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良引

第十七章 肱股之臣

    【1】
    一夜霜雪,夺走了大明宫的色彩,李显站在宫垣回头望向深宫,刺眼的白色落在眼里宛如灵堂上的白幡,诺大的大明宫仿佛没有丁点生气。
    不远处的望仙门,刚刚放仗退朝的文武百官,提着灯笼在夜雾里站成一条火龙,在朝堂廊下用完廊下食便可离宫歇息,李显突然有些羡慕这些人,至少在朝会上,他们能各抒起见。
    而自己……
    李显已经不记得朝会上到底都议过哪些事,事实上也不需要自己记得,正襟危坐在九五之尊的龙椅上,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太后决议后,自己点头附和一声,准奏。
    先帝驾崩,自己于灵前继位称帝,原想继往开来创惊天帝业,岂料放眼朝堂上下,文武百官的眼里只有临朝称制的太后,自己这个新帝如同摆设。
    想到这里李显长叹一声,回到延英殿,升起的碳火一扫殿外寒凉,宫女送上尚食局刚熬制好的参莲膳粥,就听见门口侍卫通禀,侍中裴炎有要事求见。
    裴炎是顾命大臣,先帝驾崩前委以重任让其辅政,与其他见风使舵的官员不同,裴炎在朝堂上下口碑甚好,望重国华,才称人秀乃有志之士,李显一直有心招揽,连忙放下手中御碗让侍卫宣见。
    少时,殿外就传来急促的咳嗽声,进来的裴炎半臂风雪,胡须上还有一缕缕薄冰,想必是在殿外候旨多时,素问裴炎为官清廉,看他那身官服便可窥一二,裴炎官拜侍中位极人臣,一身官服竟洗出外露毛屑,想来已置办多年未添新衣。
    李显上前,勃然大怒呵斥通传宦官:“裴相是朕的肱股之臣,年事已高怎能受的如此凉寒,竟敢让裴相于冰雪之中久候,拖出去杖三十!”
    “陛下息怒,是微臣在廊前与官员议事,不觉风雪覆身,与他人无关,还望陛下开恩免去责罚。”裴炎边说边咳。
    李显一把托住准备跪拜的裴炎:“裴相不必多礼,朕见你身体有恙,朕传太医来诊治。”
    “微臣近日偶感风寒,但并未大碍,有劳陛下体恤。”
    李显见到裴炎因身上冰雪融化渗入衣衫,浑身瑟瑟发抖,一时间于心不忍,脱下身上裘皮为其披上。
    裴炎一脸惶恐,不顾李显搀扶,笔直跪在地上:“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微臣受命先帝辅政,一直殚精竭虑如履薄冰,若今日身披黄袍之事传扬出去,难免有好事之徒搬弄是非,说微臣僭越礼制就罢了,要是指摘微臣狼子野心,微臣实在担不起此等诬蔑。”
    李显知道裴炎刚直,也觉得此举不妥,便命人赐座,还将殿中火盆端到裴炎面前为其取暖,亲自把参莲膳粥递到他面前:“裴相日理万机,想来还没用过早食,这碗膳粥是尚食局为朕熬制,补中益气、健脾益肺,朕赐予裴相暖暖身子。”
    “陛下,振武界雪灾,饶、抚、虔、吉、信五州大饥,虔州尤甚,殍殣枕路,加以疾疫死者不可胜数。”裴炎双手举着奏疏,并未去接粥碗,“赈灾之事刻不容缓,太后示下,请陛下早日决议赈灾事宜。”
    李显接过奏疏览阅:“朕今日在朝堂已获闻灾事,不知裴相有何赈灾良计?”
    “灾民苦难,急于拯济,民志不坚已有多处暴徒生乱,微臣与中书省同僚商议,草定了五条赈灾纲要,当务之急是截留六十万漕米运往灾区救济灾民,其二,灾区减赋放粮,免还谷仓,其三,灾区附近各州道筹粮集款,缓解饥民燃眉之急,其四,平抑粮价,严惩奸贩,其五,暴民作恶恐防天灾变人祸,应调派府兵镇压围剿,以上五策能缓灾情蔓延。”裴炎神情严峻答道,“当然,需派才德皆备之人督办赈灾事务。”
    李显点头不语,看着手中奏疏,早朝才刚刚呈报的灾情,裴炎已在最短的时间制定出赈灾纲细,难怪先帝会临危受命委以重任。
    “裴相忧国忧民,心系社稷,朕心甚慰,朕立刻下诏,命三省悉数按裴相所制定纲要细则赈灾。”李显稍作停顿问道,“至于督办赈灾事务,裴相可有人选?”
    裴炎起身答道:“太原府县令卫煜,为官恭廉清明,任职以来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不失为一名良吏,微臣以为,卫县令能堪此任。”
    “朕还是太子时,就听闻卫煜官声不蜚,确是国家栋梁,就是卫煜年事已高,先帝在位时,卫煜就上奏请求告老还乡,朕不忍见他再操劳赈灾事务。”李显和颜悦色说道,“朕倒是有另外一个人选,还请裴相斟酌。”
    “陛下言重,陛下慧眼独具,所选之人定是万里挑一,微臣岂敢擅自妄议。”
    “朕打算委派李群前往灾区赈灾。”
    “啊!”裴炎一怔,欲言又止。
    李显淡笑:“裴相有何疑虑,但说无妨。”
    “李将军是左卫上将军,负责掌皇城诸门禁卫和门籍,此职关系皇宫以及皇室守卫安危,关系重大不宜擅自调动。”
    “裴相刚才也说,灾区暴民四起,朕以为人祸重于天灾,李群两朝为臣,又擅于统兵,不管是赈灾还是剿匪都是不二人选。”李显又把那碗参莲膳粥递到裴炎面前,“不过裴相所虑也不无道理,皇城门禁兹事体大,不可一日无将,朕权衡再三,待李群赈灾归来,朕论功行赏加封其忠武将军,至于左卫上将军一职,朕打算下诏委任韦浩接替。”
    裴炎还是没有伸手去接粥碗,神情更加忧虑,韦浩是韦皇后的弟弟,李显登基之前,韦浩只有一个散阶官职,既无实权也无实职,更别说官绩和声望,断然担不起左右监门卫这个重职。
    裴炎头埋的更低:“更换皇城门禁将领之事,还望陛下慎重,微臣认为此事关系重大,还需向太后禀明再做决断。”
    “裴相不必多虑,太后不是已经示下,赈灾一事刻不容缓,让朕尽快决议。”
    “可更换将领是军国大事,先帝驾崩前曾有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裴相……”
    “陛下!”裴炎跪拜在地,硬生生打断李显,“微臣在先帝灵前受命,辅佐陛下一匡社稷,先帝遗训微臣不敢怠忘,冒死向陛下谏言,怕触怒龙颜,还请陛下赦免微臣死罪。”
    李显虽心有不悦,又不能当面发作,双手背负于身后:“说吧,朕赦你无罪。”
    “微臣伏唯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为念。”裴炎俯首在地说道,“望陛下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
    李显龙颜微怒:“裴相所言是暗指朕赏罚不明,忠奸不辨?”
    “微臣不敢,只是陛下御极不久,便提拔陛下乳娘之子霍成良进阶五品,官拜朝议大夫,朝中百官对此颇有微词,不日后,陛下又提拔国丈韦玄贞为豫州刺史,韦玄贞原本只是普州参军,何以堪任封疆大吏之责,如今陛下又要更换左卫上将军,微臣恐怕陛下此举难服百官之口,陛下应效仿先贤,亲贤臣,远小人,若任人唯亲,长此以往会有损陛下盛名。”
    李显顿时龙颜大怒:“朕只不过提拔几名官员,就在百官口中变成昏君不成?”
    “陛下息怒,先帝曾言,乐闻过,罔不兴,拒忠谏,罔不乱,霍成良德不配位,有损陛下重托,所以群臣才会为君担忧,朝中若都是霍成良之流,李唐江山堪忧。”裴炎不卑不亢,直言极谏,“太后临朝称制,也是为陛下分担国事,只要陛下行之不怠,太后自然会还政于陛下,倘若再立霍成良与韦浩之辈,微臣担心陛下往后举步维艰,微臣斗胆恳请陛下三思。”
    李显愤恨不已,自己贵为天子,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被臣子指摘,但跪在面前的毕竟是辅政的顾命大臣,深吸一口气,隐忍不发:“裴相一片赤子之心,忠君爱国何罪之有,朕考虑欠妥,日后还望裴相多加提醒,朕定闻过即改,从谏如流。”
    裴炎颤巍巍从地上站起身,不卑不亢:“陛下若无其他圣意,微臣就先行告退办理赈灾事务。”
    李显点头,等到裴炎退下,自己手里还端着那碗已经冰凉的参莲膳粥,怒火攻心,手抖的愈发厉害,重重将粥碗砸在地上,宫女和宦官吓的瑟瑟发抖,顷刻间全都跪在地上不敢出声。
    “滚,都给朕滚出去!”
    等到所有人战战兢兢退下,帷幔中慢慢走出一个人影:“陛下保重龙体,切勿动火伤身。”
    “陛下?古往今来,还有朕这样的陛下,有朕这样的天子吗?”
    李显没有回头,愤愤不平说道,好似他一直都知道帷幔后面站着人,李显闭目仰头长叹一声,自己在先帝灵前继位,亲政后却无奈的发现,尽管自己已经贵为天子,但却权力受限。
    当初先帝生前曾留有遗诏,任命宰相裴炎为辅政大臣,并在遗诏中还立下了这么一条,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因此这么一来,自己在继位后,上有太后独揽朝政大权,而且丝毫没有归政的意思,下又有宰相裴炎掣肘,虽说是忠良之臣,但一口一个先帝,丝毫不把自己这个新君放在眼里,纵观朝野上下,文武百官全以太后马首是瞻,还真没一个是自己的人。
    如果有,恐怕也只有如今站在身后的那个人。
    从太子妃到现在的皇后,一路风雨走来,唯一还能让李显有所依托的怕也只有她了。
    “自古有为明君,都近贤臣纳忠言,裴相所言虽难博陛下欢心,但敢逆鳞直谏,可见裴相刚正不阿恪守臣道,是为忠君爱国。”韦皇后走到李显身前,轻声宽慰道,“陛下登基不久,想要日后大展拳脚,还需裴相在身边辅佐。”
    “朕何尝不想有一番作为,可皇后也见到,朕的话根本就没人听。”李显长叹一声,“朕贵为一言九鼎的天子,上不能施政令,下不能统百官,早知如此朕还不如退位让贤……”
    “陛下慎言!”韦皇后神色惊恐,连忙阻止李显继续说下去,“如今朝局未稳,太后临朝称制保持朝政,陛下一定要谨言慎行,若刚才之言让言官听去定生事端。”
    李显愁眉不展:“朕连说句话都要担惊受怕,这帝位还有什么好坐的。”
    “陛下不能就此消沉,当务之急要构筑培植自己势力,待到陛下羽翼丰满,才能乾纲独断。”
    “朕听从皇后建议,已经提拔一批官员,可朝中百官竟公认指摘朕任用外戚亲信,实在让朕举步维艰。”
    韦皇后泰然自若:“此事需从长计议,陛下不必集于一身,眼下首先要拉拢朝中掌权重臣,裴相就是其中之一,其次,陛下现在缺的是兵权,首当其冲是掌握京城卫戍兵权,十六卫中最重要的便是左右、金吾、骁、武、威、领军、千牛这七卫,若能让尽忠陛下的臣子统领,即便日后风云变幻,陛下也能掌控全局,立于不败之地。”
    “朕何尝不知皇后所虑,但实行起来谈何容易,方才朕向裴相提到提拔韦浩,裴相的反应皇后应该也看到,军国大事悉数都掌握在太后手中,朕根本无法插足。”李显忧心忡忡说道,“京畿守卫历来都是重职,朕即便有心想替换将领,可实在是有心无力。”
    “此事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太后会对陛下起疑。”韦皇后上前轻抚李显手背,“妾为陛下寻得一次机会,若是谋划成功,陛下掌政之日不远。”
    李显与韦皇后对视:“皇后为朕谋得什么机会?”
    韦皇后附耳低语:“妾担心隔墙有耳,还是请陛下移驾前往三清殿,妾已为陛下安排妥当,朕到了自然知晓,妾就留守在此,倘若有官员求见,妾自会以陛下龙体有恙搪塞。”
    【2】
    李唐宗室与道教始祖李聃同姓,皇族以太上老君李聃后代自居,并昭示天下,皇室乃是神仙之苗裔,李唐江山为君权神授。
    所以李唐皇室历来崇尚道教,大明宫内修建多处道观和道场,用以供奉道教诸仙,其中以东北隅三清殿最盛,重大盛点和祭祀均在此举行,平时此殿甚少有人前往。
    等在殿前的是韦皇后心腹宫婢,四周侍卫已尽数撤去,李显径直入殿,听到身后传来殿门合闭的声音,殿内香火不断供奉三清神像,站立于殿中的两人见李显驾到,连忙跪地恭迎。
    左边老者身穿三品官服,老成持重,器宇不凡,倒是跪在右边的男子让李显多看几眼,男子一身玄袍,头挽道髻身背长带,面色红润,神态飘逸,立觉其气质非凡,颇有仙风道骨之韵。
    李显额头微痛,低吟一声,平身。
    “朕听从皇后谏言,封你为豫州刺史,如今满朝官员议论不止,说朕任人唯亲,朕也是孤掌难鸣,至于升任侍中一事,还需假以时日。”
    老者正是国丈韦玄贞,李显不甘心受制于人,想要行使自己作为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必须加固自己的势力,因此李显听从韦皇后建议,将其父亲韦玄贞从普州参军的任上提拔为豫州刺史,但这还不足以与太后的势力抗衡,所以李显打算让韦玄贞出任百官之首的侍中一职,能与裴炎平起平坐,自然能在朝堂之上加重自己说话的分量。
    不过从今天裴炎的反应来看,此事不得到太后首肯,怕是万万办不到的。
    “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天下是陛下的,臣能不能当侍中又有何妨,自陛下登皇极以来,太后把持朝政并无归政之意,长此以往会君威不盛,微臣担心陛下帝业有阻。”韦玄贞深谋远虑稽首说道,“微臣有幸为陛下寻得一名奇人异士,可解陛下此番困境。”
    “朕贵为天子,受的是天命,行的是王道。”李显冷眼打量旁边男子,“家国大事何须一名游方术士参言。”
    韦玄贞说道:“陛下,且听他一言,是滥竽充数,还是得道高人,自有陛下圣裁。”
    李显看向跪地男子,冷声问道:“你有何法,能解朕之忧困?”
    男子埋首道:“贫道蓬锦,斗胆观陛下龙颜,虽是伏犀贯顶,主大富大贵,一世人生福禄不弃,可惜腾蛇锁唇为困龙之兆,再观陛下龙神,身在地而神不动谓之龙行不动身,乃大凶,陛下恐有祸事临头。”
    李显眉头微皱:“祸从何来?”
    蓬锦答道:“贞观二十一年,太白星接连三日现于白昼,阴星阳现,大有喧宾夺主之势,预示李唐江山基业不稳,太白星主武,这才有后来坊间广传,李唐三代之后,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
    李显不屑一顾:“我当你能说出什么花俏,还不是老生常谈,民间百姓流言,难不成你还要朕当真?”
    “陛下不信,可太宗却深信不疑。”
    “太宗?”
    “陛下可还记得太宗宠臣李君羡。”
    “此人朕有过耳闻,不过说到李君羡,朕记不记得不要紧,你倒是要好好引以为戒。”李显略有厌烦说道,“李君羡外任华州刺史,华州当地民风崇尚修炼辟谷术,有个布衣自称通晓道法,李君羡与之形影相随,窃窃私语,结果李君羡被御史弹劾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最后被处斩,全家抄没,你在此妖言惑众,就不怕朕斩了你?”
    蓬锦从容不迫:“李君羡被问斩并非是图谋不轨,而是另有隐情。”
    “什么隐情?”李显问道。
    “太宗对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一事深恶痛绝,暗中调查,获悉李君羡小名“五娘子”,而李君羡官职左武卫将军,封号是武连县公,属县为武安县,皆有“武”字。”蓬锦娓娓道来,“太宗为以绝后患,才下令将其问斩。”
    李显一怔,回想确有此事,不过李君羡被处死时自己还小,个中缘由细节自己并不清楚,正了正神:“如你所言,既然李君羡已死多年,李唐天下也再无波折。”
    “太宗杀错了人!”蓬锦语出惊人。
    李显眉头深皱:“武王另有其人?”
    蓬锦点头,转身向三清神像礼拜,从容不迫答道,昔年太宗也是在此殿,秘召司天监李淳风,火山令袁天罡,命二人以术数推算国运,李淳风作图推算,袁天罡易卦,两者互相呼应,图以一红一白连环交替为第一象,由唐代开始,预测往后历史,最后袁天罡以两手推李淳风后背,示意勿再泄天机而终止,故名为推背图!
    “此事朕也有所耳闻,不过图成之后,被太宗下旨封禁,虽流传于民间,但此图犹如天书,其中奥义无人能懂。”李显若有所思问道,“推背图与武王有何关联?”
    蓬锦双手递上一张图文,图中一女子手持宝刀而立,上有谶语: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扑朔迷离,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雄。
    “陛下,这便是推背图第三象,贫道有幸参悟天机,顿悟图中真意,洞悉陛下有难,这才冒死谏言。”
    李显看看手中图文,又来回打量面前的韦玄贞与蓬锦,迟疑片刻:“说下去。”
    蓬锦上前一步,手指图文说道,文中“日月当空,照临下土”有君临天下即照临下土的意思,而“扑朔迷离”源于花木兰从军的典故,暗指雌雄难辨,“不文亦武”这句话配上图中女子,是说女主武姓。
    后半句中的“参遍空王色相空”,便是说此人曾经遁入空门,但下一句,“一朝重入帝王宫”,可见此人不久又重进皇宫。
    “陛下,贫道不敢多言,还请陛下圣断,如今在宫中有武姓的女子是谁?”
    李显听到这里,顿时勃然一惊,当今太后正是姓武,太宗在位时,太后还是才人,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太后依例与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后来被先帝纳入宫中,所有都与蓬锦解读的推背图一致。
    李显想到这里心惊胆战,连忙回头去看殿门,生怕言谈有他人听见,如若让太后知道,莫说面前蓬锦和韦玄贞,就是自己恐怕也要被牵连,六哥章怀太子李贤是如何被废,如今还历历在目。
    “放肆!大胆妖道竟敢在朕面前妖言惑众,诋毁太后,来人……”
    “陛下!贫道贱命何足挂惜,只是担心陛下帝业有损,性命堪虞。”蓬锦跪地直言,“推背图第三象最后两句,“遗枝拔尽根犹在”,此话是指,一旦江山改名换姓,李氏血脉宗亲将性命堪虞,“喔喔晨鸡孰是雄”,大有反雌为雄之意,是说当今太后会取李唐江山而代之,陛下试想,若太后称帝,这天下岂有陛下容身之地。”
    “陛下可不信方士之言,但请陛下详加斟酌,先帝遗命传位陛下,可太后一直把持朝政,朝中文武百官眼里只有太后并无陛下,李唐江山传到陛下手中刚好三代,长此以往……”韦玄贞也跟着跪地,慷慨陈词,“长此以往怕是最终会应验那句,李唐三代,女主武姓。”
    “你,你堂堂国丈,又是朝中重臣,竟然也与妖道口出狂言,岂知你刚才所说,诛你九族都不够。”
    “微臣出身卑微,韦氏一族能显贵,全凭依附陛下恩赏,微臣一心与陛下同气连枝,荣辱与共,如果陛下有难,微臣一样会受牵连,既然早晚都是一死,微臣还不如誓保陛下周全。”
    李显见韦玄贞句句肺腑,拂袖身后长叹一声:“朕知你忠心,但凭一句民间流言,和一纸图文,怎能让朕相信太后有称帝之心。”
    韦玄贞:“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倘若是真的,陛下最后丢掉的就不止是帝位。”
    李显六神无主:“你,你是想让朕与太后决裂?”
    “陛下羽翼未丰,现在贸然与太后对抗毫无胜算,被废的章怀太子就是前车之鉴,若让太后知晓陛下有反抗之意,恐对陛下不利。”韦玄贞摇头说道,“微臣求得天师指点,有一法能破陛下困局。”
    “如何破局?”李显追问。
    蓬锦道:“贫道观过太后面相,额骨中央隆起,形状如日,面起重城乃伏神佛之相,有此相者可坐拥天下,受万民敬仰,先帝驾崩当日,血月当空,时逢六梵天主诞辰,贫道掐算太后正是六梵天主转世,太后是女身亦无帝命,所以只要能阻止六梵天主降世,太后就不能顺应天命称帝为皇。”
    李显将信将疑:“如何阻止六梵天主降世?”
    韦玄贞答道:“天师提点微臣,六梵天主乃是魔王,降世需汇集极阴之气,所以微臣之前奏请陛下密诏宋侍郎勘寻龙眼,八水汇集之地正是极阴所在,只要在龙眼作法布阵,便可阻止六梵天主降世。”
    “原来你背着朕已经做了这么多,可结果又如何?朕听你所言,为找寻龙眼,还命宋侍郎凿毁河下龙冢,结果害其被妖龙迁怒惨死灞桥,自此京城中妖祸不断,人心惶惶,而太后权势依旧如日中天。”李显训斥完韦玄贞,转头怒视蓬锦冷言道,“就是因为你这个所谓世外高人妖言惑众,朕就是将你凌迟处死也不足解恨。”
    “能让陛下江山永固,贫道一命死不足惜。”蓬锦抬起头泰然处之,“世人只知晓宋侍郎是被妖龙所害,而长安城内妖迹频现,却无人知道其中缘由。”
    李显低头瞟了蓬锦一眼,细细琢磨他所说,听出其中有蹊跷:“你知道?”
    蓬锦脱口而出:“河下龙冢乃昔年太宗命魏征所建,目的就是为了隔绝龙眼,一来为镇压金角妖龙,二来是为防止推背图预言成真,封印龙眼阴气,因此,太宗曾在龙冢之中留有一神物镇守,岂料,宋侍郎在凿毁龙冢后,拿走了这件神物,这才导致龙眼阴气外泄,群妖祸乱京城,而金角老龙正是为得到神物,才追杀宋侍郎。”
    李显越听越诧异:“神物?太宗留有何神物?”
    蓬锦拿出一块竹简,毕恭毕敬双手呈上,李显接过一看,瞬间大吃一惊,半天没回过神:“真,真有此物?!”
    “千真万确,宋侍郎得到神物后私自藏匿,却不知此物何等神妙,以至于被妖龙索命。”韦玄贞在旁边附和。
    李显问:“此神物有何用?”
    “收尽千秋妖魅,平定万代江山。”蓬锦双手一拱,朗声答道,“陛下若能得此神物,定能江山永固,用神物镇压于龙眼之上,六梵天主再无降世可能,陛下帝业便可高枕无忧。”
    “据传谁得此物,便能一匡天下,微臣近日获悉,太后秘派一名大理寺狱的死囚在追查妖案,微臣如没推测错,太后要寻的应该也是此物,倘若让太后先行得到,后果不堪设想。”
    李显一惊,低头看着手中竹简上的那几个字,神色不宁,方寸大乱:“朕,朕该如何是好?”
    韦玄贞答道:“陛下不必忧心,宋侍郎被妖龙所害后,神物便销声敛迹不知去向,不过微臣已调派人手全力追查,目前已有眉目,相信不用多久定能为陛下寻获。”
    李显来回踱步,犹豫不决,慢慢停下脚步,忧心忡忡道:“说来说去只是一些市井传言,又无真凭实据,朕一时间也难定夺。”
    蓬锦直起身:“陛下要的真凭实据,贫道这里有。”
    “你有?”李显将信将疑。
    “贫道敢问陛下,近日来可是夜不能寐,头疾难忍,每每入梦都见一血袍老者纠缠惊吓,夜夜梦魇挥之不去。”
    李显一怔,自己的确有蓬锦所说症状,头疾虽烈尚能忍受,但每夜噩梦让自己身心俱疲,状况愈发严重,到现在只能辗转反侧不敢入眠。
    “太医说朕是七情内伤,肝郁气滞导致脑海空虚,开了几服药用以育阴安神。”李显眉头一皱,“朕的病症,为何你会知晓?”
    “陛下的病症,太医诊不出,也治不了,陛下之所以神疲乏力,虚实之分,实则是邪魅入体。”蓬锦语出惊人,“贫道不才,倒是能为陛下驱病除魔。”
    “你还会诊治病灶?”李显重新打量蓬锦一番,手微微一挥示意他与韦玄贞平身,“你若能为朕除祛病痛,朕自会有重赏。”
    蓬锦荣辱不惊:“贫道乃方外之人,不贪权财,如若陛下恩允,贫道斗胆向陛下借用一物。”
    “但说无妨,朕富有四海,你若真能妙手回春,朕都如你所愿。”
    蓬锦起身,抬手的手里已经多了一把短匕,香火烛光映射在刀刃上,折射出夺人心魄的寒光,李显赫然一惊,三清殿外侍卫尽撤,身边连一名随从护卫也没带。
    蓬锦上前逼近一步:“贫道想向陛下借一滴指尖血。”
    “大胆!朕乃九五之尊,龙体何其尊贵,你区区草道竟敢口出狂言,手持利器胁迫于朕。”
    韦玄贞还跪地不起:“陛下,微臣愿以韦氏全族性命为天师担保,恳请陛下赐血一滴,如若天师只是沽名钓誉之辈,误伤龙体大罪,微臣携满门自裁,以此向陛下谢罪。”
    “陛下是紫微帝星,君权天授,龙血玄黄为至罡至阳之物。”蓬锦胸有成竹说道,“贫道借一滴,能为陛下除祛心魔。”
    李显压根不相信眼前这名道士,但见到韦玄贞竟为他不惜搭上全族性命,又不得不信,放眼朝堂之上,自己虽贵为天子,但真正能依仗的不是文武百官,更不是皇室宗亲,竟然只有韦氏外戚。
    李显迟疑片刻,深吸一口气,伸出中指递给蓬锦:“朕暂且信你一回,不过朕有言在先,朕为你落一滴龙血,若见不到成效,你落的就是项上人头。”


上一章
返回

不良引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