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姜六娘发家日常

姜六娘发家日常 第12节

    这是因为她控制不好身体的动作神经,笑得时候只注意扯嘴角,忘记弯眼睛了!
    坑爹啊!
    姜凌走进来见妹妹对着镜子发愁,安慰道,“妹妹笑起来是最好看的!”
    这话根本没什么说服力,不过她的小哥哥已经尽力了。姜留乖乖接过跟进来的赵青菱手里的药碗,一口口咽着苦口的良药,她此时的心情比药还苦涩。
    等妹妹把药喝完,姜凌立刻往她嘴里塞了一块糖,看着妹妹苦巴巴的小脸舒展开,他就觉得好满足,然后又往妹妹的小胖手里塞了一块,“这个留着睡醒吃,明天还有。”
    这就是哥哥刚才说的,吃完药多给的那块。姜留乖乖点头,有糖吃很幸福。
    姜凌守了一会儿见她没有把药吐出来,便回了自己的房间,吩咐姜财,“回城后各种糖多买些,要硬的……软的也买,少买些。”
    “是!”姜财心里明明白白的,硬糖是给六姑娘的,多买;软糖是少爷自己吃的,少买。少爷真拿六姑娘当亲妹妹疼了。
    姜留含着糖时,奶娘快步走了进来,“二爷出门打猎了。”
    姜留伸出小胳膊,让奶娘抱她去书房。到了书房,姜留见小姐姐姜慕燕在地上笔挺地跪着,王香芝跪在她身旁哽咽劝着。
    王香芝见六姑娘来了,连忙跪爬几步,“六姑娘快劝劝吧,三姑娘再这么跪下去膝盖都要毁了。”
    “姐。”姜留落地后,慢吞吞地拉姜慕燕的胳膊,“起-来。”
    姜慕燕肿着一双丹凤眼,“父亲没让我起来,我不能起。”
    怎么方才在厅里,就没见你这么听爹的话呢。姜留无声叹息。
    赵青菱也劝,“二爷用完饭就出庄了,他嘴上虽没说,但心里也是疼惜三姑娘的。“这是二爷惯有的解决问题方式——解决不了,一走了之。
    姜慕燕咬咬唇。
    姑娘还在这儿跪着呢,二爷居然出去寻乐子了!王香芝哼了一声,就被赵青菱捉了胳膊往外拉,“三姑娘还没用饭呢,咱去端饭。”
    端饭哪就用得到自己了?王香芝甩胳膊不想去,却架不住赵青菱的蛮力,硬被拖出了书房。
    赵青菱把王香芝拖到院外没人处才停住,语重心长地问,“夫人走了,姑娘们能依仗的只有二爷。你一门心思地撺掇他们父女不合,对三姑娘有什么好?”
    她哪撺掇了?!王香芝不服气地哼,“是二爷没将三姑娘放在眼里……”
    “三姑娘把二爷放在眼里了?”赵青菱反问。
    王香芝又哼,“青菱姐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二爷眼里心里只有六姑娘……”
    “那是因为六姑娘敬父!”
    王香芝急了,“你让我说句囫囵话成不!”
    “再让你多说几句,姜家还能容得下你?”赵青菱不只不想让她说话,还想揍她。若不是因为她是二夫人留下的照顾三姑娘的人,二爷早把她赶走了。
    王香芝又哼,“姜家容不下还有王家,反正姑娘的嫁妆都在王家,将来的亲事王家也会给姑娘做主的!”
    赵青菱快被气死了,“你以为王家拿回二夫人的嫁妆,真是为了两位姑娘好?王家是缺钱了才会打嫁妆的主意!”
    “好,咱且不说嫁妆的事,就说三姑娘的亲事!”赵青菱连珠炮似的发问,“王家嫡亲的姑娘好几个,有好亲事能轮到三姑娘头上?王老夫人喜欢三姑娘不假,但她不疼爱嫡亲的孙女?她的两个儿媳会同意?再说没姜二爷点头,王家那种把脸面看得比命还重要的家门,谁会站出来三姑娘做主?”
    王香芝抿着薄薄的嘴不说话了,因为赵青菱的话句句说到了她的心坎里。
    “如果王家那么好,为啥二夫人临走之前不把两位姑娘送到王家去?因为姜家才是两位姑娘的家,这世上再也没人比二爷更在乎她们!”赵青菱拉着她往厨里走,“以后你少在三姑娘面前念叨二爷的不是,就是帮着她了。走吧,让她们小姐儿俩说说心里话。”
    书房内,姜留没拖起姐姐,自己却摔了个狗啃屎。
    姜慕燕连忙将妹妹扶起来,“摔着哪了,疼不疼?”
    这点小疼在历经三月苦难的姜留身上跟蚊子咬差不多,不过为了让小姐姐站起来,姜留鼓起小腮帮撒娇,“疼,抱。”
    姜慕燕想抱起妹妹,一移动跪麻了的双腿就是一阵针扎似得疼,痛呼出声。
    姜留伸小手给她按压,她这点劲儿虽不管什么用,但姜慕燕却掉了眼泪。
    小姐妹俩互相搀扶着挤坐在同一把罗圈椅内,姜慕燕不愿也害怕跟别人说的话,都想跟妹妹说,“那个……姜凌,妹妹喜欢?”
    姜留点头,“喜-欢,哥-哥-给-糖-吃。”
    姜慕燕用她的小胳膊圈住妹妹,“姐姐也给你糖吃,你不要喜欢他。父亲骗你的,他不是咱娘生的,他是来抢走咱们的东西的!”
    ------------
    第22章 二爷教子
    姜留好奇小姐姐在想什么,“他-抢-什-么?”“咱娘的嫁妆!等他成亲时,会拿咱娘的嫁妆当聘礼。”
    姜留……
    “谁-说-的?”
    姜慕燕咬咬唇。
    “大-舅-母?”
    “嗯。”
    姜留认真看着姐姐就算哭肿了也很漂亮的丹凤眼,一字一顿地保证,“不-会。”
    姜慕燕又道,“他还会抢走父亲对你的疼爱。以前父亲最喜欢的是你,但是现在父亲有了儿子,以后就不会再喜欢你了。”
    这又是谁跟她说的?姜留暗叹一口气,“就-算-咱-们-不-喜-欢-他,爹-就-不-要-他-了-吗?”
    不会……
    姜慕燕沮丧地抱紧妹妹。姜家人本就不喜欢她,现在又来了个姜凌,姜家所有人更不会喜欢她了,她该怎么办?
    姜留难以对姜慕燕的痛苦感同身受,只能试着劝导,“留-儿-喜-欢-姐-姐,姐-姐-喜-欢-留-儿,留-儿-保-护-姐-姐。”
    姜慕燕的眼泪掉得更凶了,“我答应娘亲要保护好你的。等回到姜家,我一定要把三郎推到水里去!”
    姜留也想替被姜三郎推到水里丧了命的小姜留报仇,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姐-姐-有-三-郎-劲-大-吗?”
    虽然她比三郎大一岁,但没他高也没他力气大!姜慕燕的丹凤眼转动,文绉绉道,“不可力取,只能智擒!”
    哎呦,小姐姐还懂得动脑子呢。姜留笑眯眯的,“吃-饭,长-劲;不-吃-饭,担-心。”
    “好。”姜慕燕不想让妹妹为她担心,而且……她好饿。
    姜二爷打猎归来,问赵青菱,“爷的闺女呢?”
    赵青菱晓得二爷问得是哪位姑娘,笑答,“三姑娘被六姑娘劝着用了饭,腿上也用了药,已经歇下了。”
    姜二爷冷哼,“那不孝女,爷才不稀得管她!”
    赵青菱笑吟吟的,“二爷猎到兔子没?”
    姜二爷被抱到太夫人院里时,刚十岁的赵青菱被指派去照顾姜二爷,所以她也算是看着姜二爷长大的。所以往西院派人时,太夫人才指了她。
    一听到打猎的收获,姜二爷立马趾高气昂,“那是自然!爷打了四只野兔一头鹿,都是活的!”
    深藏功与名的神射手姜宝站在门外一动不动,姜猴儿则龇牙咧嘴地摸着被二爷用弓打磕青的胳膊。
    猎到活鹿可是好兆头,赵青菱欢喜道,“老夫人肯定会高兴的。”
    这还用说?姜二爷美滋滋,“收拾东西,明早回府!”
    睡醒了的姜留站牲口圈边,看得圈里卧着的梅花鹿,暗想这应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吧……
    姜凌见妹妹眼巴巴地望着小鹿,立刻道,“我这就去给你猎一只!”
    别啊!姜留摇头,“天-要-黑-了,冷。”
    裘叔也跟着劝,“少爷,咱们明早要回府,这个时辰不宜进山了。”
    见哥哥仍不死心,姜留再劝,“下-次,一-起。”
    姜凌这才点头,“我教你骑射。”
    姜留……
    用完晚膳,姜二爷留下姜凌给他讲回城要注意的事项,姜留也赖下来听。姜慕燕因跪伤了腿卧床养着,晚饭未出来用。
    姜二爷挥退下人,让姜凌也在旁边坐下,他抱着胖闺女讲道,“姜氏祖籍宜州,你曾祖天纵奇才,科举出仕外放知州;你祖父你就晓得了,你大伯丁忧之前在礼部任职,你三叔乃是庶出,打理府上的田庄和铺子。”
    那爹你呢,你是干嘛的?姜留眼巴巴地听着。
    姜二爷没提他自己,继续道,“家里你祖母和伯父是知晓你的身世的。他们都不会难为你,你伯母和三婶管不到咱们院里的人,你尽管安心。”
    “你们这一辈,你伯父家的大郎思尧已经十四岁了,在国子监读书,一旬才得回来一次;二郎思顺和三郎思宇在青衿书院读书,每天回府。二郎老师,若是三郎或你三叔家的四郎思堂敢找你的事儿,你给爹打回去!”
    姜留……
    “爹得跟你说明白了。”姜二爷一脸严肃,“你在姜家不要找事儿但也不能怕事儿,他们若欺负你,你就打回去!打不过就别回西院,爷嫌丢人;但也别真把他们打坏了,否则爷不好跟大哥、三弟交待。”
    姜留……这尺度怎么拿捏?
    姜凌问,“什么样算真打坏了?”
    “只要不断胳膊腿就没事儿,他们若找上门来爷给你撑腰!尤其是姜三郎那小子,你别客气,给爷使劲揍!”
    “儿遵令!”姜凌答得异常响亮。
    姜留暗鼓小巴掌,给力!
    “什么令不令的!”
    “儿遵命!”
    姜二爷又道,“回城后你跟二郎、三郎一起去青衿书院读书。好好读,明年春给爷进国子监!”
    “儿遵命!”
    姜留无语地抬头望着她爹,国子监是说进就能进的地方吗?!
    姜留听奶娘赵青菱念叨过,国子监是京城最好的学府,但入国子监是要经过选拔的。若过不了选拔,你就是天皇老子的儿子,也进不去(当然这话姜留是不信的,皇子想去一定能去)。
    能入国子监读书的儿郎只是少数,剩下的儿郎要么是请先生入府教授学业,要么是入族学或私学。
    京中私学最出名的,就是姜留的二舅王问樵任山长的青衿书院。京中每年入国子监的学子,有三成出自青衿书院,所以青衿书院也不是有钱就能进的。不过姜家的孩子不管好赖都可以入青衿书院读书,这也是姜家长辈愿意与王家结亲的主要缘故——能入青衿书院,在她们看来就是半只脚迈进了国子监。入了国子监,就是前途无量。
    所以,大郎姜思尧在姜老夫人看来,是姜家这一代中的希望。
    姜凌的本名是任凌生,名取自前朝名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家里给他取这个名,就是希望他像祖父、父亲一样跨马横刀征战沙场,名扬天下。所以姜凌这些年习武的时间多过读书,现在她爹要求姜凌明年就入国子监,这可能吗?
    姜留深深表示担忧。


上一章
返回

姜六娘发家日常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