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237节民以食为天

    孔明此举的意义自然是极其无穷的,别的不说,他的地盘面积再次扩大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被孔明取名为“台湾郡”,台湾郡下辖台北、台中、台南、台东四县;海南岛及其附属岛屿被孔明取名为“海南郡”,海南郡下辖海口、琼中、三亚三县。两地都是郡级别的,但既不属于青州也不属于徐州,属于“直辖郡”,如此,齐鲁的土地面积从约17万平方公里增至2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突破1400万(台湾、海南二郡境内合计有十几万原居民),原先的“山东十五郡一百五十七县”增至“山东十七郡一百六十四县”。十年内,累计超过五十万内地人口通过海路迁移到台湾郡和海南郡,并且这个数字一直与年俱增,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极大地促进、推动、加快了此二郡的发展,也大大地增加了齐鲁的钱粮财富攒聚,缓解了齐鲁的人口压力。——台湾郡、海南郡既不属于青州,也不属于徐州,属于“直辖郡”。
    除了开拓台湾郡、海南郡外,孔明还交给赵海五人一个意义无穷的重大任务:以海南岛为出发点,驾船航海前去占城寻找占城稻。
    正如以前说过的,华夏本土的粮食作物只有小麦、水稻、黍、稷、菽等,没有玉米、番薯、土豆等高产量的粮食作物,它们都是外来的物种。玉米、番薯、土豆的原产地都是在太平洋对岸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南美洲,很显然,孔明做不到派遣船队横跨太平洋前去美洲寻找玉米、番薯、土豆继而将其引入华夏,但在华夏附近就存在着一种高产量的粮食作物即“占城稻”。占城稻的原产地是占城(占城是越南南部存在过的一个古国),这种水稻的优点很多,第一是很耐旱,虽然是水稻,但却能像小麦那样比较耐旱,第二是适应性强,容易移植,第三是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收获只需要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在东南亚、海南岛等四季温暖的地方,占城稻一年可以生长五六季,如此,稻米自然产量很大)。根据史书记载,占城稻在宋朝时被引入华夏。
    孔明没办法派船队横渡太平洋前去美洲寻找玉米、番薯、土豆,但可以派船队横渡南海前去越南寻找占城稻,实际上,他的船队也不需要横渡南海,只需贴着海岸线一路迤逦向南,就可以到达越南南部了。
    根据孔明的计算,在把占城稻引入齐鲁境内并且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后,齐鲁的粮食产量可以猛增50%以上。粮食产量增加50%以上,就意味着可以多养活50%以上的人,这是何其伟大的事业。根据史书记载,唐朝人口的最大值是8050万,正好符合“八千万人”的阈值,但在唐朝之后的宋朝,人口的最大值却达到1.26亿,比“八千万人”的阈值多出了整整50%,为什么?就是因为占城稻被引入华夏了,使得华夏的粮食产量增加了50%多,从而养活比“八千万人”多50%的人口。
    民以食为天,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孔明比宋朝提前八百年把占城稻引入华夏,可谓“功德无量”。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粮食增收,孔明还大力地发展养禽业,这是因为鸡鸭鹅的粪便富含氮、磷等有机元素,可以让庄稼生长得更加茁壮。在氮肥、磷肥被发明出来前,家禽的粪便就是农作物的最大的氮、磷来源物。
    跟占城稻一样重要的还有一种经济农作物:甘蔗。
    甘蔗原产于印度、新几内亚岛,后来传播到了东南亚群岛一带,大约在周朝时被传入了华夏南方,但由于华夏南方处于未开发状态,华夏的人口、文化和文明的重心集中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中原,使得甘蔗在华夏迟迟没有被大规模的推广开。孔明已经得到了台湾郡、海南郡,此二地非常适合种植甘蔗继而制作蔗糖。因此,在孔明的规划下,台湾、海南二郡全境大规模种植水稻、甘蔗,让这两个宝岛成为大汉的粮仓之一和最大的两个蔗糖出产地。
    掌握着大汉绝大部分的蔗糖,就像食盐一样,毫无疑问地会给孔明带来滚滚的利润收益。
    就在孔明为开拓台湾、海南以及寻找占城稻而忙得热火朝天时,他接到一个报告:一位白马银枪的青年将军由河北而来,途经齐鲁,请求得到孔明的接见和帮助。
    孔明先是一愣,随即立刻醒悟是谁,当即乘坐马车前去迎接。
    在齐鲁北部的黄河南岸渡口处,孔明见到了来者,他立刻高兴地呼喊起来:“子龙将军!”
    赵云手持龙胆枪、座下云飞雪,虽然风尘仆仆,但依旧英姿勃发,在见到孔明后,他也非常高兴:“孔少公子!”他身边带着一个年轻男子和一个少年。
    孔明热情地迎接和招待了赵云三人。赵云显得很有原则地开门见山:“孔少公子,实不相瞒,公孙将军(公孙瓒)败亡了,我杀出袁绍军重围,逃离河北,眼下,我打算前去荆州投奔刘皇叔,这是我当初答应他的承诺。先前,我和刘皇叔在公孙将军麾下相识,我们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刘皇叔非常希望我能投效他,但我毕竟是公孙将军的部将,不能做出有违德操的事情,如今,公孙将军已经不在了,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前去投奔刘皇叔了。只是,从这里到荆州,千里迢迢并且隔着曹操的地盘,我难以前去,恳请能够得到孔少公子的帮助。”
    孔明听得心头嗟叹唏嘘,他已经猜到了,赵云来找他是为了请他帮忙,而不是投奔他的。这是情理之中的,赵云德操高洁、公私分明、原则坚定、义薄云天,他既然在当初答应刘备在公孙瓒败亡后前去投奔刘备,那他肯定言出必行,不会违反自己给刘备的承诺,否则的话,他就不是赵云了。
    “知道了。”孔明心头黯然地笑道,“我会安排好的。”他虽然明知自己不能“挖”赵云,但他还是非常舍不得就这样“放过”赵云,毕竟,赵云实在太完美了。
    赵云是非常聪明的人,他心知肚明,孔明也非常欣赏他、喜爱他,很想挽留他,但孔明同样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不会强人所难,只会成人之美,因此,作为对孔明的感谢,心头很感动的他向孔明介绍和推荐他身边带着的二人:“孔少公子。”他先介绍那个年轻男子,“这位是我的同乡发小夏侯兰,他精通法律法令且对此很有研究,是一位法律人才,我在此把他举荐给你。”他又介绍那个少年,“这是我兄长赵风的独子赵炎,我兄长去世多年,赵炎一直跟我生活,也跟我习武,他天资聪慧且刻苦勤奋,假以时日,他在武学上的造诣不会亚于我,我想把他托付给你,请你帮我照顾他。”
    孔明听得出来,这是赵云在“补偿”他,他欣然地接纳了夏侯兰和赵炎,笑着点头:“那我就多谢子龙将军了。”
    十多天后,孔明在齐鲁南部长江边上送走了赵云。与此同时,建安五年(西元195年)过去了,建安六年(西元196年)到来了。


上一章
返回

三国之苍生至上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