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极限警戒

极限警戒 第1423节

    他聂山是在维系规则,而不是维护着善良,他聂山害怕的不是失去亲人、忠诚,而是畏惧失去他赖以生存的丑陋根基。
    没人回答天涯的提问,或许他们心中早有答案,就像孙思邈在反问时已有了抉择一样。
    “孙思邈决定实施他的计划。”
    天涯轻声道,“他足足用百来年时间研究两个世界的合并。他亲眼目睹北周昌盛、北周被取代;他亲眼看到隋朝兴盛、强盛而衰,他也就知道大唐改变不了破落的结局。”
    沈约神色微有涩然。
    历史证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会永久的存在下去,可就像帝王坚信可以长生一样,无数身在局中的人,始终坚信这个时代会至永恒。
    人类从历史吸取的教训从来只是——人类根本不会正视历史。
    “于是在大梁国兴起,百姓开始安居乐业的时候,他居安思危,终于选择将真相话于萧布衣。”
    天涯所言让所有人都有些意外,完颜娄室不由道,“萧布衣如何对待此事?”
    萧布衣乃开国之君。
    开国之君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清除老部下。
    为何?
    因为开国之君清楚知道所有人的实力,也深知自己的子女很难达到自身的能力,只有铲除旧部,才能让子孙继承他的位置后镇得住局面。
    历代开国之君若是知道孙思邈的真正实力,恐怕都会对孙思邈产生极深的戒备。
    “萧布衣初听孙思邈所言,只感觉到不可思议。”
    天涯缓缓道,“可萧布衣毕竟是非凡之人,也有高明的见知,等孙思邈带萧布衣到达昆仑后,萧布衣这才感慨世界奇妙,认为他自身虽然为中原之君,仍如井底之蛙般,然后他请教孙思邈,为何要告诉他这些事情?”
    完颜希尹赞道,“萧布衣是个清醒之人。”
    天涯赞同道,“不错,他虽成为帝王,却是少有的不为帝位沉迷之人,因为他知道所谓的统领天下,不过是段过程。”
    沈约目光闪亮,“有转机。”
    水轻梦立即道,“什么转机?”
    沈约沉声道,“自黄帝以后,世界所有的帝王都是局限认知,或醉心王图霸业、千古一帝;或沉迷长生不死,千秋万世,只有萧布衣非常人,才会清醒的明白,人生不过是段过程。”
    聂山忍不住道,“是过程又如何?”
    沈约提醒道:“过程就如花开花落,落红入泥,泥护花开。”
    完颜娄室感慨道,“听沈先生一说,人生似乎全无意义?”
    “并非如此。”
    沈约摇头道,“你认识了人生不过是段过程,你就会减少对这段过程的贪执,从而寻找更有意义的人生。这就和修行般,去除五蕴遮掩绝不意味着让你厌世,而是让你不再受到五蕴的摆布,看得更清楚,才能更好的进行你的人生。”
    天涯赞道,“若是世人都能理解你的说法,那这个世界无疑会好转许多。可惜的是……这般简单的道理,他们却始终不能听懂。”
    沈约沉吟片刻,“萧布衣明白生命不过是个过程,那他就不会执着的想要留存什么。”
    执着是因为认不清,当你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看得清楚明白,你如何还会对其执着?
    “正是如此。”
    天涯感慨道,“孙思邈认为萧布衣是个极为清醒、不执的帝王,这才将自己的想法说给萧布衣听。孙思邈认为无论任何制度,最关键的不是形式,而是首脑的清明!”
    沈约赞道,“的确如此。”
    他对孙思邈的见解由衷赞同,一个人头脑不清,自然陷入五蕴泥尘,不能挣脱,同理可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有个清醒的大脑来调度运作。
    在沈约那个时代,西方的人人民主更像个笑话,这世上绝不是三个臭皮匠就可以顶个诸葛亮,而是太多臭皮匠,只能将世界推入混乱的深渊。
    你如何能希望诸多分裂的人,奇迹般有个一统的看法?
    而以某某的名义更像是哗众取宠,混乱的世人,会有什么名义?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老子对此早有清楚的论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常人一听此语,就将老子打入愚民的行列,认为老子是丑陋的代表。
    事实真的如此?
    大谬不然!
    老子强调是圣人之治!
    圣人之治中,真正的大脑自然是圣人。治理中所有人前行的途径,是由圣人来策划。
    这种管理,不比乱糟糟的各种意见要明智百倍?
    虚心实腹是强壮其体魄,弱志强骨并非弱智,而是凝聚其精神。
    佛渡有缘人,可有缘之人有智力区别,有六祖听《金刚经》中的一句就幡然醒悟,自证自修终成大道,也有人一辈子诵读《金刚经》却是更增痴行。
    对于实在不聪明的人,释迦如何处理?释迦不是让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是让其维系一念。
    一念可是咒语、可是善心,可是清明……
    只有等这人通过此行削除杂念后,精气神才会增长,方有领悟的可能。不然你一天有千万个念头,就足够拖垮你的意志身躯。
    神经病从来不是想的少,而是想的太多!
    老子的方法同样如此。
    你如果太笨,那就照着圣人的引领做好了。虚心为无知,弱志为无欲,等你无知无欲后精气神大涨,才有领悟、验证、甚至超越圣人之行的可能。
    可惜老子提及的“智者”,却以为得窥天机,以不清楚、满是欲望的头脑,愚民纵欲来蛊惑世人,那早就离圣人之治远矣!
    第2101节 念即现前
    智者未见得清醒,只是谙熟了某些规则,习惯用这种规则玩弄世人,却不知道不清醒的自己,在玩弄旁人的时候,不过是红尘傀儡的代言,劳心劳力,终究化为红尘泡影,有人临终醒悟一切成空,有人却是至死还觉得值得。
    但下一次轮转,智者亲手制造的规则,就可能成为他自身的桎梏,他处心积虑设下的铡刀,很可能斩下自己的头颅,他将众生当猪狗,自身同样可能成为猪狗。因为只有修行者才能稳定选择自己的道路,而智者掌握了太多规则,唯独不解灵明点转换的规则。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是以愚者取极,圣者守中。
    极有正反,中却不变。
    智者没有清醒的头脑,和愚人无异,但他有了清醒的头脑,就近圣人。
    一念凡夫一念佛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
    或者更应该说一念凡夫、一念觉!
    愚者念“佛”,求神保佑,只向外寻;慧者念“觉”,观想清明,是为内建。
    萧布衣本是智者,若非智者,如何能在魑魅魍魉横行的乱世胜出?乱世中胜出的只有一种——坚信自己信念的人物!
    无论善恶!
    萧布衣意志坚定,孙思邈正是看清这点,才想借萧布衣创下的世界,做一场人类改变的实验。
    已有太多人做过这种实验。
    从黄帝、蚩尤等人的寻求改变,到明暗界的李巨人对世人的微调,再至末世人对世人混同动物般的大改特改……
    可结果似乎都有很大的问题。
    孙思邈也在改,那他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结果?
    沈约很是期待。
    他期待,因为他发现这是修行者一次主动的改变。
    历来的修行者均认为红尘如火坑,寻求解脱为乐、苦苦寻觅跳出火坑的机会。更有甚者,因为修得的意外产物——神通,加入到火坑的混乱中。
    孙思邈要改造这个火坑。
    空中有文字不停的闪烁。
    天涯竟将沈约所思所想捕获,然后显示给众人。
    众人伊始不解,等连续看下去,又骇然沈约刹那间的念头竟是如此繁杂错乱,其中偏偏还有条明确的主线。
    水轻梦叹道,“佛说动念不染,我一直困惑此事,直到见到沈约你这般人物,才知道佛所言不虚。”
    众人各有醒悟。
    修行者自然也会动念,可修行者的念头和常人又有区别——常人在偶遇心许的人物,会将这念头延展到一生一世,比如说相恋、婚嫁、生子、柴米油盐、三年之痒、七年之痛,甚至到白头偕老或者反目成仇……
    修行者则不然,他同样会见到心许之人,因为修行者也是人,被基因驱动就会产生七情六欲,但他能很快觉醒这些念头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在贪嗔痴的驱动下,这些念头会变成脱缰的野兽,毁坏他自身的根基。
    常说的修行三境——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就是类似的道理。
    第一层境界中,见山是山是说见山引发各种思春悲秋之感,徒自说愁,自损根基。
    山是山,本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不正确的念头,引发你的自毁,若是无法突破,那一辈子就会困在五蕴之中。
    第二层境界中,见山不是山,是说修行禅定后,观察到的世界组成已非眼根色尘所识别的世界。
    修行者在禅定中,见到的是微观世界的组成,是以山崩地裂,不复存在。
    等到第三层境界中,修行者见山又是山,是说不但在禅定中,修行者能意识到六根起六尘,成五蕴遮挡,让人迷乱其中。而是在任何时刻都明白所见真幻,只是真幻。
    真幻不动心性,是为如来!
    何为如来?当然就是如同来到这个世界前的状态。
    如来之境,就是一切本源那种状态。
    沈约对乱局分析极快,却不扰内心正念,听起来简单,可若非有着极为深厚的修行,再有坚定的信念坚持,绝做不到这点。
    众人有的想通这点,更增惊叹之意。
    天涯缓声道,“你这些想法对清醒的世人极有用处,是以我未经你的允许,就将这些说法展现了出来。”
    沈约缓望众人,突然道:“你弄晕了蒋兴等人?”
    天眼并不否认,“他们痴迷厚重,太多念头贯注给他们,就如蒙尘之水搅动后更是浑浊,只会增他们的痴迷,是以我让他们昏迷,加以静意,他们醒来或许收获不多,但终究会有些进展。”
    聂山突然跪倒在地道,“求沈先生收留指点。”
    他数次尘起念动,再被沈约多次洗清剔浊,蓦地感觉自己以往的一切行为有着难言的可笑,知道眼下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沈约轻声道,“你心渐明,只要勤修正念,自有领悟,已不必我多说什么。”


上一章
返回

极限警戒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