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铁血山河志

第591章 两条路

    如果明国这条破船,接纳曹继武,曹继武何必等到现在呢?张煌言和李定国,明国两个执牛耳的高人,都理解不了曹继武。
    眼前的李来亨,跟曹继武下过南洋。如果他能理解曹继武,茅麓山这块死地,他早已逃脱了。
    直接扒了仁义道德的皮,顾炎武和王夫之像往常一样,尽管有契约约束,他们也一定会抓狂。
    曹继武来了侧面迂回:“目前的曹继武,被清国一撸到底。眼前的茅麓山之战,曹继武不是主角。满洲八旗吃了大亏,已经退居幕后。所以四川总督李国英、和湖广巡抚张庚,这二位爷,才是主角。所以你们的民族大义,说给他们俩,才是正路。”
    顾炎武和王夫之,哑口无言。
    李国英和张庚,名副其实的汉奸。在汉人眼里,名声不怎么样,但人家如今,是茅麓山前线指挥官。所以如果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正统大义,能够把这二位给轰下来,远比曹继武,有效多了。
    可是人家早已把明国给卖了个一干二净,还会在乎所谓的正统大义?
    王夫之恨得咬牙切齿:“李国英和张庚,无耻汉奸,哪里懂得民族大义?虽遭千刀万剐,不足以平民愤!”
    曹继武微微一笑,指了指王夫之的鼻子:“所谓的见识,是被杀出来的。如果你到了李国英那里 ,他的钢刀一挥,你立即就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大义。”
    王夫之浑身都是暴涨的激愤,但却不敢直视曹继武的眼光。
    人都死了,哪来的什么大义?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资格谈大义。连自己的性命,都无法保证的人,所谓的大义,自然也是空谈而已。
    “川督李国英和巡抚张庚,控制了湖广和四川两个布政使司,近四千余里的人力物力,物资雄厚,人口众多,虽然他们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茅麓山山高林密,几乎没有人口和物产,如此消耗下去,自然不利。”
    曹继武叹了口气,“湖广和四川的百姓,和你们一样,虽然他们也想要你们的民族大义,但他们身不由己。虽然不想对付李来亨,但政权在清国手里,不在李来亨手里,也不在你们手里。所以当李国英和张庚,扬起了鞭子之时,百姓不得已,源源不断地支援而来。”
    李国英和张庚,在图海和索图的力请之下,接过了茅麓山战役的指挥权。他们充分吸取以往的教训,对李来亨围而不攻,以图困死李来亨。
    围困战术,明显的消耗战,需要雄浑的人力和物力。所以李国英和张庚,动用政权,暴力驱赶川楚百姓,源源不断地搬运物资。百姓的口粮,本来就不多。为了被支援战争,饿死、累死的人,不计其数。
    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乱,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然而如今还要被逼对付李来亨,可谓是苦不堪言。
    穷棒子们可怜吗?
    不可怜,尽管是被逼的。但他们对付的,是汉人最后的尊严。
    穷棒子们可悲吗?
    可悲。尽管被逼,但他们宁可饿死、累死,也不去反抗,忍辱负重,帮助清国,对付李来亨。
    穷棒子可恨吗?
    可恨。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民族大义,能让川楚的穷棒子们觉悟吗?
    群雄的热血大义,能让穷棒子们,停下支援的脚步吗?
    热血大义,非常好听,但没有约束力。政权有暴力,有约束力,穷棒子们,不敢不老实。所以见识,是被打出来的。
    曹继武提到了川楚的百姓,弘仁非常的不高兴:“百姓是无辜的,所有的罪孽,都是李国英和张庚造成的。而背后的主谋,就是鞑子。所以鞑子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曹继武此言一出,弘仁顿时语塞。
    茅麓山人烟稀少,李来亨急需人员物资的补充。目前在楚西这片区域,能够帮助他的,只有白莲教。
    白莲教有百万教众,可是如今的白莲教主蓝半边,却偏偏是僰人后裔。汉人正统的明国,和僰人之间,有着灭族之恨。所以教主蓝半边,对明清之争,一直旁观。甚至被官府强迫,支援茅麓山的白莲教徒,也不在少数,但蓝半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白阳长老秦始皇,和青阳长老弘仁,尽管都是汉人,但教主蓝半边不发话,他们的号召力有限。如果他们选择帮助李来亨,明显就是和教主过不去,由此可能造成白莲教的分裂。所以为了白莲教的团结,对于茅麓山战役,秦始皇和弘仁,顾虑重重。
    清国运用强权,强逼百姓支援作战。可是如今的李来亨,没有任何补充。如此消耗下去,覆亡是免不得的。
    顾炎武祭出了最后的法宝:“我们高手如云,把图海、穆马、李国英、张庚等等,鞑子汉奸头子,全部杀掉,不怕解不了茅麓山之围。”
    群雄抓了二金,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对付图海和穆马。
    “杀了图海和穆马,清国会再派两个将军来。杀了李国英和张庚,清国能派的汉奸,多了去了。”
    曹继武重重叹了口气,“不把清国给灭了,杀几个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杀了图海和穆马,可能要额外,多搭上百万汉人的性命。”
    四个辅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指挥作战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图海和穆马差。所以杀了图海和穆马,将会引起八旗的报复性大屠杀。后果要比现在,还要严重。
    当初二李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清国顾此失彼。然而李定国不是帅才,刚刚做了帅位,出现了致命的失误。李定国彻底失败,清国得以腾出手来,集中全力,对付李来亨。
    万万汉人,人数虽多,但政权在清国手里。所以汉人最后的尊严,看来最后要毁于汉人之手,几乎是板上钉钉了。
    金丝、推云和稗史先生,他们三位,都是理性之人。对于绑架二金的招数,他们内心是反对的。然而除了绑架之外,他们也找不出对付清军的办法。
    但是如今,在曹继武的分析之下,即便绑了二金,对茅麓山最终的战局,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杀了图海和穆马,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实力不济,所有的努力,几乎全是白费。南方的李定国,江湖正义,没有帮上忙。如今眼前的李来亨,看来江湖正义,同样也是无能为力了。
    田推云重重叹了口气:“李来亨这次,真的在劫难逃了吗?”
    “也不尽然。”
    曹继武此言一出,众人的目光,纷纷投了过来。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李来亨要想摆脱覆亡的危险,必须趁李国英和张庚,合围完成之前,迅速跳出茅麓山。
    如今全天下,都是清国的地盘。除了茅麓山,李来亨没有立足之地。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路,撤往缅中。
    孟养军民宣慰司,处于吐蕃、印度、缅中和云南交界之地。如今清军在那里的守卫部队,是白文选的旧部。白文选受封承恩公,已经前往京师。如今的孟养城,属于群龙无首。
    如果李来亨去了孟养城,可以和大西军残部,合兵一处。
    缅中总督仇仕通,对李来亨的到来,一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西军旧将马宝,如今身为云南总兵。吴三桂为了拉拢马宝,不会对孟养城真心用兵。
    楚西到孟养城,一路万水千山,重重阻隔。然而四川李国英的汉军部队,正面交锋,不是李来亨的对手。
    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这是洪承畴授予吴三桂的机密。所以吴三桂为了坐稳位置,内心也欢迎有支反抗力量过去。
    所以楚西到孟养城,看似天方夜谭,但只要李来亨胆大心细,不怕双脚走路,这个方案,一定可行。
    第二条路,撤往大金川。
    西夏党项族,本是羌人的一支。当年的蒙古强盛,西夏的一个王子,回到祖先的故土,重新建立了夏国,这就是大金川的来历。
    大金川位于吐蕃、四川与和硕特汉国交界,高山林立,大江纵横,易守难攻。所以近五百年来,大金川一直处于独立状态。
    如今大金川正处于内乱之中,李来亨如果此时去那里,一定可以凭借优势兵力,割据大金川,至少可以赢得一块立足之地。
    曹继武的两条路指完了。可是每一条路,看似都不可思议。众人一片惊呆。
    世间本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所以成了路。寻常的路,大家都看得见,想走很容易。但是有人想堵截,也是相当的容易。就比如眼前的茅麓山,在清国的合围消耗战术之下,这对李来亨来说,就是死路一条。
    不寻常的路,大家都没走过,所以不可思议。双方都不可思议,所以李来亨如果选择曹继武的路,清军一定措手不及。
    李来亨的部队,战力强悍。满洲八旗新败,士气低落。李国英的汉军,战力不敢恭维。所以李来亨迅速脱离战场,抽身而走,清军是追不上的。
    然而也是因为不可思议,充满未知,所以本能的担忧,是避免不了的。
    江山岛曹继武指路,张煌言没有听。阳江楼曹继武指路,李定国没有听。如今的茅麓山,曹继武同样指路,李来亨会听吗?
    反正茅麓山已经是死路一条了,清军的合围,马上就要完成了,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不管他李来亨听不听,范坤博都要把希望带过去。
    所以稍微的迟疑之后,范坤博飞了出去。


上一章
返回

铁血山河志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