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第113节

    阿坤摸摸脑袋,问余衡:“衡兄弟,刚才大人那话是什么意思啊?”
    余衡瞧了瞧他:“我也没全明白,但一点我是听出来了,你这榆木脑袋也要发展发展,不然很快新东西就要取代你这旧东西了。”
    “诶?”阿坤惊,“大人好像没这么说吧,这是你说的,可不是大人说的!”
    余衡:“大人虽没这么说,我就是提点一下你。”
    阿坤:“你怎么不提点你自己?”
    余衡:“自然也是提点我自己。”
    香皂和棕榈皂的售卖走上了正轨。
    这天,叶峥又接到京城大通镖局来信,随信跟来的是一队四十个人的镖师队伍,带队的是王大通手底下一个老镖头,叫大马力。
    叶峥听着这名字耳熟,正在想什么时候听过呢,就听身后余衡叫了一声:“叔。”
    叶峥这才想起来,余衡正是马大力的侄子,当时他家招人的时候,是王阡直领了人来,说是手底下有个叫马大力的镖师家里有个侄子来投奔他,又说了一通余衡的可怜身世,才把余衡留下了。
    马大力五十岁左右的年纪,却不显老,人生得魁梧彪悍,拍着余衡的肩膀笑:“小子,长大了,也结实了,不错不错。”
    余衡一本正经:“叔叔瞧着倒是沧桑了。”
    他是说马大力一路风餐露宿,没顾得上搞个人卫生,那胡子都围着脸颊下巴长了一圈,后头押镖也差不多,都是一脸风尘仆仆的样子。
    马大力没听出来,还哈哈笑着:“你这小子都长大了,叔叔自然是老了,岁月不饶人吶。”
    余衡翘了翘嘴角,让开退后一步:“叔叔,这是我们叶大人。”
    马大力赶紧带镖师们见礼。
    里头镖师有见过叶峥的也有没见过的,但即便见过,那也是在京城,是在王大通宅邸,那时候叶峥还是翰林,现在已经是一州府的知州了,身份自然是不同,那礼节是少不了的。
    叶峥赶紧让起来,说我和王大哥王二哥乃是好友,用不着如此。
    双方一通寒暄后,叶峥问:“王大哥王二哥在京中可好?”
    马大力回:“都好,就是常念叨大人您,合府都惦记着呢。”
    叶峥笑说:“是惦记我,还是惦记我们雁云州的好东西啊?”
    马大力爽利性子也不掩饰:“都惦记,元宝还托我问大人全家好呢。”
    叶峥笑:“过了年元宝也十一了,这回我准备了不少好东西,你带回去送给元宝,就说安儿然儿也惦记着元宝姐姐,问元宝姐姐好。”
    说笑了一通,问了一通京中情况,念他们一路劳累辛苦,叶峥让余衡带人好好招待他们,四十几个镖师,家中恐怕是住不下,京郊大宅倒是空着几处院落,饭食热水齐备,可以安排他们住进去。
    余衡领了命去了。
    叶峥便在家中和云清把可运入京中的东西一一盘点出来,临近黄昏又去了一趟王府。
    水恒正准备用饭,一见叶峥就笑着招呼他:“阿弟你好久都没上阿兄家门了,来的正巧,坐下来一起用饭。”
    叶峥也不见外直接坐了:“这段时间我是忙得脚打后脑勺,这不,上回和阿兄说过的京中大通镖局的人来了,我招呼过他们,这才得空往阿兄这里跑一趟。”
    水恒道:“阿弟是要运东西去京城了?”
    叶峥点头:“我这边准备了些东西,阿兄不是年中要给圣上进献贺礼么,我想着让他们同阿兄的人一起出发,确保这第一趟镖不出问题。”
    “这有什么,不是早就说好的么,还值当你特意来一回,说吧,是不是有什么事求着我办了?”
    叶峥笑出嘴角两个梨涡:“什么都瞒不过阿兄你,的确有件事请阿兄帮忙呢……”
    两人边吃菜边把事情一说。
    水恒一听就哈哈笑出声,指着叶峥:“阿弟你啊,真是好算计,竟然把为兄和父皇都给算计进去了。”
    你道叶峥说了什么,原来叶峥主动提议,要把那高定礼盒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香皂套盒给水恒一些,让他的人带去京城送礼,这梅兰竹菊四君子套盒的香皂是叶峥让人花了功夫研制出来的,那皂上不仅有四君子的清香,不仅做成了四君子的形状,皂内还添加了四君子的干花实物,把那竹叶、菊花、兰花、梅花,制成永生花的样子封入精美的皂块内,为了让干花的存在不影响香皂的使用手感,一群人冥思苦想,做了许多实验,克服了很多困难。
    这四君子套装并没有给下头店铺售卖,叶峥一直留着,就等着借水恒的东风呢。
    要知道水恒当皇子念书的时候,皇子们的老师各个都是当世大儒,如今水恒虽离京远去,但遣人给京城的皇帝送东西表孝心的时候,顺带给这些老师们送点东西当做不忘师恩那是怎么都说得过去的,何况送的又不是金银财宝那等俗的阿谀的,也不是送书信之类听起来谋划的,只是送个雁云州的特产而已,一套高雅又充满了文艺气息的香皂,这有啥,不仅给老师们送,他还要给皇帝送,给后宫娘娘们送,给皇子兄弟们送呢。
    当然,那就不是梅兰竹菊,而是其他特制的图案了。
    不过再精美再特制,也不过就是香皂而已,既表达不忘父兄的情谊,又不犯忌讳,简直是贴心极了。
    但叶峥的主要目的不是送去宫里那些,而是这个四君子套盒。
    从古到今,那文人都爱附庸风雅,当世大儒喜爱的东西都会被天下读书人争相模仿,譬如前朝有一位巨儒爱好霞山石做的砚台,那霞山石立马就从一文不名的普通石头,变成天下文人墨客无不追捧的名石,霞山石砚也成了一种名砚。
    出霞山石的那个山坳坳,也自此变得有名了起来,不仅从此以制砚为生,还有许多读书人竞相去打卡呢,打卡回来就写一篇什么霞山游记之类的酸文,或者作一首霞山云雾之类的酸诗,流传出去,又进一步弘扬了霞山的名声。
    如果皇子的老师,当世大儒都用他们雁云州制作的四君子香皂套盒,他们雁云州岂不也能藉此在文人墨客心中留下点痕迹,即便没法像霞山石砚那么有名,总能去一去这雁云州是蛮荒之地的老观念,愿意主动安利雁云州出产的香皂,那就达到了叶峥的目的了。
    当然雁云州的好东西那是太多了,包括这回,叶峥给水恒准备的也不止那香皂一种,还有蜡烛,还有精油,还有那土豆粉。
    只要这些东西在宫里的反响好,民间自然就有人会寻,大通镖局那边自然就可以着手贩卖,甚至都不用和叶峥在雁云州这里似的藉助商会的力量,京城的名门贵族的口碑就是最好的活招牌。
    什么岑安先生用了都说好的竹叶香皂,什么安国公老夫人最喜欢的玫瑰精油,这样的活招牌一起来,那他的高端皂品就再也不愁销路了,自然,是高端产品,也得有高端产品的身价,那价格肯定也是要你好看的,奢侈品不就是这个套路吗?
    借着这股风头,那棕榈皂也可在百姓中推广开来。
    第105章
    补充过资金,修路工作继续平稳进行中。
    三月中又传来好消息,虽然这批种下去的土豆因为修路原因耽搁了一些收割时日,但最终,每亩达到了九百斤的好收成,这是蟠龙和永年。
    在宝丰和涉林有两处,达到了每亩收成一千斤的超高收成!
    有了两批土豆收成数目打底,雁云三县两郡的百姓对于土豆的收成问题,再也没有丝毫怀疑了,这是神迹啊神迹。
    从此以后,雁云州再也不会有饥荒了!
    百姓们抱头痛哭,对着雁云城方向连番下跪,哭过之后又是笑,虽然又哭又笑的表情是滑稽的,但大家都一样,谁也别笑话谁。
    三月节,百姓们穿着本族服饰,围着鲜花和火把,载歌载舞,那土豆被做成各种美食放在人群中央,小孩子围着桌子角,用小手摸土豆吃,原本这样的行为是要被挨大人说的,但这一季土豆收成太好了,这些土豆本就是做来吃的而不是和从前似的摆个造型供奉,小孩想吃,随便拿,随便吃,不仅有土豆,还有酒和肉。
    连几个县令也很感慨,尤其是蟠龙和永年的,从他们来就任开始,辖下就没有这样盛大地举办过丰收会,都是小范围内乐一乐,像这样全县百姓聚集到一起如此热闹地唱歌跳舞,还是第一回。
    百姓穿着家里最好的衣服,手脸都用棕榈皂洗得干干净净,那么多人聚集在一块,也没有难闻气味,脸上挂着前所未有的开心与满足,让他们这些当官的那成就感也是蹭蹭着升起。
    ……
    整个三月里,雁云州的乡村家家户户都很忙碌。
    那男人们忙着修路赚工钱,那偏僻村里的哥儿和女人们也不闲着,开始按照县衙派人教下来的法子做起了土豆粉。
    自然,是在留足口粮和下一季的土豆种之后,额外多出来的那些土豆。
    听说还是那位可敬的知州大人吩咐下来的,派了人挨村挨户教,这些教导的人可不像那些差役似的凶神恶煞,而是十分友好,说话也软和,村民们都叫他们夫子。
    都是些年轻哥儿小伙,被叫得面红耳赤,摆手说自己不是夫子,是和他们一样的村民,原先是在雁云州郊区的工坊里做工的,后来他们表现好,人也实诚,就被单点出来学了这些,大家都是一样的千万别叫夫子。
    但村民们觉得,教授东西就是夫子,还是叫。
    夫子们也是底层出身,很能理解村里人心态,一遍听不懂就再教一遍,耐心十足,有不懂的还可以主动问,再给你细细讲解。
    一开始村里不少人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笨得很,哪能学这法子,后来学着学着就发现了,只要不是成心捣乱的,都学得会。
    不仅有土豆粉,夫子们还教了红薯粉的做法,等那天气暖起来,红薯也可以种下,等收了红薯,还有红薯粉呢,红薯粉坚韧,可以做成比米线还细的粉丝,还能切成粉条子呢,到时候下酸菜或炒粉条,可有味儿。
    村民都被说得口水涟涟,手上学着土豆粉做法,那心里已经畅享起红薯粉的味儿了。
    夫子们下乡,不仅教了知识,还教了不少常识,重点给村民们讲解了一些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是重点安利了棕榈皂的作用,比如常见的腹泻,腹痛,小儿腹内生虫,头疼发热等,都可以用饭前便后勤洗手来预防,若吞了什么不好的东西,用棕榈皂搓些皂水给灌下去,还能催吐出腹中污物来。
    若不甚被蜜蜂蚊虫叮咬,还可以用棕榈皂涂在叮咬处减轻瘙痒疼痛。
    不过同时也强调了,棕榈皂只是有一定作用,却不是万能的,若经过处理症状没有减轻,还是得尽快送去城里瞧大夫。
    做好的土豆粉经过折迭,晾晒,由村长负责找人拉去县城收购点,检查过成色后再付给银钱,那颜色不好的,一瞧就不上心邋遢的打回不要,只要合格的,收购点则土豆粉集中起来,通过官道运输去雁云城。
    这样,一条条自发的制作、输送线就建立起来了。
    这还是初步的,村民在家小作坊制作,等之后销路打开,需要的量更大了,那时候甚至可以在三县两郡都开一家土豆粉生产工坊,弄成流水线制作,那效率还能进一步提高。
    不过目前为此这样就够了。
    四月初,大通镖局的镖师们护送着满满五十车的东西,跟着雁云郡王去京师献礼的队伍一同出发前往京城,全程走官道,夜宿驿站或者野地,快马加鞭,估计两个月内可以到达京城。
    因着人多车马也多,不会有山贼路霸敢打这么大规模队伍的主意,这些东西想必是能一路平安的,等再有消息回来,那就是流水般的利润了。
    四月底,京城的反馈还没到,商会第一个月的利润先到了,这回不在雁云郡王府,张、束、郑三位老板把银票直接给送来叶知州府上了,理所当然,这回门房也没拦他们说知州大人不在家或者不方便云云,而是直接放他们进去了。
    送银票其实不用三人齐刷刷出动,派个代表来一趟就成,但张、束、郑三家为表对知州大人的敬意和重视,还是一起来了。
    叶峥在花厅接见了他们,上了回茶说了会话三人就起身告辞,说不敢多打扰知州大人。
    知州大人这颗金贵的头脑,可不能用在聊天寒暄上,那可是短短一个月能创造出五万两纯利润的人啊!
    服气了,不得不服。
    按先前的约定,他们二,叶知州八,叶峥也解释了,这八里头,五成要用来建设雁云,两成要进献给王爷,还有一成才是他自己的,他费力巴拉半天也不能做白工不是?
    谁知那银票到手一看,竟然是五万两,好家伙这是一个月利润全拿来了啊,三人一点没分。
    叶峥问他们什么情况。
    三位老板义正辞严:“既然大人要建设雁云,我等雁云商贾责无旁贷,愿将第一个月利润悉数捐出,用于建设家乡。”
    这话说得大义凛然,其实是完全服气了叶大人,在他们这地位上,那钱财不过就是数字而已,要的是地位,是话语权,很明显,有了这些货物,原本瞧不上他们雁云的几个隔壁州商会,也明里暗里开始派人来和他们接触,打听东打听西,还对表示愿意在之前基础上进一步合作,那利润分成也好说。
    这两个州里,一个原本是产稻米的,一个是产丝绸的,可瞧不起雁云州商会了,张老板好几次派人去谈合作都碰一鼻子灰来,风水轮流转,现在也轮到他们求着咱了。
    张、束、郑,连带整个雁云州商圈里的商贾都觉扬眉吐气。
    几个牵头的坐到一起一合计,想着这改变完全就是叶大人带来的,而且叶大人今天能研究出这些,以后自然还有别的,只要抱紧了叶大人大腿别进一脚踢开,那好处还不是源源不断地来。
    他们几个合计了一下,发现叶大人这人,一是不好色,凡有人送了色仆美婢的,不仅直接不给面子退回,还要斥责几句;二是不好排场,那雁云也有几家有派头的酒楼温柔乡之类的,从没见叶大人踏足过,那乡绅富户弄了大场面宴席,叶大人非但不领情,还说铺张浪费下次不许了;三是不爱财,这个具体有待商榷,只能说,刚来时悄悄给送银子都被叶大人拒了,但后头要造桥铺路的时候,叶大人却会主动开口让他们出银子,所以这条不是很准,后来大家一寻思,反正要讨好叶大人,这第一季度利润就不拿了,就给了叶大人,理由也充分是他能接受的,愿意捐献出来建设雁云州。
    如此,总不会不收了吧?
    结果和他们想的一样,说这钱是商行商人们愿意拿出来建设家乡的,叶大人就收了。
    出门的时候,张、束、郑三人都乐呵呵的,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讨好叶知州的办法了。
    叶峥得了银子,也是乐呵呵的。
    兴头头去找了水恒,先把他的两成奉上,又把雁云商贾的行为这样那样一说,两人都笑了,商人们可能以为是找到了让叶大人收银子的办法,但叶大人和郡王,却是真心实意要建设雁云的啊。
    这笔银子比想象中要多出不少,那叶峥之前想展开的工作就可以跟上了。


上一章
返回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