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133节土地、粮食、人口

    “少公子,陶公在临终前要把徐北三郡交给文举公和你?”贾诩低声地问道。
    孔明点点头。
    贾诩三人一起面露喜色。田丰急切地道:“如此极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便可以得到半个徐州!少公子,你没有推托吧?”
    孔明摇头:“我没推托。陶公当时真心诚意地要我父亲和我收下徐北三郡,我无法推托。”
    沮授问道:“当时可有第三人在旁作证?”
    孔明道:“当时现场除了陶公和我,还有子忠、叔节、华先生、陶二公子。”
    贾诩一边拈须一边陷入思索,沮授同样若有所思,田丰问道:“少公子,你想不想得到徐北三郡?”
    孔明迟疑了一下,然后点点头,他记得,根据书上记载,在陶谦病逝后,徐州几易主人,先被刘备所得,再被吕布所得,最后被曹操所得,曹操最终成为徐州的主人,刘备虽然曾经拥有过徐州,但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从刘备的角度出发,他拥有徐州对他而言并不是好事,因为他在北方是难以发展的,徐州在他的手里会导致他直接面对曹操,他只能前去南方发展,立足扎根于荆州、益州等地,才能创建可以与曹操进行抗衡的基业。因此,孔明对徐州下手,在宏观上没有损害刘备的利益。徐州的最终主人是曹操,孔明得到徐北三郡是取走了曹操的一部分地盘,就好像他现在坐拥青鲁一样,也是取走了曹操的一部分地盘。
    孔明之所以不拒绝徐北三郡,并不是他贪图获得更多土地,也不完全是为了尊重陶谦的遗嘱,而是出于一个十分现实的原因:青鲁地区的人口密度太大了,需要更多土地安置人口——不只是人口太多,更是人口密度太大。
    青鲁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50多万,若放在后世,这么大的土地足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以后世江苏省举例,江苏省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按道理,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八千多万人都没问题,更何况是养活不到八千万十分之一的人呢?然而,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后世的社会生产力是此时的社会生产力远远不能比的,比如农业,在后世有机械化设备,有经过改良培育的农作物种子,有化肥、农药等,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农作物的增产,在眼下,这些都是没有的,此时一亩田的粮食产量大不如后世同样的一亩田。因此,后世的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可以养活八千万人甚至更多的人,此时的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则是远远地不能养活那么多的人。
    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小麦、水稻、番薯、土豆、高粱等,华夏本土的粮食作物是没有玉米、番薯、土豆的,只有小麦、水稻以及黍、稷、菽等。在明朝中后期前,以华夏的土地种植华夏本土的粮食作物即小麦、水稻、黍、稷、菽等,全国粮食产量只能养活八千多万人,一旦超过这个阈值,华夏土地出产的华夏本土粮食作物就不够吃了,天下就要陷入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重新使得粮食够吃,再进入“太平时期”如此不断地循环,从而使得改朝换代不断发生。在明朝中后期后,产自海外的高产量的玉米、番薯、土豆等新品种粮食作物被引进华夏,使得华夏的土地可以生产出数量大大超过以前的粮食,继而使得华夏人口开始暴涨剧增,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前的华夏最多只有八千多万人、在明朝中后期后的华夏竟然一下子增长到了上亿人乃至几亿人的根本原因。
    如今的青鲁,一来农业生产力大不如后世,二来只有华夏本土的粮食作物,没有海外的玉米、番薯、土豆等高产量的新品种粮食作物,自然而然,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的,保守估计,青鲁只能养活1000万人,如今已有750多万人了,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地获得更多的土地——徐北三郡当然不是没人住的地方,也有居民,但居民的人口密度大不如青鲁,在得到徐北三郡后,青鲁和徐北三郡融合,人口密度就可以“匀一匀”了。
    此时的华夏拥有十三个州、5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国人口5000多万,按照常理,五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足以养活五千多万人,但是,由于各地的开发程度、土地肥沃贫瘠程度、气候水土优劣程度不同,各地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相差很大,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档次(以后世行政划分进行描述)——
    第一档次: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江苏省中北部、安徽省中北部,人口最多最密集;
    第二档次:陕西省、山西省、四川省中东部(以成都市为核心)、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越南国北部,人口数量和密度次之;
    第三档次:其它地方,尽皆地广人稀。
    人口,永远都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正因为如此,魏吴蜀的国力才有那么大的差距,对比土地面积的话,曹魏约300万平方公里,孙吴约150万平方公里,蜀汉约100万平方公里,吴蜀联合起来约250万平方公里,看似比曹魏少不了多少,但是,对比人口数量的话,曹魏约1300万人,孙吴约550万人,蜀汉约400万人,差距就出现了。土地面积是次要的,人口数量才是主要的,是决定三国国力的真正因素。全国大部分人口又多又密集的地方都在曹魏境内,吴蜀二国虽然都面积不小,但都没有太多的人口又多又密集的地方,以孙吴举例,孙吴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两岸地带,往南的辽阔土地都是原始森林,比如后世的福建省和浙江省中南部,这么一块面积足足达到近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方”却只被设为一个郡,而不是被设为一个州,原因就是这块地方虽然大,但人口非常稀少;再以蜀汉举例,蜀汉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东部(成都平原)和陕西省南部(汉中平原),除此之外十分之九以上地区都是人口稀少的山野森林。正因为人口数量上的差距,稳定时期,曹魏拥有60万以上的军队,孙吴只有20余万军队,蜀汉只有10余万军队,另外,人口数量也与经济发展直接挂钩,虽然三国的经济都在发展,但曹魏属于“恢复性发展”(简单地说,原本是100,因为战争破坏降低到50,然后往原来的100进行恢复),孙吴和蜀汉只是“自然性发展”(简单地说,原本是20,然后在此基础上往30进行发展增长),这正是曹魏是三国里最强大的国家的根本原因。
    孔明此时拥有的青鲁本来就是全国几大人口又多又密集的地方之一,这几年来,他不断招收外地的流民、饥民、灾民、难民,使得青鲁人口不断地增加,并且新生儿也不断地出生,如此,青鲁的土地隐隐地露出了难以承担的征兆,因此,他不得不需要一些新的土地,让他治下的这块“乱世中的世外桃源”可以接纳和承受更多的人口。
    沮授开口道:“少公子啊,当初在下邳城时,陶公当众坚决地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如今,陶公离世于青州,但遗言却改口成了你和刘备平分徐州,你觉得,刘备会相信这套说辞吗?”


上一章
返回

三国之苍生至上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