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瑾菡伸手弹了弹张正书的脑门,轻笑道:“你想甚么,我还不知晓啊?看你要弄个武侠小说,就知道你想学武了。”
张正书把她的柔荑握得更紧了些,说道:“我也是想锻炼锻炼而已,你瞧我这身子骨,虽然比之前好多了,但还是有些‘弱不禁风’的。万一到了洞房那日,都……”
“啊……”曾瑾菡没想到张正书说着说着就不正经了,登时燥红了脸颊,红扑扑的,一路延伸至耳垂上,煞是好看。张正书也没想到,他这句故意撩逗的话,居然会让曾瑾菡起这么大的反应,鼻端嗅着那若有若无的兰香麝气,张正书也是一阵心神摇曳。
“你这人,好生可恶!”
曾瑾菡挣脱了张正书的掌控,羞红的脸颊啐道:“说这些臊人的话,和那些腌臜之人有何区别?”
张正书故意装出一副不明白的模样,说道:“我说的是实话啊,身子骨不好的人,到了洞房之时是很危险的,万一得了马上风……”
“呸呸呸,你还说,你还说……”
曾瑾菡挥动着小粉拳,逮住张正书就是一阵捶打。好在这种捶打,更多的是情侣间的打情骂俏,张正书则故意大呼小叫的,让曾瑾菡更是羞煞了脸颊,白中透红的肌肤,看得张正书是乐不可支。要是生活日日如此,没有烦心的事多好?
打闹了一阵之后,曾瑾菡因为惊动了京华报社中的僮仆,而不得不红着脸跑开了。
而张正书脸皮厚,则好似没事人一样,大大方方地去忙自己的事了。
这一次,张正书要去码头,去解决船队的问题。
没错,就是曾家的船队,因为过得两三月就到封冻期了,超市想要冬日开张的话,必须提早去解决南边特色货物的问题。不然的话,那这个超市就没有意义了。在冬季,是丝绸的滞销期,因为没有人会选择冬天穿比较轻薄的丝绸,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比较厚的蜀锦之类的锦缎。所以,曾家船队在冬日是很清闲的,即便是秋季,也不见得有多忙。所以,张正书就是瞧见了这个时机,才租下了曾家的船队。
“小官人,你这是要去哪啊?”
刚刚带着来财出门的张正书,就被那两个皇城司亲事官给缠上来了。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出城!”
“小官人,王公事说了,让我们两人日后专门负责小官人的安全……”
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还没说完,就被张正书打断了:“知道了,你们以后跟着就行,没事别出手,知道吗?”
张正书这两天招募武人,也算是略懂得怎么看一个人的武技高低。总的来说,看着这人是不是手上关节有厚茧,再看看他的眼睛,是不是有精光隐隐表露。如果符合这几条,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了。
很明显,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就是这样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这两人还是王庆的心腹。
不过,张正书本来也没打算隐瞒谁,他做的生意不是一般人能模仿得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让皇城司看着就看着吧,只要不出来搅和那就没事了。
摆平了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张正书才带着来财,直往东水门而去。
东水门是汴河流经的城门,因为有汴河的灌溉,汴梁城才能作为北宋的都城。如果不是汴河,那么汴梁城是没办法养活这么多人口的。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天吃掉的粮食都不知几何了。看着汴河上往来不绝的船只就知道了,这一条宋朝境内最繁华的河流,大小船只吆喝着声音,慢慢地驶入城中。船只一过栏门,还要小心撑驶,免得与对面的船只碰撞了。在船头操纵船篙的篙手,不断的向掌橹的橹手发出口令,岸上的纤工也在喊着号子,橹工的汴河号子与纤工的汴河号子回响在空中,市井中俚语鄙话之声响彻河面,汴河内外显得一片繁忙。
临水而建的码头,在汴河两岸也有不少。
因为私粮入城,私人开辟了码头,专门为了运输粮食。这也算得上是北宋的创举,官仓在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下降,而商贾主导的粮食市场影响力却不断上升。这都是因为官粮运输火耗实在太多了,十亭的粮食运到汴梁城起码要消耗一半。
正常来说,两三成火耗已经顶天了。
但是,宋朝的吏治腐败,上下其手之下,火耗过多也就可以理解了。
也难怪私人粮商能活得这么滋润了,完全是官员给的机会啊!这些私粮一运到汴梁城郊外就开始卸船,卸下后都将被运往粮商深巷里的私仓之中。看似朝廷得了实利,因为省却了漕粮运输的火耗问题。但危机也随之而来,朝廷失去了对粮食价格的掌控,平常年间还好。但是到了灾年荒年,那乐子就大发了。前一段时间,京师地震,汴梁城的粮食瞬间出现了波动。从一斗米一百二三十文钱,瞬间飙升到斗米近两百文钱。
还好官仓中还有粮食,前两年大宋也算是丰收年,所以才没有进一步散布恐慌,粮食价格也因此可以控制下来。
但现在因为地震的影响还没退散,汴梁城中的粮价还是在斗米一百五十文上下,让很多低收入的贫民叫苦不迭。
张家在汴梁城中也有粮铺,张根富也一并交由张正书打理了。毕竟张家田地这么多,每年的佃租交上来,就是一个很客观的数字,甚至要比官仓中的粮食要多。
张正书的策略是,永远比同行少一两文钱出售粮食。可以说,汴梁城中粮食价格能降下来,而且稳定地维持在这个价格,张家出了不少力。但是,仅凭一个张家,怎么都无法把粮价压低到以前的价格。因为张家没有后续的粮食输入,可其他奸商却是能依靠河运来运输粮食的。再加上朝廷鼓励粮商运粮商到西北,甚至不惜以军功来诱惑,也分散了粮食的去向,汴梁城中粮食价格高涨,也就说得过去了。
张正书要去的,就是那些奸商为了运输粮食而建立的码头。
当然,张正书找的是曾家船队。
看着汴河上来往的船只,张正书一时间也有点愣神,到底哪一个是曾家的船队啊?
“早知道就找一个曾家的人来了,也不用这般抓瞎……”
张正书叹了口气,找到了停靠在岸边的一个船家,问道:“船家,请问杭州曾家的船队在哪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