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铁血山河志

第733章 索图说康熙

    康熙现在最担心的是,怎么防止曹继武成为鳌拜第二。六位议政大臣,曹继武、汤若望、佟六十、图海、索图和明珠,汤若望明显和曹继武是一路人。
    因为佟君兰和金月生的关系,佟六十和图海,也是支持曹继武的。康熙能指望的,也就是索图和明珠了。
    门外又响起脚步声。
    打童年开始,这脚步声一直伴随着自己。所以来人康熙非常熟悉。他一手按在书桌上,伸腰前探,迫不及待:“谁来了?”
    私下里康熙很随和,所以王承恩仅仅略一叉手:“陛下,议政大臣索图,门外等候。”
    说曹操曹操就到,康熙喜不自禁,大手一伸:“快请!”
    王承恩准备好了茶水,索图屁股刚坐下,康熙就急不可耐:“索爱卿,老师会不会是鳌拜第二?”
    索图哈哈大笑,花翎顶戴都给震歪了。
    这个索图,也太没大没小了!康熙知道他是在笑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闷气犹如顽石一般嵌入腹中,下不去也吐不出来,一屁股跌在了龙椅上。
    王承恩轻咳一声,索图察觉了康熙的脸色,这才敛起笑容,扶正了帽子,理顺了顶戴花翎:“陛下,鳌拜乃一介武夫,做事仅凭一腔子热血,几乎从不会过过脑子。如果不是这样,陛下仅凭十几个顽童,能治的了他吗?”
    鳌拜上阵冲锋,的确是天下无敌。可是宰辅天下,需要的更多是脑子。如果鳌拜有司马懿的谋略,今日哪会有康熙什么事?
    曹继武生活,乃是性情中人,从不掩饰。而一旦做事,就相当的理性。纵观曹继武出山以来,他所做的事情,虽然不被俗人理解,可却都是惊天之举。如果没有过人的理性,怎么可能如此完美?
    鳌拜不可能是曹继武,曹继武也不可能成为鳌拜,双方根本就不是一类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康熙以鳌拜猜忌曹继武,纯属杯弓蛇影之举。
    经索图分析,康熙腹中的一团闷气,终于吐了出来。
    见康熙面色有所好转,索图要继续诱导。然而话到嘴边,他又犹豫了。
    因为是太皇太后的义父,治好了天花,又对立储有重大贡献,所以汤若望跟康熙说话,根本不用顾忌。即便话语有些重,康熙也只能选择忍受。可是索图不是汤若望啊!
    于是他起身搭胸:“陛下,臣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这是私下,你我乃朋友之谊,只要是真话,但说无妨!”康熙毫不犹豫。
    索图也不再客气:“傅说起于板筑之间,管仲起于市井,孙叔敖举于海。殷高宗得傅说,殷商再度中兴。齐桓公罔顾一箭之仇,齐国报了九世之仇,开霸业之先河。楚庄王有孙叔敖辅佐,楚国才真正成为大国。我大清开国至今,已有五十余年,如果没有名相,怎能中兴?”
    殷高宗、齐桓公和楚庄王,都是中兴之主。他们当时所处的国情,和当今的大清很像。所以大清目前急需的,就是一位超级大管家。
    不过康熙有些疑惑:“爱卿和明珠,难道不能当此重任?”
    索图连连摇头:“臣和明珠,最多是鲍叔牙的水平,保业守成,绰绰有余。从见识和格局来说,当今大清,曹继武无人能及。大清刚刚定鼎,汉人之心不稳,蒙古人之心更是躁动。南洋有西洋人,北海有俄罗斯人。从全球争霸的格局来看,这个宰辅之位,也只能是曹继武。”
    “老师的名声,也太坏了。如今他做了议政之首,熊赐履、陈廷敬等人,没有一日不说他的坏话。如果他不是老师,朕也早已扛不住压力了。况且金日乐……”
    提到金日乐,这是痛处,有伤自尊,康熙急忙捂住了自己的嘴巴,扭头看向柱子,避开索图的眼光。
    索图微微一笑:“管仲起于市井,和鲍叔牙做生意,赚了钱,分朋友的少,给自己留的多。参军打仗,战鼓一响,鲍叔牙勇往直前,管仲却扭头就跑。这管仲当年的名声,不会比曹继武好到哪里去。况且管仲的一箭之仇,应该比金日乐更甚吧?”
    康熙无言以对。
    索图叹了口气:“所以曹继武需要的齐桓公,陛下万不可学宋神宗啊!”
    康熙吃了一惊:“宋神宗?”
    索图点了点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制度的建立,也是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管仲花了三十余年,公孙鞅花了二十多年,孙叔敖、李悝、申不害,都用了十多年。新法犹如参天大树一般,枝繁叶茂,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吴起只用了几年时间,新法犹如小树,还没成为参天大树,深入人心,所以楚悼王的改革,半途而废。宋神宗优柔寡断,扛不住世俗压力,也是半途而废。
    金国攻破东京,南宋苟延残喘。秦国攻破郢都,楚国被迫东迁,同样是摇摇欲坠。所以宋国后来的命运,和战国时代的楚国,几乎是如出一辙。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因为铜镜反照的,是真正的自己,真实。
    华夏传承的历史,最多只有一半可信度。《史记》更像是一部小说,后世的历史更差,尤其是宋代修的,比如《资治通鉴》。司马光治国,简直就是瞎整。
    假的,所以以史为鉴,不能明得失。所以教训永远只是教训而已,后世该怎么翻版,还是按部就班地翻上一个轮回。
    儒家的精神理念,一味地强调高尚,而完全脱离民生基础。所以儒家的思想体系,往往罔顾事实基础,选择性遗落、篡改。所以从《左传》开始,太史简董狐笔,真正的史家精神,已经开始动摇。后世儒家主导的史书,更是黄鼠狼下崽子——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高太后和司马光的高尚,以及明末东林党的高尚,统统都是假的。高尚罔顾基础,所以宋国陷入了大坑,直至崩溃。明国更惨,直接崩溃。
    索图特意强调:“所以东林余党对曹继武的中伤,纯属自卑自负的心态作祟。当年崇祯就是上了他们的当,前车之鉴近在眼前,陛下不可掉以轻心啊!”
    索图的连番大论,可谓是醍醐灌顶。宁可相信魏忠贤,也不能相信东林党。康熙可不愿成为崇祯第二,恍然大悟之下,急忙起身,恭恭敬敬地向索图行礼。
    接着康熙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前往香山碧云寺,修缮魏忠贤墓。
    然而他刚起身,就听索图轻咳了一声。
    康熙一愣:“魏忠贤的骸骨,是崇祯给收殓的。朕亲自前往,有何不妥吗?”
    索图微微一笑:“崇祯收殓魏忠贤,人尽皆知。可却是暗中进行,偷偷摸摸而已。”
    什么意思?康熙顿时蒙圈了。
    魏忠贤是崇祯给扳倒的,他去收殓魏忠贤,明显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可是九五之尊,怎么能有错呢?尊严尽失,如何立足于社稷?
    况且给太监收尸,手下一帮带把的,心里该怎么想?东林党再烂,维持政权的运作,还得依靠他们。所以崇祯被东林党坑了,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咽。他给魏忠贤收尸,也不能公开。
    如今大清的中层和基层,也是东林余党在主持。也正是因为如此,曹继武从来没有用过过激的手段。
    如今康熙要亲自给前朝太监修墓,这么明目张胆的行为,不是在狠狠打东林余党的脸吗?中层和基层一旦不稳,上层能会稳定?
    所以康熙尽管敬重魏忠贤,修墓祭奠之事,也只能像崇祯一样,偷偷摸摸地进行。
    康熙很聪明,想了一通,终于想通了关节。只是他相当的不忿:“堂堂九五之尊,竟然还要看肖小之辈的脸色偷偷摸摸,简直是岂有此理!”
    索图无奈叹了口气:“汉人实在是太多了,大清要想稳固,只能以汉制汉。曹继武的新法,至少需要十年时间。等中层和基层被新式人才替换,这帮祸国殃民的高尚,也就一去不复返了。所以陛下千万要稳住,不可逞一时之快啊!”
    康熙点了点头,也叹了口气,亲自提笔,亲自拟旨,着内务府拨银一万两,由王承恩代表自己,前往碧云寺,祭奠魏忠贤。
    索图刚才提到了以汉制汉,康熙心中忽然一惊:“汉人当中,朕所担心的,除了老师,就是盘踞云南的吴三桂。”
    索图笑了:“吴三桂的法宝,就是通过云南的金银铜,控制大清的金融命脉。可是对于金融方面,曹继武远胜吴三桂,这同样也是以汉制汉。所以有曹继武坐镇朝廷,根本不用担心吴三桂。十年新法,商业制度确立,光是商税,大清就可以碾压云南,吴三桂的威胁,也就称不上威胁了。”
    索图是满人,扳倒鳌拜出力不少。所以经索图的一连串分析,康熙心结全无。


上一章
返回

铁血山河志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