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妖魔哪里走

第339节

    拾级而上,每一级台阶上都站有军士。
    军士们面无表情、矗立不动,寒风之下,恍若石人。
    武翰林面色沉着的走上大殿,回身望去,四野之下空阔浩大,却不见萧瑟,更多的是巍峨威严。
    今日是冬月第一日,十一月初一,百官临朝。
    因为蒙元国运短暂、大宋皇帝得位不正且屡被外侮,前面这两个朝代的社稷都未能得到苍天庇佑,所以新汉朝并不沿袭前两朝旧制,它沿袭汉唐制度加以修正改建。
    在临朝休沐制度上新汉做了修改,本来太祖皇帝沿袭大汉临朝制,五天一朝会,然后休息一天。
    可是他很快发现这制度存在一个弊端,那边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国土面积增大、对外见识广泛,百姓人口增多,五天一朝会的频次太低了,事情太多,解决不了。
    于是太祖皇帝下令改了临朝日期,每月有五天一次文武百官大朝会,期间隔一天再分别有一次小朝会,分别是三品以上文武高官的天子亲会和三品官职以下的三司统会。
    每月初一是大朝会,宫内太监已经提前摆好了临会蒲团,百官上殿后便找到自己所属位置行跪坐礼。
    这点也是沿袭了汉唐旧制,像前朝时候百官是站着听宣、跪着汇报,太祖皇帝说这不符祖制,改回了跪坐行礼、站着汇报的规矩。
    大朝会规模浩大,大殿之中洋洋洒洒上百官员,文武官员分列两队,文官以丞相为一队,坐东向西;武官以太尉为首,坐西向东。
    座次根据爵位官阶和职权所属综合排列,身份贵贱、三省六部,清清楚楚。
    武翰林属于述职的地方官员,他们队列在前端,往往都有要事急事禀报。
    皇帝进殿之前可以交谈,官员们见面了就开始打招呼,他们不谈正事,只约集会,有约一起吃饭的,有约一起听戏的,有约一起嫖娼的。
    武翰林是封疆大吏,他的官阶在大殿里不算什么,可却是实打实的实权派,许多郡守也没有他的权力大,所以愿意交好他的人众多。
    他这边刚刚站定就有人过来行礼:“武知府近来无恙?您是何时来到京城的?咱们真是有缘,竟然又遇上了。据说京城新近来了一伙胡姬活甚好,下了朝一起去瞧瞧?”
    武翰林微笑婉拒:“一路颠簸,老腰都要断了,不敢再去折腾了,毕竟老了哟。”
    又有人贼眉鼠眼上来拜会:“下官曹玉清给您见礼,父官大人此行所为何事?”
    听到这话周围的地方官们纷纷撇嘴,它娘的臭不要脸马屁精乡巴佬,竟然把乡下小地方那一套拿到朝廷上来?
    丢人!
    有人往两边退,羞于与此人为伍。
    武翰林笑吟吟的与曹玉清小声聊了几句,这时候人群喧哗声音大了两个分贝,许多人纷纷看向大殿门口。
    李长歌跨步而入。
    这是真封疆大吏。
    听天监专涉鬼神之事,所以他们是独立阵营,但因为时常要与军队、地方武装力量打交道,他们也算是武官集团。
    李长歌却是以状元郎身份转入听天监,他出身文官,且有许多好友和同窗都是文官集团的高层。
    所以他有点文武通吃的味道,一进大殿便有许多人来打招呼。
    武翰林也向他行礼,李长歌给他一个眼色先去一一拜会好友,随后走到武翰林身边轻笑道:“武大人来的够早。”
    “是歌帅来的太晚。”武翰林笑,“昨夜沉浸在温柔乡中,今天早上不舍得起床了吗?”
    李长歌感叹:“你可真是个老不修。”
    武翰林行礼:“彼此彼此。”
    两人相视一笑,各自归队。
    这时候大殿外响起悠长的钟声,有大汉掐腰喊道:“卯时已到,诸官员不得喧哗!恭请圣上!”
    “万岁!”官员们异口同声的喊道。
    金撵入殿,一身大黄龙袍的太狩皇帝走出,他倚北朝南落座点点头,殿头官喊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丞相郎之桓走出,举起笏板朗声道:“目今京师一带连起雪灾,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
    太狩帝皱起眉头,道:“此次北方大雪,牵扯范围好像甚广?”
    郎之桓沉重的点头:“不错,据臣所知,东北州雪灾最严重,有多处乡村被大雪封堵,县官们八百里加急送来函书,说是有些村的百姓缺少粮食,整个被雪给堵死在村里!”
    倒吸凉气的声音响起,众人纷纷交头接耳。
    皇帝眉头皱的更厉害了,这一上朝就来了这么猛的一个信儿,谁能遭得住?遭不住啊!
    他身侧卑躬站立的一名太监微微向前半步,跪在地上向他行礼。
    皇帝说道:“准。”
    这一幕让地方官们有点莫名其妙,但京官们却知道怎么回事。
    这名看起来身躯单薄、名不经传的太监是如今另一个实权机构的掌舵人。
    这实权机构叫黄泉监!
    黄泉监中的‘监’取自两个含义,一为监察,二为内监,里面成员都是皇帝的身边人,是他真正的亲信。
    磕头的太监姓万,具体名字官吏们不甚清楚,只知道皇帝对他极为信任。
    他现在是大内总管公公,伴随皇帝上朝,每次要说话之前就会跪地行礼,皇帝若是允许他说话,便会回一个‘准’字。
    万太监起身后低头面对郎之桓,柔声问道:“奴才见过朗大人,敢问一句,被困大雪中的乡村,有没有全村人员失踪的情况?”
    郎之桓道:“回万公公,有!昨日东北州送来的加急奏折共有四封,四封中全提到了这件事,大雪之后有村庄的人全数失踪!”
    万太监后退。
    皇帝看了他一眼,他有些沉重的点点头。
    郎之桓继续汇报各地送来的文书消息,皇帝听一个消息就皱一次眉头。
    听到后头他无奈的抬起手点了点,说道:“丞相先歇息一下,换太尉来与朕说话。”
    郎之桓退下,一名身躯魁梧、体魄雄浑的老人缓缓起身。
    这是帝国太尉,朱忠肃。
    朱忠肃走向前去说道:“陛下还是让郎大人先做汇报吧,老臣的话,怕是陛下听了更不开心。”
    皇帝叹道:“听爱卿说出这话,朕已经不开心了。不过爱卿算是忠耿贴心,还知道给朕铺垫一句,你说吧,朕做好准备了,是哪里又有流民造反了吗?”
    朱忠肃沉重的说道:“最近两年,塞外草原风调雨顺,蒙元各部落得以修生养息。老臣刚刚接到边疆军报,入冬之后蒙元再起大军开始练兵,而为他们练兵之人——”
    “是罪臣黄无欲!”
    满朝骇然。
    武翰林下意识的想站起来,随即他想到这是在朝廷中而不是在他的府衙里,他又强行压住了心底的悸动。
    皇帝的反应不比他小,他猛的站起来问道:“黄无欲在给逻碌贼子练兵?这消息可当真?”
    朱忠肃沉着的说道:“老臣上月得到消息后便派出精锐探子去打探消息,从他们送回来的消息来看。”
    “当真!”
    皇帝气的抓起龙椅上的茶杯便摔在地上,他厉声道:“黄无欲、黄无欲!你投降鞑子竟然还给他们练兵?好好好!很好!很好!”
    短暂的发泄了一下,他迅速平复心情坐下,凝视朱忠肃道:“朱爱卿,你这位得意弟子,真好啊!”
    朱忠肃低头下跪,道:“老臣罪该万死!”
    皇帝摇摇头道:“起来吧,这事说来与你无关,朕刚才只是一句气话罢了。朕只是搞不懂,黄无欲那贼子背叛我朝便罢了,他怎么还会给逻碌贼子练兵?”
    一名官员走出来义愤填膺的说道:“启禀陛下,微臣听说逻碌贼子将最爱的第五位女儿赐给黄无欲为妻,他们已经有了好几个孩儿,所以微臣想,这贼子一定是认贼作父了!”
    听到这话皇帝更怒,忍不住拍龙椅扶手道:“好一个认贼作父!黄无欲!你真是该杀!”
    又有官员出列说道:“陛下勿怒,龙体为安,这鞑子气数已尽,他们即使练兵能如何?微臣恳请陛下为万民保重龙体,勿要为这等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动怒。”
    皇帝不耐道:“马爱卿的话说的真是轻巧,这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朕听了这些消息怎么能不生气?”
    见他生气,官员惊慌的说道:“陛下息怒、陛下息怒,鞑子这小鱼在大海里翻不起什么浪花,我新汉王朝有苍天庇佑,鞑子早就气数已尽,即使他们……”
    “住嘴!”皇帝大怒,“丞相刚说了我朝北地遭遇雪灾,太尉刚说了鞑子连续两年风调雨顺,你现在来与朕说我朝有苍天庇佑、鞑子是气数已尽?混账!你是故意给朕寻不痛快吗?”
    官员吓得跪下磕头,连连叫道:“微臣鲁莽了,微臣罪该万死!但微臣只是希望陛下能开开心心啊!”
    皇帝说道:“要让朕开心倒是简单,有人能去塞外给朕剿灭鞑子残部、取那黄无欲人头送回即可。”
    说到这里他忽然微微一笑,对下跪的官员说道:“马爱卿,你既然对朕一片忠心,想要让朕开开心心,那不如朕给你点齐兵马,由你带兵马去往塞外给朕取黄无欲首级回来,如何?”
    这官员不敢再说话,赶紧一个劲磕头。
    武翰林直看的翻白眼,有些京官能踏上这皇宫大殿真是全靠祖宗保佑,一点脑子都没有啊!
    皇帝生气的挥手,马姓官员如逢大赦,赶紧灰溜溜的钻回去跪坐在地。
    这时候万太监再次向前半步,跪下叩首。
    “准。”
    万太监对他说道:“陛下,马大人的话也不是不无道理,鞑子确实是气数已尽,这两年塞外的风调雨顺不过是他们回光返照罢了。”
    “陛下您可以想想,根据司天监汇报,今年大雪猖狂,且越往北越猖狂,须知这塞外可比本朝北境更是靠北,他们必然也遭遇了大风雪。”
    说到这里他看向太尉,问道:“太尉大人,奴家所说可是事实?”
    朱忠肃道:“万公公所言甚是,草原确实遭遇了多年难见的大暴雪,许多牛羊被冻死,这也是逻碌要于冬季练兵的原因之一。”
    万太监说道:“不错,逻碌贼子要练兵,这是因为冻死的牛羊不赶紧吃掉便浪费了。而这一冬他给将士们吃个饱,必然指望开春后以这些将士去四处劫掠,以养活部族百姓。”
    “所以陛下只要号令边关严加防守,鞑子贼兵抢不了咱们的牛羊粮食,那他们明年可就难熬了!”
    听到这分析皇帝笑了起来,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今年雪灾必然要给我朝百姓造成巨大损失,但相比之下,确实是塞外的损失更大,他们更承受不起。”
    万太监也笑了,说道:“奴才以为,正是如此。”
    一名官员出列说道:“按照万公公所言,这场暴雪是吉兆啊。”
    又有官员出列响应:“不错,自古有言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一下,百姓们来年丰收,我大汉国力必然又能增强。”
    “万公公所言甚是,诸位大人所言甚是,百姓们入冬之前都已经准备好了粮食,所以大雪对他们并没有太大影响。反而可以让他们好好猫冬,歇息力气明年干活。”
    丞相郎之桓坐不住了,他走出来说道:“陛下须知,伴随雪灾而来的还有严寒,这等寒气是能冻死人也能冻死庄稼苗的!”
    “再者,老臣上下朝的时候会在城里顺势转圈看看,城里许多人家并未备足过冬粮食,乞丐大增,平民人家只能以清粥度日。”
    “而这还是帝都,放到四海乡村,不知道百姓的日子有多苦!”
    李长歌走出来说道:“丞相大人所言甚是。”
    皇帝笑道:“诸位爱卿不必争论,你们说的朕都懂,站在你们自己立场都没错。”


上一章
返回

妖魔哪里走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