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国重器

第三百八十章 诺贝尔奖?没兴趣!

    不管中华制造是否符合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管他们是不是钱多了烧手,才会制定出这样孤注一掷的研究计划,但是当专家们看到那多达上万次的实验记录,还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工作非常扎实。
    单凭这份厚实的记录,就无法否认研究人员的辛勤付出!
    虽然可能是瞎猫碰到死耗子,但是人家有钱,任性,而且也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谁也不能抹杀。
    “靠着体细胞克隆技术,你们就是拿诺贝尔奖都没问题了!”认真检查过所有数据,中科院带队的陈教授摘下眼镜,无限感慨道。
    迎着众人羡慕、嫉妒的眼神,白云天耸了耸肩:“听说诺贝尔奖只颁给个人。”
    在旁作陪的游锦插话道:“这次的研究计划,基本上都是在白总的亲自指导下制定的。研究过程中,当我们遇到困难,也是白总给予了正确地指引,我觉得归功于白总一个人,也是当之无愧!”
    白云天淡淡地笑了笑:“你就别给我脸上添光了!研究计划的制定、上万次实验、中途攻关,全靠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出谋划策才得以实现,靠我一个人可做不到!”
    调研组的其他专家、人员,都微笑着点点头。
    白云天的谦逊,非常符合国人不讲求个人英雄主义,重视集体主义的道德规范。他坦诚功劳归于大家,更是博得了大多数人的好感。
    众人下意识认为,游锦的说法只是对领导的奉承。
    在这个成绩中,白云天的功劳肯定很大,也做了不少工作,但肯定不可能单靠一己之力,就完成了这个艰巨的项目。研究计划的拟定,研究员们必然也出了许多主意,提了不少意见,总不能都是错的吧?
    当实验遇到关卡,难道也是白云天一个人就解决了?
    这不符合科学常识嘛!
    就算所有的领导工作都是他做的好了,起码,这上万次实验都是普通研究员们完成的吧!
    而且白云天公开承认,成果属于大家,也说明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的确并没游锦吹嘘的那么大。
    要知道,只要研究员都承认他独立领导了这项成果,可是很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
    这可是全球科学界最高奖项,谁会拒绝!
    有着这样的认知,白云天一说,他们就信了,都认为是职工医院研究团队的成功。
    只有游锦还很是为白云天抱屈。
    身处在研究中不觉得,但事后回想,剥茧抽丝,就能发现,他们每一次碰到困难,都是在白云天有意无意的引导下,轻松突破,整个研究过程才会这么顺风顺水,短短两个来月就取得了如此成绩。
    越是仔细回想,就越能认识到白云天在研究中的作用之大。
    说是白总独自领导了整个研究工作,绝非夸张!
    他完全有资格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接受全世界科学家的欢呼和尊敬。
    但白云天用眼神,制止了他。
    他可不想得什么诺贝尔奖!
    他不需要荣耀。
    荣耀归于历史上那些真正的发明家、科学家,他只是借用另一个时空的成果,将它提前复原出来而已。
    更重要的,是他不想树大招风。
    他现在身上的光环已经够多了,足够让国家给予一定的照顾,没必要进一步拔高。
    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无非是将他现在天才青年科学家的身份,替换为国宝,并不能再带来更多好处,反而是负面影响将接踵而至。
    比如接受国家重点保护,比如往来邮件都接受检查,比如说不能再出国……等等。
    他可不想成为笼中之鸟。
    所以他才需要一个研究团队,以抹去自己的存在。同样,他在取得成果后,尽管不能拒绝游锦等人向《nature》投稿的举动,但也紧跟着就上报了主管部门,便是想用国家参与来让中华制造的影子更淡一点,从而将自己隐藏得更深一点。
    在他的主动迎合之下,卫生部、中科院等很快就派出了大批专家教授,与中华制造克隆团队一起,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新团队,开始了最后的研究。
    当《nature》的记者,赶到苏城时,见到的就是这样一幕联合研究场面。
    上次的撤稿事件,让《nature》对《cell》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甚至一度影响到了两者的合作关系。这次求证,他们就没有再向《cell》求助,而是直接派出了两名资深记者,会同一名英国生物学家,途经日本时又带上了一名日本生物学家,共同赶往苏城,实地考察。
    可是车子刚刚进入苏城地界,就碰上了苏城政府会同国家卫生部、中科院的迎接队伍,葛书记、谢部长代表苏城与卫生部,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
    此后的引导、解说,全部是卫生部的官员在负责迎接,给记者和英日专家留下了深深的这是国家占主导地位研究项目的第一印象。
    在采访中,他们首先被引到了中科院、卫生部在苏城当地的几个研究所、医学院,看到上千名研究员参与,所有的生物实验室、病理实验室几乎都在开展克隆实验的宏大场面,更是深信之前的判断。
    经过外围的一番洗脑,他们最后才被允许进入中华制造职工医院。
    当他们看到实验室中那一件件先进的实验设备,再发现从事实验的全是中科院、农科院、华清、卫生部享誉多年的专家教授,而中华制造自己的研究员基本都是打下手时,最终肯定了他们的判断。
    毋庸置疑,这就是国家组织的一次大规模研究。
    能够组织这样一场大规模研究,其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中国是第一个发现耐热聚合酶,并成功将之实用化的国家,有了这个成果,短时间重复pcr成为现实。当然要再接再厉,最快速度攻克克隆研究的技术难关。
    而中华制造,则是因为拥有目前中国硬件最好的生物实验室,所以才以联合研究的方式,参加进来。
    随行的两名英日生物学家,也是参加过上次首都新闻发布会的教授,曾跟游锦有过短暂的接触,知道他的水平其实不高,甚至从临床转为科研也才是近几个月的事,对他的评价很低。
    在实验室中,他们随意与原中华制造克隆团队的研究员接触之后,进一步确认了他们的判断——这些人,连在实验室打下手的资格都很勉强!
    显而易见,若不是需要借用中华制造的实验室,这些人连在这里立足的本钱都没有。
    经过慎重的考察,确认了实验数据,经实验室允许,一篇包含了部分实验数据的专访报道,很快就通过刚刚连通的互联网,传送到了《nature》邮箱。


上一章
返回

大国重器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