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寒门天骄(科举)

寒门天骄(科举) 第127节

    萧景曜头大,这都快三年了,他这个文曲星下凡的梗怎么还这么火爆?
    希望明年的会试和殿试能出现新的一轮文曲星。
    提到明年的会试和殿试,萧景曜突然想起来,今年又是乡试年。算算时间,离乡试也就还剩一个月。
    余思行上回给萧景曜的信中说他考中了秀才,今年要下场考乡试,不知道他能否顺利一次考过。
    还有萧景曜未来的小舅子顾希维,今年也要下场。
    萧景曜这一年多查账查得头昏脑涨,又一直在路上奔波,确实没有分出一些精力放在乡试上。
    不过邓氏书局必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趁着乡试的风头,又开始大卖萧景曜先前编的科举资料。
    年年都有新考生下场,这会儿邓氏书局里头可是热闹得很。
    估计到时候又能给萧景曜多分不少分红。
    萧景曜跟着萧元青进了研究院。一走到他们的实验楼,萧景曜就感受到了一股较为熟悉的气息。那是萧景曜上辈子去科研院时感受到的强烈的学术氛围,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研究而努力,不为外物所动,专心致志研究自己的课题。
    眼下,研究院就给了萧景曜这样熟悉的感觉。虽然研究院在仪器设备上,和后世的科研院差得很远,但这股一心钻研学术,废寝忘食的精神,内核都是一样的。
    研究院非常大,现在的研究人员也不算很多,每人都能拥有一间大实验室,里头放着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最先开始改进了水力纺车的那位,这会儿已经在琢磨还有什么方法能将寻常的织布机再改进一下。
    萧景曜听了后都沉默了一会儿,好家伙,既显微镜之后,先进的纺织机也要面世了吗?
    干得漂亮!
    萧景曜觉得自己先前还是太忙,把研究院这个重要的部门都抛在了脑后。要是当初没那么忙,萧景曜现在指定都把什么《中学物理》《中学化学》这些教材选择性默写下来,交给研究院的大佬们了。
    还好大佬们各有各的牛逼,不是等着萧景曜喂饭的人。就算只有他们自己,他们依然能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公孙覃知道萧元青和萧景曜来了研究院,特地从实验室中跑出来,先对着萧景曜躬身致谢,“若不是萧大人,我们这些沉浸于奇技淫巧的异类,哪会有现在这样舒服的日子?”
    在家里,他们做研究,面对的都是家人不解和痛心的目光。有些家人宽容的,周围邻居却容易说三道四,一出门就能收到无数异样的目光和闲言碎语。
    到了研究院,他们非但找到了志趣相投的好友,有些先前就有书信往来的,更是恨不得结为异姓兄弟。更别提研究院给他们的待遇十分优渥,吃住不愁,还给他们拨研究银子,只要他们写份申请,说明理由,通过审核后,就能从正宁帝那里得到拨款。
    咳,正宁帝手握玻璃坊这个赚钱利器,现在私库肥得狠,给研究人员拨点研究银子,小意思。
    更何况,研究人员知道自己是向正宁帝要银子,一个个都拘谨得狠,没有太大把握的东西,他们都不敢写申请。还是先做出了几个不错的小玩意儿后,才开始有了底气,向正宁帝申请大笔的银子用作研究。
    这一次,公孙覃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显微镜,显然是在向正宁帝证明,他给的银子没白花。
    不管懂不懂这些奇技淫巧的人,都该承认,公孙覃这次的发现,是跨时代的壮举,甚至可以推翻一些人深信不疑的东西。
    一个新的世界啊,肉眼不可见,多么令人惊叹。
    正宁帝已经要了一台显微镜摆在了宫里,现在研究院也就只剩下一台显微镜,还是公孙覃拼死保下的。不然,这一台就该进了东宫。
    但公孙覃现在也忙了个天昏地暗。想也知道,这事要是传出去后,会有多少人对显微镜下的那个神奇的世界感到好奇。京城最不缺的就是达官显贵,到时候,就这么一台显微镜,该给谁?
    正宁帝现在也有了些商业头脑,当即示意公孙覃,“你尽可能多做几个这样的放……嗯,这个新东西可不是先前的放大镜可以比的,既然它能看到更微小的东西,佛家素来有须弥和芥子之说,这个东西,不如就叫芥子镜吧。”
    是以公孙覃同萧景曜道完谢后,第一句话就是问萧景曜,“萧大人也是来看芥子镜的吗?”
    萧景曜愣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公孙覃嘴里的“芥子镜”是什么东西,心说这名字还挺合适,当即点头道:“确实,公孙院长的发现属实震惊世人。”
    难不成自己最先要给研究院默写的,不是物理化学方面的教材,而是该给公孙覃来上一本《中学生物》?
    显微镜和生物,当真是关联甚密。
    公孙覃带着萧景曜去参观了一下他的大宝贝——目前世上仅有的两台简易显微镜。
    现在该叫芥子镜了。
    萧景曜眼神一扫,对公孙覃更添几分佩服。
    光看外表,公孙覃做的芥子镜,和萧景曜记忆中的列文虎克显微镜没什么区别。目镜,物镜,铜制镜筒,里面的结构被挡在铜制外表之下,但肯定是透镜的组合。就是不知道公孙覃怎么磨的镜片,将它们组合起来后,放大倍数竟然能达到显微镜的程度。
    萧景曜还在震惊的时候,萧元青已经简单粗暴地拽着他的袖子,让他站到了芥子镜前,拍拍他的背,“喏,把眼睛凑到这块小玻璃上,你会发现新的世界。”
    芥子镜的物镜之下,萧元青豪放地将自己的手指塞了进去,萧景曜透过目镜看去,正好看到萧元青手上密密麻麻的细菌,虽然没有萧景曜上辈子在实验室中用的显微镜放大倍数那么大,不能观察细菌的结构,但这芥子镜是真的为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所有人,这个他们肉眼无法看到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萧景曜大为震撼。
    研究院的出现,以及研究人员做出的成果,让萧景曜从未有哪个时候像现在这般确信,他上辈子所处时空的平行未来,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华夏这片土壤上,从来就不缺聪明人。只要给他们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平台,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萧景曜不知为何,觉得眼睛有些酸涩,眨了眨眼,眨去眼中的酸涩后,萧景曜才笑着看向公孙覃,郑重地说道:“公孙院长,他日史书工笔,你该是如北斗七星那般耀眼的天才。”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只要研究院能一直有新的研究成果,正宁帝对研究院的重视程度必然会一年比一年高。若是有一天,研究院直接并入官府,或者有研究人员直接被任命为朝廷命官。在科举考试上卷生卷死的读书人们,看到了另外一条可以让他们飞升当官的路。哪怕再多的人骂这是上不得台面的奇技淫巧,用心钻研这些奇技淫巧的人也必然会只多不少。
    萧景曜也觉得现在可太缺理科生了。科举考试挑的都是顶尖的文科生,但理科同样重要啊,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那得是数理化做基础的啊。
    萧景曜想到未来研究院会继续增添一大波高质量的理科大佬就觉得开心。为什么是高质量?开玩笑,华夏读书人为了当官都卷成什么样了?现在不过是换一条赛道,把文科改成理科,他们照样能卷出麻花来。
    这么一卷,其中那些在理科方面有着不错天赋的人定然就会脱颖而出,高质量的研究人员这不就有了吗?
    其实一个合格的官员,也是要兼具文理之长的。就算是最基层的县令,除了处理纠纷,审案断案以及收赋税安排百姓服徭役之外,还有赈灾。最简单的例子,修房子,修堤坝,这些多多少少都要点建筑方面的知识。那可不算在儒学里面,堤坝的承受力大概是多少,怎么给河改道更合适,最不危害百姓等一系列的事情,都是要靠精确的计算的。
    真不是只会死读书就行。
    萧景曜看着面前的芥子镜,心中百感交集,从未有一刻像现在这么确信,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这一次,华夏没有落后。
    真好啊!
    萧景曜偏过头去,闭了闭眼,掩去自己眼中的湿意,而后认真盯着公孙覃的眼睛,郑重道:“若是公孙大人不嫌弃,我那儿还有几本书,或许能为你们增添几分灵感。”
    公孙覃眼神一亮,“真的吗?这是哪位先生的著作?若是方便,可否让我借阅一番?”
    萧景曜微笑道:“当然可以。只不过那是我很久之前看到的东西,现在得费点功夫将它们给默写下来,到时候再送来研究院给大家看看。”
    公孙瑾大喜过望,再次谢过萧景曜,又匆匆忙忙跑去磨镜片,准备再多做一些芥子镜,等着卖给达官显贵们。
    萧景曜离开后,又去胡阁老那儿打探了一下消息。
    胡阁老提起这事儿就郁闷,当场给萧景曜表演了一个阁老捧心,一脸后悔,“当初老夫为何不答应将研究院划在户部名下?或者把研究院的拨款记在户部名下也好啊!你是不知道那个芥子镜有多神奇,老夫敢保证,只要那玩意儿能卖,多的是人捧着银子去抢!你知道陛下给它定了什么价吗?最低五万两一台!”
    胡阁老只要想想那个场景就不自觉心痛。那么多本来可以进户部的银子,现在全部都长着翅膀飞进陛下的私库啦!
    萧景曜心说这算什么。磨镜片多累啊,又不是烧玻璃,一次性能烧出一堆。手工磨镜片,效率不要太感人。就这稀缺程度,五万两算什么?要是萧景曜是卖家,当场就给搞个拍卖会,还不遮挡,大伙儿都坐在一处,互相举牌报价,价高者得。
    指不定参加拍卖会的人一个上头,五十万两一台都有人买。
    胡阁老听完萧景曜的主意后都沉默了一瞬,而后十分庆幸地拍拍胸口,“还好你没去做买卖。”
    就萧景曜这手段,要不了多久就能赚个盆满钵满,然后成为别人眼里的大肥羊。
    萧景曜觉得自己这办法非常好,胡阁老觉得萧景曜说得对,当即抓着萧景曜进了宫,让萧景曜将这法子在正宁帝面前再说一遍。
    先前萧景曜一直坚持要彻查那几兄妹之事,正宁帝不得已处罚了太子。眼下瞧着没什么事,胡阁老就担心正宁帝心中对萧景曜起了芥蒂,特地让萧景曜再在正宁帝面前露一回脸。
    正宁帝听了萧景曜的主意后果然十分高兴,谁会嫌自己的钱多呢?皇帝也缺钱啊!
    正宁帝很是遗憾,“只可惜户部侍郎刚上任不久,没有空缺。不然,朕该让你当户部侍郎的。”
    瞧瞧这生财的本事,一眨眼就是一个妙计,多么适合户部的好苗子。
    胡阁老故意叹气,“陛下这是嫌臣无用了?”
    正宁帝哈哈大笑,“胡卿宝刀未老,一心为公,景曜还得多向你学一学,哪里就无用了?”
    胡阁老听到正宁帝对萧景曜的称呼后,心中大定,又开始同正宁帝说起银钱的事。
    正宁帝的私库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国库还是缺钱啊!
    虽然先前抄家为国库添了许多存银,但大齐这么大,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多。不说别的,单就这么多官员的俸禄,户部每年都得出一大笔血。
    萧景曜看着胡阁老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想到自己在闵州的见闻,到底没忍住,提了一嘴海上走私的事情。
    当胡阁老听说大齐境内的一个小碗,往海上走一圈就能卖到一百两银子后,差点直接对正宁帝大喊,“陛下,这个银子,与其让走私的贼子们挣,不如让朝廷来挣!”
    但这涉及到海禁一事,胡阁老本身就是闵州系官员,自然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开口。
    倒不是胡阁老私心作祟,而是他知晓这其中有多么一股庞大的力量。若是强制开海禁,那闵州豪强必然又得被血洗一次。朝中还有那么多闵州系官员呢。
    更何况,吃了海禁福利的,也并非只有闵州豪强。
    萧景曜也知道这里头的弯弯绕绕,不提海禁,却将话头引到了倭匪身上。
    正宁帝和胡阁老脸上顿时都露出了厌恶的神情,“弹丸之地,蛮夷之人,粗鲁无礼!”
    正宁帝突然想起来,“倭国今年年底应该又会派使臣团进京,那地方穷得很,每回来京城,使臣都一直哭穷,带来的贡品也没什么好东西。”
    “那可未必。”萧景曜微微一笑,吊足了正宁帝和胡阁老的胃口后,萧景曜这才缓缓开口道,“他们那里有很多金银矿,非常多。”
    正宁帝和胡阁老:“!”
    那里有很多什么?你再说一遍!
    第078章
    看着正宁帝和胡阁老瞬间变得火热的眼神, 萧景曜不由往后退了一步,总觉得他们的热情有些过于高涨了。
    胡阁老三步并作两步,一把冲到萧景曜面前, 几乎想要揪着萧景曜的衣襟呐喊,“你说什么?那个岛上有很多什么东西?到底有多少?”
    倭岛离大齐不算远,但要开战的话, 也很麻烦。战争就是个烧钱的活,胡阁老这个户部尚书成天都在脑海里打算盘, 就指望着能从哪里省点银子。
    当然,节流永远比不过开源。要是萧景曜所言不假, 那岛上真的有非常非常多的金矿和银矿, 守财奴胡阁老拨了拨脑海里的算盘, 觉得这笔买卖能干。
    重点来了, 那岛上的金银矿到底有多少?
    若是还不够大齐军费的, 那就没必要再提。
    胡阁老这么精明的人, 怎么会做亏本买卖?
    萧景曜抿了抿嘴,客观地说了一句, “比如某个金银矿, 一年能开采八十万两白银。”
    胡阁老有些失落,“才八十万两啊。”
    都金银矿了,不得百万两白银起步?
    萧景曜就知道胡阁老会这么说,慢悠悠补充了一句,“可以采四百年。”
    胡阁老和正宁帝一起瞳孔地震。
    胡阁老脑袋里的算盘都差点算不过来了,一年八十万两,四百年, 那就是三亿两千多两白银,这个可以有!
    萧景曜继续, “还有黄金,一年也能开采上万两。”


上一章
返回

寒门天骄(科举)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