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盛唐风华

盛唐风华 第613节

    不过今日情形特殊,加上玄甲骑主力已经做好准备,随时可以投入战阵厮杀,也就由得这些苦坏了的士兵放纵一番。
    即便是徐乐前者大闹荒草坡斩将擒俘而归,军中也没兴奋成这样。
    毕竟那也就是杀几个人,不管杀的人身份多高,抓的人又何等重要,对于战局本身而言还起不到决定作用,跟当兵的更没有切身利害关系,所以大家高兴归高兴,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
    今日之事却是惠及整个军寨,也就难怪大家欢喜。
    但见寨门外,大队的车仗如同一字长蛇蔓延开来,一眼看不到尽头。
    位于最前方的是一辆辆独轮车,每一辆独轮车上都堆满了粮食口袋。
    这些口袋码放得如同小山头,加上推车人弯腰躬身推车,导致粮食挡住了人脸,看不清推车人样貌。
    而在队伍后方则是大批的牛羊,这些牲畜被人用皮鞭驱赶着前行,边走边发出叫声。
    一时间牛羊叫声不绝于耳充塞军营,让这些日子听惯了金鼓喊杀的军汉,心中说不出得畅快。
    总算是能听到些许烟火声音,也算是熬出头了。
    徐乐、李世民两人已经立马于军寨之外等候,在他们身后则是韩约、小六等一干玄甲骑主将,以及尉迟恭、侯君集、长孙无忌、屈突通等军中大将名臣。
    一时间唐军军中精英尽出,仪仗不可谓不隆重。
    换言之,就算是李渊御驾亲至,也就是这么个排场了。
    不过在场众人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说难听话,就算现在李渊来,能否享受这种待遇也不好说。
    大家眼看就要饿肚子,这时候皇上又多个什么?
    能吃到嘴里的粮食才是真的!他们迎接的既是这规模庞大的辎重队,也是这支队伍的首领:陈正谦。
    这是个白发萧然的老者,虽然精神矍铄腰板挺拔但是依旧看得出来,其已经是风烛残年,能支持多久都是未知数。
    原本以为能够被若干坞堡推举出的首领,必然是武艺高强强壮过人的大汉,没想到居然是这么个老叟。
    不过反过来也能证明,这老人必然有过人之处,否则的话那些坞堡头目也不会如此放心把自己辛辛苦苦存的救命粮交给老人,由他负责统筹调度送到军中。
    要知道这时候送粮乃是天大的功劳,只要李世民得胜,论功行赏,送粮的功劳未必就比破阵斩将来得小。
    说不定就能因此得掌州县印信,或是身入军中成为将军。
    能把这么大的富贵安心托付给陈正谦,就足以证明老人的影响和威望。
    老者虽然年事已高气血衰败,但是看到如此规模的接待心中激动,精神竟然是格外的好。
    朝着众人行礼已毕,老眼之内已是泪光盈盈,语气中也满是哽咽味道:“本以为此番定然命丧胡虏之手,不想居然还能得见汉家威仪,苍天有眼,不至于让当年祸事重演,我辈得生矣。”
    陈正谦越说越是激动,语气变得亢奋起来,以至于声音都有些变调。
    长孙无忌一直看着老人,忽然问道:“我看尊驾面善得很。
    敢问,您可在长安城中任过官职?”
    陈正谦看看长孙无忌,随后点头道:“尊驾倒是好眼力,老朽多年赋闲,不想还有故人旧相识?
    自开皇六年老朽便为门下省散骑常侍。
    老主驾崩新君即位,听不得我辈谏言,将门下省谏官裁撤,老朽便回归桑梓。
    前尘往事不必多言,不想还有人能识得?
    这也是个缘分。”
    老人此言一出,李世民、长孙无忌这帮人总算弄明白,他何以有这么大的面子,能够让大家放心交出粮食。
    又哪来的那么大本事,可以从容调度数目庞大的粮草辎重运抵军中。
    说到底其实还是两个字:世家。
    虽然杨家父子两代都在打压世家门阀,不过国朝初立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时,各地都需要文武官员维持运转,离开人万万不能。
    寒门的人水平固然良莠不齐,心性也未必就好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是离开世家支持,很多事情他们也做不了。
    所以哪怕是捏着鼻子,也得先对世家妥协,使用一部分世家子弟以及世家门阀推荐的人为官。
    像是王仁恭,不管杨广多不喜欢他,也得让他坐镇马邑否则就没人用。
    陈正谦其实也是类似的例子。
    门下省谏官这种位置没那么重要,但又确实是对天子的一个约束,用来安置世家的人很是合适。
    他肯定不是世家子弟,不过很可能是某个世家看好并且栽培的人才。
    所以哪怕是在离开官场之后,他还是能在民间继续发挥作用。
    不问可知,此人必然是在附近人望极高的人物,大家认可他的品行能力自然就愿意服从指挥。
    世家之人不等于无能,陈正谦为世家效力,也不等于这人操守肯定有问题。
    他很可能真的是一位品行高洁且有能的干员,这种人走到哪都会有人支持,再加上世家发力,他能有这个号召力就不奇怪了。
    这些豪强要想生存下去,少不了向世家求助。
    他们能够挺到现在也少不了世家背后的帮助,陈正谦有这个关系,能够筹措到这么庞大的物资也算是顺理成章。
    突厥人历来是抢一票就走,根本不会保存民力。
    采用的是涸泽而渔方式的高压政策,为了痛快往往每到一地就把一个地方变为焦土白地,绛州也不例外。
    所以现在民间手里的粮食基本都集中在坞堡,其他地方根本征不到粮食。
    突厥人军粮虽然看上去不少,实际就是死水,吃一斤少一斤,得不到有效补充。
    倒是这些坞堡以及背后的世家,能够从各种渠道秘密搞来粮食,如同活水源源不绝。
    从这一点看,目前和他们搞好关系似乎也不坏。
    陈正谦这次送来的粟米两万四千石,足以让全军饱餐一段时间。
    而且陈正谦还主动请缨,愿意去各处继续筹措军粮供应前线使用。
    只要李世民大军在此,就算河东子民勒紧脖子不吃不喝,也要保障大军军食。
    粮草军需这些都有办法,只要你们大军别撤回关中,其他一切都能解决!可见突厥人的行事,把本地人给吓到了。
    多年不经战阵的百姓,也确实受不了这种场面,为了活命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说不定很多粮食未必是世家真的愿意拿出来,可是现在生死关头谁还管你那些?
    先用粮食换来对自己的保护才是真的,其他的事情到时候再说了。
    李世民虽然不喜世家,但是知道眼下并不是和他们闹翻的时候,因此对陈正谦很是客气,安排人接应粮草进入军营,自己则和徐乐等人把陈正谦请入帅帐落座款待。
    军中自然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招待,不过陈正谦倒也不在意,一碗热汤足以,随后便开始向李世民介绍情形。
    “自从刘武周引突厥入河东,百姓便没了活路……”陈正谦边说边摇头,嘴里一个劲地叹气。
    他这话半是骂突厥,半是骂李家。
    要不是李元吉胡作非为,裴寂等人打仗又实在不行,河东又怎么会变成这副模样?
    李世民等人心知肚明,但是也不好多口只好听老人在那里指桑骂槐地数落。
    毕竟是谏官出身,陈正谦虽然年迈但是词锋依旧犀利,若是李元吉等人在场,多半要被这夹枪带棒的挖苦搞得满头大汗无地自容。
    徐乐等到老人骂了一阵才开口打断:“陈翁以为,当下该当如何?”
    他这一句话算是把老人的势头给止住,否则还不知道要到几时。
    陈正谦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连忙喝了口热汤以作缓冲,思忖片刻后说道:“突厥兵锋虽盛,但是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其所到之处处处焦土,虽然广掠资财但是粮储不足。
    全靠之前存粮支撑,但是坐吃山空能抵几时?
    依老朽之见,深沟高垒与其对峙,待得时日一久,敌兵粮草耗尽不战自溃。”
    李世民问道:“若是突厥征粮?”
    “他们去何处征粮?
    如今突厥势力所及,已经看不到农夫,粮草从何而来?
    百姓纷纷结寨自守,突厥游骑无可奈何。
    若是他们以大军攻寨,则得不偿失,反倒是失了先机。
    再说有大军在外,突厥人又哪敢以大军攻寨,若是老朽所料不差,只要拖延日久,他们自己就要退兵了。”
    徐乐点点头:“陈翁所言甚是。
    若是如此,确实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过就这么走,未免太便宜他们了!也未免对不起百姓所赠军粮!”
    陈正谦看向徐乐,不知他要说什么。
    徐乐则微微一笑:“依我之意,自然是要把他们留在河东,用他们的血赎他们的罪!”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射天狼(五十八)
    陈正谦讲述了情形,便由人引领着前往其他军帐暂时休息。
    随着这笔粮草到达,唐军的物资紧张情况总算是得到了暂时解决,今天肯定是要犒赏三军,让军汉们吃一顿饱饭。
    不过下面的人怎么庆贺欢喜,自有人去安排,李世民、徐乐、长孙无忌等人则没这个心思庆祝,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商谈。
    问题还是出在方才的军略之争上。
    陈正谦虽然是谏官出身没经历过戎政,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知兵要。
    隋代还承袭了南北朝的一部分特色,大臣往往文武兼资,就算是所谓文官也随时有可能被派出去统兵,不能因为其没带过兵就认为他不懂行军打仗。
    陈正谦的意见算得上老成,而且和长孙无忌等人想法差不多,乃至屈突通、侯君集等也是持同样看法。
    突厥人的骁勇他们是见识过的,不同于汉家诸侯的常规战术,突厥大军在野战的时候,漫天箭雨覆盖,然后如同围猎一般,快速移动穿插,充分发挥骑兵速度优势,一万人往往能当三万人用。
    任是你何等精锐的部队,一旦感觉身前身后都是敌人,也难免心惊胆战。
    他们的正面突击力量或许略逊于唐军,可是要论起机动能力和骑射手段,则远在唐军之上。


上一章
返回

盛唐风华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