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嗜血猎杀

第409章:畏而服之

    纵观华夏的历史,历朝历代,没有消停的时候。不是你取代我,就是我取替你,就算是亲兄弟,亲父子,为了皇权也要打得你死我活,可为什么大和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呢?
    安本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日本政*权之所以比较安稳,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对天皇的忠诚,二是民族优越论,三是矛头对外。
    在这里先说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忠诚。在以等级制为基本结构的日本社会中,天皇站在最顶端,这与华夏古代的帝制是一样的。但是华夏五千年历史上,皇位频繁更姓,总计三十六姓,而日本自神武天皇开创天皇制之后,天皇从未改姓,可谓万世一系。
    对于华夏大多数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在日本国,天皇不是实际的统治者,而只是一个象征。天皇的隔绝尘世,一来不妨碍重臣掌握实权,控制朝政,二来无实权就不会犯什么大的错误,也不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样有利于维护天皇制的长久性和国民对天皇的精神信仰。于是,皇统绵延不绝,皇恩浩荡不息,久而久之天皇也就成了日本统一与永存的超凡脱俗的象征。对天皇的效忠就是对日本国的效忠,效忠天皇成了每一个日本国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这就使得日本有一个凝聚国民的核心和集中统一的精神信仰。
    还有一点,就是民族优越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把自己视为“天照大神”的子孙,视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感使日本人强化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自己同胞的尊重,同时也强化了日本人对其他民族的蔑视和鄙薄心理。
    最后一点是矛头对外。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很小,资源贫乏,很多需求从日本国内无法解决,而必须通过贸易或战争的手段从国外解决,所以它的矛头是对外的,贸易是对外贸易,战争就是对外扩张。无论是解决资源、市场问题,都是把矛头指向他国,尤其是自己的邻居华夏。矛头对外,可以缓和内部矛盾,所以日本人从整体上比较团结。
    不可否认的是,认真敬业,这也是大和民族的性格之一。
    凡是对日本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人的认真和较真,在世界上只有德国人可与之媲美。
    安本的一个朋友,曾经研究郑和下西洋那条大船上究竟用了多少铆钉,这让国人瞠目结舌。
    日本民族的人之所以认真,恐怕与国家小有关,家小业小,土地少资源少,事事必须精打细算;而最根本的原因与其对外扩张有关,你一个小国去打人家大国,总得精心准备吧。
    通过研究。安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认真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敬业的民族,认真的好处不仅能够保证做任何事情的准确无误,更有助于在国民中树立起严谨精神。
    大和民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创造性摹仿。
    在这个世界上,不论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要进步就不可能不摹仿。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但摹仿的水平和结果却大不相同。
    其实,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华夏一直是世界一流的先进国家,国人也一直习惯于以老大自居。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他们的国门被英国的舰炮轰开,国人才发现自己已经样样落后了。于是,清廷的有识之士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下发起了洋务运动,企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但是,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禁锢了国人的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只摹仿不创新,落后了再引进。
    而日本就不同,日本人的摹仿,与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日本民族也是跟着英国人学习造船的技术,但最终达到甚至超过了老师,建起世界一流的“联合舰队”。
    可见,日本人的摹仿与国人完全不同,这可以叫作创造性摹仿或超越性摹仿。何以日本人能够实现摹仿的超越效果呢?
    究其原因,首要的是与这个大各民族的认真、较真有直接关系。对引进的和学来的东西仔细揣摸,把它吃透,这样超越和创新就有了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大和民族对于强者的态度,你的技术厉害,我佩服,我学习,我引进,但最终我要超过你。这表明了日本国人对于强者的不服输的精神。
    在说一下大和民族的有危机意识。
    应该说,危机意识是日本岛国心态的一部分。究其原因,可能是自己的国家面积太小,资源贫乏,所以形成了特别强的危机意识,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呼小叫,如临大敌。常此与往,使得日本人总是处在一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状态,这样就容易把事情做得好,而不致犯大的错误。
    再来说说,为什么日本国把华夏选为对外扩张的第一目标呢?
    首先一点就是,对外扩张的方向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远东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华夏与日本隔海相望,距离很近,同时因与欧美相距遥远,故尚未完全被欧美列强所控制。这几个因素都有利于日本。日本可以将军事力量全部集中于远东,全力展开对亚洲大陆尤其是华夏的争夺。
    但是,这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其主要原因,安本认为还在华夏的自身。
    为什么这么说?安本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华夏的国力衰弱,所以,看其外表很强大,其实不堪一击。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华夏综合国力落后,表现在各个方面,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最主要的是,华夏多数人愚昧而不觉醒。从军事方面看,华夏军队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所暴露的落后,实际上经历过明清两代长期的量的积累,最终形成了质的落差;并且,这种落后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表现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组织指挥能力,官兵的军事修养、文化视野与自信心等各个方面。
    在日本,军阀是最看重实力,甚至是迷信武力。所以,在两国实力对比上,日本显著优势极大地助长了日本扩张的决心,也使对华夏全面的战争具备了切实的可行性。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国人的民族性格软弱可欺。
    日本在实力上的优势具备了对外扩张的物质条件,而国人在民族性格上的弱点,对日本人来说,真的是弱不禁风。
    崇尚以德服人的国人,遇事处中庸之道,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国人容忍克制,消极懦弱,重文轻武,性格内向。
    这是因为国人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的必然结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国人的民族性格:安土重迁,容忍克制。小农经济模式,需要土地的主人守护着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到处游移扩张。“男耕女织”,“牛*郎织女”,“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便是几千年来国人最典型的生活图景。
    正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守土性,决定了国民政府军事的防御性。国民政府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设施从体系上说完全是防御性的。万里长城是华夏防御文化的军事产物,这个雄伟的军事设施所体现的不是进攻的野心,而是以和为安的意愿。
    再说一说为世界所熟悉的华夏武术。华夏武术,囊括十八般武艺,精彩绝伦,十分了得,但其主旨也不是进攻而是防身。日本武士莫不以征战为荣,以征战为乐,就怕没有战争,就怕战争不大,惟恐征程不远。
    安土重迁、以和为安本非坏事,但事情总有它的反面:安土重迁难免不思进取,以和为安难免重文轻武,久而久之,在华夏民族的性格中少了血性和胆量,多了安逸和保守,文官谙于世故,武将怯于疆场。
    还有一点,就是国民政府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是铸造国人民族性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实事求是的说,国民政府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是极为庞大的、专横的和高压性的,懦弱顺从、缺乏血性就成了这种体制下的臣民们的必然性格。因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系是极为庞大的、专横的、高压性的,个人与之相比,太渺小,太卑微,太软弱了。这种极大与极小、极强与极弱的对比使国人从民族性格上派生出一系列的特点:轻则缺乏主见,缺乏自信和独*立人格,追随大流,胆小怯懦,畏惧强权,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重则软弱可欺,甘于压迫,奴性十足。
    华夏有一句俗话,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国民政府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下,只允许皇帝和官员出头,不允许平民百姓出头,所以华夏古往今来告诫人们不要出头的谚语多得很。
    卑微懦弱的民族性格使国人和日本人在对待强者的态度上大相径庭。对于强者,日本人一是钦佩,二是学习,三是征服,怀着敬佩的心情把你打倒。你再强大也不怕,照样开战。国人对待强者,一是敬佩,二是畏惧,三是躲避。敬畏,即敬而畏之,畏而避之,避不开就畏而服之,不是敬而学之。


上一章
返回

嗜血猎杀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