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穿成年代文精明女配

穿成年代文精明女配 第73节

    王小满叹口气:“娘,这些我可不敢指望,就盼着将来有了孩子,孩子能出息一些。等我老了,能像bbzl爹娘似的享享儿女的福,就够了。”
    临到傍晚,陆江南提着大包小包的到了沈夏来家里,和沈夏来家人拜了年。
    沈夏来大哥沈福来也从县里回来了,他借的工友们的自行车。
    大哥沈福来性格好,能吃苦,工作还没多长时间,已经处下一些朋友了。
    娘做着饭,大嫂打着下手,沈夏来要帮忙,王翠翠说:“二妮,你去陪陪陆知青。”
    说完她又喊沈秋来沈冬来:“三妮四妮,去一趟你大姐家,让你大姐大姐夫来家里吃饭。”
    晚饭桌上,大哥谈起了工作上的事情,沈夏来看大哥洋溢着神采的脸,感觉这个工作真的是找对了。
    既不困难,大哥能比较容易的上手,也需要体力,大哥这种能吃苦的反而可以干得很不错。
    禄来也问陆江南一些首都的事情,首都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好吃的地方。
    陆江南也很有耐心的给他讲着,不仅沈禄来爱听,家里其他人也爱听。
    王翠翠甚至没忍住问:“小陆知青,你们这些生活在首都的,是不是能常常遇到大领导啊?”
    陆江南笑笑,说:“当然不是,我也没见过几次,一次是我小时候,哥哥领着我在公园玩,正好有遇上。还有其他也是差不多,远远的看一看。”
    “能远远看一看就是天大的福气啦。”
    众人听得心里羡慕的很。
    一顿饭吃饭,大哥大嫂,大姐大姐夫,还有陆江南,他们的房子都挨的很近,一起离开了。
    秋来冬来换上了沈夏来拿回来的衣服,出去找她们的朋友玩了。
    沈夏来收拾着行李,她明天就要回学校了。
    突然听得王翠翠一声叹息,沈夏来问她:“娘,您这是怎么了,还叹上气了。”
    王翠翠说:“没事儿。”
    “娘,有事儿您就说,您如果说没事儿,我可真当没事儿,不再问了。”
    “你这二妮,唉,真没什么事儿,我就是有些烦心。”
    “现在日子过得也挺好,大嫂人不错,弟弟妹妹们也在念书,您烦心什么呀?”
    王翠翠说:“烦心你大姐,她结婚都两年了,怎么也没见开怀。”
    “娘,您这日子是怎么算的啊,大姐是七二年冬天结婚的,现在才七四年开年,连一年半都没有,怎么就两年了。再说大姐不也说了,她想先把欠的钱都还了,再要孩子嘛。大姐大姐夫能干,想来去年年底算工分,大姐大姐夫应该把借得外债还的差不多了。”
    “是,钱是还差不多,就是你大姐夫这人,以前没瞧出来他是个小心眼的。刚才吃饭的时候,你大哥说起他在单位的事儿,你大姐夫就拉着一张脸。后来陆知青说他在首都的事儿,你大姐夫瞧着也不高兴。”
    这事儿沈夏来也注意到了,但她也不好说什么。
    大哥和陆江南并没有炫耀的意思,但大姐夫可能听着心里有落差感。
    王翠翠又说:“从你大哥当了工人,你大姐夫bbzl心里就不痛快,觉得老丈人老丈母娘说疼闺女,可真遇着好事了,还是想着儿子。”
    沈夏来听的有些无语:“大姐夫这人也挺有意思的,他爹娘偏心弟弟,到了咱们家,倒是想让您和爹对他和对大哥一样,这怎么可能?您和爹都帮他们盖了房,还要怎么样?”
    沈夏来在家的时间短,这些事儿王翠翠不说,她还真不知道。
    她又说:“再说了,当初月娥婶子那工作,我是先想到大哥,没想大姐,主要是普通工人要的钱少,差两百,这不是小数目。食堂油水大,想去的人多,你没关系,去了指不定还要受人排挤。不如少些钱,让大哥去当个木材厂的普通工人。”
    “就是,就算你大哥不去,那去的也该是你大姐,怎么也不会是你大姐夫。万一你大姐夫靠着你的关系,去县里当了工人,反而心野了,那怎么办。”
    王翠翠还说了件沈夏来不知道的事儿:“当初你说了这事儿,我和你爹去亲戚家借钱,当时时间紧,我们也知道你大姐大姐夫手里没什么钱,也就没去你大姐那里。后来钱凑齐了,又赶紧让你去县里,把钱给了人家,把这事儿给定下来。”
    沈夏来记得这事儿,当时爹娘真的是怕大哥这个工作给飞走了,一直催沈夏来。
    王翠翠继续说:“当天是陆知青送的你,陆知青回来后和我们说明儿就领你大哥去木材厂,人家能直接安排着你大哥先当学徒工。你大姐夫听说后,觉得事情定下来了他才知道,我和你爹故意瞒着他瞒着你大姐。可我们真不是,是当时太着急,又知道他们没什么钱。”
    “您和爹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思呢。再说了,大姐夫早一天迟一天知道,又有什么区别,难道大哥这工作还能给了他?”
    王翠翠说:“这肯定不能,你大姐夫也知道这工作肯定先紧着你大哥,他就是看着眼红。毕竟他也能吃苦,也不比你大哥差什么。”
    沈夏来说:“说个难听的,大哥有了工作,挣了工资,十块里总会给家里花一块两块。就是现在,大哥每个月拿一部分钱还债,剩下的不也是娘和大嫂一人一半,他自己是一分都不留。我也想大姐过得好,但只有一个工作,那还是大哥先去。然后再留意有没有其他的,比如纺织厂这些有没有适合大姐的机会。”
    但是大姐夫?沈夏来真没想过要怎么照应他。
    禄来他们只要沈夏来盯着,最起码能念完初中,再念个高中或者中专,以后凭本事自己找工作不成问题。
    家里也就大哥大姐只读了小学,如果打听到纺织厂食品厂这些地方有人退休,有接班的名额。大姐能和大哥似的花钱当个工人,虽一辈子大富大贵难,但普普通通,安安稳稳的也挺好。
    王翠翠没想沈夏来还有这样的打算,握着沈夏来的手,说:“二妮,家里真是让bbzl你操心了。”
    沈夏来倒也不觉得多操心,这就是顺便打听的事儿。
    本来她就在帮陆江南打听,说不准就有不适合陆江南但适合大姐的工作呢。
    如果能成,也是大姐想法子凑这份钱,如果不成,那就以后再看。
    不过沈夏来还是和王翠翠说:“娘,这样的机会少,还不知能不能遇上呢,您也别说出去。”
    王翠翠点点头:“娘知道,要是你大姐也能和你大哥似的有这么好的命,就好了。”
    第73章
    沈夏来要开学了,有了陆江南拿回来的自行车,她可以自己骑车去县里,再坐车去市里。
    但陆江南非要送她,最后两人只能骑着自行车,并排走着。
    到了县里,陆江南又说:“夏来,你这辆自行车放学校就好,回来时还是我来县里汽车站接你。”
    沈夏来也知道陆江南是想他们两人可以多相处一些时间,毕竟上个学期她几乎是两周才回家一次,也都是周六下午回来,周日下午赶回学校。
    对沈夏来陆江南来说,从县里到大队的这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是难得的独属于两人的相处时光。
    等回了学校,沈夏来几个和她一样不在宁安市里的舍友们都到了。
    许培是女知青,过年回了一趟家,还给沈夏来他们拿了一些她家当地的特产。
    开学后,天慢慢暖和了起来,随着课程的深入,沈夏来需要花费的功夫也越来越多。
    她是同学里难得的每门课都很优秀的,不过因为他们这个专业并不怎么受人待见的缘故,沈夏来也不像其他专业的优秀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有不低的知名度。
    每当说起沈夏来,人们先想到的都是,大一那个长得很标致的女同学。再说起她的专业,总要有些可惜的叹一句,怎么不换个专业。
    有些和沈夏来关系相处的很好的朋好,甚至直接劝过沈夏来,别学外语,改学其他。
    不过他们见沈夏来态度坚定,又知道她家里根正苗红,学习成绩也很好,是真的在语言上有些天赋,也就没再劝她。
    沈夏来的几个老师,也都很喜欢她。沈夏来学得认真不说,还学得很快,老师们也会给她另外开开小灶,做一做提升。
    甚至其中一位教英语的老师,甚至和沈夏来说,等她大学毕业,完全可以留在学校教书育人。至于‘社来社去’的规定,也能把沈夏来档案先调回公社,再从公社调回学校。
    沈夏来还真没想过这条路,但老师的这话,是对沈夏来成绩的肯定,他是看重沈夏来的天赋,这才对一个大一学生就提出这个建议。
    老师的建议也能让沈夏来将来毕业后多一个选择。
    转眼,五月份到了,天也热了起来。
    沈夏来捧着报纸在食堂看,陈千声路过时,没忍住停下来问了句:“沈夏来,你这是在看什么新闻啊,看得这么认真?”
    沈夏来身边坐着的许培没忍住说:“她哪里是在看bbzl新闻啊,夏来明明是看她对象看得入神呢。”
    陈千声闻言更有兴趣了:“怎么?陆江南又发表文章了?可不对啊,如果是这样,那沈夏来只能看到陆江南的文章,名字,怎么能看到人啊?”
    陈千声当初帮过沈夏来的忙,陆江南手里文学系的课本都是陈千声牵线搭桥才买到的。
    后来沈夏来陆江南两人还一起请陈千声吃了饭,陈千声也知道了陆江南不仅喜欢文学,还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文章,有一些名气。
    李丽说:“之前陆江南的文章都只是文章,现在他的文章还配了照片。夏来这不就看入迷了么?”
    沈夏来听他们左一句右一句的打趣,说:“我真的只是在看文章,照片都是一扫而过的。”
    陈千声低头看向沈夏来手里的报纸,有些意外说:“宁州日报?这可是咱们宁州省里最大最好的报纸。这上面刊登的文章一般都是有点水平的,陆江南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沈夏来也有些自豪:“是,他这篇文章写的是真好,有实有据有感情,能被宁州日报刊登也正常。”
    陈千声说:“那我要好好看看陆江南的这篇文章了。”
    沈夏来把报纸递给他,陈千声首先看到的是文章旁边配的几张照片。
    照片里是小学生们在上课,做劳动的场景。其中两张照片里的老师正是陆江南。
    照片里的陆江南剑眉星目,英俊的很,难怪刚才许培李丽开玩笑说沈夏来看她对象看入迷了。
    陈千声有些意外:“这不是陆江南的文章么,怎么还有记者的配图?”
    “不是记者的配图,这照片是拿陆江南的照相机拍的。陆江南没出现的那三张照片是陆江南亲自拍的,有陆江南的那两张,是大队里另一个知青拍的。”
    陈千声看了沈夏来一眼,心说没瞧出来陆江南家庭条件这么好,家里居然还有照相机,有照相机不说,居然还同意陆江南就这么从家里拿到乡下。
    不过他没说出来,而是开始看文章里的内容。
    文章讲的是陆江南在大队里办小学的经历,他遇到的困难,又怎么去解决的。
    在大队办小学最大的困难,自然是有的人不愿意把孩子送去读书。陆江南就一家一家的跑,去说服那些人。
    尤其大队里的女孩,七八岁十来岁的女孩,虽然在地里干不了多少活儿,但在家里,已经可以做简单的家务,照顾弟妹甚至可以烧火做饭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愿意花费工分送女儿去读书。
    陆江南挨家挨户的劝,有弟弟妹妹需要照顾的,甚至同意姐姐领着弟弟妹妹来学校读书。
    如果家里上学的孩子多,三个孩子只收取两个孩子的学费,五个孩子收取三个孩子的学费。
    这样一来,大队里老师们能挣到的工分自然会少一些,但是能来上学的孩子们多了起来。
    陆江南还在文章里提到了沈夏来,说沈夏来是大队里bbzl的榜样,正是沈夏来的存在,让大队里的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即便是女孩,多学习也是没有坏处的。
    文章里还写了孩子们接受教育后的变化,他们不仅识了字,会算一些算数,更重要的是他们明事理,懂事了许多。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学生们的趣事。
    跟着陆江南的文字,就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一位大队里的小学老师。
    再配上那几张孩子们认真学习,开心做游戏,辛苦做劳动的照片,确实是让人心里激动又感动。
    陈千声看完,把报纸还给沈夏来,说:“确实是一篇好文章,有意义的文章。”
    沈夏来与有荣焉:“当然了,我都说了,我是在认真看文章内容,才不是看陆江南的照片。”
    这报纸上的一点儿都不高清的照片有什么好看的?哪里有陆江南本人好看?
    虽然,她也看了,但只看了那么几眼而已。


上一章
返回

穿成年代文精明女配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