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第8节

    陈爱学劝她,喜欢的话就买下,手里还有钱,结果挨了媳妇儿一记白眼。
    “这也想买那也想买,今儿就把钱花光了,以后还咋过日子?”
    陈爱学不敢应声,心中默默吐槽:这也想买那也想买的不是媳妇你吗?
    到了三楼,疯狂想买东西的人就成了陈爱学。
    看,手表!
    看,自行车!
    看,收音机!能听广播能听报听新闻,还能听戏!
    倒是最贵的电视机,他不屑一顾,因为没插电,看不到画面,他也就不知道这东西多神奇。
    三楼还有卖冰箱的,这个几乎无人问津,毕竟如今各家一年肉都吃不了几回,拿什么去冻?
    最关键的是,电费挺贵的。
    走出三楼,就像进了宝山却空手而回,陈爱学心中那个想要挣钱想要工业券的念头,如野草疯狂生长。
    下午要背锅回去,三十几里路,要走两三个小时,众人决定去国营大饭店买吃的。
    各家还是吃各家的,毕竟粮食.精贵,又是拖家带口的,谁都不好意思吃白食。
    老大家人多吃得也多,便一人只要了一碗最便宜的抄手,老二家点了三碗臊子面。
    林若云和陈爱学,没有养孩子的压力,就要大方一些。俩人先点了两个大肉包,又点了一个鱼香肉丝、麻婆豆腐,两碗米饭,花了三块六。付钱的时候肉疼得很,可待这些菜端上来,两人又觉得很划算,这滋味太好了,吃得精光。
    吃饱喝足就该干活了,一行人背着大铁锅往回走,累了就夫妻之间互相换换。
    也是他们运气好,走到一半时,村里头交公粮的人也回来了,拖拉机上还有位置,便捎带他们回村。
    拖拉机突突突,杂音虽大,车子也不平稳,但比背锅负重走舒坦。
    夜里,各家都把房门关上了,林若云便叫陈爱学把那两个大肉包给爹娘送去。
    “啊,这是给爹娘带的?我还以为是咱们明早吃的。”
    陈爱学许久没吃过肉包子了,馋得很。
    林若云白了他一眼,“爹辛辛苦苦给咱家做灶,一顿饭也没吃,请他吃俩包子咋了。”
    “哦哦。媳妇儿你说得是,我这就去。”
    陈老爹和吴氏收到小儿子给的大肉包,面上没多动容,心里却是高兴坏了。
    原以为这老三就要一辈子浑浑噩噩的,他俩怕是进棺材都放心不下,可跟着媳妇读书,读着读着就机灵起来,老三现在说话不磕绊、话也听得明白,还知冷知热,进了城还会给他们带吃的。
    老两口心里熨帖得很。
    陈老爹趁机劝道:“看见了吧,这就是念书的好处。书记说得没错啊,读书使人开智明理。春燕是该去读书的,你以后就别给老二媳妇脸色了。”
    吴氏心里是认同这话的,嘴上却不服输,“说到老二,你说他们咋什么表示也没有?还有老大,真是白养他们了。”
    陈老爹倒是豁达,“老大老二要养孩子,不容易,你别计较了。咱俩还能下地挣得到口粮,何必盯着孩子们碗里的东西。”
    吴氏哼哼两声,“还是老三最窝心。”
    陈老爹叹了一声,便不再劝。
    队上交完公粮,就该准备给队员们分粮食了。
    这天一早,各家各户都带着口袋、罗筐,欢天喜的去粮库排队。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2-03-11 14:53:13~2022-03-12 11:55:2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嗨嗨嗨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章
    虽说是叫分粮食,其实分的不只粮食,还有柴火,毕竟这粮食要柴火才能煮得熟。
    但不管是口粮还是柴火,都是按照四六分的。像三五岁的小孩,他们出不了工可也要吃饭呀,所以为了保证他们不饿死,总粮食的60%按照人头分,剩下的才按工分计算。
    分粮食的人是老记分员和会计,两个都是熟手,流程摸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的念名字,然后核算公分,再称粮食,最后签字按手印,继续喊下一个。
    很快就轮到了林若云和陈爱学,两个成年人一共分到了三百斤谷子,二百斤玉米,十斤花生,二十五斤黄豆,二十捆玉米秆子,八十个稻草人。
    这时候村里的板车是没得空闲的,全靠人力往回挑,家里的三个小孩子便留在这看着分好的粮食。
    这是必要的。
    排队的时候,前后的人们拉家常,有个婶子就说去年自家有一袋三等粮被人换成了五等粮,差点呕死她。一袋五等粮打出来的白米比三等粮的少七八斤呢。
    所以一定要看好自家分到的粮食,绝不能叫人偷偷给换了。
    这粮食搬了一上午,中午歇了一会儿,就去搬柴火。
    这刚拉回家的稻草杆子,第一个用途是用来换床垫。农村可没什么棉花,用的都是自己编的棕垫,棕垫板硬不软和,就在上面铺一层稻草杆子,干燥吸水汽,还有弹性。
    换上新稻草后,连床位都高了一些。
    陈爱学在上面翻来翻去,兴奋道:“还真别说,这稻草铺的床倒是比棉花的舒坦。”
    林若云也附和:“是呢,焦烘烘的,感觉有股太阳的味道。”
    “你一说太阳,我就想起用稻草铺床的另一个好处了。”陈爱学一脸得意,“以前大哥,我是说咱们之前那个家的大哥,他家儿子爱尿床,一到冬天,整个小院都挂满了褥子。冬天又没啥太阳,一时半会儿都晒不干,院子里臭烘烘的。
    你说,他们要是用这稻草铺床,尿了就尿了呗,风一吹就干了,晒在晒不干就拿去厨房烧,多方便啊还不臭呢。”
    “哈哈哈哈”林若云一想起他说的那个画面就觉得好笑,“他八成会觉得你又在羞辱他了。”
    陈爱学却毫不在乎,“随便他想去,反正难受的又不是我。”
    林若云翻过身,亲了他一口。她就是喜欢他这副厚脸皮的性子。
    厚脸皮好呀,不会让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会叫身边的人跟着一起受委屈。
    **
    分到了粮食就可以准备养小鸡。
    这时节是最好的,天气不冷不热,也不容易起病。一只鸡仔五毛钱,为了怕中途死掉,林若云买了四只鸡仔,全是母鸡,指望着它们快快长大天天下蛋。
    陈爱学跟着爹和哥哥们去镇上的加工厂打米、碎玉米,一百斤的加工费是一毛钱,不要糠皮就不用交加工费。不过这米糠也是稀罕的,拿回来拌着菜叶子喂鸡喂猪都是极好的,如果阔绰点可以用这糠皮当柴火。所以不管啥用途,糠皮是必须要的,那一毛钱也是省不了的。
    到了十月初,天气就逐渐转凉,一场秋雨后,四只小鸡仔就只剩下三只,但已经褪去鹅黄的绒毛,长出了黑褐色的羽毛,勉强算是站住脚跟。
    趁着天晴,林若云又进了后山林子采菌子。
    分家后,自己掌勺才知道柴米油盐的可贵啊,为了多存一点粮食,地里的豇豆、茄子都被她做成了干货。
    除此之外,她还学会去薅红薯藤的嫩芽,只掐最顶上的那个嫩叶,拿回来用开水一焯,加少许油盐,嫩滑又爽口,好吃得很。
    就连陈爱学都被她赶到后山和竹林里,捡枯枝落叶回来烧火,不然光指望队上分的那点柴哪够。
    总的来说,分家后的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十月中,天又热起来了,一连着好几个大太阳,队长说可以挖红薯了。
    收红薯也是个大项目,一批人割藤,一批人挖薯,一批人去泥装筐,一批人挑回去晾晒,倒不是为了晒干,只是除掉一部分水分,一则是这样方便储存避免腐烂,二则是这样的薯更甜。
    红薯藤已经长得非常粗壮,割下来喂猪也吃不完,就剁成小段晒干,等到冬天泡开再喂猪。
    陈爱学被分去挖红薯,大约是没干过这活的原因,第一锄下去,就把一个碗口大的红薯挖成了两大瓣,叫队长看得一脸心痛。
    队长说:“你再挖一锄试试?”
    陈爱学又一锄头下去,还是挖破了。
    队长果断把他调去搞运输,不留他祸害宝贵的粮食。
    当然,尽管队长是一边考察一边分工,尽量想把所有人都分到合适的岗位上,但一天下来还是有不少挖破了的红薯,不过没出现那种大的被挖破,都是小的、长条的。
    这种超级小的、破了的,就会被筛出来,各家分一点回去吃,完好的就进粮仓。
    挖了三四天,又下起了小雨,雨天挖出来的红薯不好保存易腐烂,加上也没其它活,就不用出工了。
    刘氏终于有了时间织毛衣,吴氏和李氏则是缝补衣裳、纳鞋子,陈老爹和两个儿子出去跟人摆龙门阵。
    陈爱学和林若云则是在家看书,一个教一个学,都乐在其中。
    ***
    陈抗美就是这时候回娘家的。
    见到女儿,吴氏立马收了手上的活计,“抗美啊,你咋回来了呢?这么大的雨呢。快进屋换件干衣服。”
    林若云和陈爱学也出了屋子,冲了杯白糖开水递给她,“大姐喝水。”
    陈抗美道了谢才接过水,环顾一圈,问道:“大哥和二哥呢?不在家吗?”
    “他们出去转悠了。咋,你找他们有事?我去叫他们回来。”
    陈抗美按住欲起身出门的吴氏,“是有事儿,不过也不着急,咱们先做饭吧,等吃过午饭我再说。”
    有客人在,这顿饭自然是合伙吃的。
    不过做饭的空隙儿,吴氏也跟女儿说了分家的事。陈抗美想法看陈老爹一样,早晚要分不如早点分,少些纷争。
    午饭吃过后,陈抗美便说起了回家的缘由。
    “大哥、二哥、三弟,我们厂子里要招工了。这一回,你们都有机会。”
    陈爱国激动得从板凳上跳起来,“啥?妹啊,你说的是真的假的,我们农村的真能去参加?”
    不怪他惊诧,实在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几乎没有。
    为啥有知青下乡?还不是因为城里工作岗位太少了,城里人都是子女接替父母的岗位,没有工作单位接收的青年就得下乡。不下乡也没法啊,城里的粮食、煤球都是定量分的,没单位连厕所纸都领不到。啥也没有,如何在城里过日子?
    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农村人想要成为城里的工人,难度无异于登天。
    陈抗美点点头,“是真的。我们厂是煤炭厂,如今国家搞工业建设少不了煤,效益好得很,这人手就不够,要扩招。我去问过厂办,不拘束户口,只要能考上就能进厂。”
    陈爱军心动不已,“那可好。啥时候招啊?都有啥要求?”
    “二哥,你先听我说完。”陈抗美喝了一口水,“挖煤是个卖力气的苦活,是在地下七八百米处挖,下面黑乎乎的,下去就得带上电筒。还有就是吧,一定要安全操作,不然发生瓦斯爆炸,会没命的。”


上一章
返回

太子夫妇的七零奋斗录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