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第121节

    呈到明光帝手里的,自然不是周纪明手书那一本,这都是抄录了不知道多少版的了,翻开之后,也是一脑袋扎了进去,连贴身内侍说到了用仙丹的时间,明光帝都没有反应过来。
    内侍们面上不显,心里惊奇极了,明光帝每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服食仙丹,往常时间没到明光帝就开始坐立不安,今日仙丹都呈到跟前了,明光帝那眼睛还盯着游记呢,仙丹都服食得没那么全神贯注了。
    对这本游记引起的洛阳纸贵现象,周纪明有点知道,但知道的不那么清晰。
    所以那一天掌院大学士亲自找到他,说明光帝想要见见《雁云城游记》创作者的时候,周纪明是一脸懵逼的。
    被带到明光帝寝宫,还被赐了座。
    明光帝早就忘了周纪明是何许人也,但内侍早就备了资料,提前说了是xx年xx届的状元。
    明光帝一下子就想了起来,见到周纪明就笑着说:“朕想起来了,你和雁云知州叶峥是同一届的,你为状元,他是榜眼,你们这一届,可谓是人才济济啊。”
    周纪明马上就顺着明光帝的话,说了些与叶峥在京时发生的有趣小故事,又说起叶峥家的一对双生子如何聪明伶俐玉雪可爱。
    明光帝听了点点头:“小叶知州是个实干家,容貌顶尖,他生的孩子聪明样貌好,那是自然的。”
    又亲切询问他是何时去的雁云,见了哪些人,住在何处,见了些什么东西,周纪明一开始说得还有些小心谨慎,后头瞧见明光帝是真的感兴趣而非作伪,便大胆多了。
    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不然也不能成为那一届的状元,瞧着明光帝喜欢听的自来水云梯滑翔纸鸢之类的,就大说特说,反复说上好几次,像明光帝不大感兴趣的公厕善堂之类,就言谈间略说一说就省略带过。
    末了,明光帝又问他此行可有见到雁云郡王。
    周纪明道:“郡王事物繁忙,小臣不过是去会友外带散心,并不曾有此殊荣得见。”
    想了想周纪明又说:“虽没见到郡王,小臣却见到了郡王五子,窥其容而推其父,郡王必然也是风姿高绝之人。”
    明光帝感兴趣地抬抬眉:“你见到了小嘉儿,如何,可是长高了,性子可还是那般清冷?”
    顿了顿补充一句:“对了,周爱卿可是从来不曾见过雁云郡王?”
    周纪明如实点头:“圣上英明,什么都瞒不过圣上,臣的确没有见过郡王。”
    明光帝就笑了:“这并不难猜,你见了小五,却说可推测其父,朕就可知你并不曾见过他父亲的面了,周爱卿若见了就知道,嘉儿冷清清的,和他父亲母亲的热闹性子并不大像。”
    “原来如此。”周纪明恍然大悟。
    见明光帝听到凌嘉裕的消息笑得眉眼都开了,周纪明投其所好,又主动说了许多凌嘉裕的事。
    “嘉公子俊秀高挑,与叶家的双胞胎玩得极好,一日不见就要来寻。”
    “嘉公子对人极赤城的,自己不喜食榴莲,但叶瑾安喜欢,嘉公子就会忍了那气味,亲手剥给小伙伴吃。"
    “嘉公子的滑翔纸鸢也玩得极好,要上就上要下就下,学业、功夫、骑马、打球,样样都不落人后。”
    “嘉公子……”
    明光帝听得长叹一声:“嘉儿长得如此优秀,他父亲母亲定然欢喜,朕也欢喜。”
    这却不是周纪明能插嘴的了。
    明光帝不知想到什么,陷入了一种沉思。
    周纪明自然也闭上嘴,不去打扰。
    等明光帝再次抬头,就是派人送了周纪明出去,同时赏了些上好砚台和笔墨纸砚,勉励他继续创作。
    周纪明回到翰林院,他被请去宫中说话是大家都知道的,见他捧着一堆东西回来了,纷纷朝他拱手祝贺,连一向严肃的掌院大学士路过都不吝给他笑脸。
    又过了两日,圣旨到,周纪明跪下接旨,太监宣读。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周爱卿你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所作诗篇灵气十足,通篇有自谦之意,又能从中看出周爱卿不是那等好高骛远,汲汲营营之臣,与其他逢迎拍马只为了让朕给他们升官的妖艳贱货不同,朕心甚慰。
    这样的人才若搁置不用,乃是朝廷损失,朕决定给周爱卿升官,升作从四品侍讲学士,希望周爱卿发挥长才,再接再厉,不要令朕失望。
    侍讲学士,从四品!
    周纪明惊呆了,差点连接旨都忘了,还是身边跪着的同僚悄悄捅他一下,周纪明才反应过来,忙五体投地跪拜下去,双手接过圣旨,激动得浑身都发起抖来。
    同僚都来恭喜他跳级高升,还有拉着他要请客做东的,热热闹闹。
    这叫什么,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周纪明对这些早就没那么执着了,可高兴和激动也不是假的,他急着写信去告诉叶弟这个消息。
    叶峥收到信的时候,雁云州正是金秋九月,各地频频大丰收,那各郡县的喜报是一封一封上来,余衡送来这封信的时候,他还以为又是哪里的土豆亩产一千五了,撕开定睛一看才发现是周纪明从京中快马加鞭发来的信件。
    从头到尾读一遍,叶峥不由也是笑,真心地为周兄高兴。
    晚上回去告诉云清,云清也替他高兴,可算是得偿所愿了。
    一家人就着这消息多吃了半碗饭。
    谁知第二天大清早,驿官亲自送来圣旨,说是凌晨到的。
    叶峥忙跪下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雁云知州叶峥良才美质……治理有方……即日起升任岭南府知府,兼辖雁云州……”
    “钦此!”
    “臣叶峥接旨,恭谢圣上!”
    所有人都真心来贺,叶峥自己却有点摸不着头脑。
    这官升得一来毫无预警,二来有点奇怪。
    大启朝的行政区划里,雁云州是个直隶州,相当于后世的直辖市,是由朝堂直辖的,而岭南府则是个府,岭南府下辖两个州,四个郡县,从工作职能来说,岭南知府的工作和雁云知州差不多,但除开直隶州外,府是辖州的,所以知府从品级上比知州大,正四品官员,而知州则是正五品。当然这是从普遍来说的,也有特殊情况的,比如京城琼天府,琼天府的府尹虽然只管琼天府和京畿地区,从面积上来说还不到雁云州的十分之一,不到岭南州的八分之一,但品级却是正三品。
    明光帝这是出于什么心态,在叶峥已经是一个直隶州知州的情况下,又给他封了个岭南知府,这不是只能重迭了吗?而且在让他在作为岭南知府的同时又兼管雁云州,所以他现在是情况是身兼二职,既是雁云知州,又是岭南知府,真有点怪怪的。
    不过升职了总是好事,值得庆祝一波。
    第115章
    无论之州知府,叶峥当官的态度是一样的,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就是管的地方多了点罢了。
    不过已经有了开拓雁云的经验和开头,在整个岭南府再来一遍也不是什么难办的事。
    唯一问题就是叶峥一家子住惯了雁云城,安儿然儿又在综合书院读书,岭南府的府城距雁云州一千多公里,他是举家搬迁呢,还是继续留在雁云城?
    想来想去,结合了家人的意见,叶峥决定还是继续留在雁云城,反正他现在说自己是雁云知州也成,岭南知府也成,那任命书上也没有规定他在哪办公,就辛苦岭南州县郡的负责人多往雁云城跑跑了,不和顶头上司生活在一片天空下,估计他们还求之不得。
    消息流传出去,那道贺送礼的人把知州府的门坎都差点踏破了,称呼上也改了口,从十分中性的叶知州变成了一口一个叶府尊,听起来那气势上就凌冽了不少。
    岭南府毗邻雁云州,但比起雁云州,岭南府的基础条件要好上不少,外加前些年土豆的推广,岭南府也是家家户户种土豆红薯,饿死人现象是不常发生了。
    还是那句话,想要富先修路,岭南地理面积比不上雁云,人口却比雁云州多且分部密集,基本都沿着河流聚居,当地民众以打鱼赶海晒盐和种植稻米土豆为生。
    不过岭南虽然拥有长长的海岸线,但大多是峭壁和嶙峋石滩,只有很小一段才像雁云的宝丰郡那样是平缓上好的沙滩,风急浪险的时候,沿着海岸线居住有被风浪摧垮房屋的危险,这就使得岭南附近的百姓很少沿着海岸线居住,不像宝丰郡海滩边,有不少百姓直接把房屋搭建在沙滩上或者椰树林中。
    不管怎样,岭南府毗邻大海的地方,还是可以想办法划出石灰坊的范围。
    另,岭南境内分部着大量甘蔗、香蕉、龙眼、荔枝马蹄、花生等,都是上好的经济作物。
    其中甘蔗制作成的蔗糖无论从口感还是甜度来说比棕榈糖都更胜一筹,而且蔗糖干燥后生成的是细沙一样的结晶,就是我们后世看到的红糖或者白砂糖,而棕榈糖是一大块一大块或者糊状的,从生产运输和美观程度上来说,也是蔗糖更方便。
    不是说要用蔗糖代替棕榈糖,但蔗糖可以作为更高级的糖类,做成有差异化的产品来定价。
    而香蕉龙眼荔枝经过晾晒或者烘烤干燥,就能变成保质期很长的香蕉皮、龙眼干和荔枝干,花生就不用说了,逢年过节都少不了的干货,可以大力发展一下,顺带优化下品种,叶峥记得上辈子有种小小的红皮花生就比其他花生香一些,花生还是上好的油料作物。
    此外,岭南地区还产上好的木料,比如香樟、黄杨、柳木、松木等,其中还有一部分具有药用作用,比如黄杨皮、桂树皮、八角、田七、罗汉果、大叶茶等。
    岭南地区的大片桑树林和竹林,可用于造桑皮纸和竹纸,发现一下,将纸与鲜花竹叶结合,又可以变成文雅的花笺,想来文人墨客和闺阁儿女都不会拒绝漂亮又香喷喷的花笺。
    随便想一想,叶峥就觉得岭南可用发挥的特产太多了,他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
    十月,叶峥在下属的陪同下,将岭南地区大部分地方走过看过,发现一个叫云县的地方特别适合种植莲藕,本地巧手女人和哥儿还会用莲藕梗拉丝出来的纤维捻成线织布,莲藕丝和蚕丝一样属于天然蛋白,织出来的布虽然不像蚕丝那样流光溢彩,但比蚕丝柔软有弹性,比亚麻还要透气,防臭又吸汗,只是颇费工夫。
    看到这种织物一瞬间叶峥就来了兴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古代王公贵族就好弄个与众不同,越费功夫的东西他们越推崇,这藕丝捻成线再纺成纱,制成衣,里头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出的织物成品和蚕丝面料的质感也略有不同,若能在藕丝织物上下下功夫,估计又能在上流贵族中引起潮流,也能把这项手艺流传下去,不至断代。
    下头县令显然是知道这藕丝织物的,只不过这藕丝织物在他们看来就是穷苦百姓连麻布也买不起,自己鼓捣莲藕做点不花钱的衣服穿穿罢了,那是实在穷得没法子的法子。
    不过,既然叶府尊对藕丝织物感兴趣,还纡尊降贵同那农妇多说了几句,夸她们好心思好手艺,表现出极高的耐性来,底下县令也不笨,马上主动应承说,因着本县风土适宜莲藕种植,这藕丝织布工艺可是本县乡民独创,其余地方都没有的。
    言谈间自豪得彷佛他本来就特别重视这项工艺似的。
    叶峥当然不会拆穿,反而顺着县令的话表示了对他本人的赞赏,说多亏了有你们这些父母官周到细致的工作,百姓们才有余力研究其他,不然肚子都吃不饱了,哪还有功夫管穿着?
    得到夸赞的云县县令美滋滋,表示这都是下官应该做的,大人若喜欢这藕丝织物,以后大人府上的衣料,本县都包了。
    叶峥露出神神秘秘笑容,开始画大饼:“我府上穿不穿倒不要紧,只是我想起一件事,今上崇道,这藕丝出自莲花,莲,出淤泥而不染,道教崇为仙花,称藕为灵根,若圣上知道世间竟有一种布料是以莲丝制作……”
    点到为止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云县县令的眼里已经若有所思,彷佛看到了把这藕丝织物进献上去,讨得圣上青眼的前景。
    叶峥又提点几句:“我瞧着云县处处都是湖和池塘,空着也是空着,这莲藕可以多多种植起来嘛,不仅道家,莲藕在佛家也是至高清凈的东西,有些佛菩萨的莲座台都是莲花,若这莲台外,披帛也是藕丝织物,岂不更加齐全?”
    “种!全县的池塘都种上莲花”云县县令眼里精光直冒。
    他还会举一反三:“退一万步说,那莲藕也很好吃嘛!”
    “善也。”叶峥冲云县县令招手:“你附耳过来,我在同你说一个叫藕粉的吃食,那藕粉……”
    云县隔壁有个叫泉县的,见隔壁云县县令大力推广种植莲藕,仗着关系好凑上去打听。
    那云县县令翻个白眼,还是吐了口:“因着是你我才说的,别人可不能。”
    泉县县令哥俩好地一搭肩:“这我还能不知道,承你的情快说吧。”
    云县县令就这般那般一说。
    泉县县令也若有所思。
    云县县令道:“嗐,这是我云县得天独厚有种莲藕的条件,你们泉县不是我说,虽也有几个池塘吧,倒不适合种莲藕。”
    这点是最重要的,泉县没那个条件模仿不来,云县县令才这么轻易松了口。
    泉县县令:“这莲藕我泉县的确是种不来,但老哥哥你莫非忘了,我泉县也有一样织物,是你云县所没有的?”
    云县县令一下想起什么:“你说那个?虽也少见,但那东西制作过程略显污浊,叶府尊神仙一样的人物,恐怕不能感兴趣吧。”
    泉县县令却是挺有自信的:“试试看嘛,万一叶府尊也喜欢呢?”
    叶峥在云县待了两天,正欲出发行往泉县,泉县县令一大早自己来了,说要给叶府尊领路。
    叶峥反正是要到泉县去的,也无所谓,看他把自己领到哪里。
    泉县有个叫顺镇的小镇,到了顺镇,泉县县令说:“听说叶府尊对云县的藕丝织物感兴趣,我顺镇也有一样织物是别地没有的,下官斗胆引路,请大人前来一观。”
    叶峥果然感兴趣:“哦?是何种织物?”
    那泉县县官擦了把汗,决定还是如实说来:“顺镇有一种叫莨纱的蚕丝织物,乃是用顺镇本地的一种叫薯莨的植物捣出汁来染色,辅以,辅以……”


上一章
返回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