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第63节

    殿试终于开始。
    叶峥的心情其实是比较放松的,他不像那些志向远大的考生,图谋一甲,或者二甲前十,这些名次的考生都有希望入翰林,是今后阁老的苗子,被称为清贵之流。
    这倒不是说明文规定了二甲之后的考生不可入内阁,只是从茫茫的历史事实上来看,希望渺茫,没啥先例罢了。
    叶峥的终极目标是得个中间名次的进士,一甲根本不去想,二甲也不用太前,三甲也无所谓,同进士也是进士,就像同等学力也是学力,他现在的心态就类似于前世那些考研和考公务员的,能上岸就成,多一分都是浪费,谁还管什么排名啊。
    深吸口气定定心,叶峥看向纸上的题目。
    这道题不拗口,翻译成白话就是:历史上朝廷治国,有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论如何看待两种国策。
    要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白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分别是什么。
    这个外不是说外国,也不是说敌国,而是指地方,内则是说中央朝堂。
    所以这道题很明显了,明光帝实际上在问考生们,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这两种治国方式,诸位学子你们怎么看吶?
    别的学子怎么看,叶峥不知道,但对学过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叶峥来说,辩证地思考问题已经是他的本能。
    既然题目中有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自然要分别加以阐述分析。
    有了思路,叶峥开始在草稿纸上起草内容。
    先分析了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各自的好坏,对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这两条就用去了一半篇幅。
    分析过后,自然要给出结论,或者说侧重点,明光帝问你怎么看,考生就要老老实实说出自己怎么看,不能在明光帝跟前耍花腔,分析了半天就是写不到考生自己的看法,明光帝好歹也治理了几十年的国家,跟前出入的都是天下最顶有才华或顶老奸巨猾的人尖子,考生若对于治国理事没有自己的想法,不拿出点真实的态度,是不可能让明光帝动容的。
    但想法,或者说态度,要落在哪一侧呢?
    考生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光帝本人怎么想。
    也许有人会觉得,皇帝,自然是天底下最弄权擅专之人,大力鼓吹中央集权准没错,但比起前朝,明光帝在位这些年却并不独断专行,有事喜欢拿到朝堂上和诸公议论,他改善了科举制度,不重门第重才华,让寒门学子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大启的治国理事中来,也没有前朝重文轻武的风气,给了兵士和各地节度使必要的资源和统筹兵力的权利,也让一地官员拥有对该地更大的治理权。
    这充分说明,明光帝的大半生的政策,不属于严重中央集权那一块的。
    那么是不是由此可推,在明光帝心目中,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的比例,是前者占优的呢?
    叶峥提笔在墨汁里蘸了蘸,正待落笔,写下这个观点。
    然而就在这一刻,他脑中忽然闪过几个镜头,堰州府知州失踪,州城外流民作乱,知州回来后对于整件事的隐瞒,行于流民间无意中听到的只言片语。
    这些片段的闪回,让叶峥对之前的想法不可避免产生了怀疑。
    明光帝前半生的确给地方下放了不少权力,但他做的就一定是他心里想的吗?
    又或者明光帝的思想会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明光帝已经是年近七十的老人,在他六十七岁这一年,亲手出了这样一道题,亲自驾临殿试现场,看着广场上这些年轻学子,明光帝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叶峥抬头,广场上空恰巧飞过一群鸥鸟,他思考的时间太长,燃香已过半,有那才思敏捷的学子已经完成策问,正待通读后誊抄。
    留给他继续思考的时间已经不是那么充裕了。
    叶峥提起笔,决定抓住心内那一瞬间出现的念头,写下来。
    四月十三,太书房西殿。
    殿试所有考生的试卷已经统一送到这里,放到几位考官案头待阅。
    东殿内,明光天子高坐上首,贴身大太监捧来茶水,明光帝托起茶盏喝一口,略皱眉动了动身子,太监立刻往他身后又塞了两个软枕,缓解常年坐着导致的腰椎疲劳。
    六十七的老人了,在民间也许早就万事不理,每日只管含饴弄孙,做个糊里糊涂的老家翁,但六十七的明光帝却还要打起精神,端坐案前,等待考官们将卷子初阅排序后送上来过目,定下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出身和名次。
    大启朝,一甲有三个名次,是殿试前三名获得的。
    第一名点为状元,第二名点为榜眼,第三名点为谈探花,此三名学子赐进士及第出身,乃是进士中的进士,是全天下读书人趋之若鹜的梦想。
    前三过后就是二甲榜了,二甲里的头名,也就是殿试第四名,称为“传胪”,也是很风光的名头了,只是再风光也不如一甲那三位。
    从二甲起,赐的就是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十五名。
    剩下的就是三甲了,即从第十六名起,到最后一名,赐同进士出身。
    官场有句刻薄的调侃,叫“同进士,如夫人”,就是说你这不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只是个同进士而已,充分说明了榜单上的鄙视链。
    同进士在出身上差进士颇远,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三甲的同进士不能入翰林院,只能去地方任职,职务也是上头的二甲进士们挑剩下不要的。
    西殿,紧张的阅卷工作正在进行中。
    比起会试那九百张卷子的工程量,殿试这六十八张卷,分到每个阅卷官手里也不过二十章左右,而且都是命题作文,写的同一个题目,无形中降低了批阅的成本。
    但阅这一批卷子的难度却丝毫没有降低。
    经过一夜紧张的忙碌,第二日天色微明,六十八张卷子的排名工作已经做好,放在主考官案头。
    主考官取了前二十名的卷子仔细看过,又抽了几张后头的略微看了,给前五名做了微调。
    做完这一切,外头的天已经彻底亮了起来。
    明光帝也熬了一夜,此刻正在太监的服侍下喝参汤,按说他不用陪着熬,只需等阅卷官们将次序排好,天亮再来太书房,等着呈上御览就行,但他偏偏就在太书房东殿待了一夜,可见明光帝对此次科举纳才的重视程度。
    “陛下,学子们答卷的名次已做初排,呈于陛下,请陛下过目。”
    明光帝揉了揉额角,看向整理好的一沓卷子。
    殿试卷是不糊名,也不另行抄录的,考生们姓甚名谁字迹如何一目了然。
    明光帝先看了第一张,也就是考官们排列的殿试第一名。
    接着往下又看了几张。
    考官们都悄悄觑着眼看陛下的表情,想从中看出他对这排序的满意程度,但明光帝脸上却无甚表情,什么也看不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东殿里只有明光帝翻阅卷子的声音,间或咳嗽两下,其余一声不闻。
    考官们保持弯腰的姿势等,等得人都僵了,终于,明光帝翻页的声音停了。
    众考官偷眼一看,只见他盯着案头一份卷子发起了呆。
    从前后试卷的折叠程度来看,这是一份二甲前排的卷子,如果看得不差,不会跌出二甲十名开外。
    明光帝抽出这张卷子,看了看籍贯姓名,问此卷乃是何人所批。
    考官们又不是什么记忆大师,二甲六十八名考生来自全国各地,批阅工作已经很忙碌了,除非考生真的惊才绝艳,不然谁会记得每个考生的名字呢?
    但这位考生么,王大人还真的有印象。
    主要是他那一笔字对于阅卷官来说真的太过友好了,在看过那些把试卷当书法作品来写,有时辨认都要辨认得人头晕眼花的卷子后,这份卷子的字简直如涓涓溪流,给考官的眼睛做了个spa,所以王大人特意记下了考生的名字。
    此时明光帝问起,王大人就上前一步:“回陛下,此乃老臣所批,排名是诸考官共同商议后定下,可是此卷有何不妥?”
    明光帝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点了五个人的名字,要求看他们会试的答题卷。
    会试的答卷并不在太书房中,而是在京城贡院里,但谁叫明光帝是天下之主,他想要看考生的会试卷,难道有人敢说要去贡院取卷子太费功夫,您别看了成不成?
    自然是紧赶着让人取了来。
    半个时辰后,五个考生会试的三场卷子加上殿试一张,都呈在了明光帝跟前的桌子上。
    在刚才等待的时间里,五张卷子明光帝已经单独抽出,给几位考官包括主考官看过,而其他考官也回忆起了明光帝特意提过名字的这位叫叶峥的,字迹看着令人浑身舒服的考生。
    纷纷在脑中回忆着他会试三场写了什么。
    因会试时恰巧有过争议,几位大人一合计,还真想起来了,这位考生的实务题和截搭题回答得都不错,只是文采稍显逊色,有了这么个短板,才一下子给落到了第十名。
    此刻明光帝也在看叶峥的卷子,此人的字迹对明光帝这样的老年人来说过于友好,明光帝看着看着,脸上不由露出一丝笑容,和主考官感慨:“倒是个实在人,只是这诗做的,爱卿你瞧瞧,这人的诗词先生不知是哪位,若叫朕看到了,先给十板子。”
    嘴上说着先给十板子,要惩罚叶峥的诗词先生教出这样的烂学生来,语气里却带着长者对后辈的喜爱似的,这一时叫主考官也没话说了,圣上您这是讨厌啊,还是满意啊?
    四月十五,皇极殿。
    巍巍天子,悬坐高堂。
    叶峥和诸考生站在大殿内,等待大启天子宣布殿试结果。
    内侍双膝跪地,将名本举至天子跟前,方便御览。
    这个环节,乃是大启朝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至高时刻,由天子,亲自念出姓名。
    当然,一溜儿名字那么多天子哪能各个都念,明光帝只会亲口念出一甲三位的姓名,从二甲传胪开始,由内侍代天子唱名。
    “一甲状元,崇州周纪明。”
    学子里,当即有一个人高马大的走出,跪在地上,激动得浑身颤抖:“学生周纪明……”
    皇上见他激动,笑着和他说了几句话,到底是状元郎,待遇不同,此刻全部学子羡慕的视线都投向他一人,这就叫平步青云吧。
    叶峥也多瞧了几眼,状元郎啊,不得了,以后虽然也许可能同朝为官,但人家这起点,这平台,比不了。
    和状元说完话,圣人继续念第二名。
    学子们屏息敛声,高抬胸膛,希望听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天子口中。
    “一甲第二名,榜眼,堰州叶峥。”
    随着明光帝的声音落下,不少目光直直冲着叶峥就过来了。
    虽然叶峥自觉和同届这些考生不熟,但以他的相貌人品,明里暗里打听他的考生绝不会少,天子口中说出叶峥二字,当即知道名字的就把头扭过来了。
    见叶峥还有点发呆,没有第一时间回应,有个好心考生不由轻轻唤他一声:“叶兄,叶榜眼,陛下叫你呢——”
    叶峥只是怕自己听错了,又不是真傻,当即出列跪地:“学生堰州叶峥,见过陛下。”
    明光帝今日似乎心情不错,对谁都爱说两句,道:“你是叶峥,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叶峥闻言抬头。
    不知从哪传来几声惊呼声,今日学子穿的都是礼部特意发的面圣的学子服,头戴玉冠,大家都含胸低头的时候不显,叶峥这一抬头,当即就如鹤立鸡群里的白鹤,一下子身高长相都显出来了。
    明光帝看了他半晌,竟然没有说话,弄得叶峥心里七上八下的。
    谁知,过后明光帝竟然带着笑意对位列左侧的主考官道:“可惜上次没有让他们抬头细看,不然这探花郎是谁,也就无甚争议了。”
    主考官面上堆了笑附和:“陛下说得是,叶榜眼当真相貌冠绝,郎无其二。”
    心里却颇为无语,想说陛下啊,你这都点了人家榜眼了,现在又说探花,难不成人家好端端第二名的榜眼就因为长得好,就要生生降下一位去当探花?这不合适吧。
    还有,您这话说出来,让后面真正的探花郎怎么想啊?
    不过主考官这话,也只敢在心里吐槽下罢了,人家是官家,是圣上天子,有资格任性。
    叶峥也听得有点囧,嘴上还不得不说:“谢陛下夸奖……”
    明光帝见了美貌臣子,心情大好,竟然在朝堂上和叶榜眼拉起家常来,比如叶爱卿家中几人,何时入的京城,对京城水土可惯之类的。
    叶峥不想出这个风头,又不能不答,只好问什么简短说一句,多一个字都没有,倒让其他人觉得这叶榜眼年纪轻轻却宠辱不惊,要是其他人有机会得圣上这么垂询,估计没话也要找出话来说,恨不得祖宗十八代都倒出来。
    好在明光帝还记得自己的任务没有完成,问过这些话题就让叶峥归队,继续念下一名探花。


上一章
返回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