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民国大文豪

第16章 诗坛新风向

    四月底的北平,春意盎然。
    在一间透进阳光的院子里,围坐着不少人,其中有大学的教授,也有年轻的学生。
    他们热切的谈论着,话题驳杂。
    有北洋政府的政策,有新出的小说诗歌,还有国外文坛的动向。
    这是文学研究会的一次小型聚会。
    文学研究会是今年年初由周作仁和郑震铎等十二人发起的文学团体,主旨在于“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团体刚刚成立,虽然理想远大,但仍旧属于草创阶段。
    他们连宣传自己理念的文学刊物都没有,只能通过这种小规模的聚会交流表达团体的理念,寻找志同道合者,扩大影响。
    说实话,在这个新文学的启蒙阶段,像这类文学团体并不少见。
    几个人志趣相投,文学理念相近,组成一个交流小组,拉拢一批朋友,一个文学团体就这样成形了。
    然而,大浪淘沙,几年之后能够存活下来的极少。
    不过文学研究会不在此列,它可是新文化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团体之一。
    在他们的交谈中自然少不了刚刚过去的那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激烈争论,虽然他们支持白话文写作,却对《寻秦记》不以为然。
    文学研究会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
    他们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
    也就是说他们注重现实题材的写作,抵制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文学。
    《寻秦记》虽然用白话文写作,但仍旧被归于娱乐消遣小说,是他们批判的对象。
    在批判了一会《寻秦记》后,话题转移到了新诗上面。
    白话文的新诗是从胡拾的《尝试集》开始的,后来不少作家加入了新诗的创作之中。
    此时的新诗创作基本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模仿外国诗歌,另一个是借鉴中国古典民歌的素材,进行二次创作。
    新诗该是什么样子,谁心里也没有底,只能说是在摸索阶段,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就像是黎明前的黑夜,需要有人撕开黑夜,展露光明。
    “周先生,我这里有几首新诗,写的很好,请你看一看。”一位女学生拿出手里的本子,热切的说道。
    周作仁此时是北京大学文学系的教授,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在学生中有极高的声望。
    “你念一念吧!”周作仁点头道。
    这不是他摆架子不想看,而是诗歌这种注重韵律的题材只有在朗诵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优劣。
    诗歌是用来传唱的,若是朗诵的时候不能朗朗上口,也就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这位女学生站起来,拿着本子,心里颇为激动。
    上面是她抄写的几首诗,也是她最为喜欢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雨巷》。
    在女学生朗诵的时候,周围一片寂静。
    这首诗有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的韵致,又具有浓重的象征抒情色彩,让人如幻如梦,朦朦胧胧。
    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
    而且诗中的音节极为优美,有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朗诵完毕,周作仁沉浸在诗歌的优美之中,久久不语。
    他觉得这才应该是新诗,这才是新诗发展的方向。
    “周先生,我念下一首了。”女学生请示道。
    周作仁点了点头,示意继续,他还在想着刚才的念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断章》。
    和《雨巷》的优美抒情不同,听完了《断章》的人大多都愣住了。
    这首诗很短,乍一听没什么,可越琢磨越觉得蕴含丰富,似乎很有深意,但仔细想想又没有什么可说的。
    给人不明觉厉的感觉。
    众人都把目光投向周作仁。
    周作仁也在回味这首诗,这和《雨巷》不同,听起来语言平实朴素,可想要讲清楚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
    “还有么?”周作仁询问道。
    “还有几首。”女学生诚实的说道。
    “继续念吧,”周作仁强装镇定道。
    他有种预感,北平的诗坛将会因为今天的这几首诗掀起巨大的波澜,或许新诗的兴盛就是从今日而起。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一代人》。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这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念这首诗的时候女学生脸色泛红,念完后就停了下来。
    她还抄了几首,不过都是这种直抒胸臆的爱情诗,她心里很喜欢,可念起来怪难为情的,就不打算念下去了。
    “这些诗作是出自何人笔下?”周作仁追问道。
    “这是我从妹妹那里抄的。”女学生回答道,“我妹妹在女校上中学,这些诗据说来自于她们学校的一位女同学,有人为了追求这位女同学,就每天写一封情诗从上海寄过来,这些诗作在她们学校里私下流传。”
    周作仁听罢,一时间哭笑不得。
    诗坛正在为新诗的出路苦苦思索的时候,竟然有人为了追女孩子每天写一首新诗,而且风格多样,质量上乘。
    可以说是开辟了新诗的未来。
    不过他倒是能够理解,诗人需要浪漫的想象,每个诗人心中都有一个缪斯女神,遇到心爱的女孩,文思泉涌,诗兴大发,没什么好奇怪的。
    只能说此人文江学海,才气横溢。


上一章
返回

民国大文豪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