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金襄诗文集

论宝玉反抗与不成气候是封建社会的压抑吗?

    封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过程,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不可避免缺陷,不论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都是社会发展阶段中必不可少的阶段,任何社会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按自己方式建立起的生存结构,毛泽东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红楼梦》,他是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创导者之一,他当然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红楼梦》,他的理论在那个时代是史无前例的。如果他在《红楼梦》中看不到阶级的对立,那他就不是毛泽东,也创造不出一个新世界。
    当今再提出反封建,还把阶级对立立于文学之上,就不太符合当今文化思维。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哪一个社会也不是理想的,但是因收入和权力差异所产生的阶层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把宝玉人生的不成功到出家归结为封建社会的压迫,现代不是也有不少人出家,还有跳楼的,其中也不乏对现实不满的人,你能说这是社会的不公,不能将自己无力改造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人都归于社会的因素。
    当今要求学生要读《红楼梦》,怎样理解这本书和书中的人物,怎样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宝玉这个人个性的形成,为什么宝玉会反叛,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吗?如果宝玉出生在现代,他就不反抗了吗?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抗而造就这样一个公子哥儿的形象是否值得一夸奖,这样一个生活轨迹是不是值得后人提倡、学习。他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社会造成的,还是他个人个性缺陷造成的,还是他那个母亲王夫人和父亲贾正经教育的成果,他个人生活轨迹、成长经历与封建社会有多大关系,不能把本来是宝玉个人素质的不足,归结到封建社会造成的。如果说赵姨娘教育贾环失败与可恶,那么王夫人教育宝玉也是极不成功的。贾环被赵姨娘教育成了一个打小报告、除了脸什么都想要的阴谋家,宝玉就被朽木枯木王夫人和他那个见死不救只想自己的奶奶教育成了一个不中用的只会风花雪夜没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一个心理残人。
    青年人个性中都有反叛,因为他们所受到的社会的不公平还太少,他们没有在社会中历练过,他们还认为社会应是理想的,是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改造和驾御的,一旦碰到了他们认为不公道的事,经验不足,年轻气盛,对抗也就更直接和强烈,反叛就比那些已经磨掉棱角的老奸巨猾成年人来得更猛烈。
    怎么理解宝玉这样一个人物,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他的反叛,这种反叛在每一个时代对人生的正负面影响的后果,我们不能一味赞扬也不能一味否认宝玉的选择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进步意义。首先,宝玉的造反是公子的造反,还是英雄创造历史?在不同的时代,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可以由历史来改变它;在英雄创造历史时,他是造反者,江山不幸人才幸,约束项被时代列车打破了,历史可塑造成一个成功人物,环境给人的约束破碎,打破约束创造世界和自我,人的发挥余地增大,人的运动范围广,人的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解放。有才华的人,能聚拢人气之人,只要打不死,就是新天地的创造者。人可以不依赖于过多的书本,动乱的残酷磨练可以让人得到更多的经验和知识、人与人协作走向共同成功之路,这时成者王候败者寇,没有约束的孙猴子从地下打到天上,最后压到山下面,还不服气的他倒是没有姐姐妹妹陪着,和宝玉一样,姐姐妹妹都没了,只有去当和尚。猴子的出家和宝玉的出家完全不同,猴子是成佛,是历练后的成功,而宝玉则是逃避,正如书中宝玉有两个,一甄一贾,真假两个人在书中的上半部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只写一个假的,但是到了书的后半部,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同样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道路了,这时什么是甄什么是贾,就会有不同的轨迹了。
    在常规的和平生活中,江山有幸,人才就不幸,人才的发挥余地就要放到一个约束的环境中去,在约束下发挥,发挥的范围减小了,所形成的时代群是一个不给造反者留机遇的年代,一个人与大多数人的轨迹背道而驰,也就是另类。他的造反在约束中造反,突破性很小。当时在文革中提出的,让广大青年人到广阔天地里去成长,这个提法没错,问题是打破一个旧世界是不是都能建设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不是接近于理想,天地之大对于年青人的锻炼成长是有很大好处的,但为什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没有得到惊天动地的成功反得到的是惊天动地的沮丧,因为约束而稳定的社会已经建立,打破自己建立的约束项,造自己约束的反,提出造自己制度的反是不合适的。约束项搞错了,在这种情况下是建立不起一个新的社会的。结果把自己的制度搞混乱,当时年青人造反对象也不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他们的任务应是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体制,而不是将一个稳定的社会体制再打破搞乱。实际上是自己的矛戳了自己的盾。
    现实对每一个人都不是理想的,所以人才要改造世界。宝玉是整个家族的核心,没有人欺压他,没有探春那个人人都践踏的赵姨娘当娘,宝玉还有一大批丫头当粉丝,他受了太多人的爱,换到现在,他会整天上网、飙车,把人家孩子撞到天上去,再掉到地下摔死,他就反封建了!究竟他是那个时代的宠儿还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还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宝玉的轨迹是值得我们批判还是赞扬,要放到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不能一味的给他带上一顶反封建的桂冠,完全给他一个很好评判,这种人被社会宠爱着怎么能够成长得起来。对于这样一个宠过头的孩子,大人还有什么希望?他的反抗又有多大的社会价值,对后人又有多少教育意义。
    他的父亲迂腐、他母亲木头、他的小娘疯颠、他的弟弟猥琐、他的姐姐笼子里的金丝雀,他的妹妹清明,看到家族毁灭的前景。他看到的却是官场蛀虫,看到林妹妹的眼泪。我们总说,封建社会是畸形的,但你立在那个时代,你能不能说这个世界是畸形的,腐败也不是只有封建社会有,我们在文化革命叫喊着要解放美国受苦劳动人民那样可笑的理解世界? 关键的是宝玉学不会理解现实,理解不了现实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找不到自己在现实中的位置,也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人对现实的不满,才会创造自己的生活而改变世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是源于人类的不满,而宝玉看透了现实,但认不清现实,也就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更谈不上创造世界。历史的规律是必然的,你创造不了,有人创造,别人创造的世界也可能是黑暗也可能是光明,看到了不理解最终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但是曹雪芹看到,理解了,他找到了自己在现实中位置,他的位置就是作家,而不是政治家,他能用文学映射政治,却不能用文学中的政治改变现实,这样他就写一个字哭一行泪,也无法掩盖他看到笔下成功的欣慰,所以他创造了《石头记》,《红楼梦》。作者聪明,看到世界的黑暗,找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写到纸面上为书中的人物一大哭,最终他为自己的写作的成功而高兴。如果他郁郁寡欢的话他不会活到五十多岁。但他书中的贾宝玉就没有他这样幸运。
    在现实与空想上,他和黛玉与宝钗是对立写作的,而在政治上,他和探春对立写作的,他的思想也就是现实与空想的对撞,最终就是文人幻想与现实势力的对撞。这种对撞对宝玉和黛玉、宝钗来说,都是失败的。三个人的梦都被残酷的现实车轮给碾碎了,因为他们都生不逢时。时事造英雄,碰不到成就英雄的时代就当狗熊甜甜也不错。
    一个人的出生就是一种从母体狭小的空间走向自由的短暂时间,一个在胎盘里窝了九个月的人突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可以大声自由的喊叫,被压缩的器官都得到了拓展,双手双脚可以自由自在的打向空间,这是人生第一次自由,但很快,就束缚在小小的被子里,被捆了起来,这是社会的法则,从这一刻起,人就进入了社会的约束之中,社会规则约束人的行为,每一个社会都要约束人的行为规则,社会规则的总则都是正确的,当社会高度腐败,社会规则被滥用时,就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时的反抗是有效的。对于宝玉和黛玉,反抗则是无效的,因为社会的腐败还没有到社会规则被滥用到彻底,大多数人还可以忍受。
    社会规范没有畸形到文明彻底被推翻时,社会的危机还没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人要符合社会规范人就要失去自己的本性,人离社会规范越近,越容易管理,但并不意味着人离社会规范越近,越向社会规范顺从。无条件的服从,依然得不到社会和生存环境的回报,这时人对社会的反抗也就开始了,真实的人性和社会道德的规范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
    造反者,毛泽东以一个平民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他有能力改造社会规则,改造社会的道德规范,他要社会服从他创造的新规则,他所要打倒的那个旧社会已处于变革的前夜了。而宝玉没想到创造新社会,一是他没有那个机会,二是他只想黛玉,但黛玉却知道东风压到西风的厉害。孙猴子也要当齐天大圣,争得自己的自由天地,但他所处的时代同样也没有创造的余地,他只有在官僚主义唐僧的领导下,重新服从已有规则,然后发点牢骚,这一点让老百姓比诗人更清楚。老百姓常说,该改朝换代了,该变了,就变了,可诗人不明白,知识分子也不明白,搞不明白就牢骚太多。
    宝玉本身就是个虚无飘渺的非现实主义者,走向了另一种现实,即反抗,这种反抗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那就是你们得到我的一切,但得不到的就是我这个人,你们拥有一切,我只有我这个人。这种反抗只能是牺牲自己的人生的消极反抗。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有眼界的,目标远大的,另一种,就是追不到眼前利益的,迫不得已只有冒险去追求更大利益。在乱世这两种人居多,因为目标越大,付出的代价也越高。而贾宝玉始终是没有利益概念的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在他身上唤不醒他的生存本能。不论他对生活的进取还是反抗都是消极的,不论他富贵还是贫穷,他的生活都不是自己能主宰的了的。他永远不能像毛泽东那样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而迎得生命中的新生,也不能像他祖先那样可以创造生命的辉煌。
    面对人生苦闷,变换成太虚幻境,但作者和宝玉不同的是他没有逃避现实,他在摸索现实中的一种规律,而这种规律对于他来说却是模糊不清,他只是直观的表达了现实,却没有改造现实的能力。但他必竟留给后人巨大的思索空间。


上一章
返回

金襄诗文集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