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极限警戒

极限警戒 第1092节

    张继先笑笑,“机缘未到而已。”
    赵佶笑道,“缘之一事,实在妙不可言。”
    沈约暗想,赵佶自觉得应对得体,却不知道张继先的真正意思是——说给你赵佶听,也没什么用的,既然如此,说了何用?
    张继先照顾赵佶的面子,看起来是个随和之人。
    “贫道生于蒙谷庵,家乡人都说,五岁之前很少听到贫道说话。”
    张继先笑道,“他们虽未明说,可多数都认为贫道是蠢的。”
    李斌一旁赔笑道,“想必是贵人言迟。”
    张继先默然片刻,“这世上有太多人,精熟了世故,自以为通晓人情,却不过是在痴迷中彷徨。”
    李斌微怔,半晌才道,“道长是在说小人吗?”
    张继先淡然道,“悟者见他山而悟,痴者困自身不醒,阁下何必痴迷你我之分?!”
    李斌沉默下来。
    张继先随即又道,“旁人如何说年幼的贫道,可那时候的贫道却是醒的。”说着看向赛月一眼,“道无先后、达者为先。”
    赛月微有讶然,想说道长是在说我吗?可有李斌前车之鉴,她就没问出来。
    沈约对张继先益发的有了兴趣。
    不过寥寥数语,就证明张继先绝对是个明达之人,不但通人情世故,更能见诸人本质。
    他沈约也早看出李斌虽然忠,却凭忠自固,赛月很是沉默,更因内心的波澜。
    沈约知晓这些事情不足为奇,因为他和二人经历过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张继先如何能一语中的,看出二人的本质呢?
    张继先继续道,“那时候贫道就觉得自己有通达大道之念,却无法宣之于口,世俗诸言,多是浪费时间,难免不愿和旁人言语。”
    赛月暗想,这道人说的倒是真的,比如说宫中礼仪,日常问话,其实都是无用之为,徒费证悟时间。
    沈约心道有早慧一说,如果真如张继先所言,那他就是个本性少五毒之人。
    这是修行者的一个理论——尽量在当下去除五毒,才能在另外一段生命开始的时候,真正的清醒。
    经书中,斯陀含果位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斯陀含又称一还果,就是说还要在人世间走一趟,解决一下未解脱的事情。
    张继先凝望沈约,“直到贫道在五岁的一日,听到公鸡鸣叫,忽然想通了来到此间的目的。”
    沈约脑海中倏然闪过个想法——张继先是一个人的思想转移到此间,突然被鸡鸣声唤醒记忆?
    李斌一旁不由道,“道长五岁前难道没有听过鸡叫?”他表面恭敬,内心其实有点不服气,不由得想要挑刺。
    张继先不慌不忙道,“当然听过。”
    李斌质疑道,“那为何不是四岁证悟,不是六岁证得?偏偏是在五岁闻鸡叫而悟呢?”
    赵佶皱眉道,“李斌,不要多嘴。”
    李斌立即垂手低头。
    张继先笑了,“因为证悟就和‘玉不琢、难成器’一般。顽石不琢,终难见其中美玉,日夜打磨玉外的顽劣石头,可见玉明。”
    沈约赞道,“道长所言甚是。”
    佛道相同,都讲修行。修行什么?张继先所言,和“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没什么区别。
    中人难以上语,对于李斌这般人物,张继先讲的已经很浅显易懂,可能否明白,那终究看李斌的悟性。
    至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道理,对李斌而言,那实在是和天书一样的境界,张继先若是说出,反更让李斌迷惑。
    张继先此人随和布道,着实有着不一般的能力。
    随即看向沈约,张继先又道,“贫道那时候作诗一首……”微微一笑,缓缓吟道,“灵鹦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沈先生,贫道这诗如何?”
    李斌实在难信,暗想你五岁前少说话,出口成诗,说出去有谁相信?
    沈约沉吟半响,“道长终于记得来此间要做何事了?”
    张继先轻叹道,“很好,很好。”
    二人对话如同佛道禅机般,只有彼此才明白对方的用意。
    沈约知道古代修行者之间,多是用隐语譬喻来形容证到的境界。
    心性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自然难以描述。
    哪怕是人类再瑰丽、飘渺的语言都仍旧因为世人的思维,而有定向指性。
    心性不能定言。
    不然世尊也不会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传法,法源自心。
    当初在灵山会中的众人或不解,或有灵光一现,却苦于言辞不能形容,迦叶尊者却见花悟心,心意和世尊相通。
    通为一,不言而言。
    沈约从张继先言论中确定了张继先是思想转到这世间一个孩童的脑海中,就如大雪山的灵童转世般,可苦于人体机制,无法回忆起此行的目的。然后张继先一直苦苦思索,终于在鸡鸣声中,唤醒了记忆。
    鸡鸣就和精神师中保持梦醒的特有标志仿佛。
    张继先说隐语,沈约所言看似寻常——每人到世上都像有使命的,可内在意思却是,你思想转到这里,究竟要做什么?
    因为沈约明白,张继先这才会说很好——我不用多说废话了,可以径直谈我来的目的了。
    “贫道和先生一见如故。”
    张继先微笑又道,“圣上能不能容我和他单独谈谈?”
    赵佶心有不愿,他找张继先来此,本是认为张继先是有神通的,希望张继先成为沈约的帮手,彻底稳固乱穿的局面。
    他赵佶绝不想回转曾经的噩梦!
    沈约倒是正合心意,“如此最好不过。”
    赵佶见状,不敢反对,建议道,“那边凭轩而望,可见椒崖美景,到那里会谈,不知两位意下如何?”
    赵佶建议的地点仍在揽秀轩,倒像是一个别墅的观景台,放眼望去,只见青山秀水,有一崖高耸远方。
    微风送香扑鼻,让人心情舒畅。
    张继先凭栏处,开口的第一句就是,“时空奇妙,匪夷所思。”
    第1626节 天书奇谈
    时空和心性般,你知道,但你很难了解。
    张继先张口就是“时空”二字,沈约微微点头,回应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张继先目光微亮,喃喃道:“很好,很好。”
    沈约是引用道德经的一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橐龠就是古代民间生火用的一种风箱。
    老子对天地间的变化用这个风箱做个比喻,就是说风箱看似空的却又不空,总能捣鼓点东西出来。可你总是捣鼓,终究会化作虚无,不如留点力气专注自己的本性。
    从政见而言,守中是维持体系的平衡,从自然而言,守中是让自然平和发展,从世人的角度而言,守中是养精蓄锐、化五毒,得证大道。
    一句话何以这多解释?原因无它,因为在老子看来,这些本来就是应该统一的,只是被世俗切割分裂,才产生认知的撕裂。
    张继先感慨时空奇妙,自是要说他能来此,本是因为时空之妙,沈约的回答很简单——无论如何奇妙,我们这一刻安住心性、问心无愧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好。
    二人简单对答,却明了彼此的内心,不由都兴起知己之感。
    半晌,张继先又道,“阁下这般明达,本道自应以明达回之。”
    见沈约目光清澈,张继先笑道,“阁下之能,远在本道之上,是以可恣意行为,不受世俗的约束,本道修行尚浅,只能顺应世俗之为。”
    沈约反问道,“包括画符祷祝、符箓入水?”
    张继先知道沈约要问什么,径直道,“阁下也认识都子俊、萧楚那些人?”
    沈约从张继先的一个“也”字做出两个判断——张继先果然知道天柱山那些人的存在,张继先和那些人不是一路的。
    见沈约点头,张继先喃喃道,“阁下自然是不解他们所为,这才想从本道口中探知一二?”
    张继先也是极为明断,从沈约询问符箓入水、一个点头中,亦明白不少事情。
    当然了,这些都是基于二人没有隐瞒的基础上。
    没有隐瞒,交流自然变得清晰透彻。
    只要多了隐瞒,就会平添许多没有必要的变化。
    “我对他们的所为,有些了解。”沈约实话实说道,“但了解的应该不是全部。”
    盯着张继先,沈约缓缓道,“据我所知,他们来到此间,就是为了找到应对超体变异的方法。”
    对古代人来说,沈约这句话绝对会让他们困惑不解。
    张继先却是神色平静道:“超体变异就是僵尸,但僵尸本来不需要对付的。”
    沈约怔了下。
    他虽然在永劫城的迷宫见过类似传说中僵尸的怪物,可对僵尸并没有太深刻的了解,但张继先却似乎对此极为了然。
    这也不出奇,张继先是天师,传说中的天师就是捉鬼、捉僵尸的嘛。可张继先这个天师,居然对超体变异也有认知?
    这人、究竟有何奇特的来历。
    张继先微笑道,“看出阁下有太多的不解,为求清楚明白,本道需要从头说起。”
    沈约并不反对。
    张继先立即道,“早在远古时代,其实就有僵尸的存在,不过那时候世人称之为旱魃之类。传说中,人之死、经历了诡异的诅咒,尸体初期变得僵硬,随即躯体如铁,有了远超世人的能力,同时不死不灭,是逃离六道轮回的存在。”
    沈约只是“嗯”了声,这和他知道的僵尸概念仿佛。
    六道轮回是因生灭缘故,不死不灭,自然不入六道,从这点来说,张继先没有逻辑问题。


上一章
返回

极限警戒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