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盛唐风华

盛唐风华 第366节

    不但身上的钱财口粮被搜刮一空,就是这些百姓本身,也成了城中财富的一部分。
    所有人按照男女老幼予以区分,强壮者强征入军,妇人成为赏赐的一部分被强行分给兵士,至于老人和孩童,就成了食物的来源。
    王世充已经预料到粮食不足的情况,引入百姓当然不是为了给他们吃饱饭,而是把他们当饭吃。
    不过即便如此,那些为了补充兵力而强征入伍的人,也是要吃喝的。
    还有那些妇人,再怎么当成物资分配下去,也不能把她们饿死,该给吃的还是得给吃的。
    这么一来固然有了些许人肉军粮,吃饭的嘴也增加了,如果算细账其实也是得不偿失。
    只不过为了加强自身实力,王世充也没有别的办法。
    吃人这种事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
    开始的时候是有限度的吃,一天杀多少人吃多少人都有定数。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城中口粮配发越来越少,不扛枪不披甲的,一天都混不到一顿吃喝。
    为了不饿肚子,私自杀人吃肉的事情就不可避免的发生。
    盗杀、私杀或是易子而食,在洛阳城已经不是稀罕事。
    本地百姓乃至驻守兵士,都是这些恶行的参与者。
    好端端一个人突然就消失了,已经不算稀奇。
    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却也都无力阻止,除了长叹几声,也想不出什么有用的办法,这便是当下的洛阳。
    垄沟里那些还算好的,乃是官兵按照命令杀人取肉,尸体放在那里等着收敛。
    真正可怕的,是那些偷杀偷吃的。
    谁也不知道在哪会多出一具尸体,更不知道谁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王世充倒不是没想过约束,可问题是大敌当前他分身无术,根本腾不出手脚管这些事情。
    再说要想管住这股风,就得有粮食给大家填肚子。
    从上到下都缺粮,这时候你派谁去整顿秩序也没用,说不定来个监守自盗,借着机会大吃特吃。
    归根到底,还是要先解决面前的瓦岗军,否则什么都谈不到。
    而要对付瓦岗,就还得指望徐乐。
    想到徐乐倨傲神情,以及瓦岗军的狼狈模样,王世充不由得又是一声长叹:李渊的运气实在太好了些,老天怎么就把这么员虎将送他?
    对自己为何就如此苛刻?
    作为带兵官,王世充心里有数,今日这一战,自己赢得其实很是侥幸。
    瓦岗军明明已经取得先机,却在最后时刻表现犹豫,让自己得到喘息时机。
    自己带兵出营的时候,其实是最后一搏,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一战根本赢不了。
    却没想到那么多瓦岗军居然说退就退了,让自己凭空捡了个便宜。
    老天不会平白无故送谁礼物,说到底还是徐乐表现得太好。
    正面战场连败瓦岗,又安排了小股骑兵冒充大军行动,成功吓退李密。
    整个邙山之战,功劳最大最出风头的,无疑是徐乐。
    自己不过是运气好,和徐乐暂时处于盟友状态,否则怕不也要被他一马槊夺去性命。
    不过这种好运气不会一直跟着自己,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凭什么位于他人之下?
    自己和李渊都是隋朝臣子,无非他是世家我不是罢了。
    凭什么他能做皇帝,我便做不得?
    世家又怎样,这天下早就不是世家当道的时候了!生逢乱世乃是老天赏赐得机会,若不能成就不世之功,不是白费了老天的安排?
    这天下自己夺定了!不过要想打天下,首要就是有人才。
    自家麾下那些军将都是碌碌之辈,否则也不至于输的那么惨。
    若是能把徐乐收为麾下?
    王世充凝神思忖,考虑收服猛将,让他为己所用得可能性。
    这不能算作异想天开,毕竟天下的事情都是人想出来并且做成得,如果什么事都想着困难,那也就什么都别干了。
    自己当初在七贵之中,也不算特别出挑得人物,不还是笑到最后?
    比起谋定而后动,王世充更喜欢先做再说。
    天下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徐乐也不可能例外。
    即便他现在不归附过来,只要结个善缘,日后说不定就有用处。
    从他带本部兵马来到洛阳,李唐大军却没有消息这点看,说不定他和李家父子之间真的存在嫌隙?
    王世充在长安也有自己的细作,只不过消息传递的比较慢,没办法及时掌握李家消息。
    他把自己上一次得到的消息与眼下情况对照,越想越觉得自己分析不无道理。
    李家把徐乐安排为先锋,未必安了什么好心。
    徐乐能想出疑兵计,就不是个糊涂人。
    之前那种混账模样,肯定是装出来,故意给自己难看。
    没关系,只要你是聪明人,给我多少次难看都没关系。
    明白人就该知道厉害得失的计较,只要知道这些,自己就有办法把他拉到自己这边。
    王世充一声轻咳,几个大臣全都凝神静听,只听王世充吩咐道:“即日起所有米谷供给玄甲骑,其次命人前往邙山打扫战场搜检钱粮马匹,有多少要多少,第三去宫中一趟,徐乐此番立下赫赫战功,又怎能不赏?
    让陛下不要吝惜财货,只要乐郎君欢喜,多少财物都值得。”
    第八百三十五章 草莽(四十)
    洛阳城内的气氛并未因一场胜利而轻松,作为交战的另一方,瓦岗军的气氛也同样凝重。
    十三万大军不是个小数目,如何组织调度,怎样让他们进退有法,对于将帅而言,乃是很高的要求。
    李密用兵手段不弱,但是再好的手段,也得有足够的军将去实现才行。
    等到他的御营出发时,才发现秦琼等三人离去,饶是李密素有城府,一时间也不免有些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行事。
    自己在瓦岗虽然也得人望,可是毕竟和那些瓦岗旧人没法比。
    再说现在是在撤退期间,李密必须留守中军处理事务,不可能亲自跑去指挥一个个营头。
    秦琼等人所管辖的兵马,又都是认自己主官,哪怕是留守副将说话也没几个人听。
    这样一来就导致李密的撤退命令更加难以执行,虽然在军令得威压下,大军还是撤了下去,但是根本谈不到秩序,骁果军降兵那里还发生了骚乱。
    多亏内军及时弹压,一口气砍了若干首级,才算按住了内军,没让骚乱进一步蔓延。
    虽然说从开始到结束也没有多少时间,但是对于瓦岗军来说,依旧是极为蹊跷且难以接受之事。
    作为一支绿林好汉组成的队伍,瓦岗军对于胜负并不是很在意,响马打仗输赢都不奇怪。
    赢了能扩大战果,输了能跑掉,过段时间再回来打,这才是绿林人本色。
    李密能让瓦岗军接连取胜,夺下两大粮仓,依仗的也是这种机动灵活战法。
    撤退撤的这么混乱,还差点发生大规模骚乱,这还是第一遭。
    果然,倒霉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
    大军行不多远,秦琼等人便追了上来,还带来了孙长乐被擒的消息。
    算上之前的翟让,瓦岗军一天之内损失两员大将,固然不至于伤筋动骨,也足以让人觉得肉疼。
    这时候当然顾不上追究谁的罪责,还是先收拢兵马继续撤退要紧。
    至于程咬金为何被放,他又向徐乐说了什么,现在都没法追究。
    可是随着他们撤回来的,还有翟让的那些亲兵。
    对这帮人李密没有什么好看法,可是他们既然来了,总不能说不要或者杀掉。
    就算李密想,手下人也不会答应,只能捏着鼻子收下。
    随后另一个令他绝望的消息传来,所谓的李唐大军根本不存在,瓦岗军撤退不久,那支搞不清规模的兵马也消失了。
    根据斥候事后查探,那支兵马总数不会过百,不过是靠拖树枝来回奔跑荡起烟尘遮蔽了规模,又做出向金墉城运动的模样而已。
    战场上一旦用出这种手段,就说明正面兵力其实没多少。
    李家援军从头到尾,就是那几百甲骑。
    堂堂瓦岗十三万大军,就是被几百甲骑战败撤退,这要是传出去,军中这许多好汉还有什么脸面见人?
    就算不提面子,光是物资上的损失也不在小数。
    由于事发仓促,各军按照鼓号撤退,根本顾不上收拾行装。
    大批的辎重粮草乃至帐篷都扔在了邙山前线。
    对于绿林军来说,这种结果才是不可接受。
    毕竟绿林人讲究贼不走空,不管胜负如何,自己的家当总得保全。
    以往瓦岗军不是没打过败仗,但即便是败,也是兵败财不败,钱粮物资基本都能带走,就算带不走的也会就地焚烧,总之是不让对方得便宜。
    也正因为如此,瓦岗军才成为令所有对手都觉得头疼得存在。
    跟他们打就如同富翁与乞丐相斗,赢了也没好处输了更吃亏。
    瓦岗军也是靠这个特质闯出自己的名号,成为令各方诸侯豪强闻名丧胆的存在。
    这次的败北不管从规模还是结果看,都是前所未有,更何况败得如此窝囊,就更让这帮绿林好汉难以接受。
    大家本来还攒着力气,准备回到金墉城和李渊大军做过一场。
    这边吃的亏,在李渊身上十倍讨回。
    现在可好,什么都没捞到,还赔了那么多辎重,仗是这么打得?


上一章
返回

盛唐风华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