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风水禁术

第658节

    我死劲地四下挣扎,想要扒开眼前的混沌,往上游去。
    可是在这乱流之中人力实在太过有限,想要往上,身子却是往下,想要往左,却是往右。
    可是就在这时,眼前一亮,我那手一扒拉,突然没有碰到水,然后身子往前一探,居然从那污浊的乱流之中掉了出来……
    这一掉……
    直接掉入了一个坑中!
    特么的谁在这湖底挖了一个坑!
    但是很快我发现不对,这不是一个坑,而是一个类似祭台的东西,只是和寻常所见的祭台不同,寻常的祭台都是三层见方往高处垒叠,而眼下这个祭台也是三层见方,但却是往湖底凹陷的!
    祭台四周清净无水,连一丝的污泥也都没有见着,先前那道白光便是从这祭台里头发出,我抬头望天,白光依旧连接着宇宙外头的星宇。
    而在这道光破开的地方,湖面四周依旧都是血水,天空依旧被那浓云给笼罩着。
    天色昏暗。
    但经过一夜的折腾,我估摸着此时应该快要凌晨了。
    只是对于今一日的紫禁城来说,光明或许会到来得十分困难!
    天没有一点要见阳光的意思。
    雷闪不断,雨雪倾盆。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
    我思绪万千,愧疚有之、愤恨有之、后悔有之、思念有之……
    但最后通通被我汇聚成了一道……
    或许……
    想要结束眼前的这一切……
    答案就在这昆明湖底的祭台之上!
    我将所有思绪都收了回来,不再乱想,此时乱想亦是无益。
    在此之前我便听说过帝都的风水格局很有讲究。
    此处的颐和园也是多有历史。
    我在脑海里飞快的寻找着以前听过看过的一些资料。
    自元以来,帝都便被三个朝代作为首都所在,只有元明相接之时,明太祖一朝迁都至南京,但随后又被明永乐帝迁都回来,所以除了明太祖那一朝,此间自1271年始至今,帝都便一直是帝都。
    按照五行国祚来算,元朝是水德,明朝是火德,清朝是木德。明乃是承袭元之国祚,清乃是承袭明之国祚。
    在这其中,颐和园被多次修改过。
    当然。
    这些修改记录并未详细记录于史记之中,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国家风水大运的格局。
    我是此前跟我爷去跑山,从一些同行业的老前辈口中得知的。
    在清之前,颐和园并非叫做颐和园,而是叫瓮山泊。瓮,是翁中捉鳖的那个瓮。
    当时瓮山泊主要是由周边大大小小的泉眼汇聚而成的,但是这么大的一个胡泊,有3000亩之阔,换算成足球场,那至少也有300来个。
    但是据我所学的地理知识可以得知,帝都所处的位置并非是泉水丰沛的一个地方,就算是水资源丰沛,但那要将瓮山泊填满也是需要巨大的水量,而这些水量如果单单依靠几个泉眼那是不可能将瓮山泊填满的。
    所以这些水的来源只有一个可能,那便是来自传说中的海眼!
    瓮山泊与海眼是相通的!
    这里有一个佐证,那便是每至月潮之时,湖中之水总会上涨,而且有一股海潮的味道,口感也是咸的,但是月潮一过,水便慢慢变淡。
    这一点我来帝都的时候便闲着无聊来这里验证过了。
    当时也是十分奇怪。
    而现在看来,也不无道理。
    除此之外,还能够证明瓮山泊是连通海眼的另一个佐证便是此前元之前,昆明湖旁边的一座山,此山叫做金山。
    金生水。
    我猜测那时候金主已经知晓这湖中乃是通往海眼,并且海眼之中藏有蛟龙,只是并未将这蛟龙降伏,直到后来到了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出手,将这金山改为瓮山,这才意味着将海眼之中的蛟龙收伏。
    后来明太祖称帝,燕京水气极旺,不宜明朝承袭的火德,所以太祖这才定都金陵,而于此同时,却派了刘基秘密运输镐多塔前往燕京,一则修改风水格局,二则是重新镇压海眼之中的蛟龙,以抑制燕京水气,使得足以和明朝火德形成一个水火相济,生生不息的风水格局……
    而这也可以说明为何那镐多塔之中为何会有金角长虫的妖丹!
    我的思绪这番一捋下来,不由顺畅了许多!
    眼前这个祭台肯定就是当年留下来的封印,有可能是郭守敬留下来的,也有可能是刘基留下来的。
    但是此时此刻,我也管不得是谁留下来的了。
    只要能够将这条大虫给我镇住,我回去之后肯定将这二老的牌位放上,时年八节,定有三根清香供奉!
    但是现在谁来告诉我这个祭台该怎么用啊?
    这个祭台分作三层,第一层是分口青砖,第二层是大块长方青砖,第三层是用三合土铺成的三层墁。
    第一层最阔,第三层最窄。每一层都是正四方形。第三层的面积大概边长有个三米见方,九个平米的样子。
    每一层相邻的台阶之上都画有符文,像是经咒,第三层的平面之上有星辰图,我看了看,正好对应了那宇宙之外的锁形星辰。
    白光正是从这地面上的星辰图中发出的。
    我端详了一会,没能看出是哪个宫哪个星座的,但是在那星辰图的旁边,我却是看到了两句诗文……
    第742章 八魁
    这两句诗文,头一句写着:火土金水,顺之则生。落款郭守敬。二一句写着,金木土水,克之则亡。落款刘基。
    我痴痴地念叨了这两句诗文几遍,茅塞不由顿开,大为恍然,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没想到在这方寸之间,两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堪舆大拿便是隔着时空进行了一场长达几百年的风水争斗!
    这两句诗文,头一句来自元朝的郭守敬,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元朝乃是水德,郭守敬借水利通渠之利,在元大都布置了一个生生不息的风水格局,以巩固元朝的国祚。
    不要以为郭守敬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水利工程师,其实人家的才能一点都不比刘基小,他精通天文、地里、术数,在13世纪的时候绝对可以算得上全球最厉害的天文学家,没有之一。
    他生前大兴水利,给元当局提了六条建议,从格局上绝对是有利于元朝发展的,可以说元大都在郭守敬的布局下绝对能够撑得住元朝这个大国的气运。
    毕竟人家可是养了一条蛟龙在瓮山湖底,又有一口海眼供养。
    而这独猪长虫的实力如何,那也是有目共睹的,至少能够和麟持平,而这还是在它缺了一颗妖丹的情况下。
    由此可以想象,在元朝郭守敬将独猪养在这的时候,其实力是有多恐怖。
    但是即便如此强旺的气场也都抗不过元皇朝自身的德行自败。
    一命二运三风水。
    这事也从侧面说明了天要其败,就算风水修得再好也都无济于事。
    而那刘基,面对着郭守敬留下来的这么一残局,如果换做普通人肯定是束手无策,但是天生机智如他居然想到了相生相克之道理,在郭守敬原来的基础上,变圈为禁,不但抓住了蛟龙,还取了它的妖丹,不但取了妖丹,还把帝都的八口海眼堵得只剩下北新桥的那一口最小的。不仅仅如此,还要来了麟的阳丹,去压制着蛟龙的阴丹!
    这接连几手,如果非是有大能耐的人根本不可能办到。
    而他刘基就是这样,翻手覆手间不但破解了郭守敬的大手笔,还逆转了元大都的水运,变成了一个水火相济的风水格局。
    实在是太厉害了!
    我心头久久未能平复。
    有些时候,就算穷尽一生钻在书堆里头钻研,也都不如看这些大师留下的手笔。
    我将心思收了回来,把目光落在了这第三层的星辰图上。
    这副星辰图乃是一把锁状。
    其实说是锁有点牵强,因为模模糊糊看上去大体更像是一个田字,只是里头那个十字的左半边没了。
    四边是由十来颗星辰组成,有实心也有空心的,中心的位置由几颗星形成一个类似锁眼的图形,因此看上去才像是一把锁。
    看着看着,我皱了一下眉头。
    这个星辰图看起来有点像是八魁图!
    这八魁图是谁先发现的早已无人知晓,但是最早被记载的是出自敦煌石窟的遗稿之中,连同这八魁图一起出现的还有其他的星辰图。
    我只见过一次,是在我爷他一个教书的教授那里,不是原稿,原稿目前在大英博物馆里头,他给我看的是影像复印件。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八魁星辰图只是整个星辰阵中的一小部分,除了八魁,还有钩、腾蛇、雾、雷、电、室,最后才是八魁。
    整个星辰阵十分复杂,所以想要描绘也描绘不出来,大概其模样就是上面是一个钩状的星辰图,钩图由八颗星组成,呈一个向下凸的弧形。
    继而才是腾蛇。
    这腾蛇的星辰图和独猪大虫差不多,蜿蜒腾转,是由多少颗星组成的我也忘记了。
    腾蛇往下,是雾雷电室,就跟一道防护阵型一样,与钩遥相呼应,组成一个夹击之势,将那腾蛇钳制在中间。
    在这道防护墙之后,才是八魁。
    所以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眼前这个图阵肯定是残缺的。
    我在想为什么这里独独只有八魁,而那些钩啊雷电啊什么都没有?
    可是还没等我细想,独猪那家伙就发现了我,它那硕大的头颅出现在了百米来高的湖面之上,如狂龙猛兽,瞪着两只冷血的黄仁黑瞳月牙眸子怒视着我。
    我心头一颤,完了,被发现了!
    就在这时
    它嘴一张,直直朝我喷了一口口水出来,眼见着是要淹灭了我!
    我慌不择路,照着那白光就像钻回湖水里头,可是一钻碰了一面壁!
    这祭台居然只能进而不能出!
    什么玩意儿!
    玩儿我嘛!


上一章
返回

风水禁术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