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铁血山河志

第728章 兵部军事

    乱世之中,手里有刀,才有发言权,盛世也是如此。没有过硬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所有的繁华文明,全是别人的。所以军国大事,关乎邦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历来都是重中之重。
    兵部,是邦国专门的军事机构。
    隋朝之前,军事由专门的太尉掌管。怀技之人必有脾性,手握杀人技能的军人,更是如此。所以职业军人的不稳定,容易造成皇权的不稳。
    隋文帝为了摆脱困局,废除太尉制度,设立专门的兵部,由不具备杀人技能的文人掌管。直至赵匡胤的宋代,这一局面,才最终形成。
    然而军队是职业化杀人机器,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由此造成的恶果,整个宋代成了东亚的小媳妇,人见人欺。
    对于邦国而言,军队的职责,外御其侮,内慑其民。可是士大夫的宋国,辽国、西夏、吐蕃、大理,一个也对付不了,军队对外的功能消失。消灭宋江、方腊、钟相起义,勉强凑合。所以宋国的军队,几乎成了专门对付老百姓的打手,并一直延续到明代。
    以文制武,这种观念格局,必须改变。否则接下来的清国,在和蒙古人争夺之中,必落下风,更别提跟西洋人交战了。
    宋代不知道,但明国军队垃圾,康熙作为同时代之人,还是相当清楚的。
    整个大明有军队上百万,光是薊镇、宣府和大同三镇,就有三十万边军,辽东边军不下二十余万。可还是挡不住皇太极入关劫掠的步伐。史可法能够掌控的军队,不下五十万,可是最终弄了个一塌糊涂。所以军国大事,放在士大夫手里,几乎等同于儿戏。
    毛家三兄弟、吴三桂、李成栋等人,在明国时代,几乎是名不见经传。可是一旦转入清国阵营,对付由士大夫领导的明国军队,几乎是势如破竹。
    康熙连连感叹:“如果不是东林党瞎搞,明国军事,哪能会如此不堪一击?”
    路德威也摇头叹息:“明国万万人口,败得如此之快,世所罕见。扬州如果换成荷兰人来守,结果不敢想象!”
    内忧外患之际,明国急需的是军事人才,而不是八股文出身的士大夫。可惜自从宋代以来,华夏以文制武,多年的积重难返,埋没了海量的军事人才。士大夫们用八股文的思维去指挥打仗,大明焉能不败?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观念一旦形成,哪会那么容易转变?
    所以清国军事要想强大,军队之中,一定不能出现汉人士大夫。鉴于军队的特殊性,曹继武建议,由佟国纲出任兵部尚书。
    番妖军给康熙带来的心理阴影,几乎终生难忘。国舅的军师思想,远不及金月生。曹继武为了不刺激康熙,所以推选国舅。
    自家人康熙自然能够接受。然而军事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康熙有些疑惑:“老师,军队的根源是什么?”
    探本穷源,这是强大的第一步。
    曹继武接下来分析:
    实现统治的手段是暴力,最常见的暴力手段就是政权,最强的却是军队。所以政权的极端,就是军国。所以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军队强大是必备条件。
    战国七雄,都是强国,而且都是军国。以最强的秦国为例,从上至下,所有的法令,都是为了持续战争而制定,整个国家就是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所以最终能够统一天下,就是所谓的暴秦。
    秦国以武力统一天下,满洲也是以武力荡平天下。所以在康熙眼里,秦国的残暴是正常现象。
    只是他有些奇怪:“秦国既然是最完善的军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为什么会过早地灭亡呢?难道真是苏洵《过秦论》所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路德威笑了:“仁义之道,本是虚伪的玩意,秦国的灭亡,跟实力衰落有关,和仁义没有半点关系!”
    康熙很疑惑:“何以见得?”
    路德威转头看着曹继武。
    秦始皇时代,秦国共有百万大军。
    其中六十万主力,在灭楚之后,继续南进,征服百越。在和百越的消耗中,主将屠睢战死,任嚣病死,残余最终落根岭南,落在都尉赵佗的手里。
    三十万偏师,灭了燕国齐国之后,由蒙恬带领,镇守长城要塞,防御匈奴的南下。
    所以尽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国内只有十万人镇守,而且全部集中在关中一带。关东除了郡县官吏,几乎没有一兵一卒的秦国正规军。这也是陈胜、吴广起义,从大泽乡一直打到陈州城下,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拦截,最根本的原因。
    秦二世杀了主将蒙恬,三十万偏师军心全无。关中到九原郡,有专门的秦直道相通,千里路程,不消十日,偏师即可回师关中。
    然而天下大乱之时,这支偏师,竟然走了一个多月,明显是在用拖延消耗,表达对秦二世的不满。
    偏师如此情绪,关中防卫十万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岭南六十万主力,长期在外消耗,有家不能回,怨气更重。所以秦二世没有信任正规军,发动了七十万骊山囚徒,对付关东大乱,其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试想秦二世如果有百万正规军在手,有多少个陈胜、吴广,能够折腾起来?
    曹继武分析完了,路德威捋须笑了:“摩西先生的高深见地,陛下在华夏的正史之中,是根本看不到的。”
    正史是士大夫的家书,秦国的政策方针和仁义之道不搭边,自然入不了正统史家的法眼。秦始皇花费血本征服岭南,为后来华夏文明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史几乎没有只言片语。
    曹继武摇头叹了口气:“不光是秦国,殷商灭亡的原因,也是如此。”
    康熙大为吃惊:“此话怎讲?老师要为助纣为虐洗白?”
    路德威摇头微笑:“不是洗白,而是真相被选择性遗忘了。”
    康熙一头雾水,冷冷地看了路德威一眼,又眼巴巴地看着曹继武。
    殷高宗武丁重用傅说改制,殷商再一次中兴辉煌,到了纣王手里,达到了鼎盛。
    当时殷商的主要敌人,是东夷族部落。其中最为强大的,当属徐州一带的徐国。殷商的主力大军,都在东方对付徐国,结果后方空虚,被周国钻了空子。
    试想实力强大的殷商,在外敌来袭之时,怎么可能没有正规军呢?
    奴隶没有自由身,跟着周国混,有可能咸鱼翻身。所以在内奸的煽动之下,牧野七十万奴隶倒戈。主力大军鞭长莫及,纣王不愿落得和夏桀一样的下场,选择自焚而死。
    所以殷商的灭亡,也是因为军事力量的空虚。纣王残暴无道,纯属周国为了标榜自己的正义,而宣扬的政治谎言。
    事实上这种政治谎言,历史上屡见不鲜。汉朝对待秦朝,唐朝对待隋朝,都存在数不清的谎言,被后人信以为真。
    路德威叹了口气:“兵者,诡道也。政治是军事的推动,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谎言无处不在。唯一的不同,东方把谎言当成了正统,久而久之,成了权威,不容置疑,也没有人敢怀疑。而西方普遍具备怀疑和求证,谎言很容易被揭穿。”
    康熙点了点头:“大清要想兴旺,弃虚务实,实乃必行之道。”
    路德威又叹了口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德意志新教的确立,是一半人口牺牲换来的。所以转变观念,何等困难?”
    西方新式理念的确立,都如此困难,更何况是积重千年的东方?
    满洲铁骑,横扫天下,大明遗民,无论士大夫还是百姓,都选择了趴下,有几个像曹继武一样,选择转变?
    康熙又把眼光,移向了曹继武。
    从全球范围来看,春秋战国的态势格局,依然存在。
    奥斯曼魏国。
    奥斯曼帝国,地处东西方中枢位置,已经存在三百多年,相当于实力衰落的魏国。
    葡萄牙韩国。
    葡萄牙作为第一代全球大国,早已日薄西山,备受西洋各国欺负,可谓是四面受制的韩国。
    西班牙楚国。
    西班牙作为第二代全球大国,遭受奥斯曼、法兰西、英吉利、荷兰四大强国的联合攻击,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相当于实力强横的楚国。
    荷兰齐国。
    荷兰以商业起家,兴起了大量的先进商业理念,这和当年管仲为相,齐国的崛起,简直是如出一辙。
    英吉利秦国。
    英吉利以海盗方式崛起,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全力引进荷兰的先进商业理念,君主立宪制,以国家整体形式,完成了商业制度的改革,相当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瑞典赵国。
    瑞典古斯塔夫二世,完成军事改革,引领陆军野战的潮流。这和当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骑兵突击代替战车野战,改变中原战争的传统方式,非常相似。
    俄罗斯燕国。
    俄罗斯地处北端,和当年燕国的位置很像。况且如今的俄罗斯,也在进行改革,和燕国的乐毅改制,形式很像。
    法兰西吴国。
    法兰西海军学习英吉利,陆军学习瑞典。这和当年的吴国,大力学习晋国的车战技术,全力参与中原争霸的过程很像。
    所以接下来全球格局的影响,主角将是葡萄牙、西班牙、奥斯曼、英吉利、法兰西、俄罗斯、荷兰和瑞典八国。
    康熙有些不快:“老师,为什么没有咱大清国?”
    曹继武一脸无奈:“当今的清国,相当于欧洲中世纪时代,实力影响不出东亚范围。如果西洋人不来,参与全球格局的机会,几乎为零。”
    路德威点头:“近在咫尺的西伯利亚,早在五十多年前的万历年间,俄罗斯已经侵入此地。其先头部队,还不是俄罗斯正规军,而是八百四十个哥萨克雇佣军。如今他们已经侵入北海一带,很快就会威胁满洲大后方。”
    康熙一脸愤恨:“如果不是我大清全力对付大明,早已经把俄罗斯人赶了出去!”
    路德威连连摇头:“打仗不是说话。如果大清不能完成军事改革,光靠中世纪打法,是奈何不了俄罗斯人的!”
    康熙大眼一瞪,很不高兴。
    德意志人严谨刻板,根本不管九五之尊的颜面:“对付台湾两千荷兰杂牌,郑成功出动了两万多人,打了两年时间。所以以现在清国的状况,对付那八百多个哥萨克雇佣军,要想保证不败,清国需要出动八千多人。”
    台湾之战,康熙早有耳闻。不过要用十倍兵力,对付俄罗斯,他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路先生没去过台湾,如何敢如此肯定。”
    路德威笑了:“台湾荷兰守军的主力,是我德意志雇佣军。如今不少军官,就在乔治先生的白虎军中,陛下要是不信,可以去问问他们。”
    原来是这么回事,康熙神色顿时蔫了先去。
    路德威继续:“台湾地处热带,只要有船,物资就能运过去。而北海处于寒带,当今全球,除了瑞典人,在那种天寒地冻的环境之下,没有其他人会是俄罗斯人的对手。
    以大清这种中世纪水平,一旦有上万人的部队开进北海,光是辎重给养的拖累,就将会不战自败。所以北海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俄罗斯部队,大清还得感谢瑞典等国家的大力牵制。
    一旦俄罗斯稳固了欧洲战线,接下来对大清的大规模开战,将在所难免。所以清国的军事改革,势在必行。否则俄罗斯人腾出手来,将直接威胁满洲大后方。”
    传统的德意志人,严谨刻板,根本不会拐弯抹角,路德威所言,没有一句奉承虚伪。这次康熙没有生气。
    说了半天,全是全球局势,康熙很聪明:“老师的意思,将大清推向全球战场?”
    曹继武点了点头。
    康熙有些吃惊:“天下战火刚刚平息,如此大规模推动战争,是不是太残暴了?”
    曹继武摇了摇头:“西洋人在南洋,已经经营了一百多年。俄罗斯在西伯利亚,也已经占据了五十多年。大清南北两面,已经被西洋人包围。战争是早晚的事,根本无法避免。
    被动永远比不上主动,趁西洋人刚刚兴起,这是大清参与全球争夺最好的机会。否则等西洋人技术积累,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大清就没有机会了。”
    路德威点头:“所以大清的番化改革,宜早不宜迟。否则,有可能被东洋人后来居上,成为东亚新一代霸主……”
    康熙吃了一惊:“东洋小国?”
    路德威点头:“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复制,东洋人有复制大唐的先例。诚所谓船小好调头,一旦东洋人醒过来,将会很快抛弃大唐遗存,完成对西洋世界的复制。
    荷兰人口百万,却纵横全球。所以华夏小国寡民的理念,早已陈旧,不适合当今的时代了。所以还请陛下,不要小看东洋等小国,提早改制大清,才是王道。”
    伏羲入主中原,开创华夏文明的开端。
    皇帝打败蚩尤、炎帝,奠定华夏文明基础。
    秦始皇武力一统,奠定后世千年的基础。
    大唐打败突厥,开创华夏文明的顶峰。
    罗马打败希腊,开创欧洲罗马文明。
    阿拉伯打败波斯,开创阿拉伯文明。
    突厥人奥斯曼打败阿拉伯,开创奥斯曼帝国。
    西班牙打败葡萄牙,开创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荷兰打败西班牙,成了海上马车夫,引领商业帝国的潮流。
    所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典型文明的辉煌,都是以战争为开端。接下来的英吉利,如果能够打败荷兰,将会成为下一代全球霸主。俄罗斯如果能够打败瑞典,将会是欧洲霸主。如果大清提早改制,参与全球争夺,就可能以从英吉利和俄罗斯手里,夺取霸主地位。
    所以不要小看战争,利益争夺的最终决定权,取决于战争的胜负。儒家仁义之道的避战流毒,只能让大清的军事实力严重削弱,陷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战争是杀人技能的体现,既然是技能,就遵循用则利,不用则废的规律。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理念,并不适合技能的保持。长久不战的部队,一旦参战,往往是炮灰的存在。
    所以真正合理的战争观念,是在邦国实力的基础之上,不间断地保持小规模战争,达到以战养战,最大限度保持战争技能,军队不至于猝然临战而大乱。
    西线,当今奥斯曼日薄西山,又占据中枢位置。所以大清可以首先收复西域,联合西洋人,夹击奥斯曼帝国。
    东线,西班牙帝国也是昨日黄花。所以大清可以联合英吉利、荷兰等新兴国家,和西班牙争夺太平洋霸权。
    西线和东线战略目的达成以后,大清就可以腾出手来,扫荡南洋,和西洋人争夺印度的控制权,彻底扫除南线的威胁。同时可以抽调陆军部队,进军西伯利亚,将俄罗斯势力赶回欧洲,扫除北线对大清的威胁。
    东西南北四线方针,格局策略长远,战略眼光宏大,康熙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曹继武是什么人?
    一个到处出人意料的妖人,经常干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在他曹继武眼里,只要西洋人能够做到的,东方人也能做到。敢不敢想,那就是别人的事情了。
    见康熙有些犹豫,路德威笑了:“陛下,以西洋人的强盗逻辑,要干就干一票大的。大清干翻了大明,这一票的确够大。但老是在东亚这个小圈子打转,终归犹如井底之蛙,是看不到全球的视野的。”
    大清也是按照强盗的方式,抢了大明的天下。而如今人家西洋人,动不动就纵横全球。满洲在东亚取得的这些骄人成就,比起人家西洋人,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路德威的话很管用,康熙终于放下金日乐造成的阴影,提升镶黄旗都统金月生,为议政大臣,和佟国纲一道,全力负责军事改革。


上一章
返回

铁血山河志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