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铁血山河志

第573章 满清的绝密上

    四季如春的昆明城,即便是在六月间,也显得清凉。
    城中最大的府邸,当然是原大明黔国公府。不过黔国公府,已经成了过去时,这里如今一半属于火器营驻地,一半属于西南经略使行署。
    早晨的阳光,渲染了一片血红的云海。带着温暖的红光,透过窗格,照在了洪承畴毫无表情的脸上。
    朝廷下发的行文,静静地躺在桌子上。不用去看,洪承畴就知道,里面是什么内容。
    背着叛国的骂名,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到头来仍然是一场空,洪承畴内心无限落寞:
    孙传庭才能,不亚于洪承畴,可是最终把他逼入绝境的,却是他忠心的大明。
    当年的松山之战,如果不打,大明或许有一线生机,可是崇祯不同意。大明是人家的,洪承畴说了不算。人家要洪承畴做的,就是忠心。就是这个忠心,先后要了熊廷弼、孙承宗、卢象升和孙传庭的命。
    大清和大明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一天,终于还是来了。看来在这世间,除了自己之外,谁都靠不住。
    ……
    年过七旬的洪承畴,对着窗外的云海,感慨万千。
    门帘忽然响了,一串急促的步伐,溜了进来。
    见洪承畴面色不大好看,洪福欲言又止。
    过了一会儿,洪承畴叹了口气,送了一个慈祥的眼神。洪福放心下来,向前叉手,语气掩饰不住惊喜:“姑爷回来了,在门外候着呢!”
    我不是让他留在缅中吗?他怎么又回来了?洪承畴惊疑不定,急忙起身迎接。
    曹继武步履带着泥土,裤腿边角浸了不少草汁,乌发沾满不少露珠,满面风尘。一看这样子,洪承畴就知道,他刚刚赶到昆明城,急忙将他请进了屋内。
    刚到昆明城,他就来看洪承畴。这行动胜于言语,洪承畴深感欣慰。这小子的眼神,一如既往的深邃,然而这次,却自然地流露出一丝忧虑。看来他已经预感到了,经略使行署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洪承畴内心深深感叹了一声。
    曹继武茶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面带关切的笑容:“大人,缅中是一块好地方!”
    语气略显有些急躁,除了至情至性的关切之外,这本不该出现在曹继武身上。洪承畴如果去了缅中,大清不敢拿他怎么样。由此一来,洪承畴得以安享晚年。这就是曹继武,给洪承畴特意安排的后路。
    洪承畴运筹帷幄,帮大清打下了大半个江山,早已功高震主。大清毕竟是满人的,洪承畴却是个汉人。一个汉人有这么大的功劳,那些满人的颜面何在?
    过分宣扬他的功劳,就昭示着满人无能。可是无能者却掌握着大清,所以目前的洪承畴,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如果他此时返回京师,一定是兔死狗烹的下场。
    然而遥远的京师,还有洪承畴的梦幻所在,这个人,当然就是庄妃了。
    身份显贵又具有高超心机的女人,对男人有着天然而强大的吸引力。这是洪承畴背叛大明的导火索,或许也是唯一的理由。洪承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再次一睹她的芳容。
    当年的顾美是新生,可是这次却是要命的。
    螳螂夫妻的爱情,纵然感天动地,但也是相当的惨烈。一边是晚年的清福,一边是飞蛾扑火的爱情。
    洪承畴思索再三,还是叹了口气:“我老了!”
    语气带着浓浓的沮丧,自接触洪承畴一来,这是曹继武第一次听到,看来他是彻底心凉了。
    过了一会儿,洪承畴回过神来,冲洪福轻轻一摆手:“赶快收拾东西。”
    洪福闻言,错愕不已。
    大明已经彻底灭亡,洪承畴待在昆明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如今洪承畴年过七旬,不想再经历任何颠簸,他冲洪福又摆了摆手。
    看洪承畴的脸色,显然带着落寞。然而作为一个管家,洪福帮不上他太多的忙。看样子他有话要对曹继武说,洪福只得叉手而退。
    等洪福退了,洪承畴仔细打量曹继武。
    眼前这个年轻人,和当年的自己有些相像。对于世事的种种不公,洪承畴一生以来,都无能为力。他所做的,大多数是顺势而为。就因为顺势而为,所以洪承畴取得了当今的成就。比他有才的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等人,他们全都过早地消散。
    有得必有失,孙承宗等人,以惨重的代价,得到了名节。而洪承畴以较小的损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眼前的曹继武,不是等闲之辈,将来也一定能够呼风唤雨。但以洪承畴的眼光来看,曹继武的结局,应该和自己不相上下。
    所有做事的人,都会惹来非议。而非议的大小,也是由事决定。曹继武想法妖异,即便是洪承畴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更何况是那些无知的迂腐?
    一路下来,曹继武所招惹的非议,早已能够让一个人,身败名裂许多次。这要是在大明时代,光他这些非议,早已足够让他死上成千上万次。
    然而,这或许,就是他曹继武的命运。尽管世人不理解,但曹继武所作所为,全是顺应自然之道。
    洪承畴这一套,不适合曹继武。曹继武的妖异,洪承畴也理解不了。所以双方坐了很久,谁也没有相劝。
    作为前辈,有必要对后辈加以引导。但对曹继武这种聪明绝顶的人物,洪承畴所能引导的不多。
    曹继武立志洗革天下,要洗革天下,就要理清态势。
    洪承畴思索良久,还是开口了:
    明国时代,女真共分三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
    当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之后,留在原地的部族,就是东海女真。
    在大明时代,东海女真保留着原始,是女真三大部中,战斗力最强悍的一部。
    努尔哈赤草创之初,战争决定着一切。所以为了加强对东海女真的控制,这部分族人,绝大多数被编入了镶黄旗。
    因此镶黄旗是满洲八旗当中,战力最强的一旗。凭借着强大的实力,镶黄旗成了名符其实的首旗。当今四位辅政大臣中的两位——遏必隆和鳌拜,全都出自镶黄旗。
    大元帝国崩溃之后,一部分蒙古人,迁入女真聚集地。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这部分蒙古人,完全女真化,这就是海西女真的由来。
    海西女真和大明的关系,一直都很好,直至努尔哈赤的崛起。在建州女真统一各部的过程中,海西女真和努尔哈赤之间的战争,最为惨烈。经过残酷的兼并战争之后,海西女真人口锐减。
    然而存活下来的海西女真,仍然具有强悍的战力。为了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海西女真大多数人,被编入正黄旗。
    由于双方之间,曾经你死我活,所以原海西女真中的大部分人,对大清怀有巨大的仇恨。只是大清如今得了天下,在这么大的胜利之下,这种仇恨,暂时没有显露出来。也是因为之前的过节,正黄旗出身的人物,一直备受打压。
    但即便如此,正黄旗仍然是,仅次于镶黄旗的强大存在。辅政大臣之首索尼,正是出身正黄旗。
    当年金国灭宋之后,大量的中原汉人,作为俘虏,被带到了辽东。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这部分人的后代,逐渐女真化,他们成了建州女真当中,主要的人口。
    由于先祖曾经有过屈辱的历史,所以建州女真相当的自卑,他们对自己的先祖,往往避而不谈。然而先进的中原文明,在建州女真当中,流传了下来。所以在三大部当中,建州女真的文明程度最高。
    具备女真强悍的战力,又具备汉人先进的文明,因此建州女真最为开化,他们最终统一了女真各部,如今取得了的大明的天下。
    然而建州女真,大多与皇族有关,他们的内部纷争,相当的激烈。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的正白旗,势头盖过正蓝旗。从此至今,正蓝旗再也没有抬过头。
    两红旗原归二皇子,爱新觉罗·代善所辖。在当年皇储争夺当中,大皇子爱新觉罗·褚英,死的不明不白,皇太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同样死的不明不白。二皇子代善,为了向努尔哈赤表忠心,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所以代善在女真当中,名声最为恶劣。
    表面上看,满洲八旗当中,各旗之间的地位,是相当的。但因为代善的原因,两红旗最不受其他各旗待见。所以两红旗越来越弱,发展到如今,他们成了八旗当中的添头。在大清国策的决定当中,两红旗出身的人物,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
    基于实力作为后盾,对于目前大清的朝纲来说,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起着决定作用。


上一章
返回

铁血山河志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