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唐朝最佳闲王

第四九一章:试探

    老九的话自然是让屋内的众人大为震惊,谁也没想到最终的结果竟然会是这样?
    不仅不用他们赔钱了,而且皇帝还把这钱给拿出来了。
    这事怎么听怎么觉得玄乎,可想来想去的,却又找不到什么破绽,再说了,他们家一穷二白的,皇帝又看他们什么了?
    这个疑问一直缠绕在这几乎人家的头,可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的结果。
    武侯所的限足令取消了,也没有让邻里监督他们的行踪,一切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除了家里少了个人。
    “陛下,奴婢实在想不明白,您为何要替那些人交钱?算是体恤百姓,下令免除赔偿便可,科学院那边也不会说什么,可您这么一做,今年宫里的日子可要紧着点过了。”宋忠满脸的郁闷。
    事情是宋忠亲自去操办的,钱也是他交的,是真正的交钱,而不是那种没有交钱而对外公布交钱的行为。
    钱,自然是从皇室里出。
    皇室每年都有固定的开销额度,一年四千贯的费用,不铺张浪费的话,是足够用的。
    当然,皇室并不止这么点钱,内府还有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可那笔钱却不允许被挪用。
    也是说,皇室拿出来的这二百一十二贯钱,是从自己的开销挤出来的。
    皇室开销有固定的数额,历经几年的时间,也差不多摸出了规律,即便是有偏差,这个差距也不会太大,而且钱用到哪里,年初的时候有过规划。
    现在一来,那些规划自然要砍掉一些了。
    “有些事情,你不明白!”李元吉淡淡的回应了句,并没有继续这个问题说下去。
    关于这件案子的余热依旧在发酵着,先是最初的判决,紧接着半个月后又传来了皇帝对此事的处置。
    这么大的事情,又怎么会瞒过所有人?
    况且李元吉也从未打算要去瞒过别人,没有想法,也没这个必要。
    百姓叫好的自然有不少人,唉声叹气的也同样有不少,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叹那七户人家的幸运。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了,这是第一次,同样也是最后一次,下一次,无论什么情况,无论赔钱多少,皇帝都不会在出面去解决,有人觉得不公,但却没人愿意去拿自家人的性命去做这个实验。
    但不管怎么说,李元吉在民间的声望再一次暴涨了不少。
    皇帝需要刷声望吗?
    当然需要,只不过皇帝刷声望的办法跟普通官员不同,有些时候,皇帝只需要做出一个小小的举动,可以带来无尽的声望。
    而皇帝会犯错吗?
    会!也不会!
    因为皇帝犯的错,外界并不会知道,也没人敢让他们知道,这是会。
    因为皇帝犯的错,总会有大臣帮他顶掉,去承担这个责任,所以这是不会。
    “陛下的政治手段越来越强硬了,招数也越来越多了!”一间客厅内,几盏热茶,几个人,面色凝重的坐在椅子。
    “是啊,接下来我等该怎么办?”又一人附和道。
    “是走还是留?若是以前老夫还不会有这方面的担忧,可是现在,老夫是真的怕了!”
    几人暗暗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同僚的看法。
    关于眼前的这件案子在外界的传言,百姓因为见过的世面有限,很多内在的东西都看不出来,甚至是一般的官员也都看不出来。
    可他们这些经常待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们,又如何会看不出来?
    仔细的静下心去回想一下,不难发现其的问题所在。
    早在最初的时候,李元吉的政治手段是很稚嫩的,所有的手段也相对的温和一些,虽然有些时候也会强硬一些,可那种强硬,往往是不讲道理的那种强硬,像是两个人打架,直接是当面一拳的砸过来,根本不屑于去掩饰。
    但是现在,李元吉变了,变的更有心机了,手段虽然同样温和,可那只是表面,而且,在收买人心方面,更是让他们措手不及。
    外界的流言,显然是有人操纵的,不然的话,绝不会清一色的一个态度。
    这是基于多年来的经验之谈,一个流言,无论好的还是坏的,经过一百个人的嘴巴之后,他本身的意义必然会发生改变。
    可是现在却没有丝毫的改变,似是刚有改变的趋势,便被人给强硬的拽了回来。
    “这虽然只是小事一桩,但我等可千万不能大意呐,伴君如伴虎!”房玄龄越来越感觉到心神疲惫,若是在之前,他必然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现在,他已经不得不说了。
    李元吉给他带来的冲击力实在是太大了,虽然明面看皇帝已经主动的放弃了一些权力,更注重个人的合理搭配,可这种事情却不能只看表面。
    虽说到现在李元吉也还没做出那种卸磨杀驴的事情,也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意思。
    可对于李元吉这种一年又一年的快速改变,还是让他们心生余悸。
    “诸位,现在咱们来说这个,是不是太早了些?这不是还有半年的时间吗?”刑部尚书张行成微皱着眉头,这个时候讨论这个,他总觉得有些不妥。
    “早吗?不早了!”房玄龄回应道:“若是陛下有此意,此时我等应当退居二线,为后面的人保驾护航,以免任之初出了差错。”
    其余人纷纷点了点头,房玄龄说的对。
    这种事情必须要提前做准备,不然的话,到时候是肯定会出问题的。
    李元吉不会允许这种问题的出现,而一旦出了问题,也绝不会放过他们。
    原本这个内容早在正旦过后该讨论的,但当时却没人想讨论这个,而这次的案件,其实是个导火索,促使他们不得不坐下来谈论这个问题的根源。
    事情很简单,是李元吉在登基之后的第二年,也是神元元年颁布的法令。
    这个法令主要用于对官员的一些任职规定,其最重要的一项,便是五年一期,即每隔五年,会进行一次换届。
    而对于这个换届,并没有明显的规定,可能不动位置,依旧待在这个位置,再待五年的时间,或者待到皇帝派人去接替为止。
    也有可能同级别调任,同样也有可能提拔,或者直接退下来。
    这个规定,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但威慑力也挺大的,官员反对的声音还是较强烈的,但也只敢私下里讨论一下,压根没人敢拿到台面去讨论,更没人敢奏去指责这种方式。
    因为在法令颁布之初,李元吉说明了这道法令存在的原因。
    为了避免官员失去动力,说的在直接一点,是防止官员在一个位置待的时间久了,从而在这个部门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定期的调换官员,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因为频繁的调动,会让那些刚刚在地方建立起自己势力的官员直接从零开始,而新来的官员必然不会信任这个势力。
    而且在这方面,大多数官员都不敢做的太过份。
    因为随着科举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书生通过科举得以进入仕途,如果这些官员过于热衷组建自己的势力,那在政绩方面必然会不如他人,一次两次的不要紧,三次四次的肯定会被砍下来。
    而那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寒门子弟,其实等的是这么个机会。
    加古人的一些思想观念等问题,所以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矜矜业业的去完成任务,要么去组建自己的势力,去挑战皇帝的威信,看自己会不会那么倒霉的被收拾,看看哪个幸运儿能取代自己的位置?
    而大唐的基层衙门,现在也正处于一个怪的现象。
    如果是在以前,要想混的好,必须要站好队。
    但是现在,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站队有风险,站前需谨慎。
    因为官员的调动,不会调走一个普通的基层官员,而所谓的调动,指的是有一定身份的官员,并不是所有官员都要调动。
    加大量的监事接连不断的明察暗访,在处理了几个类似案例之后,其他的衙门反倒成了惊弓之鸟。
    “这事还是老夫去试一试陛下的态度吧!”张公瑾笑着摇了摇头,身形壁纸之前消瘦了不少。
    张公瑾并不是内阁成员,而是襄州都督,这种封疆大吏级别的人物,自然属于要换届的对象之一。
    当然,对于张公瑾这种都督来说,其实他们的选择也并不多,平调到其他州去担任都督,或者调到朝廷,可以他们都督的身份调回来,这个级别怎么说也要入阁的,问题是内阁没有那么多位置,他们想回来,那得有人要离开。
    “弘慎,此事由你去不妥,陛下之前曾言,有意调一两个都督回朝入阁的,而弘慎在襄州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这次希望很大,万万不可自毁前程。”房玄龄面色一紧,连忙劝阻道。
    张公瑾微微笑了笑,表示自己接受了对方的好意:“房相放心,陛下若是有意,自不会放老夫归去,反之,老夫倒是可以好好歇一歇,在家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了……”


上一章
返回

唐朝最佳闲王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