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盛唐风华

盛唐风华 第378节

    人的记忆会错会遗忘,写在绢帛、羊皮又或者纸张上的文字则不会。
    没人愿意自己的事迹被遗忘,但也没人能阻止这种事发生。
    就像宋宝闹得笑话,自己也没法避免。
    谁让自家命不好,赶上这么个年头也就只好认了。
    可是自己的子孙理应有更好的出路,至少得记住自己的祖先,记住自家祖上曾经的荣光。
    众人再看向那些书籍的时候,眼神已经变了。
    既不是只顾着看卷轴处的琉璃,更不是把它们当成破烂,而是聚精会神看着,生怕宝贝有所缺损。
    如果徐乐一开始就用军令简单粗暴传达,也一样可以完成目的,速度上可能更快。
    但那也就是高压手段,士兵只会听从,不会明白其中含意。
    如今掰开揉碎讲明白,这些军将也就了解了书籍的珍贵之处。
    这时候就不是主将要他们保护书卷,而是他们从骨子里就愿意保护这些书,生怕他们受了伤损。
    此时此刻,这些书已经不是简单的书卷,而是自家儿孙改变命运的希望。
    徐乐说道:“咱们今日得再多财宝绢帛,迟早也会花销干净。
    这些书却可以传承后代,让我们的子孙读书知礼,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让他们有一条不需要上阵厮杀也能获取功名的路。”
    宋宝也听得入了神,忽然说道:“乐郎君这话是不错,可我听人讲过,大隋科举有名无实。
    那些念书的得先有当官的举荐才能去考,不能自己投碟,考来考去最后还是世家的那帮人。
    那些世家高门,都有自己人,怎么也轮不到咱们,到时候该咋还是咋。
    咱们苦哈哈就算认了字也还是得卖命求生,还不如不识字。
    想得少些,心里还能舒服点,否则还不得活活憋屈死?”
    “宋大这话也有道理,不过你也说了,那是杨家的科举。
    现如今已经不是杨家天下了,这规矩也该改一改。”
    改?
    这怎么改?
    宋宝的话到喉咙,又被他生生忍住没有说出口。
    不对劲!这话绝不能问,徐乐也不该答。
    倘若他真的回答出来,自己这个提问且听到答案之人,说不定就要面临大祸。
    自己虽然不读书,但是这个道理是明白的。
    考科举就得识字,可不管是书还是教书的,都在世家手里拿捏着。
    就像山泽林地一样,这些书籍也是世家高门重要的财富。
    之前察举的时候,世家靠掌握地方,能够垄断官员出身。
    大隋那个高官举荐士子科举的制度,和之前的察举也没什么不同。
    即便如此,还惹得世家大为不满,在旁推波助澜把大隋天下搞成今天这副模样。
    李渊自己就是北地世家首领,如今李唐王朝能够迅速发展也得世家之力甚多。
    他做了皇帝之后,理应和世家更为亲善才对,不大可能动摇其根基。
    就算他想改,也没那么容易。
    天下间多的是自己这种不识字的,拿什么去考科举?
    除非是……宋宝看向那些书,心中隐约升起一个念头。
    世家没法控制弓刀武艺传播,才导致武人的功名之路不受世家掌握。
    如果有朝一日,这些书也像弓刀一样四处传播,再有人在各处讲学,那么世家对于文人也就无从控制。
    失去文官武将的世家,是不是就……他激灵灵打了个冷颤,这些书在他眼中,已经变成了寒光闪闪的刀剑、弓矢,锋芒毕露光华夺目。
    它们指向的目标,正是天下世家高门的胸膛咽喉。
    一旦发射出去,那些一无所能,只凭出身就能过好日子的人,怕是就要从高空落入泥沼。
    不过自古来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何况是要毁了人的根基?
    可想而知,如果真有人这么想,必然面临世家的疯狂反扑,其凶残程度绝不在战场之下。
    这件事自己绝不能掺和其中,否则必然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第八百四十七章 枭雄(八)
    玄甲骑兵引导的车仗已经进入紫微城。
    眼下洛阳城缺的是粮食,最不缺的就是财帛和车辆。
    毕竟这些东西没法填肚皮,是以躲过了灾厄。
    真正难找的,其实是拉车的牲口。
    毕竟军中早早就开始宰杀脚力以充饥,导致现在洛阳城内只有少量甲骑其他都是步兵,更别说拉车的挽马更是没地方去寻。
    不过在王世充的军令以及玄甲骑的威风面前,这些困难都迎刃而解。
    对于洛阳军队来说,态度非常明确,只要玄甲骑开口,就尽量满足。
    毕竟人家是凭一己之力成功击退了瓦岗大军阵斩霸王翟让的存在,得罪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
    不就是没有牛马么?
    用人代替就是了。
    大批士兵充当夫子,为玄甲骑搬运书籍。
    虽说这些书放在宫殿里面比放在军营安全,但是徐乐想要,那自然就得按他的意思办。
    其实对这些军将来说,都觉得玄甲骑太厚道了。
    洛阳城眼下遍地是钱,这帮大爷如果开口,那不是想拿多少拿多少?
    放着金银珠宝不要,只要这堆破书,简直是仁厚到了极处。
    人都说李渊是仁厚君子,看他手下的兵马行事,这说法应该是没错。
    他们搬运书籍的时候,徐乐一行人已经离开库房来到了观文殿所在。
    当日杨广意图迁都,对洛阳的宫室很是上心。
    除了不惜使费务求富丽堂皇之外,在重要的物资上也做了转移。
    虽然杨广不管为君还是为人,都有颇多可指摘处,但是在重视学习喜好藏书方面,倒是和其父杨坚如出一辙甚至犹有过之。
    登基之初杨广就开始在全国范围搜集古籍、书画,紫微城营建完毕后,就专门布置藏书事宜。
    自宫中所存三十七万卷书籍中,精选三万七千卷,名为“正御书”。
    随后命人将这些书籍誊抄副本五十份,分别收藏于东西两京。
    也多亏他这番布置,才能让这些珍贵古籍得以保全存世。
    自征伐高丽开始,大隋分崩离析狼烟四起,这些书籍也颇多丢失散佚或是损毁。
    好在有足够多的誊抄版本,才算为华夏保留了文脉。
    而收录藏书之处最为考究的,就是徐乐众人此刻来到的“观文殿”。
    随徐乐前来的这帮玄甲军将,都进过长安大兴宫,算是开过眼界。
    像是韩约、步离这种更是到过江都甚至见过杨广,在他们想来,洛阳宫城再怎么讲究,也就是那么回事,不至有什么出奇。
    可是当众人来到观文殿前,亲眼见到宫殿模样时,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见识又是何等的欠缺。
    观文殿前左右立书库十四间,左右各七。
    每三间书库设一双扇门,四周则设有雕花窗棂。
    这些门窗都用五色锦幔遮护,显得富丽堂皇。
    最为神奇处,则在于徐乐踩下机关之后,伴随着一阵轧轧作响,所有的幔帐同时升起。
    这还不算,一阵噼啪声作响,十四间书库的门窗同时打开,而在双扇门上,各自悬有两尊大小与门相若的飞仙雕像。
    随着机关启动房门开放,飞仙像缓缓落下,如同天上神仙下凡为人间帝王充当扈从。
    这些仙人像落下的地方刚好挡住门,让人无法进入。
    神像采用沉香木为原料,雕工更是大隋第一等的巧匠,神像活灵活现足以乱真,恍惚间真可以让人产生神仙下凡的错觉。
    宋宝吞了口唾沫:“弄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就为了看书?”
    “某听二郎讲过,杨广在日每每入内翻阅典籍,这些神像便会如同护法尊者从天而降。
    这也正是杨广所图,以此彰显自己的不同寻常,让天下人相信自己是神佛护持的真命天子,不要对他生出二心。
    当然,这也是为了警告宫人,神佛在上看着他们一举一动,让他们别对这些藏书生出非分之想。”
    宋宝点点头,随后又有些纳闷:“既然如此,那为何又把藏书放到那个地方,反倒是把这里空着?”
    “空?
    这种地方又怎么会空?”
    徐乐再次踏动机关,挡在门口的神像缓缓上升露出门户。
    他带着众人来到门前,双手轻轻一推,门户洞开,富丽堂皇又带着几分神秘气息的观文殿就此展现在众人面前。
    如果粗看过去,会感觉观文殿和当初没什么变化。
    殿内依旧堆满了书卷,墙壁、窗户上都悬挂五色织锦,地上还铺着厚厚的毡毯。
    偌大的殿宇纤尘不染,香炉内烟雾袅袅,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上一章
返回

盛唐风华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