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604节再去洛阳

    诸葛亮,他正是促成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没有诸葛亮这位“经天纬地、智慧绝伦的大奇才”的辅佐,刘备基本上斗不过曹操,建立蜀汉基业更是机会渺茫,可以推测,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十有八九被曹操击败、铲除、杀死,蜀汉无从谈起,既然没有蜀汉,孙吴自然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也会被攻灭掉,如此一来,大汉天下将会提前几十年得到统一,虽然国号很有可能不再是“汉”,而是“魏”,但是,统一就是统一,统一远远地好于分裂,统一的大魏自然远远地好于分裂的大汉,既是统一,何必还要分为魏或者汉呢?天下是大魏还是大汉,真的很重要吗?反正,一来,刘汉政权是汉人的政权,曹魏政权也是汉人的政权,没什么区别,二来,从天下苍生的角度出发,当享受太平的魏国子民难道不好过当饱受战乱的汉国子民?况且,历史轨迹本来就不是大汉重新统一大汉天下,而是“晋”统一大汉天下。提前几十年得到统一,意味着会减少无数的战争,意味着会少死很多很多的人,毕竟,分裂注定将会发生内战,没有内战,难道不好吗?
    诸葛亮等东汉末年的英才人杰可以走两条路:一是辅佐最强大的曹操,让曹操锦上添花,早日实现天下统一;二是辅佐弱小的一方比如刘备或孙权,与曹操对抗,尤其选择辅佐刘备,还有“匡扶汉室、中兴大汉、对抗汉贼国贼”的大义意义。以后世人的眼光看,诸葛亮应该辅佐曹操,帮助曹操早日统一天下,如此,就算汉被魏篡了,但天下提前几十年得到了统一、恢复了太平,这对天下万民而言,是善莫大焉、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如果选择后者,很显然,此举将会延长天下分裂的时间,制造出更多的战争、战乱、人间惨剧。诸葛亮选择的是后者。
    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后者呢?原因有二,一是他要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尽到人臣之道,二是他的政治理念跟刘备是相同的,他也坚定地认为“刘氏汉室才是正统,不能被外姓篡夺”,他要为匡扶汉室、中兴大汉的伟业尽到自己作为一个汉民、一个汉臣的使命。诸葛亮的思想究竟对不对呢?后世人不能以上帝视角对他评头论足,因为一千八百年前的思想三观跟后世相比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这种事难以说清楚,选择前者有充分的理由,选择后者也有充分的理由。如今的诸葛亮,既感恩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也不认同孔明的“名为扶汉,实为篡汉”,因此,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忠于刘备,他注定成为孔明的敌人,他跟孔明“道不同,不相为谋”。
    几天后,孔明接到徐庶的请见。
    “元直,有什么事吗?”孔明问道。
    徐庶神色羞愧:“殿下,卑职想要……调往南亚就职。”
    “为何?”孔明十分诧异。
    徐庶满面惭愧地道:“卑职愧对殿下恩德,屡屡做出有负于殿下的错事,实在无颜再在殿下身边,况且,殿下不日就要攻伐刘备,卑职倘若继续待在殿下身边,自当远离军机要务,以作避嫌,如此,岂不是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尸位素餐?卑职思来想去,觉得应该辞别中土,前往海外异域为国出力。不瞒殿下,卑职多次想要自刎谢罪,但是,如此之举,等同于懦夫,既身有罪责,与其以死逃避,不如负重前行、多做实事,方能弥补过错。还请殿下赐予机会。”
    孔明听得心头吃惊而感慨:“元直啊,你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谢天谢地,你没有那么死脑筋,没有干出自寻短见的傻事,要是我真的接到你自刎而亡的噩耗,我是万万受不了的,你要是那么做了,除了让我失去一位优秀的人才外,只会让我心生愧疚,没有任何好的效应。其实,我根本没有觉得你做错了什么,但是,我明白你的心境,我也尊重你的意愿,你打算前去南亚?嗯,这个安排也不错,我批准了。注意安全,多多保重,做事不要太拼,明白吗?”
    徐庶感动无比地向孔明深深地行了一礼:“多谢殿下!”
    洛阳城,曹魏的核心。
    十八年前,孔明、曹操等人参加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战,战事结束后,孔明得到洛阳城,但他随即把洛阳城“送”给了曹操,从那以后,洛阳城一直都是曹操势力的大本营,风风雨雨已经十八年了,如今,这股色彩和意味正在不动声色地逐渐消散着,由于曹操已经决定“全面退守河北三州”,因此,冀州首府邺城正在取代洛阳城的地位,曹魏势力的高层人物们正在一批接着一批地撤往邺城,洛阳城的达官贵人、富商大户们或多或少地嗅到风声,也正在一批接着一批地撤往邺城——这些人之所以跟着撤往邺城,不完全是因为忠于曹操和曹魏势力,更多的原因是魏军在当初的曹刘之战中丢失了潼关,使得汉西军距离洛阳城已经很近了,随时可能兵临城下,洛阳城已经不安全了,加上曹操明显地打算放弃洛阳城,洛阳地区很有可能化为战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们岂能不走?除了走,他们似乎还可以投靠刘备或孔明,但曹操是不可能让这些或有社会影响力、或有大量钱粮财富的人跑去别人家的,况且,对于他们而言,刘备、孔明不一定就是更好的选择,换个地方、换个环境也很不方便。
    于是,洛阳城的繁华富庶程度开始慢慢地与日俱减。
    一队打着汉东军旗帜的骑兵护送着几辆马车,从容不迫地抵达位于洛阳城外东部的、“洛阳八大关隘”之一的虎牢关,守关魏将在接到报告后不敢懈怠,连忙出关迎接并且为之引路。
    一个多小时后,曹操亲自在丞相府里接待了为首的来者。
    “在下李节,汉东亲王的特使,见过丞相。”李节不卑不亢地向曹操行了一礼。
    曹操点点头,然后问道:“小女曹英呢?”
    李节道:“五夫人正在路上,眼下估计还在兖州境内。”
    “为何如此迟缓?”
    “因为五夫人已经有孕在身,不宜快马赶路,必须缓缓而行,一天顶多只能行进三十里,预计十余天后就可以到洛阳了。”
    “哦,是这样啊……”
    李节再次向曹操行了一礼:“丞相,我家殿下有件事想要跟你说一下。”
    曹操颔首:“何事?”
    李节道:“我家殿下准备跟刘备在洛阳城和潼关之间地带做一场交易,希望得到丞相的允许和配合。”
    “哦?”曹操微微眯眼,“是何交易?”
    李节笑了笑:“这是我家殿下和刘备的事情,不便透露给丞相,我家殿下只能告诉丞相,此事不会损害到丞相的利益,仅此而已。”
    曹操心头顿时有些不快:“我的这位长女婿需要我怎么配合他呢?”
    李节道:“没什么,只需丞相确保这场交易不出现意外就可以了。”
    “此话怎讲?”
    “丞相,我家殿下向来快人快语,不喜拐弯抹角,直说吧,交易地点在丞相您的地盘内,如果出事,无非就是四种情况,第一,丞相您在搞鬼,第二,丞相您伪装成别方势力在搞鬼,第三,别方势力伪装成丞相您在搞鬼,第四,别方势力在搞鬼,但丞相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家殿下不希望出事,如果出事,他实在没精力查清真相,他只会专门找您,追究您的责任,因此,丞相您必须做到四点,第一,您不能搞鬼,第二,您不能伪装成别方势力搞鬼,第三,您不能让别方势力伪装成您搞鬼,第四,您必须杜绝别方势力搞鬼的任何可能性,就是这样。我家殿下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丞相,要是还出事,他什么都不会管,他只会专门找您。还有,丞相注意,汉东亲王让我转告给您的这些话,不是他对您的请求,只是他对您的通知。”
    曹操听得怫然而怒:“我的这个长女婿未免也太骄横了吧?别的不说,他把我这个岳父放在眼里吗?居然对我说出这么难听刺耳的话?”
    李节轻轻一笑:“我家殿下把丞相当成岳父,丞相是否把我家殿下当成女婿呢?丞相啊,上次的蒙州事件,您有没有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您自己是最清楚不过的了,我家殿下也是心知肚明。我家殿下之所以装聋作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看在五夫人的面子上,把您继续当成岳父。丞相,大家都是明白人,我家殿下让了您,您应该投桃报李,不要真的撕破脸皮。”
    曹操顿时脸色一动。
    李节虽然笑着,但笑意中带着一种冷然:“另外,丁夫人既是五夫人的母亲,便是我家殿下的岳母,岳母病危,女婿岂能无动于衷?因此,我家殿下也会前来看望丁夫人,当然了,我家殿下是汉东亲王、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外交大臣,位高权重,身系天下安危,他必须保护好自己,因此,他是不会孤身来到洛阳的,他会带着起码一万兵马随行,特此通知丞相。”
    “什么?”曹操猛地吃了一惊。
    李节呵呵一笑:“丞相为何惊诧?我家殿下的此行此举,有何不妥?还请丞相指正出来。”
    曹操稳住心神,也呵呵一笑:“没有,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本相作为汉东亲王的岳父,自然完全赞同他的这番安排。作为女婿,孝敬岳母长辈,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作为国之重臣,出门在外带些随从护卫,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李节点点头:“丞相赞同就好。在下言已尽,就此告辞。”他向曹操行了一礼,转身离去。
    看着李节离去的背影,曹操的脸色缓缓地变了。
    这时,一人从曹操座位旁的屏风后走出,是郭嘉。
    “丞相,计划赶不上变化,看样子,我们的计划必须提前实施了。”郭嘉意味深长地道。
    曹操点了点头:“也罢,只能如此了。”
    十月上旬,曹操向孔明正式交出豫州五郡一百零三县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但跟兖州情况类似,豫州境内人口被曹操提前迁移一空,只剩下十余万老弱孤寡病残,孔明的“汉东十州”由此扩为了“汉东十一州”,合计11州69郡626县(包括不属于任何州的汉阳郡),土地面积约76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南亚新开拓地),人口数量约3450万(包括新出生人口)。
    十月十日,孔明统领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出了汉阳,旌旗若云、步声似雷、军列如龙,飞沙走石、气势恢宏、一路向西。


上一章
返回

三国之苍生至上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