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101节天子东返

    吞并冀州的袁绍与觊觎冀州的公孙瓒毫无悬念地因为分赃不均而爆发了大战。由于袁绍自食其言,不愿把冀州九郡分出四郡给公孙瓒,使得帮助袁绍得到冀州但自己却一无所得的公孙瓒勃然大怒,积极地厉兵秣马,准备攻打袁绍,袁绍为稳住公孙瓒、分化公孙瓒的势力,以冀州牧的身份任命公孙瓒从弟公孙范为渤海郡太守,但公孙范得到渤海郡后立刻投靠从兄公孙瓒,使得公孙瓒轻而易举地得到渤海郡,实力大增,继而既让他低估了袁绍,也坚定了他用武力夺取冀州的决心,于是,他任命亲信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并州牧,单经为兖州牧,俨然既要吞并幽州、冀州,还要吞并并州、兖州。袁绍恼羞成怒,与公孙瓒正式开战,双方在巨鹿郡经县界桥一带爆发全面大战。
    此战,公孙瓒占有极大优势,其部拥有三万余兵力,大大地超过袁绍的不到一万兵力(袁绍刚得到冀州,立足未稳,在短时间内难以组建起庞大的军队),并且公孙瓒麾下还有一支威震塞外的精锐部队“白马义从”(擅长骑射的轻骑兵部队,成员清一色地骑白马,组织性非常高),双方交战后,袁绍军大败,由张郃、高览率领的大戟士(重装步兵)部队被白马义从冲杀得七零八落,但随即,袁绍部将麴义力挽败局,以近千张强弓劲弩设伏,大破白马义从,白马义从死伤大半,从此一蹶不振,麴义还在此战中斩杀了严纲、公孙范、公孙越(公孙瓒的另一个从弟),公孙瓒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袁绍军随即大举反击公孙瓒军,双方混乱激战,麴义被公孙瓒部将赵云击杀,袁绍部将崔巨业被正在公孙瓒军中的张飞一矛刺死,颜良、文丑被正在公孙瓒军中的关羽以一敌二地击退,公孙瓒得以逃脱不死。
    经过这场界桥之战,袁绍和公孙瓒都是损失巨大,但公孙瓒的情况比袁绍更严重,因为,袁绍已经占据冀州(九个郡除了渤海郡,其余八个郡都在袁绍的手中),虽然前期立足不稳,不能充分地发挥冀州的军力民力(这也是袁绍不太敢跟公孙瓒交战的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袁绍已经逐渐地在冀州站稳脚跟,从而可以充分地发挥冀州的军力民力,反观公孙瓒,他虽然被长安朝廷加封为幽州刺史,但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幽州牧刘虞,幽州并不是公孙瓒的,而是刘虞的,公孙瓒的嫡系地盘仅仅是幽州北平郡、冀州渤海郡,如此,一来,公孙瓒只以两个郡对抗拥有八个郡的袁绍,明显资本不够、后劲不足,二来,公孙瓒受到刘虞制约掣肘,无法集中幽州全力对抗可以集中冀州全力的袁绍。公孙瓒和刘虞向来关系紧张,对外,刘虞主张使用怀柔手段对待境外胡人,公孙瓒则坚定地主张使用铁血手段,对内,刘虞爱护百姓、施政宽仁,公孙瓒则穷兵黩武、滥用民力,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恶化。在没有打败袁绍后,急于报仇的公孙瓒变本加厉地压榨幽州的民力,使得刘虞愈发地憎恶,继而百般阻扰公孙瓒。如此,损失巨大的公孙瓒无法快速地恢复军力,难以再次攻伐反击袁绍。袁绍得以彻底坐稳冀州,同时,公孙瓒意识到幽州不是他说了算,因此,他在接下来把对付目标转移到刘虞的身上,打算先干掉刘虞、独霸幽州,再跟袁绍一决雌雄、争夺冀州。袁公孙的战事告一段落。
    界桥之战是各路诸侯为争夺地盘而公然展开的第一场战事。
    第二场战事是袁术与曹操爆发的。袁术被荆州牧刘表排挤出荆州后,把开拓目光投向了豫州,陆续地占领了豫州南部和东部,继而与已经占据豫州西部和北部的曹操发生多次交战,由于袁术的先锋大将孙坚与曹操“颇有私交且惺惺相惜”,不愿意全力攻杀曹操,使得袁术不敌曹操,被迫放弃进取豫州西部和北部、吞并整个豫州的想法,转而把下一步的开拓目标投向了扬州和徐州。由于敌视曹操、嫉恨袁绍,袁术与公孙瓒、陶谦结盟,建立“南北同盟”,意图夹击遏制曹操、袁绍,有鉴于此,曹操和袁绍结为盟友,一个开拓河南,一个开拓河北。
    同一时期,原董卓部将张济的侄子张绣在董卓被杀后,害怕自己遭到王允、吕布的清算,因此纠集了张济的部分旧部兵马,逃出关中地区,逃入荆州北部,向刘表投顺。刘表正担忧荆州以北的曹操、袁术一直威胁着荆州,因此接纳了张绣,将其和其部安置在南阳郡宛城县,引为外援和屏障,帮他抵御曹操、袁术。
    比起以上这些,更复杂的变化来自临时京师长安。
    鲁县的县令衙署里,孔明召集三位军师即贾诩、田丰、沮授,商讨来自长安的重大变故。
    “子祥,”孔明吩咐从司州赶回来的阴阳院司州站站长陈瑞,“把长安的事情给三位先生说一说。”
    “喏。”陈瑞向贾诩、田丰、沮授分别施了一礼,阐述道,“三位先生,自董贼伏诛之后,关中局势日渐稳定,长安朝政也颇有起色,王允、吕布虽然在实质上取代了董贼,把持朝政、独揽大权,但二人对天子还是十分恭敬顺服的,对百官和万民也采取了十分温和的治略政策,于是,关中方面人心日安,天子也因不再受欺凌威逼而展颜欢悦,今年(西元191年)年初,天子召见王允和吕布,说他思念洛阳久矣,当初被董贼强迫西迁长安,如今,董贼既已伏诛,局势既已稳定,他希望可以举朝东返,还都洛阳。”
    孔明微笑着看向贾诩、田丰、沮授:“三位先生,你们不妨猜一猜,天子想要东返洛阳,王允、吕布是什么态度?”
    田丰呵呵一笑:“当然是求之不得、极力赞同。”
    沮授微笑点头,表示赞同田丰的看法,贾诩笑而不语,显然也是赞同。
    田丰道:“天子若偏安于长安一隅,长期以往,必重蹈周天子之覆辙,届时,天下虽大,却只有关中才是朝廷的地方,关中以外的天下十分之九尽是众诸侯的领地,如此,汉室名存实亡甚至将被取而代之。王允智诛董贼、重振朝纲,此人虽有大功于社稷,但却因此而居功自傲、骄横专断且妄自尊大,他认为他现在既有天子大统在手,又有天下第一猛将吕布相助,并且因为诛杀董贼而名满天下、威望当空,那么,他的成就不是只诛杀区区一个董贼,甚至能像霍光那样扫荡寰宇、再造大汉!说白了,王允此时雄心勃勃,他不满足协助天子守成于长安,而是打算出征天下。”
    沮授道:“元皓所言甚是。王允如果只是协助天子稳坐长安,长期以往,天下十分之九都会不再姓刘,按照这个趋势,守成于长安等于坐以待毙,难保在数年或十数年后会有某个实力强大的诸侯觊觎汉室神器,进兵关中、攻打长安,既如此,不如主动出击。天子东返了,洛阳自然就回到天子、回到朝廷、回到王允的手里,王允的地盘和实力将会大大增加,接着,他便以两都之地为基础(长安被称为西都,洛阳被称为东都),进拓四方、争霸天下以求得彪炳史册、青史留名。另外,洛阳毕竟是正统国都,又比长安富庶繁华得多,天子以及王允、吕布等朝中大臣肯定更想在洛阳而不是在长安。”——洛阳和长安都是完好无损,洛阳没有遭到董卓的摧毁,长安没有遭到李傕、郭汜的破坏,都是孔明默默付出的功劳,但无人知道;不仅如此,还是因为孔明,汉献帝和朝中公卿大臣们的处境与原先历史上相比堪称天壤之别,根据书上记载,汉献帝和公卿大臣们被董卓强迫西迁至长安后,先被董卓继续欺凌,在董卓死后,又被李傕、郭汜等人变本加厉地欺凌,堂堂天子、堂堂公卿大臣,过的却是饔飧不继、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悲惨日子,在长安期间和从长安逃到洛阳的途中,汉献帝多次差点儿丧命,饱受折辱,公卿大臣们更是死了一大片,君臣在抵达洛阳时无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面黄肌瘦,仓惶落魄犹如乞丐。如今,因为孔明,这些事都没有发生,汉献帝和公卿大臣们在长安吃得饱、穿得暖、不受欺凌折辱。当然了,孔明的这些“功绩”仍然都是无人知道的。
    孔明点点头:“二位先生分析得鞭辟入里,不错,事实确实如此,王允、吕布等朝中的公卿大臣几乎都是赞同天子的东返意愿的,这件大事没有悬念地被确定了下来,并且,天子已经发布诏书,召集各路诸侯前去迎驾,协助朝廷东返洛阳。三位先生,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上一章
返回

三国之苍生至上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