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

第2章 轰炸机

    2.1 “伊里亚穆罗梅茨”:“长翅膀的魔鬼”
    提起轰炸机,人们可能马上会联想到天空中黑压压的机群呼啸而过,地面上惊悚的路人在刺耳的警报声中仓皇而逃,倾泻如雨的炸弹引发出串串火球,车辆、房屋被摧毁得面目全非……的确,轰炸机可谓是“长翅膀的魔鬼”。它没有侦察机的高端神秘,没有歼击机的轻盈灵巧,也没有运输机的温和实用,有的只是惊人的破坏力,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雷霆万钧和惊恐疮痍。然而,它却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空军率先发展的王牌杀手锏。
    早期空中投弹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后,人们还没来得及将其用于日常生活,战争便以更快的速度将这种新生事物的潜能挖掘出来。
    飞机首先在侦察方面施展出军用价值。相比传统的骑兵巡逻队和游击人员,飞机可以一目了然地获取敌军数量、方向、建筑工事等重要情报。看到敌方的人员和车辆就在自己脚下,空中的飞行员难免会涌起一种直接进攻的冲动,最原始朴素的方法就是扔下手榴弹和炸药包。早在1911年,意大利人就从“鸽”式单翼机上对利比亚地区的土耳其军队投掷了“西佩利”式榴弹,后来又从“法尔芒”型双翼机上投放了160千克的鱼雷。虽然这只是象征性的空袭,但其潜在的军事价值被立刻发掘出来,意大利人甚至开始尝试夜间投弹。
    显然,从空中袭击比从地面艰苦攻入要便捷有效得多。地面上的作战部队面对这种飞来横祸,除了逃命,几乎毫无对策。一名土耳其随军记者评论道:“这次战争清楚地表明,空中航行提供了一种可怕的破坏手段。这种新式武器预示着当代战略战术的革命。”很快,飞机的载弹量越来越大,航程越来越远,投放越来越准确,性能越来越精良。轰炸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机种,专门用来直接飞入敌方领地进行突袭。
    魔鬼出世
    率先在轰炸机方面有所突破的是俄国。俄国坚信轰炸用的飞艇很快就要被飞机取代,便很快开始着手研制轰炸机。
    1913年11月,俄国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架巨型轰炸机,称为“伊里亚穆罗梅茨”,这是《俄罗斯勇士之歌》的主人公、俄罗斯大地卫士的名字。相比过去原始的飞艇或改装的小飞机,专为轰炸任务量身定做的“伊里亚穆罗梅茨”在飞行距离、载弹能力、投放精度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该机长22米,翼展31米,配有4台发动机,最大飞行重量7吨,可载弹800千克,最大时速137千米,升限4000米,航程540千米,可装载4~8人,配有8挺机枪以及炸弹仓、轰炸瞄准具、领航仪、电动投弹器等先进的轰炸导航设备。
    1914年12月,俄国组建了世上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飞船大队”。该大队在1915年2月15日轰炸了波兰境内的德军目标,开创了战争史上战略轰炸的先河。在1914~1918年,俄国共制造了73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执行了422次轰炸任务,投弹2000余枚,深入敌人后方100多千米的腹地进行轰炸,给敌人造成了严重损失,并同时执行了照相侦察任务,为地面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情报。而在整个战争中,自己仅损失2架,其中一架成功迫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伊里亚穆罗梅茨”改为民用运输飞机。
    随着一战的爆发,各国都相继认识到轰炸机的巨大威力并争相研制。法国、英国、德国等军事强国纷纷组建轰炸机部队。1915年1月,法国第一轰炸机大队轰炸了德国弗赖堡火车站,5月又轰炸了德国的毒气工厂和研究所。而从1915年1月到1918年8月,德国对英国进行了长达3年半的持续轰炸……在战争环境下,发展轰炸机成为大势所趋。
    初出茅庐的轰炸机还没有专门设计的瞄准用具,仅在低空飞行依靠目视进行投弹,所以针对特定军事目标的命中率非常有限。例如,1915年4~6月,英军对德国的轰炸有近30%都是针对铁路运输目标,但成功率却仅为2%。如此低的成功率不仅影响了轰炸效率,更是为平民带来了巨大误伤。凶猛的炸弹向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无数民居变成断壁残垣,无辜的百姓陷入了极度恐慌。残酷的战争事实证明了,轰炸机比其他任何一种军用飞机都要凶猛恐怖,无可争议地成为“长翅膀的魔鬼”。
    轰炸机的特殊之处
    人们可能觉得,轰炸机无非就是往地上投炸弹的飞机,并不需要特别设计。其实不然。理论上,所有飞机都能投弹,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无法胜任战场上的轰炸任务。
    与其他飞机相比,轰炸机首先要身躯庞大,不仅能够装载更多的弹药,还需要携带充足的燃油保证深入敌方腹地长航程飞行。现代轰炸机还配有空中受油装置来进一步增加航程。几十年来,轰炸机的发展过程也是航程和载弹量的增长过程。今天的远程轰炸机航程超过8000千米,重型轰炸机载弹量可达10~30吨,俨然是一座“空中堡垒”。
    为了保证袭击的准确性,轰炸机还需要配备低空飞行所需的地形跟踪系统以及轰炸专用瞄准器具,包括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或夜间执行任务时使用的微光夜视仪、前视红外观察仪等设备。
    另外,体大量重的轰炸机往往是敌方首选攻击目标,但它还需要进行低空突防来提高命中精度,因此,轰炸机执行任务时多有歼击机机群伴随护航,而且自身也要具有一定的机动性和防护能力,配有机炮、火箭、空空导弹、电子干扰系统等武器装备,最新轰炸机更是通过隐身性能大幅提升了自身的隐蔽性。
    2.2 “哥达”:战略轰炸机的先驱
    上文讲到,在第一架固定翼飞机诞生10多年后,各国就开始将飞机应用到军事领域,轰炸机也应运而生。初期的轰炸机主要用于轰炸敌方阵地和支援地面作战,航程较短,载弹量较小,基本算是轻型战术轰炸机。但随着一战战事进展和对飞机潜力的深度挖掘,交战国越来越希望能直接越过前线去袭击敌方本土,这就像“伊里亚穆罗梅茨”一样长航程、高载弹量的大家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远程战略轰炸机。
    “齐柏林”飞艇
    相比1906年才上天的固定翼飞机,人类早在1784年就成功试飞了飞艇。顾名思义,飞艇就是氢气球(或氦气球)加控制设备。到了一战初期,飞艇技术已较为成熟,而飞机性能则相对稚嫩,德国大量使用飞艇对英国实施轰炸,其中最著名的型号便是“齐柏林”飞艇。
    “齐柏林”飞艇由德国著名飞船设计家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研制,身形美观巨大,由支撑骨架和防水布蒙皮组成,内部有多个气囊,可搭载数吨重的人员、物资或弹药,留空时间达到24小时以上,被广泛用于民用运输和军事侦察与轰炸,在1910年至一战爆发前,共运送了约3.5万名乘客。
    从1914年8月开始,“齐柏林”飞艇开始轰炸比利时、巴黎等地,1915年开始轰炸英国本土。此时,歼击机技术仍处于萌芽状态,尤其缺乏夜航能力。“齐柏林”飞艇可以趁着夜色大摇大摆地造访英国,还利用地面灯光进行导航,战果颇丰,唯一的克星就是风暴天气。根据后来的英国材料,“齐柏林”飞艇共轰炸英国51次,投下5806枚炸弹,重约200吨,炸死557人,炸伤1358人,在英国造成了极大恐慌,并牵制了英国的军事力量。
    然而,随着固定翼歼击机和防空火力的快速发展,飞艇速度慢、体积大、易被击中的劣势日益显现,而且英国人发明了穿甲弹、爆破弹、燃烧弹共用的方式,飞艇遇到了致命杀手。到了1916年,“齐柏林”飞艇的战损超过了德军的承受程度,不得不转向固定翼轰炸机。最终,所制造的89艘“齐柏林”飞艇中有80艘毁于一战。
    从此以后,飞艇虽然很少出现于战场,但仍以其留空时间长、噪音低、污染小、载荷重等优势活跃于民用领域。1929年8月,长236米的巨型“齐柏林”飞艇满载乘客和补给进行了一次长达21天的环球之旅,成为民用飞艇史上的顶峰。
    “哥达”上阵
    从1915年开始,德国哥达公司开始研制大型轰炸机,并相继推出了“哥达”1“、哥达”3型,但在“齐柏林”飞艇的光环下“,哥达”因性能一直不够成熟而未被广泛使用。直至1916年,身躯肥大、行动缓慢的“齐伯林”飞艇在英国的机枪扫射、战斗机拦截以及恶劣的天气条件下遭受重创,表现良好的“哥达”4型和“哥达”5型才成为德军轰炸英国本土的主力,被大量装备一线部队。
    “哥达”4型长11.9米,高4.3米,翼展23.7米,虽然不及“伊里亚穆罗梅茨”和二战时期的重型轰炸机,但比当时的战斗机已经大出好几圈。该机最大起飞重量为3.6吨,可载弹500千克,升限达到6500米(在挂弹时,多采用2500米高度飞行),最大飞行时速148千米,可持续飞行3小时45分钟。“哥达”5型基本参数相当,只是载弹量提升到550千克,性能更加稳定。
    “哥达”的诸多元素设计得非常巧妙。例如,它采用双发双翼的木质机体结构,两台活塞式发动机位于上下机翼之间的靠近机身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台发动机停车后推力不对称的问题,而且螺旋桨叶位于发动机后方,为飞行员提供良好的前方视野。飞机可巧妙地分为外侧机翼、机身前中部(带有机翼中央部分和发动机舱)和机身后部3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由1节平板车厢运载,3节车厢便可运输一架完整飞机,大大方便了生产和运送。
    战略轰炸的先行者
    “哥达”被认为是人类航空史上第一架战略目的的轰炸机,也是德国为轰炸英国专门设计的机型,3.5小时的续航时间刚好可以从德国西部任一位置起飞空袭英国本土,一般挂载6枚50千克炸弹或4枚125千克炸弹。“哥达”虽然在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上稍逊于同时代的优秀歼击机,但它安装了3挺7.92毫米机枪,分别由驾驶员前、后方的武器操纵人员控制,使得自卫火力基本没有死角,对拦截歼击机构成了较大威胁。
    1917年5月25日,德军首次出动了23架“哥达”4对英国本土实施空袭,这也是英国本土历史上第一次遭到固定翼飞机的大规模空袭。此时,英国还没有升限6000米的战斗机,经常对“哥达”的造访无可奈何。虽然以当时的载弹量和精准度,空袭并没有对军事目标产生致命摧毁,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城市破坏,对士兵和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威慑力,足以达到战略空袭的效果。
    在此后的16个月里,德国出动22波次“哥达”4和“哥达”5对伦敦等城市进行了轰炸,仅第3炸机中队就在英国各大城市累计投弹85吨。1917年6月23日的空袭造成英国162人死亡,432人受伤,远远超过“齐柏林”飞艇的轰炸效果。因此,“哥达”得到了德军的充分认可,西门子-斯加凯尔特公司、鲁夫特-弗克尔斯公司等也加入了生产“哥达”的队伍中来,前方的战斗损失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与一战期间的其他轰炸机相比,“哥达”的性能并不是佼佼者,军事毁伤效果也不及美国、英国等研制的其他机型,但它明确的作战目的使其达成的战略效果明显更胜一筹。英、法等国甚至把“哥达”作为德国轰炸机的代名词。“哥达”不仅迫使英国把大量战斗机从前线撤回保卫本土,其产生的“战略轰炸”这一概念也极大促进了各国轰炸机部队的发展,可谓战略轰炸的先行者。
    2.3 “蚊”式奇迹:木制飞机的绝唱
    一战期间的飞机多为木质结构,超过15万架军用飞机的飞速生产使得全世界的航空木材出现严重匮乏。随着全金属飞机结构的推出和优化,到了二战时期,军用飞机已经全面走向全金属时代。然而,在此期间,英国却推出了一款木制蚊式轰炸机,而且它打得准,跑得快,强度高,既能战斗,又能轰炸,还能导航,有着上乘的战场表现,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多用途战机,也成为人类航空史上的一朵奇葩。
    反其道而行之
    在二战爆发以前,英国空军就提出了研制新型轰炸机的需求,虽然并没有对新机样式做出具体规定,但需要在携弹量、航程、自卫能力等方面有所飞跃,著名的“兰开斯特”、“哈利法克斯”等重型轰炸机随之诞生。而在轻型轰炸机方面,德哈维兰公司提出了饶有创意的思路。
    德哈维兰认为,未来战时条件下,英国的金属制造业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决定开发一种木质飞机。该机不需配备自卫武器,只需要更高的速度和高度摆脱敌机进行突防。这与当时的轰炸机发展趋势可谓南辕北辙,得到的军方回应只有质疑和否定。但德哈维兰对此方案充满信心,并自筹经费开始研制。
    二战爆发后,事实证明了德哈维兰的英明远见。战争期间,金属工业从原材料到加工人员都变得严重短缺,而木质飞机完全不受影响,即使在军工企业被德国不停轰炸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哈维兰公司的研制工作也能顺利进行。在英国空军轰炸机发展负责人弗里曼爵士的支持下,“蚊”式于1940年11月25日首飞成功,随后飞出了631千米的时速,比当时英国最快的“喷火”战斗机还要高32千米,也超出了当时其他国家的现役战斗机,得到了英国空军的认可。
    木头加胶水的奇迹
    “蚊”式为双座双发多用途轰炸机,长12.4米,高4.7米,翼展12.4米,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0吨,载弹量约1吨,升限约1.1万米。该机外形优美流畅,简洁大方,只有水泡流线形双座座舱突出机头上方,可安装4门20毫米机炮和4挺7.62毫米机枪,火力强度甚至超过同时代战斗机。此外,“蚊”式630千米的时速和1.1万米的高度令德国战机望尘莫及,在遇到截击时,根本不需进行缠斗,仅需凭借高空高速优势就可轻松脱险。
    “蚊”式最大的特色便是其特殊的木质结构。在20世纪30年代,主流飞机都由木质结构转为强度更高、重量更低的轻金属结构,但德哈维兰公司采用的不是普通木材,而是基于一种廉价轻型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发展而来的新型材料。“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于1922年在美国获得专利,由云杉木薄片涂上干酪胶后交替放置,中间充入压缩空气,成为木质胶合结构。德哈维兰将其中的木料改为一种更轻的巴沙尔木,除机翼翼梁、发动机、起落架等少数结构,“蚊”式都采用了这种新式木料,机体重量比同尺寸飞机低出20%以上,从而以相同的发动机功率获得更快的飞行速度,可谓身轻如燕,机如其名。
    “蚊”式轰炸机装备了多种先进的机载设备。其中,目标引导系统能使飞机按照英国本土两个地面站发射的信号指示而不参照航路信息便准确抵达轰炸位置,从而使“蚊”式可以担任轰炸机群的导航飞机。机上的h2s轰炸仪能向导航员/轰炸员提供飞机下方的地面图像,从而大大提高轰炸的精度,使“蚊”式可以完成高、低空轰炸甚至俯冲轰炸和夜间轰炸。部分“蚊”式还安装了最远探测距离达到1.6万米的机载雷达,夜战能力远超德国机型。正是基于如此优异的性能,“蚊”式发展了侦察机、夜间战斗机、轰炸引导机、猎潜机、昼间巡逻机、布雷机、教练机、特种运输机等43种改型,是历史上改型最多的轰炸机。
    二战奇兵
    在盟军战机中,“蚊”式轰炸机是实现精确投弹打击的不二机型,经常用来攻击高价值点状目标或执行特种攻击任务。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还专门成立了一支蚊式特种轰炸部队。通常情况下,一架“蚊”式挂载4枚227千克炸弹对重要军事目标实施集中攻击,轰炸效果经常好于重型战斗机。在1942年5月对德国科隆的“千机大轰炸”中,蚊式作为引导飞机,率先找到目标区并投掷燃烧弹,为后续轰炸机群提供指引。1942年9月25日,长途奔袭的“蚊”式准确炸毁了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的德国盖世太保司令部大楼,附近的街区却丝毫未遭破坏。
    1943年底,英国决定营救法国德占区亚眠监狱里的战俘,包括大量英军飞行员、重要情报员以及法国抵抗组织战士。计划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在监狱围墙上精准地炸出若干个缺口或大洞,供被关押人员能够迅速逃出,如果破洞不够大,只能摧毁整座监狱,玉石俱焚。在缺乏精确制导武器的二战时期,唯一能胜任该任务的就是“蚊”式轰炸机。1944年2月18日,19架“蚊”式轰炸机从英国机场起飞,跨越英吉利海峡,以超低空飞行抵达法国亚眠监狱,按计划在监狱围墙上炸开一个缺口,并炸毁了大门和德军看守人员的营房,250余位在押人员顺利逃出。
    二战中,“蚊”式轰炸机还利用其高空高速的优势经常骚扰德军,令德军又气又恨却无可奈何。1943年1月31日上午,德军准备在柏林举行阅兵式,戈林正要演讲时,英国的“蚊”式从天空飞过,虽然没有投弹,阅兵式也被迫取消。改为下午的阅兵式又被“蚊”式的不期而至再度取消,令德国空军颜面扫地。后来,“蚊”式经常在夜间到德军空域转悠,骗得的防空警报不仅让德国防空应接不暇,还大大降低了军工企业的工作效率。
    除了出众的性能,“蚊”式轰炸机的战斗效率也可圈可点。1944年,盟军派出大量轰炸机摧毁德军v-1和v-2导弹发射阵地。据统计,平均每摧毁一个德军阵地,美国b-25轰炸机需要投掷219吨炸弹,b-26需要投掷182吨炸弹,而“蚊”式只需要投掷39.8吨炸弹。在二战中,英国出动了近40000架次“蚊”式,仅被击落254架,战损率为0.63%,不到普通轰炸机的1/3,是英国皇家空军生存率最高的轰炸机。
    “蚊”式轰炸机各改型共生产了近8000架,但由于木质结构较为脆弱,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蚊”式保存下来。“蚊”式用战绩证明了自己超过全金属战机的卓越品质,也极大缓解了战时的物资和人员压力,充分肯定了德哈维兰独特的设计理念,不仅是木质战机的骄傲,更是航空史上的传奇。
    “蚊”式之父:德哈维兰
    德哈维兰是英国著名飞机设计师和企业家。他于1882年7月27日出生于英国白金汉郡的海威科姆,26岁时开始设计飞机,28岁时进入英国气球军工厂任设计师和试飞员,一战期间研制了dh系列军用机,成为英国的主力作战飞机,其中dh-4是一款非常成功的轰炸机和侦察机,速度甚至超过了德国当时的歼击机。
    1920年,德哈维兰收购了陷入困境的airco公司,更名为德哈维兰飞机公司,推出了“蛾”系列轻型运输机。“蛾”易于驾驶,轻便耐用,其发展型现在仍在一些航空俱乐部飞行,而1930年推出的“虎蛾”则成为英国皇家空军主要教练机,至今还在使用。二战爆发前夕,德哈维兰公司开始关注大飞机研制,推出了dh-72远程重型轰炸机以及dh.91“信天翁”、dh.95“火烈鸟”四发运输机等。不幸的是,为民用航空设计的大型运输机因随之而来的二战被迫下马,整个公司转为军用。
    二战期间,最为人称道的产品莫过于充满传奇色彩的“蚊”式木质多用途轰炸机,德哈维兰以其独特的远见卓识和出众的设计才华使“蚊”式在林立的全金属战机中独树一帜,成为战功赫赫的一代名机。期间,德哈维兰已经开始研制喷气式飞机,于二战末期推出了dh.100“吸血鬼”喷气式战斗机。dh.100外形独特,性能先进,被称为“飞行童车”。“吸血鬼”未在二战期间形成战斗力,但战后曾在英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多国服役,成为第一批军用喷气式战斗机之一。
    1949年,德哈维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种喷气式客机dh106“彗星”号,时速达到800千米,飞行高度达到12000米,引起全世界震动,也成为二战后欧洲航空业的代表名作。“彗星”于1952年5月2日开辟了人类第一条喷气式客机航线,一度独领风骚。然而,和诸多新生事物一样,“彗星”号问题频出,此后的2年间,6架“彗星”出现问题,更是连续发生数起机毁人亡的大空难。经过分析,航空专家了解到这是客机增压舱导致的机身金属疲劳所致,因此,“机身寿命”和“疲劳学”成为了航空词汇。相关问题在1958年的“彗星”4得到解决,但此时,国力雄厚的美国已经推出了多款实用型客机,“彗星”光芒难以重现。尽管如此,作为喷气式飞机的先驱之一,“彗星”的发展过程对飞机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此外,德哈维兰公司还研制了火光系列空空导弹、蓝光战略导弹等,后者成为了欧洲第一种运载火箭。1959年,德哈维兰公司被兼并。1965年5月21日,德哈维兰逝世于英国哈特菲尔德。鉴于德哈维兰对英国航空工业的重大贡献,他于1944年被授予爵士,1962年获得英国颁发的功勋奖章。
    2.4 96陆攻与一式陆攻:东南亚刽子手
    20世纪30年代,日本航空工业并不发达,一般都是对西方新机进行拆卸仿制,似乎并不具备制造远程全金属大飞机的实力。但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日本三菱公司不仅独立完成了设计,还专门研制了新型大功率发动机,其成功令西方国家感到震惊,成为日本飞机制造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
    远程重炮手
    96陆攻即96式陆上攻击机,盟国称为“内尔”,于1937年投入战场,是远东地区最早的战略轰炸机,前后共生产了1000余架。该机长16.5米,高3.7米,翼展25米,最高时速348千米,升限将近1万米。其背部有2个可收回炮塔,腹部有1个可收回炮塔,背部和腹部各有1挺7.7毫米机枪,可携带一枚800千克鱼雷或炸弹。
    96陆攻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4400千米的航程,这已经超过了美国的b-17。该机服役后成为侵华战争中的主力轰炸机,从日本本土飞往中国内陆,对中国抗日前线以及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实施了长期轰炸,可谓罪行累累。但抗战初期,96陆攻经常以小规模出击,在中国空军的反击下战损率高达60%。
    96陆攻服役不久,三菱公司将其进一步改良,于1939年试飞了后继机型一式陆攻,并于1941年正式服役。该机长20米,高6米,翼展25米,最高时速428千米,航程更是超过了6000千米。该机标志性特征便是其从头到尾几乎一个直径的桶装机身,不仅简化了工艺,降低了自重,还增大了机身空间,还方便了机内人员来回走动。首批服役的一式陆攻(g4m1)可携带1枚800千克的鱼雷或炸弹,头部、背部、左右舷窗各有1挺7.7毫米机枪,机尾还有1门20毫米机炮,几乎每个方向都可以开火。
    一式陆攻各型二战期间共生产了2200余架,成为日本海军重型轰炸机主力,直到战争结束前还在生产。
    偷袭菲律宾
    菲律宾时间1941年12月8日凌晨3时40分,日本对珍珠港的空袭已经接近尾声,日军企图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而进攻东南亚的阴谋已经昭然若揭。美军总部立刻将这个恐怖的消息告知驻菲律宾美国远东司令部麦克阿瑟将军,警告他防止日军进攻菲律宾,尤其是马尼拉西北面最重要的克拉克机场。
    美国远东航空兵司令布里尔顿自上任以来便感觉到日本人的杀气,他立刻建议麦克阿瑟抢先下手,用所有b-17去轰炸日军在中国台湾的港口和机场。但当时,美军既没有驻台日军的布防图或航空侦察照片,又缺乏为b-17护航的远程战斗机,轰炸计划只能搁置。最可悲的是,参谋长萨瑟兰将军建议派巡逻机去台湾侦察的建议也被麦克阿瑟晾在了一边。
    麦克阿瑟之所以一误再误,是因为他坚信日本倾尽全力偷袭了珍珠港之后,4个月之内根本没有能力进攻菲律宾。可惜,日本人将这4个月缩短到了10个小时。此时,驻台湾日军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500余架零式战斗机以及96陆攻、一式陆攻等轰炸机枕戈待旦。为了提升零式战斗机的航程,日本在本土赶制了专用副油箱,连夜送往台湾,轰炸机也都加满了汽油,挂上了炸弹。
    早上9点,美军在马尼拉北部雷达发现了日军飞机,马上开始保护克拉克机场—战斗机起飞拦截,b-17轰炸机则躲了出去。结果,日本的首批32架轰炸机目标是吕宋岛北部的碧瑶机场和图盖加拉奥机场。美国战斗机扑了个空。布里尔顿再度提出进攻要求,而麦克阿瑟还是让萨瑟兰先侦察,同时做好打击准备。
    中午11点30分,美军的b-17轰炸机、p-40巡逻机都返回了克拉克机场加油挂弹,为日军制造了一个大型露天军火库。就在此时,日军的主力飞机来了,可美军的机组人员正在吃饭备战,连报务员和指挥官都不例外,导致美军雷达站的空袭警报不管是发电报还是打电话,都无法在第一时间找到克拉克的任何一个人。等到电话接通时,一起好像都已经晚了。
    12点35分,日军编队铺天盖地地来到克拉克上空。美军仓皇升空的战机完全不是日机的对手,而且高炮部队的炮弹80%以上都是失效的哑弹,防空火力形同虚设。“零式”几乎失去了歼击机的作用,直接变成对地攻击机开始向机场的各种设施疯狂扫射。2架b-17油箱随即爆炸,整个机场陷入一片火焰。日本的轰炸机从容不迫地检查着地面的每一个角落,确保每一架飞机都乖乖地上西天,油库、办公楼、修理厂等地无一幸免。美军总共损失了104架飞机,死亡80人,拱手让出了制空权,而日本仅损失了7架“零式”。
    值得一提的是,和偷袭珍珠港时美国几架航母都在外头遛弯一样的幸运,菲律宾克里克机场的17架b-17也逃过了一劫。这还是要感谢充满忧患意识的布里尔顿,他发现美军最强大的b-17几乎都停在缺乏防空的克拉克机场,而且在日本轰炸机的攻击范围之内,于是在11月21日建议麦克阿瑟转移b-17至日军航程以外。1500人花了2周时间在代尔蒙特开辟出了一条b-17跑道,只可惜这里太小了,只救了一半b-17。
    当天,日军就攻占了吕宋岛北面的巴坦群岛,开始对菲律宾实施登陆作战。不到10天,美军剩余的战斗机就在日军的攻势下损失殆尽,对方完全掌握了菲律宾的制海制空权。布里尔顿带着他藏起来的b-17和仅剩的4架战斗机黯然离开了菲律宾。经此一役,96陆攻和一式陆攻成为了盟军的死敌。
    炸沉英国巨舰
    日军把美国空军从菲律宾炸跑以后,又开始轰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机场。英国首相丘吉尔派出3.5万吨“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2.65万吨“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为主力,于12月8日傍晚从新加坡出发,沿马来西亚北上支援远东舰队,阻止日军船队在马来西亚登陆。
    12月9日,日军的侦察机和潜艇已经发现了英国舰队的行踪并准备袭击,但等到轰炸机编队飞过来时,只看到一片茫茫大海而不见舰船踪影。第二天,9架96陆攻开始进行大规模搜索,终于在11点45分找到了英军舰船,于是立刻招来80余架96陆攻和一式陆攻。鱼雷、炸弹如雨点般降落在“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上,英军指挥官菲利普斯向新加坡紧急请求空中支援,而数枚鱼雷和炸弹已经击中了两艘巨舰,海水顺着洞口滚滚而入。支援飞机的影子还没看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已经开始沉没了,仅损失了4架飞机的日军扬长而去,开创了战争史上首次仅凭飞机在茫茫海上找到并击沉战列舰的战例。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日军以难以想象的空战效率将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驻菲律宾空军和英国远东舰队炸得一塌糊涂,由此开始了席卷东南亚的进攻步伐。
    一式陆攻和日本零式等战机一样,具有装甲薄、易空中着火的缺陷,而且改进效率无法与美国相比,到了战争后期,越来越力不从心。1945年8月18日,河边虎四郎代表日本政府乘一式陆攻从本土飞往伊江岛,向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投降,全机涂成白色,并画有绿十字标志,这也是一式陆攻的最后一次飞行。
    2.5 b-17“空中堡垒”:欧洲上空的战神
    二战结束后,当有人问德军将领什么武器对德军威胁最大时,得到的最多回答便是东线的苏联t-34坦克和西线的美国b-17战略轰炸机。在慕尼黑审判中,德国空军元帅戈林被问到什么时候预感到战争的失败时,他不假思索地表示,是看到庞大的b-17机群出现在德国上空的时候。b-17对德军、对二战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据统计,二战期间,b-17一共在欧洲战场共投掷了约64万吨弹药,超过所有美军轰炸机投弹量的40%。b-17“飞行堡垒”不仅成为二战期间最著名的轰炸机,而且还树立了轰炸机在诸多方面的新标杆,所开辟的战略轰炸思想对未来作战影响深远。
    生于忧患
    在一战结束后,军用飞机及相关技术纷纷转为民用,世界航空工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轰炸机却因缺少现实需求而进展缓慢。与此趋势不同的是,美国从未忽视过轰炸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当时世界上热衷于轰炸机研制的少数国家之一。
    1934年,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多发中型远程轰炸机的研制计划,要求时速达到322千米,最大载弹量超过1吨,航程超过3000千米,可担负美国东西两条海岸线的防御任务。美国各大飞机公司摩拳擦掌,其中波音公司的四发设计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1935年7月,样机在试飞时获得了一致好评。《西雅图时报》记者理查德威廉联在报道中称该机为“空中堡垒”,随后,这个名字便被波音公司正式采用。在此之后的几年间,美国一边小规模生产,一边进行改进,直到1941年9月b-17e首次试飞成功,该机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全副武装的巨型弹药库
    b-17长22.8米,高5.8米,翼展31.6米。该机机翼下吊挂4台空冷星形活塞发动机,是人类第一架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全金属四发轰炸机。虽然一战期间俄国的“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也装备4台发动机,但由于技术限制,此后的轰炸机多为双发,少数为三发,甚至美军的招标书上也偏好双发,但大胆的四发设计为b-17提供了强劲动力,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0吨,最高载弹量8吨,远远超出同时代其他轰炸机。
    b-17升限达1万米,时速约480千米,甚至超过了同时代很多战斗机。其最大航程接近5500千米,超过了德国、日本等国主力轰炸机的2倍,能以最大载荷轻松地从英国飞到的本土实施轰炸。此外,b-17是世界上最先采用增压座舱的飞机之一,使乘员可以在相对舒适的驾驶环境中完成数小时的飞行,大大提升了作战人员的士气和状态。
    为了充分满足对高空远程战略轰炸的实际需要,b-17率先装备了雷达瞄准具诺顿轰炸仪。该设备利用机械式计算机与陀螺仪,快速、精确地计算飞机航速、炸弹投放时间与位置。后来的b-17投弹瞄准具还与自动驾驶仪相联,在轰炸时控制飞机,保持稳定的航向与航速,从而使b-17不仅可以在夜间和云层上进行高空轰炸,还可达到俯冲轰炸的精确度。今天看来,这不过就是一种原始的弹道计算机,无法与后来的精确制导武器相提并论,但在当时,已经构成相当威力。因此,诺顿轰炸仪在被作为美军高级机密,起飞前由帆布包裹着送到飞机上,着陆后即刻拆除,拆装过程都要有武装卫兵的监督,机组人员被俘前也需要将诺顿轰炸仪破坏。
    装满炸药的b-17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空中弹药库,飞到哪里都是敌方的首选目标,而且在当时缺少空中加油的环境下,很难用战斗机对远程任务进行持续护航。为了提升战场生存能力,b-17在机身四周安装了13挺12.7毫米机枪,没有任何射击死角,是二战期间火力最猛的轰炸机。b-17还经常大规模编队飞行,仅成百上千挺机枪就构成了密集的空中火力网。此外,该机在油箱、驾驶舱等重要位置安装了总重高达4吨以上的装甲钢板,并采用了自封闭油箱,使飞机在被火力击中后很少发生空中爆炸并能安全返航。1943年6月6日,一架b-17在太平洋战场上被5架日军战斗机拦截,b-17不仅用自身火力打下2架日机,还背负着累累弹伤平安返航。
    鉴于b-17的良好性能,该机也被改装为照相侦察、海上救生、空中运输等特种飞机。其中,xyb-40利用b-17的庞大机体,安装了30多挺机枪,备弹量高达10万发,为b-17轰炸机群实施全程伴飞护航。bq-7“投掷者”遥控无人轰炸机去除了b-17上不必要的仪表和武器,配备了更多炸弹,接近目标时飞行员跳伞脱离飞机,由其他飞机遥控撞击目标,算是一种原始的制导炸弹。
    纳粹军工终结者
    二战中,b-17的身影遍布欧洲、太平洋、北非、苏联等各个战区,但其最辉煌的一页还是书写在欧洲战场上。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轴心国宣战,美国陆军第8航空队及其主力战机b-17进驻英国,与英军一起,对德国军火工业和能源设施实施了长达3年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在此之前,英军轰炸机只能趁着夜色摸到德国上空投弹,战略效果相当有限,还造成大量平民伤亡。b-17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德国昼间的宁静。
    1942年8月17日,第8航空队在昼间成功轰炸了德占法国鲁昂工业区。此后,成群结队的b-17便倚仗自己强大的火力网,在光天化日之下如飞蝗一般在德军空域投下雨点一般的串串炸弹。很快,b-17便以其坚固的机体、强大的火力和精准的轰炸效果成为了对德轰炸的主力机型,主要在昼间轰炸德国的坦克工厂、轴承制造厂、飞机制造厂、石油加工厂和交通枢纽等。相比之下,准度偏差的英国轰炸机只能继续执行相对粗犷的夜间大面积轰炸任务。
    b-17的战果也伴随着第8航空队的惨烈牺牲。虽然b-17自卫火力强大,但毕竟不如战斗机灵活,而且长期没有战斗机伴随护航,飞机和飞行人员损失都相当惨重。1943年4月17日,115架b-17对德国不莱梅的战斗机装配厂进行轰炸,损失了16架;8月17日,376架b-17轰炸施韦因富特的轴承厂,被300多架德国战机拦截,60余架b-17坠毁,200多名组员牺牲;10月14日,291架b-17再度对轴承厂进行轰炸,60架被击落,另有17架返航途中坠毁或无法再度飞行,122架受伤待修,仅有33架完好返航,而超过20%的机组人员阵亡。二战期间,b-17在欧洲战场上损失了约4700架。到战争结束时,近一半的b-17飞行人员战死、负伤、被俘或失踪。
    然而,b-17的战略轰炸有效打击了德国的军工生产,对扭转战局功不可没。例如,在1943年10月14日对施韦因富特轴承厂的轰炸中,b-17投弹2873枚,其中63枚直接命中目标,238枚间接命中目标,命中率达到10%。这个数字对于二战期间的高空轰炸堪称奇迹,而对德国的战争机器堪称浩劫。到了二战末期,盟军新型战斗机的航程逐渐提高,可以对b-17进行护航,而德军战斗力却在b-17和第8航空队的沉重打击下全面崩溃。1944年1月至4月,德军共损失了1000多名飞行员,到5月,仅剩下不到300架飞机。b-17几乎不会受到任何防空火力的阻碍而随意进入德国空域,德国的失败仅是时间问题。
    在战略轰炸的同时,b-17也执行了大量战术轰炸任务。为了破坏轴心国的铁路运输,削弱退守意大利德军的后勤补给能力,美军从1944年1月开始,在54天内出动了2万余架次b-17执行战术轰炸,摧毁了4条铁路大动脉,炸断了48座桥梁,击毁18000辆卡车,有效迫使德军从古斯塔夫防线后撤。
    二战期间,b-17单机价格约为20万美元,可谓物美价廉,因此成为整个航空史上产量最高的飞机之一,各型共生产了12731架。当时位于美国西雅图的b-17总装厂日产量就达到16架。强大的生产能力有效补充了b-17的巨大损失,使得b-17源源不断地飞向欧洲,成为德国军工产业的终结者。可以想见,如果德国在战争之初也装备了b-17一样的战略轰炸机,不列颠空战的结局,甚至整个二战的进程恐怕都将改写。
    b-17所体现的战争精神更为后人乐道。b-17以德国军工生产地区为明确目标,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无辜民众的伤亡,赢得了战争方的尊重和认可。b-17飞行人员在最为危险的昼间轰炸任务中展现出昂扬的斗志,在德军凶狠的抗击下不屈不挠,毫不退缩,直到取得最终胜利。无论是性能、战绩还是背后的人文气概,b-17都是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2.6 图-2:监狱中飞出的攻城利器
    回顾人类百年航空史上的经典飞机,大多都出自大型航空企业设计生产人员之手,但性能卓越的苏联图-2轰炸机却是诞生在苦寒的监狱中,其核心设计任务便是大名鼎鼎的安德烈尼古拉叶维奇图波列夫完成的。
    铁窗里的设计师
    图波列夫出生于1888年,1908年进入莫斯科技术学校,成为“俄罗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领导的飞行小组中一名积极分子。图波列夫在20岁大学毕业后加入了茹科夫斯基创建的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成为了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1922年,在研究院内成立了实验设计局,领导设计了多种全金属飞机,成为苏联金属飞机设计的先驱。
    1937年,图波列夫已近知天命之年,遇到了席卷整个苏联的“肃反”风潮,很多出色的科技人员被莫名其妙地送入牢狱。图波列夫也没有躲过这场浩劫,因莫须有的罪名“曾秘密地将设计方案交给德国的梅塞施米特”而被逮捕。很快,苏联的军工生产陷入了僵局,而欧洲上空密布的战云使斯大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用“某种方式”让这些技术人员继续进行研究。于是,苏联为这些人员建立了一个特殊的“铁窗设计局”,图波列夫被主管人员克拉夫琴科从西伯利亚的一个劳改营中救了回来。
    当时,苏联的心头之患是德国的ju-88全能型轰炸机,因此,希望设计一种更先进的轰炸机,除战略轰炸外,还能执行鱼雷攻击、高速侦察、反坦克作战等任务,也就是具备一定的俯冲轰炸或地面攻击的性能。最初,苏联希望这是一架四发远程轰炸机,但图波列夫认为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达到这一标准,因此将设计目标改为双发高速轰炸机。
    迫不及待的苏联当局允许图波列夫开出一张技术人员名单,于是,更多的技术人员被从各个集中营调集过来,组成了一个“设计团队”。然而,牢房里闭塞的信息和匮乏的材料让设计工作困难重重。在设计和生产车间里,监视卫兵形影不离地跟随在每位技术人员身后,极大地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在狱中,了解世界上的最先进技术、与优秀专家进行沟通当然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行为。由于缺少车间和设备,设计人员在附近树林里用木材制作了一架样机,但被飞行员误以为是被击落的飞机。不懂样机重要性的管理人员居然勒令拆除。图波列夫费劲唇舌,才说服管理方用伪装网罩住,使样机得以保留。
    即便如此,图波列夫和狱友们依旧保持了忘我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在大战将至的局势下,制造飞机并不仅仅是为自己换来更好的待遇甚至自由,而是关乎整个国家的解放事业。在这种爱国精神的鼓舞下,经过图波列夫团队的不懈努力,图-2的设计在1940年3月通过了全部技术检验。此时,正值苏联和芬兰“冬季战争”的尾声,苏联空军遭到了严重损失,对先进战机寄予厚望,立刻开始制造原型机,图波列夫也被提前释放。
    传世精品
    虽然研制过程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坎坷,但图-2被认为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一种全金属双发中型轰炸机。该机长13.8米,高4.1米,翼展18.9米,仅比“蚊”式轰炸机稍宽一点,最高时速为545千米,续航时间约4.5小时。飞机最大起飞重量约10吨,机身大部分都是弹仓,载弹量约3吨,配有2门20毫米航炮和3挺12.7毫米重机枪。
    图-2问世后,立刻成为苏联对德作战的主力水平轰炸机,参加了1944年的库尔斯克会战、维博格战役中以及1945年对的柯尼斯堡战役、柏林战役等,在攻克堡垒、要塞等坚固防御工事的过程中体现出优异的性能,得到了一致好评。但图-2原型机方案因生产能力、发动机水平等因素不断修改,大大拖延了研制进程,受到同为“铁窗”之作的彼-2轰炸机强烈压制,到二战结束时,仅生产了1000余架,1948年最后停产时,共生产了2500余架。
    尽管如此,后人仍认可图-2是比彼-2更具可靠性和适应性的优秀轰炸机。图波列夫与图-2一波三折的跌宕经历也令历代航空人员所钦佩。图波列夫所创立的图波列夫设计局更是功勋卓著,苏联和俄罗斯诸多大飞机都由此走出,包括苏联首个洲际战略轰炸机图-4、世界首个超音速客机图-144、冷战时期的焦点超音速轰炸机图-22m等,是20世纪全球大型飞机的主要研制厂家之一。这也是图-2令后人不断赞扬、惋惜和怀念的另一个原因。
    图波列夫于1972年逝世,一生共设计了100多种飞机,70多种投入批量生产,是世界航空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也获得了无数荣誉,是苏联航空工业的杰出代表。
    图波列夫与苏霍伊
    在安德烈图波列夫的一生中,还做出了一个名垂人类航空史的重要贡献,就是成就了世界著名的天才设计师帕维尔奥西波维奇苏霍伊。
    苏霍伊是苏联超音速飞机的奠基人,所创立的苏霍伊设计局研制了当今大名鼎鼎的苏-9、苏-27、苏-35等苏氏战机。1924年,尚在莫斯科包曼工程学院学习的苏霍伊在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任制图员,图波列夫发现了苏霍伊的才能,指导他完成了毕业设计,并将他留在自己身边工作。苏霍伊在航空世界中如鱼得水,很快便担任设计小组主任,开始主持重要机型的研制工作,于1939年创立了苏霍伊设计局。
    然而,在初创的10年间,苏霍伊设计局一直没有设计出批量生产的机型,1949年被迫解散。此时,恩师图波列夫再度伸出援手,不仅收留了苏霍伊及其骨干人员,还在图波列夫设计局里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供他们继续合作,终于帮助苏霍伊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1953年,苏霍伊设计局得以恢复,很快开始精品迭出,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苏氏战机和苏霍伊传奇。
    “铁窗伴侣”:彼-2
    二战中,苏联产量超过万架的主力轰炸机彼-2也是从监狱里诞生的精品。
    彼-2设计师弗拉迪米尔彼特雅科夫原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的一名重要设计师,曾参与该局早期所有重型轰炸机的设计,也在1937年的“肃反”运动中被投入牢狱,并在此设计出新飞机彼-2。彼-2于1939年5月首次飞行,立刻以其美观流畅的外表、卓越的高空高速性能和低廉的制造成本得到了斯大林的钟爱。
    经过紧锣密鼓的改进,彼-2于1941年开始量产,高峰期间日产量达到13架,被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对德前线,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先锋战士。彼-2的飞行速度与德国战斗机持平,很难被拦截,除水平轰炸、俯冲轰炸外,还可执行侦察、对地攻击、空中作战等多种任务,被誉为苏联的“蚊”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幸的是,彼特雅科夫出狱后不久,便于1942年死于彼-2的空中起火,彼-2也成为彼式战机的绝唱。
    2.7 b-52“同温层堡垒”:战机世界的常青树
    被称为“同温层堡垒”的b-52是今天最为熟知的轰炸机战之一。它于1955年服役,开创了耳熟能详的“地毯式轰炸”,直到今天,仍有70余架在不倦地飞行。美国空军甚至出现了父子同为b-52驾驶员的奇迹。预计b-52将服役到2040年左右,那时,它也将成为航空史上服役时间最长的飞机。
    空中巨无霸
    b-52的研制要追溯到二战时期。b-29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让美国充分认可了战略轰炸的必要性,而且由于当时b-29航程不足,在完成任务后不得不迫降在苏联管辖地区,其核心技术被很快就苏联尽数掌握。于是,美国决定开发一种航程更远、载弹量更大、并可携带核弹的新型洲际战略轰炸机,向各大公司发出招标。在第一轮竞标中,各公司提出的方案均被否决,但波音公司锲而不舍,终于第六个方案得到了空军的认可。1952年4月,b-52完成首次飞行,2年后定型投产,1955年6月交付部队使用。
    b-52被称作“堡垒”实在当之无愧。它有49.1米长,14.7米高,翼展56.4米,高度相当于4层楼,停放时需要占半个足球场的面积。飞机配有4组8台大推力涡喷发动机,空重81吨,最大起飞重量高达220吨,从体积到重量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巨型运输机(美国仅有c-5“银河”运输机)才能超过。
    如此硕大的身躯都是为了装载更多的油料和弹药。b-52装载27吨弹药,18万升燃油,挂弹11吨时以900千米的时速飞行2万千米,可以绕地球赤道半圈,超过北京到纽约的距离,也超过了华盛顿到莫斯科的距离。经过空中加油后,航程可进一步延长,从而彻底摆脱了对前线机场的依赖。此外,b-52可以在1.6万米高度的同温层飞行,远远超出地面防空火炮的射程“,同温层堡垒”的绰号由此而来。
    为了配合战略轰炸任务,b-52头部装有光电监视系统,可以使飞行员在夜间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广阔地域内的地形地物,并能以170米的高度作超低空飞行,在300米高空对地面目标投弹。除了常规炸弹和核弹,b-52翼下和弹仓还可挂载20枚agm-69a空对地导弹,是美国唯一可以发射战略巡航导弹的战略轰炸机。
    体大量重的轰炸机一向被薄弱的自卫能力所困扰,为此,b-52装有1门20毫米m-61“火神”六管机炮,并配有最新型电子干扰设备,4台大功率的发电机为强大的电子干扰设备提供充足的电力。机组人员中有一位专职的电子干扰设备操纵员,使飞机能最大程度地躲避敌方雷达。
    b-52于1962年停产,共生产744架。如今,最年轻的飞机也已经服役了半个多世纪,其稳定的性能和低廉的维护成本使它成为美国空军的常青树。美国依旧在不停地对其进行现代化升级。最先进的b-52h配备了新型航电系统,可携带16枚“鱼叉”反舰导弹,或6枚空对地导弹,或12个联合直接攻击武器。据报道,美国将持续保留60余架b-52h一直服役到2040年。
    地毯式轰炸
    1956年5月,美国战略空军首次用b-52进行了空投氢弹的试验。此后,b-52几乎每天都携带着核弹在空中巡航,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苏联核威胁。在1965年开始的5年越南战争中,b-52在“后卫”2等诸多行动里携带常规炸弹共出动了2380架次,投弹量达64.3万吨。
    1972年底,美国决定对长期被禁止攻击的河内与海防发动代号“后卫”2的大规模空袭。美国调动了战区内所有88架b-52轰炸机,使用大批战斗机、电子战飞机进行护航。12月18日14时40分开始,美国打击规模最大的轰炸机群从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相继起飞,黑压压的战机直奔越南而来。虽然越南已经掌握了美军动向,一枚枚“萨姆”-2防空导弹飞向又大又胖的b-52,并出动了大量歼击机进行拦截,但效果非常有限。因为这次美军对b-52实施了多重战术协同保护。除了f-4战斗机的直接护航,f-105战斗轰炸机携带的反辐射导弹随时准备打击开机的防空雷达,kc-135空中加油机外盘旋在战区准备补给燃油不足的飞机,海军的直升机也在准备救援被击落的飞行员。而且eb-66电子干扰机实施了大规模电子干扰,使得越南导弹的命中率折扣大减,69枚中只打中了7架飞机,3架为b-52。此外,b-52也加装了自卫用电子干扰器,越南飞机雷达开机几秒钟后屏幕上就只剩一片雪花,根本无法提供导弹参数。而b-52则关闭夜航灯,令越机难以目视攻击,反倒被美军尾炮所射击。
    在护航机群的有力保障下,b-52成功穿越了敌方的激烈抵挡,一颗颗炸弹倾如雨下。每架b-52能携带50颗250千克级炸弹,接连落到地面上的炸弹形成长长的“烟火地毯”,将此区域内的所有人、物、建筑等都覆盖起来,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毯式轰炸”。在当天以及接下来的10个晚上里,b-52出动了729架次,投弹1.5万吨。北越1600处军事设施被破坏或摧毁,损失了300万加仑石油和80%的发电能力,1200余枚“萨姆”-2防空导弹仅击毁15架b-52。北越被迫继续谈判,不久后,与美国签订了《巴黎协定》。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68架b-52共出动1600多架次,投弹超过7.2万吨,占整场战争空中投弹总量的38%,而且没有一架被击落。最值得称道的是,b-52创造了一项空战奇迹。1月17日,美国决定在多国部队首批空袭伊拉克的飞机返回基地后,立即使用b-52发射巡航导弹压制和摧毁伊拉克的防空力量。按计划,7架b-52飞机编队于1月16日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起飞,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后准时到达沙伊边境南部100英里的指定空域。此时,首批空袭正好结束,7架b-52拉开距离,35枚agm-86巡航导弹口吐火焰地飞向伊拉克军用通信站、发电厂、输电设备等重要目标,命中率高达85%以上,然后返回美国基地。此次行动往返22400千米,空中飞行时间超过35小时,是人类战争史上飞行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作战任务。
    波音与波音公司
    提及飞机,全世界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想到“波音”一词,其强大的象征意义甚至让人忘记波音是一个人。
    波音公司的创始人威廉爱德华波音于1881年出生在汽车城底特律,自幼爱好机械,但一直经营着家族的木材生意,直到1915年才第一次登上飞机,航空人生由此启程。1915年,波音开始设计水上飞机和教练机,1916年成立了波音公司,不久便为一战中的美国海军生产出50架教练机。一战结束后,波音开始从事民用航空客货运输并取得了快速发展,率先实践在空中服务员,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空中小姐。波音还在1929年创办了“波音航空学校”,建立了现代民用航空的雏形。然而,1934年波音公司的支柱业务航空邮运却遭到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致命打击,心灰意冷的波音卖掉了所有股票,退出了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1956年离世。
    波音的坎坷并没有让波音公司沉寂下去,在后面数代波音人的努力开拓下,波音公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二战期间b-17“空中堡垒”和b-19“超级空中堡垒”的出厂使波音公司再度崛起。随后,波音又推出了kc-135空中加油机、e-3预警机以及b-52轰炸机等经典名作,业务还涉及导弹、卫星等多个领域,并在1997年兼并了曾为美国最大军用飞机生产商的麦道公司,在民用飞机领域也是风光无限,今天的波音帝国俨然已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航空巨头。
    2.8 “火神”:创纪录的远程空袭英雄
    二战时期,英国既承受了德国在不列颠空战中对自己的狂轰滥炸,也是对德国战略大轰炸的主角之一,是轰炸与被轰炸的亲历者,因此深知战略轰炸机在国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研制了“火神”、“勇士”和“胜利者”轰炸机,并称3v。
    日不落帝国的绝唱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马上向各大飞机制造商发出了新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招标方案,但由于当时的喷气式飞机技术还不够成熟,英国空军决定同时发展三个方案,也就是霍克西德利公司(现并入英国航宇公司)的“火神”、维克斯公司的“勇士”和汉德利佩奇公司的“胜利者”。三种飞机性能相近,英文单词都以v开头,又被称为3v轰炸机,3v也成为冷战期间英国战略核反击力量的支柱之一。“火神”于1952年8月试飞成功,1957年开始服役;“勇士”与“胜利者”分别于1954年和1957年服役。
    “火神”长30.4米,高8.3米,翼展33.9米,是世界上第一种无尾三角翼轰炸机,两侧机翼巨大,前缘后掠角呈平滑曲线,机身后部伸出一只高高的垂尾,无平尾。整个外观新颖简洁,好像一只大蝙蝠。当今最先进的隐形战略轰炸机b-2也采取了类似的设计。而且在“火神”的最初设计中,驾驶室、弹仓和发动机都和b-2一样藏在三角翼内,只是为了降低研制风险而增加了前机身、进气口、垂尾等传统元素。“火神”的前卫与精妙可见一斑。
    “火神”使用升限约17000米,最高设计时速约10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82吨。机身腹部炸弹舱长8.5米,载弹量约9.5吨,虽然与美苏战略轰炸机无法相提并论,但英国的主要目的是携带核武器,而英国一共也只有4.5吨的核弹,连一架飞机都装不满。3v服役后不久,苏联的地空导弹开始投入使用,北约各国也开始研制空地导弹,“火神”也相应进行了必要改装,可携带1枚自产“蓝剑”或4枚美制“天弩”空地导弹。
    英国皇家空军先后购买了109架“火神”,1983年底全部退役。“胜利者”服役时间较晚,在新型拦截机和导弹的威胁下订单数量锐减,被迫改为空中加油机,而且“胜利者”较高的载弹量为空中加油机的改装提供了容量基础,一直活跃到海湾战争。而“勇士”因机翼裂纹问题早在1965年就提前退役了。二战将曾经的大英帝国几乎彻底摧毁,甚至连一艘大型航母都难以维持,一直无力发展新的战略轰炸机。“火神”也代表了英国战略轰炸机的绝唱。
    远程空袭之最
    1982年4~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而爆发了马岛战争。马岛距英国本土超过13000千米,距英国在大西洋中的基地阿松森岛也有6000千米。为了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作战决心,英国空军策划了一次超乎想象的航空史上最远距离空袭:2架“火神”从英国本土起飞,横跨赤道纵贯大西洋到阿森松岛,再跨越6000千米的直线距离轰炸南半球阿根廷斯坦利港的军用机场,最后飞行同样的距离原路返回,沿途由k.2“胜利者”空中加油机实施燃料保障。这种超远程轰炸和复杂的空中加油对于英军来说都是首次。
    1982年4月29日,2架“火神”从怀丁顿飞抵阿松森岛,11架加油机为轰炸机和加油机进行往返途中的空中加油。在抵达斯坦利港附近水域时,轰炸机采取了100米低空飞行来躲避雷达监测。距离机场20千米时,“火神”爬高准备攻击,并开启了主动电子对抗吊舱甩掉了阿根廷火控雷达的锁定。转眼间,距离机场不到5千米,轰炸机穿云而出,从跑道上方掠过,21枚454千克高爆炸弹在20秒钟内落到了地面,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彻夜空。其中,一枚炸弹击中机场跑道中线,炸穿了跑道的混凝土层,一枚在跑道的边缘留下巨大的弹坑,其余的炸弹落在了跑道的一侧,击毁了跑道旁的军火仓库和一架普拉卡攻击机。整个轰炸过程结束时,阿根廷的防空警报还没拉响,“火神”就潇洒地脱离战场。经过15小时50分钟的空中飞行和6次空中加油之后,英国轰炸机安全返回到阿松森岛机场。
    在此次史无前例的跨洋大轰炸中,所达到的毁伤效果看上去并不与其间的劳师动众相匹配,但作为一次战略轰炸,英军成功彰显了打击阿根廷本土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初期作战目的,被写入后来各国的军事教科书。
    1982年的马岛战争是“火神”唯一一次战场亮相。其实,当时垂垂老矣的“火神”进行空袭相当勉强,但英国早已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再也拿不出更合适的战机,只能临时抱佛脚地改装“火神”。英军在“黑鹿行动”中出动了2架“火神”,其中一架作为备份,结果长机果然在飞往斯坦利港的路上因为一点胶皮老化的问题而不得不提前推出,由备份机担负所有使命。马岛战争后,“火神”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2.9 f-111“土豚”:精确打击功勋机
    f-111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推出的经典作品,于1967年服役。数十年间,f-111一直不断改进完善,发展出ef-111电子干扰机等多种机型,产量约600架。f-111在数次大战中屡立奇功,在美国一直服役到1998年,而出口到澳大利亚的f-111则一直服役到2010年。
    变后掠翼终获成功
    f-111长22.4米,高5.2米,翼展根据后掠角的不同为9.7~19.2米。该机配有1门20毫米机炮、1个机身弹舱和8个机翼下外挂点,载弹量高达8吨,火力十分强大。同时,f-111配有先进的航行和火控系统,核心是称为“宝石图钉”的攻击系统,包括前视红外攻击系统和激光照射(跟踪)器,前者进行精确瞄准,后者提供目标斜距或为激光制导炸弹提供照射。因此,f-111可在昼夜和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自主导航、目标截获、精确打击以及轰炸效果评估。
    f-111最值得称道的设计元素就是“变后掠翼”。
    二战之前研制的飞机机翼前缘多与机身呈垂直方向,称为“平直翼”,有利于提高飞机获得的升力,但在高速飞行时阻力过大,因此逐渐发展为机翼前缘和后缘都向机身后方倾斜,称为“后掠翼”。机翼前缘与机身轴线垂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后掠角。所谓“变后掠翼”,也就是机翼可以向后折叠,兼顾高速和低速飞行时的气动需求机翼角度。变后掠翼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了10余年的成果,首次在f-111上得到实践。
    f-111的后掠角可在16度~72.5度之间调节,当飞机起飞时,机翼完全展开,后掠角为16度,从而获得较大升力,缩短起飞滑跑距离;当飞机着陆及亚音速巡航时,后掠角为26度,可缩短着陆距离,节约油耗,增大航程;当进行高速飞行时,可选用70度左右的后掠角,进一步减小阻力。因此,正常起飞重量高达36.8吨的f-111轰炸机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起飞距离仅有900米,着陆距离仅有600米,相比之下,总重差不多的b-66b轻型轰炸机起飞、降落距离则分别为1200米和825米。
    既然变后掠翼具有如此卓越的机动性,那它是否成为后来战机的趋势呢?答案是否定的。变后掠翼结构复杂,机翼的变动机构增加了机身重量,减少了机翼的悬挂点和负载,限制了隐身性能的设计,而且复杂的结构造成较高的故障率,大大提升了生产和维护的难度和费用。现代飞机通过鸭翼、翼身融合等设计元素有效弥补了后掠翼的不足,同样使飞机获得了良好的机动性,因而不必再采用复杂的变后掠翼了。除了f-111轰炸机,美国的f-14“熊猫”舰载战斗机、苏联的米格-23“鞭挞者”重型战斗机以及欧洲多国研制的“狂风”战斗机也是变后掠翼的成功战机,均研制于20世纪60~80年代。
    空袭利比亚
    自投入使用,f-111就是美国实施精确打击的前锋战士。在越南战争中,f-111首次投入实战,共出动4000架次,战损飞机8架,战损率仅为0.2%,为b-52战略轰炸机的10%。其间,f-111主要进行超音速低空突袭,不仅攻击能力强大,而且发动机也发出可怕的怒吼声,又被称为“死亡之啸”。
    1986年4月14日,24架f-111、5架ef-111“大鸦”式电子干扰机、30架空中加油机从英国4个空军基地起飞,绕道法国、西班牙以西,经直布罗陀海峡,远航至地中海中部,长途跋涉5000千米,准备空袭利比亚,代号“黄金峡谷”行动。途中,8架f-111和1架ef-111备份机返回了原基地,其余机群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葡萄牙以西海域上空、阿尔及利亚以北海域上空和突尼斯以北海域上空,经过4次空中加油,于15日凌晨20分到达利比亚,在暗夜中成功找到了打击目标。
    凌晨1时54分开始至2时12分的18分钟里,f-111投掷了攻击150多吨的“百舌鸟”、“哈姆”反辐射导弹以及大量激光制导炸弹和集束炸弹,精确炸毁了预定目标: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住所(巴卜阿齐齐耶兵营)、训练基地和军用机场。4枚激光制导900千克级炸弹击中了卡菲扎住所,炸死了他的1个养女,炸伤了他的2个儿子。美国空军飞机除l架f-111被地面防空炮火击落(2名飞行员牺牲),另1架f-111因发动机故障在西班牙迫降,其余全部于15日上午10时10分安全返回驻英空军基地。此次奔袭往返航程超过10000千米,航行14个半小时,打击效果如“外科手术”一般精确,堪称世界空袭史上的奇迹。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西姆斯把“黄金峡谷”行动誉为“美国军事史上空前的”、“接近完美无缺的”一次军事行动。
    奇袭伊拉克地下掩体
    1991年1月17日,经过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空袭伊拉克。瞬时间,海湾上空战机密布,各型炸弹、导弹如暴雨般倾泻到伊拉克。很快,情报人员就发现,一些设在伊拉克地下30多米深的掩体始终没有受到致命打击,这很可能就是萨达姆等高级官员藏身之处和伊军的高级指挥所。然而,美军手头所有的炸弹都达不到这种深度,于是,空军要求相关厂商紧急研制一种新型炸弹。17天后,2枚长5.6米、重2.3吨的新炸弹gbu-28由c-141从美国空运到沙特阿拉伯的塔伊夫机场,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善于精确打击的f-111。
    2月7日,太阳刚刚下山,两架f-111在数架战斗机的护航下,经过空中加油,在夜幕下抵达了伊拉克的两个深层目标掩体上空。两枚gbu-28分别挂在了f-111的左翼下,右翼也挂上了1枚8.5吨级炸弹用来平衡机身。在激光指示下,两架轰炸机先后投下gbu-28,目标上方好像没有发生任何损坏,炸弹好像一只钻地鼠一样直接扎了下去。7~8秒后,306千克高爆炸药在地下深层爆炸,终于粉碎了坚不可摧的掩体。这种钻地式的奇袭在人类战争史上都屈指可数,使得钻地弹gbu-28和执行任务的f-111轰炸机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
    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近百架f-111成为美国空军对伊拉克实施纵深突击的主力集中之一,共出动4000多架次,战斗出勤率达到85%。除了使用gbu-28钻地弹的特殊空袭外,f-111还成功摧毁了坚固的飞机掩蔽库、机场设施以及g31系统。伊拉克的大量装甲车辆都成为了f-111的机下之鬼。至少25%伊拉克坦克被f-111击中,数百辆装甲车、火炮以及机动式导弹发射架被摧毁。更令人惊叹的是,所有参战的f-111中仅有一架遭到损坏,而此时,f-111已经服役了近25年。
    2.10 图-22m“逆火”:冷战中的海空焦点
    在数十年的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虽未发生直接交战,但在战略武器方面一直以对方为假想敌进行着无声的对抗。1958年,美国推出了第一代超音速中型轰炸机b-5“8盗贼”,并计划研制3倍音速超远程战略轰炸机,令美苏在战略轰炸方面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
    千呼万唤始出来
    苏联的战略轰炸机研制要追溯到二战时期对美国b-29的“复制”。二战末期,美国制造了几乎完全是为了轰炸日本使用的b-29远程战略轰炸机,投放原子弹、火烧东京都是b-29的杰作。然而,b-29的航程还是不足够长。1944年7~11月,先后有3架b-29在完成任务后不得不迫降在苏联管辖地区,其飞行手册及核心技术被很快就苏联尽数掌握。斯大林果断放弃了1945年1月启动的远程轰炸机计划而组建了b-29仿制团队,推出了功率更强、航程更远的图-4,成为苏联战略轰炸机的始祖,也迫使美国研制了新机b-52。
    仿制b-29的过程大大提升了苏联研制大型轰炸机的水平,加上苏联攻入德国后席卷了容克斯、巴伐利亚飞机公司的先进发动机,图波列夫设计局于1956年研制出涡轮螺旋桨远程轰炸机图-95,绰号“熊”。图-95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螺旋桨飞机,至今仍在俄罗斯空军服役,也当今世界上唯一一种仍在服役的螺旋桨飞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解体对俄罗斯军事的毁灭性打击,因为再优异的螺旋桨飞机也无法追赶上喷气时代的潮流,苏联人也明白这个道理。
    就在美国推出超音速轰炸机b-58的同时,图波列夫设计局试飞成功了苏联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图-22“眼罩”。该机装有2台涡喷发动机,可达1.5倍音速,主要携带核弹或常规炸弹,也可挂载巡航导弹。但图-22只能在高空飞行时才能实现超音速,而且高速飞行时航程和载重大大降低,这对于强调低空突防和长航程飞行能力的轰炸机可谓致命缺陷。尤其是在2倍音速战斗机已经大批量服役、而且雷达和防空武器日渐成熟的20世纪60年代,图-22的飞行高度和速度毫无优势可言,研制新型轰炸机迫在眉睫。
    根据当时情况,苏联提出新机需要达到最大时速3000~3200千米,巡航时速2000~2300千米,航程6000~7000千米。根据这项要求,一向以研制高端精品飞机著称的苏霍伊设计局提出了t-4方案,采用了先进的钛合金结构及飞行控制系统,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原型机试飞过程中,该机暴露出载弹量低和稳定性差的问题,且造价过于昂贵,号称“143吨黄金”,这与苏联武器价廉物美的思路大相径庭,因此并未被军方采用。在t-4的竞争压力之下,擅于制造大型运输机的图波列夫设计局对图-22进行了全方位改进,也就是图-22m“逆火”。
    首架图-22m于1969年试飞成功,但早期型号仍存在诸多不足而未投入量产,图波列夫设计局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重大改进,推出了图-22m2(“逆火”b)和图-22m3(“逆火”c),分别于1975年和1985年服役,也是通常所说的图-22m。虽然图-22m沿用了图-22的编号,但从外形到结构已经进行了重新设计,各项作战参数更不能同日而语,可以算是一种全新的轰炸机。
    海空利剑
    图-22m(以“逆火”c为例)长42.5米,高11.1米,体型略小于b-52“同温层堡垒”,远大于f-111“土豚”。该机采用可变后掠翼结构,但只有外机翼部分角度可变,调节范围为65度~20度(对应翼展34.3~23.3米)。后掠角为20度时,机翼完全展开,起降功能和机动性较好;后掠角为65度时,机翼收拢,达到最大速度;巡航飞行时,后掠角为中等角度。由此,飞机既可实现高空高速飞行,也具有较强的低空突防能力。
    图-22m装备了两台全新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满足了苏军所提出的主要参数要求,高空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低空飞行速度达到0.9马赫,实用升限高达1.8万米,已经相当于同期超音速战斗机的水平,超出了西方同吨位轰炸机的参数。飞机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24吨,可载弹24吨,可携带各型炸弹、导弹以及核弹,游离于战略轰炸机(b-52)和战术轰炸机(f-111)之间。
    图-22m良好的高速突防能力和潜在的战略进攻能力使它成为冷战期间苏联最具威胁的轰炸机,到苏联解体前共装备了约370架,其中,空军约210架,海军约160架,起到了很好的战略威慑作用。在图-22m装备之前,能袭击美国本土的只有弹道导弹和又慢又笨的图-95远程轰炸机,美国和加拿大的防空体系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而图-22m的出现则把美国全境暴露在苏联的打击范围之内,更别说随时可能安装上去的空中加油设备足以让图-22m在美苏之间往返自如。
    不仅如此,图-22m可向500千米以外的目标发射远程反舰导弹,对美国海上舰队也构成了有力威胁。美军舰载战斗机已经无法对付这种既可低空突防、又能高速脱离的轰炸机。2002年,一架图-22m在美国一艘航母上空飞过,没等美军舰载战斗机起飞就杳无踪影,一时间成为国际上的热议话题,也充分体现了图-22m的强大威力。
    战略与战术之争
    纠结图-22m是战略轰炸机还是战术轰炸机的意义,源于美苏之间的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中,美苏两国为了相互震慑,制造了足以毁灭地球数次的大量核武器。为了避免核武器对人类可能的灾难性后果,美苏于1963年开始进行谈判,限制核武器的扩散和使用。这种限制不仅包括核武器的数量,还包括轰炸机、陆基导弹等运载工具的数量。
    由于图-22m可运载核弹,其航程和洲际轰炸能力便成为谈判的重要关注点。该机正常航程约为7000千米,属于远程轰炸机,可覆盖欧洲大部分国家,也可从北极圈内苏军基地起飞使用射程3000千米的远程导弹攻击美国本土,但无法往返于苏联与美国本土之间。但图-22m具有空中加油的潜质,可大大提高作战半径。之所以说是潜质,是因为苏联坚持图-22m为不可空中受油的战术轰炸机。但实际上,苏联却已经设计了空中加油装置并配备在苏军基地中,1小时内便可完成安装。早期的图-22m甚至已经装有空中加油传感器。美国当然认为这是一款具备洲际轰炸能力的战略轰炸机,应在受限范围之内。长期以来,这件事情都是双方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不停争论的一个焦点,也一直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突破。
    虽然图-22m参战经历甚少,但它是第一种融战略轰炸机与战术轰炸机于一体的经典产品,其优异的性能和在冷战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成就了该机在航空史上的地位,并对未来轰炸机的发展影响深远。
    先进的失败者t-4
    t-4在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竞标中输给了图-22m,但不得不说,苏霍伊设计局的t-4(也称苏-100)在理念、技术和性能上都是具有革命性的。
    其实,研制大飞机并不是苏霍伊设计局的强项,但设计团队还是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无限创意。t-4长44.5米,高11.2米,翼展22米,与美国的b-1b轰炸机差不多,其最标致性的体征就是驾驶舱可前向下弯曲的圆锥形机头,在起降或停放时能为飞行员提供更好的视野。
    该机采用的涡喷发动机刚刚由雷宾斯克设计局研制完成,是当时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发动机,使得t-4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14吨,可以3000~3200千米的时速在2万米以上高空飞行。这是苏联第一种能以3倍音速飞行的大型轰炸机,也被誉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轰炸机。此外,该机还采用了钛合金和高强度钢焊接机体,电传操作系统等多种世界领先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因此性能非常突出,这对于很少涉足大飞机的苏霍伊设计局是非常难得的成绩,相关积累对后来研制米格-25等高速飞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t-4原型机于1972年首次升空,最后暴露出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载弹量低,只能挂2枚导弹;二是造价太高,这和苏联在武器研制方面的惯有思路完全相反,因此最终遭到枪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忘却了t-4,其原型机现陈列于莫尼诺空军航空博物馆。苏霍伊设计局此后也很少涉足大飞机,仍旧专心致志地研制歼击机。
    2.11 f-117“夜鹰”:隐身怪物
    f-117是人类第一种实用性隐身轰炸机。它外形怪异,甚至可以说不可思议,但它成功地运用了各种隐身方法,是隐身战机世界的开山之作和航空史上一座永恒的里程碑。
    天外来客
    1990年4月21日,15万名记者和普通民众聚集在美国内利斯空军基地。黑压压的人群接踵摩肩,翘首等待,只为了亲眼目睹一种传闻已久的神秘飞机。该传闻始于1986年7月11日,谢古埃亚森林发生了面积高达61公顷(1公顷=1万平方米)的大火。据目击者说,这是因为一架“外形古怪”的飞机坠入森林所致。然而事发后,美国空军立即将这一地区封闭,严禁任何外人进入。美国空军研制秘密武器的传闻不胫而走。
    按说已经研制了诸多高端武器的美国不必如此低调,但这架飞机的保密措施的确超出了过去所有研发计划。美国为此建立了一个新基地。每周,飞行员、地勤人员需要乘专机来到荒无人烟的训练场所,周末还要正常生活以掩人耳目。在开始的数年间,飞机出库、飞行员训练都必须在夜间进行,直至接连发生坠机事故,数名飞行员死亡,美国才不得不将训练改到白天。直到1988年,美国国防部才首次承认了传说中的隐身飞机是存在的。
    当它最终现身时,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巨大的黑色怪鸟,机头和机翼完全连在一起,上面托起了金字塔形状的机身,前面有两个装着栅栏的长方形进气口,塔尖上的几扇小窗里坐着驾驶员……这几乎颠覆了过去众多飞机的设计,连曾经驾驶过该机的飞行员威廉帕克都说:“它看上去真的就像从外星球来的什么怪物……从空气动力的角度看,它看上去根本就不像能飞行的东西。”
    这只令人瞠目结舌的诡异怪鸟就是大名鼎鼎的f-117“夜鹰”。而它的造型之所以如此奇特,只为了实现一种开天辟地的新功能—隐身。
    “夜鹰”隐身之法
    f-117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该公司在隐身飞机方面已经具有雄厚的技术积累,1978年开始攻关,1981年6月试飞了原型机,1983年10月开始装备部队。所谓“隐身”,当然并不是像空气一样被人“视而不见”,而是让各种遥感仪器难以捕捉到飞机的存在,包括雷达探测、红外探测、光学探测、声波探测等多种方式。为此,隐身飞机需要针对各种探测方式一招一招地拆解。
    雷达是发现高空飞机的主要仪器,也是隐身飞机的“头号敌人”。它将电磁波辐射出去,再根据接收物体的反射电磁波情况判断对方具体情况。为了让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无法反射回去或使回波无法反映真实信息,飞机在外形上要尽量回避垂直于入射波的平面或与雷达入射方向成直角的缝隙和边缘,少使用尖锐的边缘,最好用菱形或无尖锐边缘的凹面等设计。f-117的奇怪形状也是因此所致。该机通体都是由垂直平板构成的平面多棱角体,从驾驶舱一直排列到机翼,仿佛一颗大钻石,几乎找不到任何曲线和曲面。整个飞机也没有其他突出物,减速板被取消,武器全部内置在机体内,伸缩式通信天线平时也在机身内部,这些设计使入射的雷达波大多散射到其他方向,反射回接收器的波束又弱又少,仅能形成瞬时闪烁的微弱回波。
    在散射雷达波的同时,f-117机身还采用了能吸收雷达的塑料和其他非金属材料;在不得不使用铝合金的位置,就用环氧树脂胶粘上一层“费伯洛伊”复合吸波材料,其具体成分至今仍为机密。座舱玻璃也有透明吸波涂层,可通过自身吸收作用减少目标雷达散射截面。
    此外,f-117临近战场上空时,电脑会自动计算出敌方电磁波的反射方式,通过变化自身造型将雷达波汇集成定向窄波束,并把背景杂波与飞机回波融为一体,从而迷惑敌方雷达。通过这些隐身方式,硕大的f-117在雷达屏幕上仅有0.01~0.1平方米,宛如一只掠过的小鸟。
    飞机在飞行时,发动机、尾喷管等结构会产生大量热气,成为红外探测仪器所重点捕捉的对象以及红外制导导弹跟踪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f-117采用了特制燃料,进气口和排气系统均装在机身上部,后机身可遮挡住喷气气流向下的热辐射,弱化了地面红外探测效果。为了降低声音,f-117采用了低噪音发动机和消音装置,巡航飞行时声音很小。
    昙花一现
    f-117长20.5米,高4.8米,翼展14.2米。由于其所有设计都是为了隐身,在机动方面则做出了很大牺牲,只能做亚音速飞行,最大起飞重量20.5吨。f-117没有装机枪,也缺乏空战能力,主要攻击武器是两枚9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由红外传感器、激光照射器与高精度惯导系统控制,实施精确打击。虽然这些参数并不惹眼,但f-117完全不需要战斗机护航,仅凭隐身性能就足以安全地漫步到战斗空域,然后潇洒地向目标完成高精度投弹。如此简单的突击方式节约了大量护航成本,在实战中其实更为高效。
    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是f-117大放异彩的地方。1月17日晚,即战斗第一天就有两批次30架f-117出动。执行首批攻击任务的10架f-117成功穿过了伊拉克的防空火力网,仿佛幽灵一般来到伊拉克境内。在240千米处的努克哈贝镇上空,红外传感器马上探测到一个加固掩蔽部内的伊军截击机作战引导中心,一股无形的激光波束从激光发射器射向瞄准点,巨型炸弹随之滑出武器舱将其炸毁。随后,f-117还准确炸毁了雷达站、巴格达电话电报大楼的重要目标,而且对其他非军事目标毁伤极小,攻击非常精确。
    据统计,在整个海湾战争中,56架f-117共执行了1200余次战斗飞行,投弹2000余吨,95%命中目标。由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防空体系严密,隐形的f-117是当时唯一能够轰炸巴格达的飞机。据报道,伊拉克被摧毁的战略目标有47%由f-117完成。其中,伊拉克的奥西拉克核研究设施是美军重点攻击目标。美军先是出动了一个由75架飞机组成的编队,结果被密集的防空火力逼退,之后,8架f-117出马,几个晚上就将其夷为平地,而自己毫发无损。
    除此以外,f-117还参加了1989年的入侵巴拿马行动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在科索沃发生了唯一一次f-117被击毁事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被雷达跟踪后由导弹击落,有的说是攻击f-16的导弹误打误撞落在了f-117上,也有的说是对方得到了f-117的起飞信息而推算出攻击位置。虽然这个谜团一直没有解开,但这倒是使f-117成为了一款有血有肉的战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战神。今天,人们仍然能够在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附近的航空博物馆中看到剩下的飞机残骸。
    f-117于1990年停产,共生产59架,2008年退役。如此战勋卓著的精美战机之所以“昙花一现”,主要还是由于它昂贵的价格。f-117的研制费用高达62.5亿美元,单价在20世纪90年代便达到了4260万美元,而且维护费用高昂,令美国空军不堪重负。随着隐身技术的不断提升,f-22、f-35等新型飞机无需牺牲机动性便能达到更好的隐身效果,因此逐渐取代了f-117。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臭鼬”工厂
    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简称洛马公司),是拥有强大研制能力和优秀
    产品的世界级军火“巨头”,核心业务包括航空、电子、信息技术、导弹等。
    其前身洛克希德公司由阿伦洛克希德和马尔科姆洛克希德兄弟于1912年在美国创建,二战前业绩平平,甚至几经易手。然而,二战期间生产了数款名机,包括p-38“闪电”战斗机、b-17“飞行堡垒”轰炸机、pv-1“文图拉”巡逻轰炸机等,总量接近两万架,占美国飞机总量的60%,获得了巨额经济利润。二战后产品包括c-130、c-141运输机,“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u2间谍侦察机,f-117等隐形战机等,每种产品我们今天都是耳熟能详的。
    1995年,洛克希德公司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成立了洛马公司,总部位于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贝塞斯达,产品包括f-16、f-22、f-35战斗机,u2间谍侦察机,c-5大型军用运输机,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p-3岸基反潜机,美国海军前射弹道导弹等。2015年,洛马公司还以超过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主要直升机制造商之一西科斯基飞机公司。洛马公司以已经成为美国空军第一大军火采购商,控制了40%的世界防务市场。
    研制f-117的高级开发项目部成立于1943年,成立之初是为了秘密研制喷气式飞机,此后继续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探索。其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臭鼬”工厂。当时,出于保密需要和条件限制,工作场所都是临时拼凑的简易设施,附近有一家散发着恶臭的塑料厂,员工们甚至戴着防毒面具来上班。
    经过70余年的发展,“臭鼬”工厂如今已经成为了“创新”和“离经叛道”的代名词,为美国军工界甚至全世界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超乎寻常想象力的奇妙产品。在这里,积极进取的工程师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创新,发展出了美国国防科技中最机密、最先进的武器产品。即使有些中途夭折或尚未付诸实践,但已经令全人类耳目一新,例如大型无人驾驶战斗机、载重500吨的洲际货运大飞艇、可重复使用的低成本太空飞行器、微型与超微型飞行器、体积小而杀伤力大的固态高能武器、像鸟类一样显著变形的变体式飞机、速度超过10马赫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等。这里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精英的天堂,尤其是在隐形飞机和侦察机方面成就卓著。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成为全世界高科技产业公司的榜样。
    2.12 图-160:命运多舛的“白天鹅”
    1981年底,美国《航空杂志》偶然得到了一张民航乘客从苏联上空拍到的照片,两架图-144客机旁边停放着一架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大型飞机,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强烈关注。第二年,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在《苏联军事力量》的序言中指出,苏联开始试飞一种比罗克韦尔公司b-1b更大的新型战略轰炸机,也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轰炸机图-160。
    绝美设计
    图-160源于1967年11月28日苏联空军新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招标,主要参加者包括图波列夫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以及米亚西舍夫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的t-4改进方案再度遭到否定,图波列夫设计局的三角翼方案在载弹量等参数上不达标,只有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的可变后掠翼方案还算靠谱。然而,苏军认为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在研制大型飞机方面资历尚浅,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军机项目,干脆由图波列夫设计局牵头,米亚西舍夫设计局配合。1981年1月,第一架图-160原型机完成组装,12月18日首飞成功,第二年完成了首次超音速飞行,1986年8月列装部队。
    图-160长54.1米,高13.1米,装有4台当时世界上推力最强劲的超大功率涡扇发动机,是轰炸机家族中的“巨人”。该机最大起飞重量275吨,比b-52较新的h型高出50多吨,载弹量高达40吨,比b-52h高13吨。图-160在万米高空最大时速2000千米,是b-52h的2倍,在海平面最大时速也达到1030千米,b-52h最大平飞速度不过如此。从参数上看,图-160的确更胜一筹,无论是飞行速度,还是起飞重量,都创下了战略轰炸机的世界纪录。就连大部分战斗机在进行远距离追击时,恐怕都不是图-160的对手,因为这些战斗机多不能长时间维持2马赫以上的飞行速度,而图-160则可以冲刺速度进行长跑。
    图-160也采取了可变后掠翼布局,后掠角可在20度~65度变化,对应翼展为55.7~35.6米。同时,该机使用了翼身融合技术,机翼内部固定端与机身形成大角度弧线,使飞机整个外形更加美观流畅,进一步提升了低空亚音速和高空超音速突防能力。此外,图-160在进气道前缘、机身前段等部位采用了透波材料或吸波涂层,座舱玻璃上采用了吸波网,发动机尾喷口进行了屏蔽处理,使图-160的雷达反射面积仅有图-22m的20%左右,达到了一定的隐身效果。
    图-160内置两个长度为11.3米的弹仓,可携带6枚射程3000千米的巡航导弹或12枚射程200千米的短距离精确攻击导弹,当然也可使用常规炸弹、鱼雷等武器。图-160航程约为12300千米,如果采用远程巡航导弹,那么几乎可以对美国本土任一位置实施打击,更别说实施空中加油后的威力了。因此,图-160被称为继弹道导弹、潜艇之后对美国本土威胁最大的武器。
    图-160如此强大的打击能力一是要归功于机身材料中的大量钛合金,在提升飞机结构强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机体重量;二是由于该机优异的机载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可在远距离发现地面和海上目标并实施打击。更有甚者,图-160还可以成为一种发射飞行器的特殊火箭载机,可将300~500千克的载荷发射到500千米高的轨道,或把50~220千克的载荷发射到1000千米高的轨道。
    凄凉命运
    从上述介绍可见,图-160是一款独具匠心、性能卓越的远程重型战略轰炸机,是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件精品。
    1988年8月,美国国防部长卡卢奇访问苏联,在莫斯科以西64千米处的库宾卡空军基地终于见到了这种传说中的新机,空军少将福内尔甚至进入飞机座舱。采用白色涂料的巨型飞机进行了低空飞行表演,在天空中映出优雅清秀的身形,令在场美方一行大为震撼,为其取名“白天鹅”。
    但图-160结构复杂,研制进程艰难而缓慢,从空军招标到服役花费了将近20年。而在漫长的研制过程中,政治动荡则为图-160的前景雪上加霜。
    到了1986年该机服役时,苏联的国力已经无法支撑如此浩大的军工项目。图-160和an-70运输机、苏-27歼击机等精品名机一样,研制、采购与维护都陷入了僵局,原本100架的采购计划只生产了25架整机,装备图-160的第184轰炸机团甚至无法得到足够的飞行、地勤设备保障。到了1989年苏联解体时,乌克兰、俄罗斯分别得到了19架、6架图-160。
    乌克兰完全无法支撑图-160的飞行与维护,10架图-160在美国与乌克兰的销毁战略武器协议中灰飞烟灭,而俄罗斯喀山飞机厂尚未下线的3架图-160也没有了下文。1999年,乌克兰开始用图-160、巡航导弹等战略武器向俄罗斯偿还能源债务,俄罗斯也逐渐恢复了图-160的生产。根据2012年的报道,俄罗斯准备再生产14架图-160,使装备数量从16架涨到30架,一直服役至2030年,成为俄罗斯最具威力的空中战略武器系统。
    图-160“白天鹅”的命运不禁令人慨叹。任何顶尖武器系统的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来保障,这也是冷战期间苏联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从不相上下到紧追不舍、逐渐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全面落后的根本原因。
    2.13 b-2“幽灵”:傲视群雄的贵族战机
    20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如火如荼,苏联大力发展各种中远程防空导弹和高空高速国土防空战斗机,美国的“镇宅之宝”b-52难以穿越苏联严密的防空网。为了能隐秘地进入苏联领空进行突击,美国决定开发一种具有隐身性能的洲际战略轰炸机。
    秘密揭开
    最初,美国秘密地资助了两种战略轰炸机的研制,也就是洛克希德-罗克韦尔团队的b-1b和诺斯罗普-波音-沃特-通用团队的b-2。到了1981年10月,美国空军宣布b-2获胜。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定型,1989年7月,b-2首次完成飞行。1997年,首批6架b-2服役。
    除了前后长达20年的研制时间,b-2也是全球最贵的军用飞机,总研制费用高达444亿美元,单价高达28亿美元,甚至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b-2也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保密程度最高的武器研制项目,仅次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据说,安全保密费用也高达20亿美元。诺斯罗普公司更是在洛杉矶郊区购置了一个没有窗户的保密工厂,外部采用特制金属板进行电子屏蔽,所有人员都要经过测谎检查,甚至美国国会议员中也只有8名了解其细节。苏联的各种间谍活动都没有掌握其具体数据,更为即将出现的产品增添了浓浓的神秘色彩。
    1988年11月23日上午,在美国一个戒备森严的空军研究基地里,全副武装的警卫和数十条警犬看守着一个巨大的厂房,500余位应邀前来的空军、政要和记者们都伸长了脖子,死死地盯着厂房的大门,期待着传说中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轰炸机。
    当两扇钢铁大门终于缓缓拉开的时候,人们都惊呆了,眼前出现的完全是一种无法与飞机联系起来的怪物。它只有机翼,没有传统的机身、尾翼或方向舵,全身五颜六色,不伦不类,仿佛是一只巨大的黑蝙蝠或是科幻世界里的飞碟。正是这种这种奇异的飞行器具有b-52的惊人载弹量、f-15的精确打击能力以及f-117的隐身突防能力,是目前唯一一款隐身战略轰炸机,也是现役军机中独一无二的飞翼式飞机。
    超级隐身能力
    b-2长21米,高5.2米,翼展54.3米,空重近50吨,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80吨。驾驶舱、机身、机翼完全融为一体,没有尾翼,后面有三个锯齿状的突出部,看上去像是一只飞镖。从平面图来看,该机几乎是一个“w”状三角形,12条平行的直线组成机身轮廓。b-2之所以长得如此奇怪,主要是为了实现隐身。在这一点上,b-2和f-117有类似之处,但b-2则显得更加简洁和流畅。虽然很多细节至今仍处于机密状态,但b-2已经为人所知的隐身机制已经代表了当今航空的最高水平。
    b-2主梁和发动机舱使用钛合金,其余部分由碳纤维和石墨等复合材料构成,机身部件采用高压压铸而非铆钉拼接,并涂有吸波能力较好的灰色和淡蓝色涂料。机腹起落架舱门、座舱等位置进行了等离子隐身,电离空气等介质产生等离子体云,直接吸收或改变雷达波,其携带的主动有源对消系统还能主动发射电磁波来消除照射在其机体上的雷达能量。
    b-2飞翼的前后缘采用玻璃纤维等混合织物,表面涂敷一层含少量镍钴铁氧体的雷达吸波涂料,可间接衰减电磁波;内层设有六角形蜂窝夹心结构,夹心壁上涂覆铁氧体等吸波涂层材料,内腔封闭有可吸收电磁波的易电离介质。经过层层拦截,波照射到飞翼的雷达波先在表面吸收一部分,再进入六角蜂窝夹心结构继续衰减。
    同时,b-2没有垂直尾翼等突出物,也不设武器外挂点,所有武器全部置于机腹弹仓内。凸起的驾驶舱表面圆润顺滑,掺有金属粉末的座舱玻璃使雷达波既无法穿透舱体,也不会反射回去。4台大功率涡扇发动机也都安装在机舱内,扁平的进气口位于机翼上表面,并远离机翼前缘,上方的雷达波很难探测到发动机,下方的雷达波更加无能为力。
    此外,b-2的v形发动机喷口深埋在机翼之内,呈宽扁蜂巢状,雷达波只能进不能出,而且发动机引入机翼表面冷空气的气流混合器,能持续降低发动机室外层温度,从而有效躲避敌方的红外探测。飞机尾部装有导流系统,能把冷空气和发动机排出的热气混合在一起,并在尾气中加入氯氟硫酸,避免尾迹的形成。
    经过全方位隐身保护,即使是高分辨率雷达也很难发现b-2,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为b-52的千分之一,一般为0.1平方米,有时甚至可以低到0.001平方米,在雷达屏幕上的反射信号很难与一只小鸟区别开来。
    高处不胜寒
    除了隐身,b-2的其他性能也极为优异。b-2可进行超音速飞行,但为了增大航程,巡航速度为亚音速。b-2实用升限可达1.5万米,没有空中加油时航程将近12000千米,有空中加油时航程进一步延长,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于10小时,完全匹配美军“全球到达”的作战理念。
    为了提升轰炸能力,b-2配有先进的全天候导航系统,其强控阵雷达不需外加旋转或摇摆式天线就可对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进行扫瞄,具有21种工作模式。其中,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模式主要用于测绘陆地地貌,可清晰地获取161千米范围内的地表图像,反合成孔径雷达模式主要用于获取128千米范围内的海上目标。b-2还可使用导航校正、地形匹配和地形躲避技术,从而能贴地低空突入敌方空域,在100~150米的任意高度对地面目标实施打击。正是由于b-2先进而自动化的操作系统,该机只需飞行员和任务指挥官2名成员(b-52至少5人),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只需1人即可,保证了b-2的长航程作战能力。
    与f-117和b-52不同,b-2的主要作战目的是成功突防并投放核弹,其载弹量高达22.7吨,是f-117的10倍,相当于25架战斗机的载弹量。8架b-2几乎就可与一艘航母所有舰载机的作战能力相匹敌。b-2两个并排的武器舱可携带16枚各种最先进的巡航导弹或隐身空地导弹,并可携带核炸弹,当然也可携带水雷、燃烧弹及普通炸弹,在必要时实施“地毯式轰炸”。有了完美的隐身性能进行保障,b-2可以轻松地将这些武器投放到目标地区,16枚核弹能轻易地摧毁数座大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
    虽然b-2的性能无与伦比,但它的前景却是模糊的。首先是因为b-2造价高得惊人,因为费用问题该项目中途几次差点终止,美国空军原计划购买133架,而最终只购买了21架。其次是因为随着苏联的解体,当今的国际局势相对缓和,世界各国都不会把战略轰炸机作为发展重点,b-2几乎失去了用武之地。最后,在实战中,作为隐身飞机的b-2不能由非隐身战斗机护航,而万一b-2坠毁或迫降到其他国家,其多种技术机密将泄露,导致美国长期慎用该机。但无论如何,b-2凝聚了人类航空工程的精华,将战略轰炸机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将作为一项独领风骚的绝品载入战机史册。
    b-2与“五八”事件
    b-2的战斗经历屈指可数,最著名的就是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以及其中臭名昭著的“五八”事件。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行动”的大规模空袭,首次参战的b-2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超过20亿美元的身价。6架b-2从美国本土密苏里州的怀特曼空军基地飞,长途跋涉16000千米直达南联盟上空,成功避开了南联盟的雷达探测和防空火力网,向重要目标投下了32枚卫星制导的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作战效能相当于二战时200架b-17轰炸机。在整个科索沃战争中,b-2出动了45架次,投放了656颗jdam,占北约联军空袭行动的1%,目标摧毁率却达到10%。
    5月8日,b-2使用3枚jdam直接击中了我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致使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名记者遇难,数十人受伤,我大使馆严重损毁,遭到了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抗议。事件原因众说纷纭,美国和北约均解释为误炸,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地图有误,导致美军将我使馆误认为南斯拉夫军事指挥部。国际特赦组织支持了北约的解释,但更多的阴谋论也应运而生。虽然十几年过去了,该事件的真实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团。
    在2003年3月28日的伊拉克战场上,b-2实现了从印度洋上迪亚戈加西亚美国空军基地起飞、完成轰炸后不经空中加油返回基地的长航程任务。一架b-2投放了2颗2130千克全球定位/惯性导航和半主动激光的ebbu-28双模制导炸弹,成功炸毁了巴格达市底格里斯河畔的一座通信塔。这也是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最大炸弹。
    望尘莫及的b-3
    尽管b-2已经登峰造极,但美国早在b-2服役不久,就开始秘密研制下一代战略轰炸机b-3。直至2009年,官方才透露了该机的存在。虽然直到今天,人们还未见过b-3的真容,但根据过去20余年的报道可以捕捉到b-3的影子。
    b-3将是一种超高音速隐身轰炸机,巡航速度超过2马赫,最高速度达到5~6马赫,航程超过1万千米,在几小时内就可从美国本土抵达全球任何一个角落。为此,b-3可能需要配置特殊燃油和超燃冲压发动机,也就是燃烧在超音速气流中的冲压发动机。同时,前机身在高超音速情况下压缩空气,产生的激波斜向扩散,通过机身下面的部分产生升力,因此,b-3可能采用类似于倒置冲浪板的全新波翼式外形,将再度颠覆人们对于飞机的理解。
    b-3的隐身效果将优于b-2,甚至优于f-117,雷达反射面积接近于零。同时,b-3还可以实现红外及可见光范围内的隐身,如使用闪烁蒙布令红外制导导弹失效、采用伪装效果躲过敌方目视等,如果这样,那b-3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身。
    b-3载弹量将大于b-52,既能作为空中刺客直入敌方腹地,又能实施大规模“地毯式”轰炸。然而,b-3装备的武器可能并不是普通的炸弹或导弹,而是微波武器或激光武器,又称定向能武器,专门用于攻击敌方雷达、导弹发射架等防空严密的纵深重要战略目标。这必将极大促进针对性防御武器的快速发展,相关产品将成为高速飞机可能面临的新考验。
    f-117和b-3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生产和维护费用的极度高昂。曾有专家描述b-3时说道,当我们看到22.5吨的飞机在飞行,实际上是60~90吨的黄金在飞行。b-3的价格问题恐怕只会有增无减。它的真容、发展、使用和影响只有等待时间来证明。


上一章
返回

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