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第101节

    叶峥不爱听这天啊神啊的,他如今身份也不适合,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旦他表现出对这种说法的受用,下面人就会更加编些没影的话来讨好,一个传一个,越传越玄乎。
    李淼掰着手指头数:“永年县收成了十万斤,十万斤吶大人,那蟠龙更厉害了,足足收了十三万斤!这可不是神迹么!”
    从古至今都没有听过这样的收成,上回大人说这土豆好种好收的时候李淼存了个疑,还有那曲犁,究竟好用不好用的,也得用了再说。
    现在他可是再也不怀疑了,蟠龙只是多山少地,大面积耕种不便,那永年可是真正的穷山恶水之地啊,那土地里头多砂砾石块,有多贫瘠世人皆知的,连永年县都能收成十万斤粮食,其他地方还有啥好说的,叶大人牛哔就完了!
    况且这还只是一千斤土豆种下去三个月的收成,还不是家家户户都种的,等这批土豆收起来,家家户户留了种,有了信心都去种,可想而知再过三月又是何光景!
    永年和蟠龙的百姓吃饱了肚皮,空出力气来建设家乡,再过三年、五年、十年,又是何样光景!
    叶知州曾经说过要将雁云治理成一个盛世没有饥馑,人人安居乐业的地方,照这样下去,没准真的能成!
    叶峥听了这个数字,也是面上一喜。
    毕竟这土豆的种植法是口述之后让各县令自己带回去操作的,叶峥没有派人跟着,只派了个农事官去两地试验了曲犁,三个月能有这个数字的收成的确是很了不起的事,由此可见这土豆的确是他在大启最重要的发现,没有之一。
    想到永年蟠龙,叶峥又不免想起涉林大邑和宝丰:“那另外一郡两县情况如何?”
    李淼喜滋滋:“我还没说完呢,涉林和大邑各自的收成在六万和七万不等,宝丰就厉害了,足足有八万斤,而且这宝丰没到三个月,大约两个半月就有土豆陆续成熟了,可见宝丰的确是块宝地不假。”
    叶峥也同意,宝丰郡气候炎热湿润,土地又松又透气,日照时间也长,正是最适宜植物生长了,不过涉林大邑也不差,只要利用好特征,都是好地方。
    叶峥说:“李淼磨墨,待我修书一封,把这土豆种植的注意事项再给提一提。”
    土豆种在一块地上,会大量快速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使地越重越薄,同时导致土壤中各种病原菌滋生,连续在一块地上种植四年土豆,那不仅地种薄了,连土豆自己也会生干枯病或者腐烂病,大大减产。
    所以土豆种植不可连作,简而言之就是需要种一年换一块地,原来的地也不是说就空着,可以匀出来种其他作物,只要不种土豆,种麦子大豆玉米都可以。
    这些虽然都耳提面命过,但叶峥还是怕他们一时高兴上头就忘了,或者没有原原本本传达给农户,非得写封信提醒一下不可。
    写完信封了火漆交给李淼,李淼顺手递给师爷让人去送,毕恭毕敬双手把大人的笔挂上笔架。
    李淼又弓着身小心提醒:“大人,已经十一月了,今年是不是该征徭役了?”
    往年这项工作都是十月底收成过后就陆续开始进行,今年换了新知州,事情又多,李淼一时也给忘了,还是昨天师爷提起他才想起来这都十一月六七了,徭役征集工作还没开始呢。
    叶峥也是一拍脑袋,他就说有什么事忘了,原来是这个!
    前头说过,古代徭役制度是李朝历代王朝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民夫们被强制征集在一处,要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修补城墙,架桥铺路,开挖沟渠,清除河道淤泥等等等等,做什么的都有,基本看当地需求。
    叶峥翻开雁云城上一任和上上任知州留下的徭役记录,发现民夫们最常做的工作有开挖河渠,清理淤积,修理官道,修补各郡县和雁云城墙和驿站县衙等等,这些倒是正常。
    也有很不合理的,比如上上任的记录里就有几条,x月x日征x县色役廿九,修筑知州宅,还有x月x日征x县色役廿一,徭役于x地。
    这里头的廿九和廿一可不是民夫的名字,而是数量,用白话来说,就是调用二十九个民夫去修建知州私宅,调了二十一个民夫,在x官家里使唤打杂,色役就是民夫,被派遣去各级官衙和官员府上担任仆役工作的民夫,就叫色役。
    还有更夸张的,比如xx年x月x日征x县民夫六十五,徭役于x地x地x地。
    这几个x地都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几个财阀商户人家。
    上头把征调来的民夫公器私用给自己修私宅,到自己府上为奴为婢就已经够令人大开眼界的,叶峥着实是没想到还有这种操作,把民夫送到当地商贾家里或者作坊里打工打杂的。
    比如其中一个x地,叶峥很眼熟,就是商贾束家的棕榈糖作坊。
    虽然也知道古人服徭役就是被强制迫着做无偿劳动,但好歹这个劳动也是在建设国家,建设本地,古代生产力底下,不这么做很难维系一个地方的基础建设和维护,怎么得也能说得过去,但强迫民夫无偿为资本家打工?
    还真是令人开了眼了。
    看完一本堪称民夫奴役记录的徭役册子,叶峥啪地把簿册拍桌上,差点给气乐了。
    明明刚才还乐呵呵的,李淼不知叶知州怎的突然就生气了,也不知气的点,只能胡乱用手扇风,嘴里不知所谓地劝着:“叶大人消消气,笑一笑十年少,他人气来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然后猛然自己惊愕住了嘴。
    一下子说嘴瓢了,这不是诅咒知州大人……生病吗……
    忙用力呸呸呸了几下,又轻轻打了自己几下嘴。
    好在叶峥不和他计较,揉了揉额角,上上任知州在任的时候,李淼还没来雁云州当同知呢,这事怎么都迁怒不到他身上,上任万大人在任,李淼是在的,但万大人不思改进,沿用上一任的做法,李淼只是一同知,知州大人一手提拔了他,又哪能轮到他插口这种事。
    但今年这种事是万万不能发生了。
    叶峥翻出雁云水道图与历年实际清淤量比对了一下,与他想的差不多,除了几条人工水渠需要定期清理外,另几条大水道其实没那么多淤泥要清理,都是很通畅的水道,按这个数量来看,其实四五年清理一回就差不多了,每年都做其实是无用功。
    剩下工作,官道是要修整的,但雁云境内官道不多,只有县城通往州府或者通往其他州,每个方向不长一条,另外就是修筑城墙和官衙驿站了,恰巧叶峥今年来雁云就任,路过各处驿站和官衙都看过,并无破旧到需要修整的程度。
    其实徭役就是如此,是要上官动脑筋把这批免费劳动力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不是每年拉起这班人就机械化地修墙挖河造桥铺路,不然民夫苦个半死,做的是无用功,就失去了徭役的真正意义。
    好钢用在刀刃上,今天这批人,做点什么好呢?
    第96章
    永年县。
    时间刚进十一月,天就骤然冷了下来。
    永年虽属于雁云州,但和其他几个郡县不同,到处是山,村民都住山头上,那气温就降得快些。
    至于为啥住山头,不住山脚或者山坳里,也是老祖宗一辈辈留下来的经验,山头上安生,山下不安生。
    如果叶峥在这里,就可以解答他们的疑惑,永年所处位置多崇山峻岭,地质活动频繁,那土壤层又薄,下雨下的急了就有可能导致泥石流或者塌方或者山上落石,永年百姓的老祖宗肯定是受过害,才会留下房子要建山上的经验。
    村尾,毛家阿婆年纪大觉少,天还没亮就从床上爬起来,穿好满是补丁的破棉衣开始忙里忙外。
    先浇了菜园子里的地,又喂过家里唯一一只鸡,接着坐到厨房灶坑后头,点火熬起粥来。
    毛阿婆熬粥并不像别家似的利落塞柴,而是瞅着灶坑燃火,一旦锅子里咕噜咕噜开始滚开冒泡,马上抽了柴转小火慢炖,再时不时瞅着快灭了再加一根柴火进去。
    有过受穷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并非是做活仔细,就是为了省几根柴火罢了,只要时间足够长,几根柴火也能熬出一锅粥来,而时间对这里的人来说是不值钱的。
    毛阿婆家里劳力少,她老伴去得早,靠自己田里干活又一把屎一把尿,点灯熬油似的苦熬着带大了唯一的儿子,儿子前年娶了媳妇,媳妇也是个苦命人,不久前给她家生了个大胖小子,如今正在月子里头吹不得风。
    毛阿婆心里头高兴,纵一天歇不了几个时辰,从早到晚忙活还是高兴,就使死了也乐意。
    那苞米搀着点麦仁糙米的杂粮粥在锅子里煨了一个多时辰,瞧着是软烂了,不用揭开盖子就传出阵阵粮香,令人垂涎欲滴。
    瞧着粥成了,毛阿婆手脚利落灭掉火防止浪费多一寸柴火,先快着手脚把锅里粥一滴不剩打捞出来,连锅边也刮得干干净净,又往锅里添瓢水,把糊在锅沿和底上浓浓的浆糊刮在水里,确保不浪费一滴。
    杂粮粥盛一个碗,刮锅水又盛一个碗,接着毛阿婆用竹钳在灰堆里扒出几个灰扑扑的土豆,仍旧搁在木托盘上。
    做完这些,瞧着天色亮起来,儿子媳妇房里有了点动静,毛阿婆端起木托盘,摇摇晃晃走出厨房,她年轻时候有一年冬天没吃的,冒着寒冷刺骨到水里抓鱼摸虾,冻坏了腿,老了那毛病泛上来,走路就不利索。
    毛家男人毛土根推开门出去撒尿,叫了一声娘。
    毛阿婆嗔道:“月子里的女人禁不得冷风,别傻愣愣开着门冻着你媳妇儿子。”
    毛土根摸摸脑袋,说知道了娘,把毛阿婆让进屋里,房门关好确保一丝冷风吹不进去这才往屋后走去撒尿。
    毛阿婆媳妇梅娘正斜靠在床沿上喂儿子喝奶。
    等喂饱了儿子,毛阿婆就伸手来接:“梅娘你先吃朝食,猪娃让我来抱。”
    毛阿婆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家里能养上一口大肥猪,过年能和那富户似的宰了吃肉,还能卖肉补贴家里,但忙忙碌碌一辈子,如今连孙子都有了,这个小小的愿望还没能达成。
    儿子土根知道老娘的心结,等儿子生下来就和媳妇两个商议过,给儿子取了小名猪娃,娘一辈子不容易,也算是圆个念想。
    全家人都没觉得叫个猪娃有啥的,一则贱名是好养活,再说这年头猪可不贱,猪娃胖乎乎白嫩嫩多喜气啊,那富户家里养的猪,日日有的吃,比他们穷苦人家的人吃得还好呢。
    毛阿婆抱着猪娃屋子里转悠了两圈就觉得腿脚有点支撑不住了,正好土根从外头撒尿回来,从娘手里接过猪娃抱在怀里,毛阿婆顺势就在床沿上坐了。
    支起床桌,那熬得浓浓的杂粮粥先推给媳妇,自己和儿子分那碗洗锅水,又把土豆分了,媳妇跟前分一个,媳妇吃得饱,猪娃喝媳妇的奶才长得好。
    儿子跟前分三个,儿子是顶梁柱壮劳力,要干重活的,不能亏了身子。
    剩下一个最小最干巴的土豆分给自己,老婆子一个了,又干不动重活,吃得多了也是浪费,不如让年轻人多吃一口。
    土根瞧了有点无奈:“娘,村里家家户户都分了土豆种,等这茬土豆长起来咱家就有的吃再也不会饿肚子了,你也不要老在自己头上省,亏着您老身子我和梅娘我们两个也吃不踏实。”
    梅娘也跟着点头:“土根说得对,娘,下次多煮两个土豆吧,您不能亏了身子,猪娃以后还要阿奶陪着带着的。”
    毛阿婆原本是要冲儿子的:才分了两百斤土豆你就狂了把粮食不当粮食要可劲儿造了。
    但儿媳一开口又带上孙子,说猪娃要阿奶带着,毛阿婆就不好说了,千万个心疼猪娃,可不舍得带上猪娃说不好听话。
    最后还是叹了口气:“咱家虽然库里有两百斤土豆,还有五十斤杂粮,还养了一只鸡,比先前打打饥荒的光景要好了,可那土豆种在地里还没个影儿,娘这心里头是慌啊,和田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没见过这个种法的,也不见下种子,把那土豆块块切了就种土里,你说说真能种出来?万一要种不出来岂不都好好的粮食都烂在土里头了?那可真叫个糟蹋东西,要我说还不如留着那一百斤,省省吃也能过个好年了。”
    土根心里也没底,但这时候他不能虚,得劝着娘宽心:“村长说县令给打过包票的,只要严格按照规定种下去,一定能成!听说这些土豆可是县令从雁云城带回来的,那是知州大人给的方子,种下去三个月,收了足足有八万斤呢!”
    这话其实一家三口早就车轱辘说过感叹过,但这时再说起来,那互相神情还是惊:八万斤粮食啊,八万啊!,坐着吃躺着吃,得吃到哪辈子才吃得完呢?
    还有知州,知州是多大个官啊,村里人心里都没概念,村长就是顶大的官了,县令更是那看不着摸不着人物,嘴里说出县令两个词都觉得威仪,知州,那太遥远了,和说天上神仙似的,事迹说出来也像神仙,尤其那土豆的产量,若不是神仙施法,切成小块的土豆埋到土里还能活,还能长成一整颗土豆来?下头能结四五六七八个拳头大的土豆?
    神迹,必然是神迹。
    听人传得沸沸扬扬,那结了最多果子的土豆,小小一颗□□,下头长了十二个呢!
    要说那树上结满了果子,咋不说树大根深枝子也多呢!可这小小一株土豆,还没人手臂长,怎就能结那么多了,可不是仙法咋的。
    梅娘到底把自己跟前的那个土豆硬分了一半给毛阿婆吃。
    一家人吃着东西,说起土豆,又说起村长,梅娘忽然就想起件事,问男人:“今年说了去哪里做工了吗,怎么我瞧着村里没动静呢?”
    往年十月底村长就通知村里就集合,梅娘也替男人收拾了包袱去服徭役。
    去年他们村分到的是修城墙,拉到那老远地方,和其他村壮丁一块挖山搬石头,没有工钱,一天就管早晚两顿饭,吃得也不成,早晚两顿都是野菜炖杂粮糊糊,每天吃不饱不说还要干繁重活计,巡查的差役恶形恶状,瞧见谁歇着就一鞭抽上去,等雪夜里男人回来,整个人都叫使唤得变了形,把梅娘和毛阿婆心疼得要死。
    毛土根却说他们这队人还是好的,听说临县哪个村分到的是清渠,天上下着雪,地上人就往泡沟渠里,全身长满冻疮,还死了两个。
    服徭役死了,官府是不赔钱的,听说县令开口说抚恤给二十个铜板。
    活生生一个青壮啊,那命就值二十个铜板!
    让人一家老小可怎么活?
    可也没办法,每户出一个青壮服徭役那是定死了的规矩,除非肯花了银子以银代徭,不然必须得去,不去的话官差把人枷了下大狱,关够了时间放出来,加倍去。
    毛土根也觉着奇怪:“昨天我碰见大牛他们也说,奇怪了,村长也没来通知。”
    毛阿婆说:“那不通知是不是就不用去了,不去也好,就歇着。”
    毛土根和媳妇都觉得没这样好事儿,从古以来都没听见过不用服徭役的,兴许今年是迟了吧。
    一家人正吃着说着呢,村长的声音从屋外传来:“屋里有人没,毛家的在不在,土根小子在不在?”
    屋里三人对视一眼。
    土根三两口喝完洗锅水跳起来去开门:“在,村长伯,在呢!”
    村长在屋外瞧了一眼,屋里有坐月子媳妇他也没进来,见着土根就开门见山:“没别的事,就是上头通知下来了,今年俺们村分到修路,和隔壁几个村一块,集合时间是明天早上,村口大磨盘下集合,会有差爷过来带,你收拾收拾别误了时辰。”


上一章
返回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