕竟天下读书人千千万万,可真正能够留在史书上的,却寥寥无几,非有大作为而不可能。
    这也是那些御史言官们,为什么不怕死地拼命跟皇帝作对,甚至时常出现文死谏的情况,无非就是为了名垂史册!
    如果真的能留名史册,那对他们来说,绝对是虽死犹荣的事情。
    赵文成受到他的鼓舞,自然是灵感爆棚,不断地涌出好点子,当下就迫不及待地细化线稿、部件,跟林重阳商量明儿就动手,让工匠们准备各个部件。
    反正家里的事情都不需要他插手,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上一章
返回

锦绣官路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