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第22节

    都说女生外向,这入赘的小子也一样,也不知赚这几个黑心钱够不够买汤药吃治他那条贱命!
    叶王氏越想越心疼,十五文一块啊,要是给她来卖,老三在镇上还愁啥银子,那老三媳妇也没法仗着自己有个秀才爹不把她给放在眼里了。
    隔壁媳妇子还在劝,叶王氏气不顺,脱口而出:“那丧良心克死爹妈的能做出什么好的来,用了他的东西,当心带了瘟,瘟你一家子不得安生!”
    那媳妇也不是个好惹的,她是看着两个娃娃可怜才顺嘴说了句,谁知倒招出叶王氏一顿诅咒,火大地一叉腰:“死老太婆你说谁,我看你家才不得好死呢!”
    又一撇嘴,轻蔑道:“还腆着个老脸咒别人,也不看看自己是个什么货色,就说峥小子在你家的时候还病恹恹的,一出了你老叶家,人也精神了,脑子也聪明了,可见是你这老货家瘟了别人!你们全家都带瘟,离得近了就遭殃,离了你们人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这媳妇也不胡涂,她可是听说了,肥皂这么好的东西本可以卖大价钱的,是峥小子想着乡里乡亲才给大家占便宜,何况峥小子能做出这个,未必以后不能做出别的,不得罪他以后有好事儿他还能想到乡亲,好处才能再落她头上。
    比起来,这叶王氏算个屁呢,整日里摔鸡打狗就不说了,嘴里还没一句好话,一不顺心就在院子里骂街,那嗓门尖得哟,她家春丫好几次睡梦里都给吓醒要收魂,要不是她男人拦着,说几十年的老邻居不好撕破脸,她就持着粪叉打上门去了!
    真是哪辈子不修福,作了大孽,要和这户人家当邻居。
    这媳妇战斗力强,嘴皮子一掀把叶王氏冲个倒仰,等反应过来再要回击,人家已经抱着自家娃回棚子里去了,她家男人还边翻稻子边警惕着瞧着,似乎叶王氏要敢做出什么过激举动,一稻耙就要敲过来。
    叶王氏气得浑身发抖,回到自家棚里就是哎哟哎哟喊胸口疼,晚饭也不吃了。
    这是叶王氏的老操作了,一生气就喊胸口疼,也不知真疼假疼,反正就跟狼来了似的,家里谁都没当回事,只顾吃自己的。
    叶王氏见男人儿子谁都不来安慰她,更是坚定了只有老三可靠的想法,现在都不管她这老娘的死活,还指望以后呢,她养老可全指着老三了!
    晒谷那几天全村都睡在谷场上,叶峥他们家也不例外。
    月夜,星斗高垂,鸟叫虫鸣,幕天席地躺着,身边是爱人和家人,积了一白天的暑气也慢慢在这凉爽的晚风里化了。
    叶峥觉得这样的日子可美,给他机会再回现代也不去的。
    第二天又是晒谷、翻谷、扬谷,直需要把粮食里的水分全去了,才能不生虫豸,保存个一整年。
    接连几个大日头,粮少的人家已经晒得差不多了,但云老爹还是决定多晒一天,毕竟粮是越干燥越好。
    但叶峥午后起看着这天却总觉得不对劲,不知是不是错觉,阳光好像没那么烈了,吹过的风也带着一丝水汽,他瞧瞧周围的别人,哪怕是种了四五十年的庄稼把式也毫无异样,依旧抽烟的抽烟,聊天的聊天,孩子们光着脚丫在粮食里跑来跑去,就觉得可能是自己多心了。
    等吃过晚饭,叶峥心里不安越来越强,瞧瞧即将隐没的红太阳,叶峥提议道:“爹娘云清,我们要不把还是今天就把粮收回家吧。”
    云清问他:“阿峥你怎么了?”
    云罗氏也道:“咋这么急,明儿就回去了啊。”
    叶峥如实说:“我晌午就觉得这天不对劲,也许是错觉,也许不是,但我这心里头就是挺不安的。”
    云清点点头明白了,也对云老爹说:“爹,我觉得阿峥不是信口胡言的人,要不吃过饭就收粮吧。”
    云老爹倒不固执,他夹了口菜,见哥儿和哥婿坚持,就松了口:“成,吃过饭就搬。”
    叶峥开心了,给全家都夹了一筷子菜:“爹娘云清,这几天你们辛苦了,多吃点补补力气。”
    晚饭后,云家人就把粮食往口袋里装。
    旁边人家见了觉得奇怪:“咋,云老弟,不是说再晒一天?”
    云老爹道:“我哥婿觉得这日头不对劲,还是早搬,也不差一天。”
    旁边人听了都笑:“读书人哪里知道日头的事,连老把式都没说要变天呢。”
    云老爹也不反驳:“反正话我已经说了,搬不搬随你们,我家搬了。”
    没过一会儿,叶家哥婿说要变天的事就传遍了晒谷场,大家笑归笑闹归闹,心里到底留了个影儿,等叶峥他们来拉最后一趟粮的时候,发现也有几家陆陆续续往袋子里装了。
    叶峥只能好心提醒,却管不了其他人的事儿,再说他只是感觉有点不对劲,也未必就变天,故而有人和他打听,他就如实说出心里的想法,不强求别家。
    老叶家当然也听到信了,叶茂田见别人家在收粮,也提出要收粮,叶老大考虑了一会儿点点头。
    此举却遭到了叶王氏的强烈反对:“合着那老天爷是听他叶峥的啊,他说变就变,不搬!咱家粮还没晒透,搬回去等着长虫啊?谁知道那丧门星安得什么心,他就是想害人!最好他家粮全发霉烂在仓里头,一家人饿死讨饭才爽快呢!”
    先骂提出意见的叶茂田:“不孝子,这两天把你厉害的,就会听外人的话气自己老娘,是不是非要我死了你才舒心啊!”
    又骂叶富贵:“个死人没刚性的,半点主意都没有,就会跟人屁股后头捡屁吃,是不是明儿老大要你吃屎你也去啊?”
    叶富贵又没说话,真是躺着也中枪。
    叶王氏拍着大腿长吁短叹:“我怎么就生出你们这两个没出息的玩意儿呢?早知今天,生下来就该一个个掐死在马桶里,也好过一把屎一把尿养到这么大反过头来气我,唉,也只剩一个老三了,那孩子打小聪明又贴心,还不惹我生气,以后我也就指望这一个了。”
    叶王氏这么说是为了唤起老大老二的愧疚,让他们臊一臊,知道亏待了老娘,以后要更听话。
    可是被她这么阴阳怪气地一说,不仅没有让老大老二羞愧,反而成功唤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行行行,什么都是老三好,我们这两个为家里劳心劳力的反而成了逆子,生出来合该掐死,老三这个没下过一天田没赚过一文钱才是娘的指望。
    成呗,那粮食遭雨淋就淋呗,烂了也是全家一起饿肚子,连带镇上的老三也讨不着好,他们还有把子力气可以打短工,看到时候是谁活不下去!
    继续摆烂。
    于是收粮的一家带动一家,后来场子上大部分人家都被这氛围影响,也惊疑不定了起来。
    只有老叶家和几个平时跟云家关系不好的比如老李头他们没有动静,尤其是老叶家,老少爷们坐得纹丝不动,一副和谁斗着气的架势。
    这天半夜,果然轰隆隆打了阵雷,紧跟着砸下来豆大的雨点。
    叶峥梦里被雷惊着,呼吸急促了些,云清睡得浅,一下子就醒来,还没睁眼就习惯性把叶峥往怀里搂了搂,又伸出温热的手捂住他白嫩精巧的耳朵,直到叶峥蹙起的眉松开了,呼吸又平静起来,才张嘴打了个哈欠,保持这样的姿势又睡了过去。
    第二日叶峥醒来,满鼻子嗅到水汽,很激动地问云清:“是不是下雨了?”
    快告诉他预感准不准!
    “半夜里下了场大的。”
    云清声音带着些晨起的慵懒和性感。
    叶峥得意了,嘴都差点咧到耳后根,不过想起有晒场上也许还有人家的粮没收回来,又敛了笑意,损了粮食总是件心痛的事。
    农民一年辛苦到头实在不容易,如果昨天的语气再强烈点就好了,可他也不确定啊,万一没下雨,岂不是乱出主意?
    这事儿没辙,就这么着吧,好在自家的粮是全收回来了。
    云爹早起溜达一圈回来,心情不坏,嘴里都哼起了歌。
    他早上出去挑水,路上不断有人家给他道谢,说要不是他家提醒,粮食就遭雨淋了,又赞他哥婿做事地道,善有善报,老天爷都偏帮云云。
    云罗氏去洗衣服也是这个待遇,一群大哥儿小媳妇老婆子围着她不住口地夸,直把个云罗氏乐开了花。
    这几个月,云家人在乡亲间的人缘可谓是空前拔高。
    从前云家为人也不错,但相邻间总是淡淡的,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有种自成一隅的味道,直到叶峥来了,村里人从云家实实在在得到了好处,联系才紧密起来,才拿他们当了自己人。
    这感觉正经不错,反正二老觉得不赖。
    唯一令人有点介意的是,云爹在上次补过的院墙边发现几个浅浅的脚印,扔在院墙边上次收回来的捕兽夹上带着一点血迹,恐怕是有贼人爬过。
    连忙问遍全家,发现没丢东西才放心,好在这捕兽夹是松动了拿回来修理的,不然这贼人的腿的估计就保不住了,就这也得吃点苦头。
    但云家全家上下没人同情,谁会同情个贼啊!
    第26章
    一场秋雨一场寒,自从下了那场雨,才真正有了入秋的味道。
    几天前秋收官来村里收了粮,云家上缴了一年的粮税,这里税收按的是人头,满丁税一石,哥儿和女娘减半,十三岁及以下孩童不算,儿童年满十四,就要按成人的数量交。
    若农民拥地八十亩以上,则按亩产来缴税,八亩地缴税一亩地的粮,这也是为了让大地主多缴税的意思。
    叶峥所在的溪山村祖辈都没有出过坐拥八十亩地的富农,也就全部纳的人头税。
    按一石在100-120斤之间算,云家一年要交的人头税就是三石多四石不到的粮食,约摸三四百斤,从数量听起来的确不苛刻,现代社会,亩产千斤不是梦,但在大启朝,农民种一亩地的稻子或者麦子,亩产普遍在250斤到280斤之间,哪年能收个300斤,那就是大大的丰年了,十年难遇一次的那种,所以这税其实还是蛮重的。
    今年总的来说还算风调雨顺,云家的八亩地总共收粮十九石左右,交了税,粮仓里满打满算还有十五石粮食,还不全是稻谷,苞米、大豆和一部分黍子都算在里头,这就是一年辛苦的结余了。
    望着粮仓,叶峥想着怪不得古代农民苦呢,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才余这么点东西,既要养活一家老小,又要照管儿女成亲,怎么能不穷呢。
    云家爹娘却觉得很满足了,除了这些粮食,叶峥给的二百两没怎么动,外加零零碎碎卖肥皂卖山货的进项,今年总的来说收入不错,二老手上有了点积蓄。
    叶峥就趁机和他们商量要不今年还是别去镇上卖粮了,多留点白米自家吃。
    二老往年都是卖掉大部分白米,换更廉价的杂粮回来糊口,今年考虑到叶峥和云清的身体,想着夫夫俩既已成亲,紧接着还可能有孩子,留点白米补补身子也是好的,他家清哥儿福印淡,长得也硬朗,若不趁早保养些怕是不容易怀。
    于是云爹大手一挥刀,决定今年的白米就不卖了,全留下自己吃,剩下的苞米黍子大豆倒是可以卖点,不当主食的话这些吃不完。
    仓里有粮心中不慌,秋收到入冬前,是一年里难得的悠闲时间,云家人前些日子着实累着了,这几天就连云爹云娘也不早起,放倒头睡到天大亮,狠狠休息了一回。
    反而是叶峥,虽然也累,但精神甚好,没有累过头的感觉。
    想来想去,觉得大约每天练的八段锦在起作用,于是叶峥就磨着云清和他一起练。
    这种小事云清哪有不满足的,于是每日晨起,二人就在院子里慢悠悠地比划,和现代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人似的,后来还带动了无聊的云爹和云罗氏,一家子早锻炼。
    云清和叶峥不同,他本就有功夫在身上,这八段锦的好处叶峥练了很久才体会出来,云清却是没练几天就发现了不同。
    他的筋骨更加柔韧了,耐力和爆发力也有了长足的提高,跑一整座山头都不觉得累,更加觉得这是一门高深的功法,动作看似缓慢不显,但其中蕴含着吐纳自然的道理,长久练下去可以从根本上调节一个人的体质。
    还有一重好处,那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总之叶峥每天晚上都嗨得不行,云清的肌肤、身段、柔韧度都太棒了,简直令他欲罢不能。
    关上门胡天胡地了几天,叶峥终于醒转过来不能这样了,他这到底还没完全成熟,要是天天这样下去容易伤到底子,再说云清也需要休息,为了清心寡欲,叶峥终于把压箱底的圣贤书又拿出来看了。
    其实凭身体的记忆和他现在有点过目不忘的能耐,这些书他早都背下来了,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看几遍总能体会到圣贤的意思,也能更加深入思考这个年代的科举到底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原身是参加过两次秀才试的人,只不过没考上罢了,他自己考的时候浑浑噩噩不知朝夕,但做过的考题,破题方法之类的总归是留在心里,现在都作为遗产留给了叶峥。
    按叶峥上辈子考过无数次大小试的想法,秀才试当是没那么难,本朝秀才试的方向除开惯例的四书五经上的内容,还考一些实务上的东西,比如律法啊、政策啊或者本县内发生的具体时事,看考生的思想动态和分析能力。
    这才是童生和秀才的根本区别,童生只是入门,会背书会作诗写基本的文章就能过,而秀才是国家最基础的人才储备,比如给县官出谋划策或者商议本县事宜,经常会召集秀才献策,只会背书的学生肯定是不够格的。
    古代不比现代,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老师群策群力帮学生把考官出题的心态、目的等方面都给归纳总结得清清楚楚,填鸭似的灌输给学生,只要好好学习的,基本上都能领悟到一点分析能力。
    而大启朝的穷书生哪有这个条件,也许京城或者像江南那样富庶的地区有懂行的指导老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他们溪山村这种边陲偏远地区,秀才们大多不事生产,闭门造车,花用着家里的钱读书,直到有一天开窍考上,或者家里供不起为止,也是很令人唏嘘的一件事。
    叶峥在院子里看书,全家的手脚干活的手脚都放轻了,生怕打扰他,其实叶峥自己觉得还成,他这人专注力强,沉浸在书里的时候不容易受扰,说了好几次不用这样,但云罗氏和云爹行动间还是小心翼翼,怀着些对读书人的敬畏。
    叶峥花时间又通读了一遍四书,将上两次秀才试的题目写在纸上,结合原身上两次的破题方式和自身对题目的理解,写了两篇策论,接下来就以此为基础,边看边改,这又花去十几天功夫。
    这天叶峥发现云清从仓库中拿了一小袋稻米出来,放在阴凉地方摊开晾晒,叶峥见了好奇,问他:“清哥儿,你预备做什么?”
    难不成要做麦芽糖?
    不对,想到哪里去了,这可是稻谷。
    云清边翻晒边道:“这一袋是预备下明年的种子,得彻底晾干,马虎不得。”
    叶峥放下笔走过来道:“这里也有选种育种的说法?”之前倒是没听说过。
    云清有些不解:“何为选种育种?”


上一章
返回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