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唐朝最佳闲王

第二五五章:非常之时,当行非常手段

    救星!绝对的大救星啊!
    闵贤甚至想直接抱着刘措狠狠的亲几口,刘老爷子他听说过,但没有见过,他家的几个小兔崽子也更陌生了。
    但这并没有引起闵贤的怀疑,也没人敢在这种事情骗他。
    “不知贵府有多少余粮?本县好提早做些准备!”闵贤强行压制着心的兴奋问着。
    “少说也有三四千石吧,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小弟善正在统计,县尊带人过去之后,便可得知。”关于家还有多少存粮,刘措还真不太清楚。
    进进出出,他只是在几个月前看过一次账簿,谁又知道现在还剩多少呢?
    “好!刘家不愧为泾阳仁义世家,如此国难当头,刘家是第一个站出来施以援手的,本县定要写一封奏疏,奏雍州府,为刘家请功表颂!”听到有三四千石左右,闵贤心终于是松了口气,脸的笑意再也难以掩饰。
    三四千石的粮食并不多,但也不少,按照目前的速度,这三四千石粮食少说也能够让泾阳用两三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两三个月内,自己还可以想些其他的办法去解决。
    如果再省着点用,仅仅依靠这三四千石粮食,坚持四个月也不成问题。
    官府的救济并非一日三餐那种救济,谁都知道现在缺粮,不仅百姓缺,官府也同样缺。
    所以官府这几个月来一直是以每日正午施粥一次,每人一碗。
    县城内由县衙统一负责,各村落远些的则提前一日发放等量粮食,近一些的则当日早晨发放,从来不会多一粒,有多少人给多少粮。
    一碗粥,扛过一日。
    这种日子很难熬,但百姓家也并非没有一点存粮。
    许多人将这一碗粥带回家以后,再添些水稀释一下,改作两餐来果腹,而自家的粮食则等到是在扛不住了,在拿出来吃一些。
    依靠着这种方式,泾阳县的百姓们已经度过了几个月的艰难时光。
    “来福,快快将刘公子引入府内稍作歇息,好生伺候着!”闵贤连忙朝着管家吩咐着,又转头看向师爷道:“景致,快去联络驻军,从他们那里借用一些马车出来,最好再借一些人,咱们争取早些去刘家把粮食拉回来。”
    “县尊莫慌,粮食在库里放着呢,早一会儿晚一会儿无所谓,既然决定了拿出来,刘家是不会反悔的。”正欲进入衙门歇息的刘措,回过头来朝着闵贤安慰道。
    虽然人不怎么聪明,也有些古板,但也不是老二那种堪称祸害的家伙。
    临出门之前,刘善特意提醒了自己一些事情,刘措想不到的,但在经过提醒过后,这个时候却能做到。
    “贤侄有所不知,管仓内存粮几乎已经见底,这一日粮食不入官仓,不仅吾心不安,百姓们也会有所不安,这早一日将粮食运入官仓,多少另算,最起码能够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刘家是第一个送粮的,帮闵贤解决燃眉之急的,饶是以往铁面无私,不近人情的闵贤,此刻也表露出了一副亲近的态度。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不管刘家这次是抱着什么目的,这个天大的人情自己必须要接着,这是最基本的为人之道。
    ……
    数千石粮食可不是个小数目,二百驻军,加四十多台马车,以及闵贤从城调集的五十多台马车与五百民夫,勉强凑齐了一百台马车,饶是如此,一趟也运不完这些粮食。
    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的离开了泾阳县,直奔县城以西三十里处的刘家。
    等赶到刘家的时候,基本也到了下午。
    刘家门前此刻是熙熙攘攘,一片热闹澎湃的景象。
    “这是……”闵贤觉得自己好像当了,尼玛说好的捐粮,怎么变成了放粮呢?心稍有不快,但表面却只能疑惑不解的看向刘措。
    “家父说家粮食全都捐出去了,将来若是粮食依旧不足,其他村的百姓还能到主家去借粮,可我们刘家没了粮,到时候这些百姓又该怎么办?所以这次打算趁着把粮捐出去之前,给村每人发一斗粮备着,也算是尽了些主家之责。”刘措早知道闵贤会问这件事情,便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措辞。
    事实,选择在这个时候放粮,也是刘善提前准备好的,是要让官府看到这件事情。
    捐粮,刘家已经不动痕迹的得罪了一大批地主阶级,若是不能在官府那里落个好,那刘家或许只能考虑迁徙镇北了。
    “原来如此,刘公还真是一副普世心怀呐,吾自愧不如!”闵贤有些羞愧的自责道。
    没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便在心数落人家的不是,现在反而被打脸,虽说没人知道,但自己心里却过不去这道坎。
    大老远的便瞅见一大票人朝着村子走来,刘善将分粮的任务交给其他人,而他自己则拿出准备好的资料,静静的等候着队伍的到来。
    大部队并没有进村,刘措带着闵贤,以及一个军官还有几个兵进了村子。
    刘善连忙前迎接,将手的资料递,脸没有丝毫傲慢的表情道:“小民刘善见过闵县尊,家父因年纪大了略感疲惫,此时正在家歇息,小民以命人前去唤醒家父,小民先替家父为闵县尊赔个不是,这是刘家可捐出的粮食簿,请闵县尊过目!”
    “无妨!无妨!刘公年纪大了,让他好生歇息吧,吾观这里一时半会儿的也走不了,待刘公醒来之后,吾便亲去拜会!”闵贤连忙制止刘善去唤醒刘父,人家没有傲气,闵贤这个县令身也没有官僚气息,也官僚不起来。
    ……
    “捐了近四千石?”
    万绿丛一抹红,在全国各地纷纷告急的时候,泾阳县却是传来了喜讯。
    所有的地主都等着官仓告急,然后好接力官仓救济万民,好从狠狠的赚一笔。
    像刘家这种一口气捐掉近四千石粮食的,倒是万古一来头一遭。
    亲自查阅了名册,清点了仓库,闵贤回到泾阳县之后,立即写了这封奏疏送到了雍州府。
    若是平时,李道宗一定会认为刘家肯定是犯了事,想捐粮自保。
    但是现在这个时刻,李道宗也不敢耽搁,直接拿着闵贤的奏疏来到了宫。
    “是,准确的说应该是三千八百石,刘家本是想留下二百石自用的,泾阳县领闵贤觉得不太好意思,三千八百石后的零头没有要,也一并留给了刘家。据闵贤奏疏所讲,在捐粮之前,刘家曾给村内百姓施粮每人一斗作为备用。”李道宗继续说着,手拿着的奏疏,仅他一人看过,目前也只有他才最了解情况。
    “拿来朕看看!”三千八百石,是这段时间李元吉听过最小的数字,可这却是收入,而非要粮。
    对于全国而言,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塞牙缝的,但对于泾阳县来说,却是救命的粮食。
    奏疏写的较清楚,闵贤自然不会只汇报有人捐粮这件事情。
    在汇报的同时,也将刘家的情况大致的讲了一遍。
    刘老爷子年过六旬,平日在村风评不错,长子刘措,天性平庸,但也无大错,属于规矩的类型,次子刘举,性格浮夸,喜仗势欺人,十里八乡有名的二世祖,刘老爷子颇为头疼。
    幼子刘善,天性聪慧,自由善于读书,曾参加了一次的科举考试,但并没有通过第一轮的测验,后此子在家自学镇北书院的课本,闵贤对其更是赞不绝口。
    如果不是级别不够,闵贤这份奏疏倒更像是对朝廷推举人才的一封举荐信。
    “这个刘家不简单!”看完了这封奏疏,直觉告诉李元吉,刘家所谋颇大,但是,自己喜欢这种聪明人。
    如果掌控的好,这种人用起来很顺手,当然,若是用不好,也会伤了自己。
    房玄龄也接过那封奏疏看了一遍,意见与李元吉几乎相同。
    这手操作实在是太让人熟悉了,不过也能看出操作此事的人也不是什么简单的家伙,若是加以引导,未来必定会是个不错的官员。
    奏疏很快便传给了其他几人,在场的都是将来要入阁的人,这些日子也是没事往这里跑,想多蹭点热度。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手段!”一直矜矜业业整理着兵部的杜如晦忽然开口道。
    什么恩怨都成了过去,剩下的问题,是大家要一起去面对的。
    继续说道:“臣觉得陛下应当封刘氏为泾阳县子,以示奖励!”
    “县子?区区三千八百石粮,能封子?此事若传出去,令天下人如何看待?”魏徵充分展示了自己反派的角色,永远都是第一个跳出来唱反调的。
    但也不是什么事都唱反调,三千八百石粮,算朝廷想奖赏他们,给个九品,或者八品的官职可以了,直接给个正五品的县子,又不是战功,凭什么?这不符合规矩。
    李元吉淡淡的回应着:“此一时彼一时,若能以一个县子的爵位带动各地地主纷纷主动捐粮,如今大旱何足挂齿?玄龄,拟旨……”


上一章
返回

唐朝最佳闲王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