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铁血山河志

第129章正邪对决

    酒宴之上,浙东名士姚启圣,放浪形骸,仪态放纵,眼神时不时留露出无奈。因此他对故国大明,仅仅就只剩下情怀。
    释家住持广智和玄门高人王征南,虽然表面上平静如水,看似一副世外高人的姿态,但二人眼神殷切,内心对故国大明,还是充满极度的渴望。
    二人一释一玄,都是修为高深之人,定力极高,过激的言辞,不会让他们失控。
    而场面的主持者黄宗羲,此时已经年过五旬,早年的莽撞冒失,已经消散了许多。但这人儒家正统观念,根深蒂固,想法极度的老套。如果言语过激,拆穿过度,黄宗羲有可能失控。
    精通《无暇神相》的曹继武,对于场面上各人的心态,早已了然于胸。他不慌不忙,神情淡定自若,静待黄宗羲出牌。
    果然酒过三巡之后,黄宗羲立即开门见山,邀请曹继武:“曹老弟文武双全,可否助我世忠营一臂之力?”
    其实曹继武的态度,早在胜棋亭之时,已经明确表态了。但黄宗羲不死心。世忠营刚刚有了点起色,黄宗羲信心满满。凭着正统忠义气节,他有把握拉拢曹继武。
    对于黄宗羲的邀请,如果正面回答,一定会陷入仁义道德的漩涡。而仁义道德这玩意,本来就很虚妄。无休止的争论,除了浪费口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仁义道德是黄宗羲的根本,骤然被拆穿,很容易引起他的失控。
    曹继武想了一下,来了侧面迂回,反问黄宗羲:“柳生三严这个人,梨洲先生是否认识?”
    黄宗羲闻言,极为吃惊,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这人?”
    金月生看穿了曹继武的心思,于是代为回答:“想必他是来找梨洲先生的。结果五台山禅照、少室山通圆和关中王郎,三位英雄突然截胡,合力把他给打跑了。梨洲先生是不是有点失落?”
    金日乐也一脸戏谑:“柳生三严这犊子,武功极高,我们哥仨合起来也打不过。他可是鲁监国给你梨洲先生的见面礼,可惜禅照和通圆这两个大和尚,多吃闲饭蛋操心,也太不识趣了,竟然愣把这事给搅黄了!”
    当前东南各路抗清力量,名义都归鲁监国朱以海管辖。然而兵部尚书张煌言和国姓爷郑成功不和,身为杠把子的鲁监国,竟然居中和稀泥。
    大明和倭人之间,那可是关乎气节尊严的民族仇恨。金日乐刚才一番话,矛头直指杠把子鲁监国,把抗清力量一盘散沙,暗中勾结倭人的嘴脸,损的一塌糊涂。
    曹继武反击,金月生凑热闹,金日乐谑损,三兄弟一人一句,这戏唱的天衣无缝。黄宗羲的仁义道德,还没来得及使出来,就窝在自己手里了。
    此时的黄宗羲,极为的尴尬,急忙给姚启圣使眼色。
    当年明国的东南沿海,热热闹闹好长一阵子,有谁没受过倭人的袭扰?所以姚启圣对倭人的印象不佳,他对勾结东洋人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屑。
    队友不搭理自己,黄宗羲只得自己来圆场:“周崔芝力请倭人,帮助对抗鞑虏,我也是犹豫不决!”
    杠把子鲁监国,黄宗羲自然不敢怀疑。而目前抗清的主要力量是郑成功,黄宗羲也不便说他的不是。所以他一句话,把责任摁在了周崔芝头上,也给自己留了余地。这推诿扯皮的文化传统,黄宗羲可谓是得心应手!二金暗笑不止。
    看来这个黄宗羲,对联倭平虏之策,还抱有幻想。然而这个联倭平虏之策,和当年的联虏平寇之策,简直就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人之上,这种想法,简直就是愚蠢透顶。
    当年的大清,打垮了李自成,立即掉过头来收拾大明。如果联倭平虏得以凑效,那么倭人打垮了清军,回过头来,一定会接过大清的接力棒,继续收拾一盘散沙的大明。
    这么荒唐而极度危险的国策,竟然再一次出现在大明的队伍中。而且作为万众楷模的黄宗羲,竟然没有意识到危险。好在张煌言及时请来了禅照、通圆和王郎,要不然柳生到了方广寺,黄宗羲很有可能就翻进了阴沟里。
    然而此时的黄宗羲,眼神还真有点失落和遗憾。王征南终于忍不住了,指着他的鼻子教训道:“联倭平虏,无异于饮鸩止渴。你难道忘了当年的联虏平寇?难道还要当年的故事,再次发生吗?我们亲眼所见,血淋淋的教训,你竟然抛之脑后,丢人不丢人?”
    当年的大清,收拾大顺政权之后,掉过头来,不到两年时间,就将残明的主要力量,一扫而光。如今剩下来的散兵游勇,看这态势,也坚持不了多久。
    被王征南教训,黄宗羲不敢抬头:是啊,当年要不是联虏平寇的昏招作祟,大明和李自成联合,共同对付大清,哪里还有今日这个局面?然而历史不存在假设的结果。后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教训再次出现。既然张煌言反对,我黄宗羲还有什么好说的?
    黄宗羲感慨良久,对联倭平虏,终于死了心。
    见他黄宗羲心情不好,广智及时来打圆场,众人觥筹交错,借酒冲散郁闷的氛围。
    酒过三巡之后,王征南忽然喃喃道:“柳生……难道是柳生宗严的后人?”
    此言一出,众人皆很吃惊。当年的柳生宗严,只带五十二个倭人,纵横江南上千里,杀伤数万,虽然大明官府一直讳莫如深。但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就发生在江南,所有江南有识之士,简直是无人不知。
    区区几十个倭寇,大明竟然毫无还手之力,着实让人心寒!黄宗羲不住地感慨。
    广智摇头叹息:“官府腐败无能,无能为力。但大明各方豪杰听闻,皆纷纷聚集江南。只是大多数人还没到,这伙人就被苏州沈家给灭了,真乃大快人心!”
    沈婷婷闻言,内心极为自豪。
    曹继武斩钉截铁地说道:“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倭人再来,否则老百姓又要受难!”
    王征南也附和道:“即使大明彻底灭亡,也不能引倭而入。柳生和当年的五十三倭寇,必定有着莫大的联系。所以他们此来,根本就不可能真心帮大明,无非就是想趁火打劫,霸占闽浙!”
    黄宗羲这回终于觉悟了,连连后悔:“可是平夷侯周崔芝,已经把他们招来了,这可怎么办?”
    “那就坚决把他们打回去!”
    曹继武的话语,极为的坚决,但王征南却直摇头:“没那么容易,闽浙沿海,海盗众多,他们当中,多与倭寇暗中有联络。而且有些海盗的力量,比大明水师还要厉害,更别提倭人舰队了!”
    王征南说的是事实。明国海军名将郑芝龙,就是海盗出身,势力极大,大明实在无法相抗,才不得已招安。如今郑成功的底子,正是当年那批被招安的主力。
    当今的国姓爷郑成功,成了东南抗清的顶梁柱,而他和东洋的关系,又是那么的密切。在这种形势下,要把东洋人赶走,简直比登天还难。看来如今的柳生,将来形成气候的可能性极大,众人皆连连苦叹。
    过了一会儿,黄宗羲忽然想出个好办法,以此为契机,力邀曹继武加入世忠营。通过世忠营,训练出一支可以和柳生抗衡的舰队。这样就不怕他柳生,以后会兴风作浪。
    然而舰队的组建,有那么容易吗?黄宗羲开口说空话,太过天真,所以曹继武这次想都没想,直接拒绝了。
    世忠营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浙东就在海边,这么好的条件,曹继武竟然还看不上?黄宗羲很吃惊,忙问原因。
    水师舰队的专业性极强,《武备志》中的描述,也只是大概。即便曹继武说出来,儒士黄宗羲也听不懂。一旦他听不懂,就会误会曹继武的动机。接下来,他就会切入自己的老本行,以仁义道德为武器,进行狂风骤雨般的袭击。
    所以这次曹继武同样迂回,反问黄宗羲:“梨洲先生以为自己,比张尚书如何?”
    黄宗羲饱读经书,虽然是一代鸿儒,但对军事方面的知识,几乎是一窍不通。世忠营的具体事务,大多是姚启圣在主持。正统的仁义道德,对军事几乎不起任何作用。但如今是乱世,没有军事才能,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张煌言如今乃是兵部尚书,运筹帷幄,谋略超群。黄宗羲自然比不上他。然而除了军事之外,其他方面,黄宗羲自认为,样样比张煌言要强。可是偏偏是这个拖后腿的军事,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技能。秉持以文制武观念的黄宗羲,相当的蛋疼。


上一章
返回

铁血山河志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