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卫家女

卫家女 第10节

    他是骑马来了东都的,那匹马如今就在国公府的马槽里吃陈家送来的马草。
    阿蔷姐姐说着要出门,却舍不得骑马,牵了头骡子。
    陈重远不敢跟卫清歌抢另一头骡子,就只能屈从在了仅剩的这头驴身上。
    可怜他长得也算高大,骑在驴身上看着却有些委屈,委屈到就差“喵”一声了。
    卫清歌还替那驴委屈呢,走一走就要回头看两眼。
    “咱俩换换,你骑骡子吧。”
    “不用不用,清歌姑娘放心,我骑驴子便好。”
    一个自以为是谦让,一个心疼驴子,看得卫蔷觉得好笑。
    两骡一驴踢踢踏踏行在旌善坊的青石路上,卫蔷看看两侧的锦绣朱门,打了个哈欠。
    “你说你这偌大一个洛阳城,留得住衣冠袍带,留得住金玉珍宝,留得住玉玺,留得住虎符,怎么就偏偏留不住人呢?”
    听见卫蔷说话,卫清歌顾不上心疼驴了:“家主,您是在跟我说话?”
    “不是,我是在跟这洛阳城闲聊呢。”
    “城也能说话?”
    “如何不能?咱们的麟州城就天天和窟野河吵架。”
    “我怎么听不见?”
    “因为怕你这傻姑娘学坏,它们就不让你听见。”
    卫清歌信了。
    她的嘴又撅了起来。
    刚走出不到两里路,一个仆从骑着匹马从国公府追了过来。
    “国公大人,光禄寺卿于大人请您今晚赴宴。”
    卫蔷接过请柬,突然笑了:“于大人?可是出身河南府于氏?”
    仆从连忙应道:“是,于大人正是出身河南府。”
    “你跟送信之人说,我有意结交京中世家子弟,若是到场的人不多,我可是会当场掀桌子的。”
    “是,国公大人。”
    那仆从走了,卫蔷对卫清歌笑着说:“我也回去,让狸奴领着你在南市逛逛,想买点儿什么只管花钱,那杏酪粥你也给行歌和宋岳他们都买一碗带回去,不用省着,再多买两碗也行。”
    听见卫蔷如此大方,卫清歌抱紧了自己手里的剑,小心翼翼地说:“家主大人,您是要把行歌卖掉吗?”
    回答她的是拍在她骡子屁股上的一巴掌。
    “我是要去讨债!”
    第12章 罗裙   “虽然军功彪炳,也少了几分教养……
    河南府于氏,自前唐便是关中豪族,唐灭之后,关中被几路兵马犁了个细碎,好在于氏见机将全族迁入了洛阳,又在高祖举兵横扫中原之时主动依附,避过了战火纷乱。
    康俗坊于府如今住的光禄寺卿于崇也是河南于氏嫡枝,执一族牛耳。
    天色未暗,于府上下已经张灯结彩,热闹不堪。
    于崇身形高大,四方正脸,看面相绝难想到是从三品文官,坐在堂前,望向院中来往使女,他一抹长须,差点又笑出声来。
    “诸公今日是没看到那姜家老狗的脸色,哈哈哈哈,那定远公果如陈相所言乃天下第一凶兵,一刀下去,便砍掉了一条狗腿,痛快!实在是痛快!”
    于家在两京十三世家中称不上是豪富,却因未经战火,留了不少前唐时的好东西,每到宴时,案几坐垫无不精美,牙箸碗盘也是华贵非常,加上于府的牡丹养得极好,于崇又是极爱排场之人,所以于府每次宴请,也是洛阳世家权贵欢聚之时。
    要请定远公,是于崇临时起意,因为他实在是高兴,巴不得全洛阳都来和他一通欢饮达旦,喝了一杯酒,他有些遗憾地说道:
    “可惜陈相不肯来,不然今日,就是我们两京世家给那姜老狗送葬的好日子!”
    坐在左下首的是礼部侍郎郑裘,他出身河阴郑氏,年过半百,可谓是年高权重且身宽,虽不像于崇那般喜形于色,郑裘也是饶有兴致地取了一朵艳红的牡丹簪在了头上。
    “兵部之事不过一皮毛,不过皇后从此不可擅专,实乃大幸事也。”
    于崇又哈哈大笑,看向郑裘的斜后方,他大声道:“林贤弟,之前我也觉得定远公这把刀着实昂贵,没想到竟然如此快利,你也莫要再作扭捏情态。”
    那姓林之人自然是来自被卫蔷扒过地皮的鄜州林家,前几日他收到家中兄长来信,还来和于崇诉苦了一番,那时他们言辞中不乏埋怨陈伯横引狼匪入世家之意,谁能想到才过了短短三日,那“狼匪”就成了世家眼里天大的功臣?那于崇当初还妄言陈伯横昏聩,现在一口一个定远公叫得倒是亲近。
    郑裘摇摇头,头上红花也跟着轻甩:“她沿路从世家收取钱粮,终非体面之事,说起来,定远公年少失怙,虽然军功彪炳,也少了几分教养,偏偏得圣人青眼,让她去协管禁军,天天穿着大袍出入,毫无女子模样。”
    听了他的话,席间几人的神色像是被风吹了一通,乱成了一团。
    他们与太原、定州等地多有往来,比这些安居东都的世家之人更知道卫臻这“天下第一凶兵”究竟的如何的成色,郑裘这话在他们听来,与“那虎长得不错,让我去摸摸胡子”别无二致,“活腻了”三个字仿佛与那牡丹一起被他顶在了头上。
    坐在郑裘对面那人转身向后,看向自己的儿子,低声说:“你若觉得那红花猪说得有理,立时便回家去。”
    他儿子掐了一下大腿,才忍住了笑:“阿爹,您放心。”
    男人点点头,又转了回去。
    明明还没到掌灯之时,于家为了以示豪奢,已经将堂中的灯都点了起来。
    天空中赤云万里,如火烧一般。
    镇国定远公恰是此时来的,堂中灯火辉煌,天下赤红如烧。
    卫蔷来赴宴,没有穿她那身快被东都上下记在心里的黑色锦袍,而是穿了红色长裙,外面是绣大团花的绫罗大袖衫,另有一条黑色绣金的披帛,见了她的装扮,堂中不少人轻轻动了动身子。
    他们突然不舒服,十分的不舒服。
    红裙之下是木屐,紫衫之上是极简单的单螺髻,而手中,握着她那柄长刀。
    卫蔷只有一个人,一步一步走进正厅,看着她的所有人只觉得越来越不舒服。
    这种仿佛在五内都被人放了蚂蚁的不适感,在卫蔷带着她的长刀坐在于崇身旁主位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偏偏卫蔷毫无所觉,“来的有些晚,实在不好意思,我家中的婢女梳头太慢了。”
    堂中一时竟静默了下来,连杯盏之声都没有。
    有婢女上前为卫蔷斟酒,她手指一扶酒杯,轻声道了谢,那婢女退后的时候差点摔倒,又被她托了一下手臂。
    经历了这一点小插曲,堂上众人仿佛回了魂,这时,卫蔷下首一人突然站了起来:
    “在下裴道真,忝为吏部侍郎,自国公回朝便有意拜访,今与国公同席而坐,实乃莫大幸事。”
    说完,他便和他身后的年轻人一起对着定远公躬身行礼。
    不能说其余一干人等因为卫蔷穿了女子衣裙就有省去行礼之心,只能说,他们在裴道真的真情实意之下纷纷受到感召,起身行礼。
    起身,行礼,下坐,闹哄哄中有两个人特别显眼。
    一个是于崇,一个是郑裘。
    卫蔷还是坐着的,只挥手说:“各位不必多礼,今日是借了于大卿之便与各位打声招呼,大家同朝为官,当以一心事君为要,什么一品国公,什么协管禁军,什么领五地节度,什么郡主,都不过是得陛下信重,当不得什么。”
    她言语随意,不过轻数了自己的部分品级职衔,人们又开始不舒服了。
    郑裘格外不舒服,虽然他说定远公没有女子模样,那不过是借机贬低她而已,却没有想过有人穿着罗裙坐在主座受众人之礼。
    一时间,他臀下的丝罗垫子似乎生出了刺。
    没有人在乎凶兽是什么性别,凶兽就是凶兽,直到凶兽穿上罗裙。
    察觉席上微冷,于崇看了一眼面带笑意的定远公,招手让舞姬献舞,整场盛宴也正式开席。
    “国公,这是糖酪樱桃,用的是雪糖酥酪来配樱桃,北疆苦寒,你怕是也少吃这些精细东西。”
    堂外院子里架起了笼架,一只只整羊在火上慢慢炙烤。
    卫蔷抬眼看去,举杯喝下了酒,又自斟了一杯,这才避过白色的雪糖,将樱桃抠出来放进了嘴里吃掉,随后,她缓缓说道:
    “我当年去时,蓟州等地已经是被蛮人杀烧了个干净,别说樱桃,草都不生几棵,带着一队人马,从白天跑到晚上,也不见几个活人,尤其是不见活的汉人。”
    堂中锣鼓琵琶喧嚣作响,卫蔷的声音并不大,可她周围之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于崇想笑,没有笑得出来。
    牙箸戳进了昂贵而精细的糖酪樱桃,听着自己请来的贵客诉苦。
    “诸君绝想不到北疆寒苦到何等地步,为了取暖,每到冬日便要砍柴,可树木一倒,寒风便呼啸而至,粟米搀木糠同蒸,一根羊骨,为取肉味,可炖一冬,我来之时何等潦倒,在座韩家、林家、骆家之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与有点文人习气而不善防备的陈仲桥不同,定远公刚开口,于崇便防着她要钱要粮。
    嘴里只管说:“只知道国公平定北疆辛苦,没想到竟如此辛苦,实在令老夫佩服。”
    “于大卿过奖,定远军驻守北疆,乃是靠圣人恩泽,也是靠万民养护,更是靠各位大人相助。”
    说着话,卫蔷站了起来,一手拿着刀,一手端着酒杯。
    “在座诸位,谁是绥州韩家之人呐?”
    舞乐一停,所有人都抬起了头。
    看着有一个人站起来对自己行礼,卫蔷笑得极真挚:“绥州韩家,以万两白银救北疆百姓于疾苦,本国公敬一杯,自今日起,东起渤海,西至祁连,韩家之高义,如长城之坚,永在北疆。”
    绥州韩家在绥州私拥铁矿,在朝中却显得有些寂寂无名,这次来的人不过是个门下省给事中,何曾在于家宴席上有如此脸面?此时一张白脸已经涨成了红脸。
    见卫蔷将酒一饮而尽,他也连忙把酒喝了下去。
    “国公大人、谬赞,北疆乃国之坚壁,我等、我等必、国公大人但有所需,只管开口。”
    国公大人对着他行了一礼,又请他坐下。
    杯中酒满,卫蔷又大声道:“鄜州林家!”
    坐在郑裘斜后那个林家人连忙站了起来。
    这次卫蔷直接抬步走了过去:“鄜州也是曾被蛮人侵扰之地,北疆之苦,林家尽知,此知己也!何谓知己?便是林家自己仓禀未足,也要给北疆二百匹骏马,大笔银两,无尽粮草,可谓倾囊相助,待北疆百姓如自家兄弟子侄,本国公铭感五内,请代林家上下受我一礼!”
    林家人没想到自家给的少,在定远公的言辞中竟然比韩家还要亲近,情谊深厚难解,不由有些慌乱道:“这、这使不得,国公大人,下官惭愧,惭愧啊!”
    “来,为你我知己,同饮杯中酒!”
    在定远公问到自己之前,同州骆家之人早就激动地不能自已,同州骆家以军功起家,又衰败于军备废弛战而不利,说起两京十三世家,第一第二是谁,总有争辩,第十三是谁那是绝不会有哪家与骆家相争的,他也习惯了在于府这样的地方敬陪末座。
    直到今日,直到今日,他们骆家用钱粮和自家的少年郎,换来了天大的体面。
    “通家之好,手足至亲……”这些话从定远公的嘴里出来,听得他通体舒泰。


上一章
返回

卫家女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