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家长姐无所不能

我家长姐无所不能 第125节

    戚泓灵走后,叶安澜果然吩咐了杨小桃去找潘老爷子拿情报。
    潘老爷子虽然不会重点关注别家内宅女子,但戚泓灵身为济州二流士族嫡支女眷,听她的那个说法,她自己在这济州应该还挺出名,这种人,叶安澜相信,潘老爷子多少都会知道一些和她有关的事儿。
    事实也正如叶安澜所料,潘老爷子对戚泓灵还真知道不少。
    主要是,戚泓灵这人在济州真的是太有名了。
    她自幼便有聪慧之名,和家中年纪相仿的兄弟姐妹一起进学,学习进度一直遥遥领先不说,于诗词一道更是颇具天赋。
    除此之外,她还擅长琴棋书画,在济州的闺秀圈子,她的这些技艺样样都能排进前五。
    再加上她又是父母膝下唯一的女孩子,说是被父母哥哥千娇百宠着长大真是一点儿也不为过。
    当然,在济州那些准婆母的眼睛里,戚泓灵最最难得的一点还是,即使备受宠爱,即使才华横溢,戚泓灵却一点儿也没有某些大家小姐的骄纵脾性。
    她出身高贵、美丽端庄、优雅温和,同时却又不失精明、不过分天真,除了比自己儿子还有本事,你根本挑不出她一点儿毛病。
    这样的女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济州那些准婆母眼中的最佳儿媳人选。
    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也同时俘获了济州大半儿郎的心。
    被当母亲的和当儿子的同时看中,可以想见她婚后的日子,绝不会像那些只取悦了一方的姑娘那样难过。
    这样一个让人可以理直气壮怀疑她是老天爷亲闺女的女孩子,后来也确实在其他姑娘的艳羡眼神里,十里红妆嫁给了这济州最赫赫有名的大才子。
    才子才女,佳偶天成,如果这是以他们为主角的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大概会在他们大婚的当天圆满落幕。
    然而这个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的故事,最后的结局却并不像人们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好。
    当初看好这对小夫妻的人有多少,后面被这对小夫妻打脸的人就有多少。
    咋回事儿呢?
    恃才傲物的大才子,成亲之前觉得只有兼具美丽与才气、备受同龄儿郎追捧的第一才女戚泓灵才配成为自己的妻子。
    成亲之后却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原来当给你红袖添香的美人儿,比你写的诗词还有灵气、还能打动人心,你其实是完全感觉不到红袖添香的快乐的_(:3」∠)_
    夫妻俩一个觉得娘子这样让他很不舒服、很伤自尊,但又没那个脸开口明说,一个觉得夫君心胸狭隘,比不过自己就发脾气、甩冷脸,简直枉为大男人。
    小两口儿感情一日比一日差,两家父母口水说干,也没能劝得自家儿子、闺女略作退让。
    最终,他们在成婚第二年的时候选择和离。
    因为他们的突然和离,不明就里的济州百姓议论纷纷,各种不靠谱儿的猜测更是到处疯传。
    原本,按照两家达成的一致意见,他们是要冷处理这件事的。
    然而大才子李清文却受不了被人揣测自己“不行”,于是在某次曲水流觞宴上,他趁着有三分醉意公然对外宣称,自己之所以选择和戚泓灵和离,是因为对方私底下居然一点儿也不讲卫生,经常邋里邋遢、蓬头垢面,害得他根本就对戚泓灵提不起任何兴趣。
    第244章 两败俱伤(加更)
    李清文此言一出,戚泓灵名声尽毁。
    原本只要一露面就会吸引无数倾慕眼神遥遥追随的戚泓灵,一夜之间变成了所过之处人人眼神怪异、以手掩鼻的过街老鼠。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因为李清文的这句谣言,戚氏女在济州直接成了笑柄。
    戚氏的家教被怀疑,戚泓灵的堂妹们,一位已经定亲的直接被夫家退亲,几个正在议亲的,男方家里也都一夜之间改了主意。
    这件事,自从和离就一直深居简出的戚泓灵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她的父母兄嫂到处跟族人赔礼道歉,但却一直把她保护的很好。
    如果不是她那位被退亲的堂妹羞愤之下寻死觅活,差点儿把自己给直接吊死,她堂婶心疼女儿哭着上门来闹,戚泓灵怕是都得等到事情尘埃落定才会知道。
    她跪在地上,低眉垂眼的任由自己的堂婶哭着指责,脑子里却飞速分析着堂婶口中那些有用的信息。
    当她那位堂婶哭着离开,她这才一脸平淡的,由着哭肿了眼的母亲把她扶起来。
    再然后,她就对李清文进行了还击。
    在李氏意识到事情严重性,派人上门给戚家人赔礼兼施压之前,戚泓灵找出了她过去那些年存下的书稿。
    然后,她凭着自己出色的记忆力,把李清文当初写的诗词也给默写到了纸张上面。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不说,戚泓灵还挥笔写了一篇文章,言辞犀利、有理有据的嘲讽李清文不仅才疏学浅,而且还小肚鸡肠、心思恶毒。
    李清文是李家最有出息的后辈之一,如果不是他不善庶务、情商也略低,做官的话怕是没啥太大成就,只适合走名士、大儒的路子,那个“之一”甚至都可以直接拿掉。
    这样的一位家族子弟,李氏当然要力保。然而在他们刚刚做好力保的准备,都还没有来得及展开行动的时候,心性刚烈的戚泓灵就已经站出来揭李清文的老底儿了_(:3」∠)_
    她把自己和李清文过去写的诗词,以及她现写的那篇揭露事实真相的文章,全都贴在了济州一家经常举办诗会文会的大型书楼外面。
    这还不算完,为了证明自己真金不怕火炼,戚泓灵还在那儿摆了一张桌案,坐等李清文在收到她让人送上门的战书之后,过来和她一较高下。
    李清文做梦也没有想到,平时温婉端庄的戚泓灵居然能够疯到这种地步,他一边踹桌子踹椅子泄愤,一边急着思索如何才能在这件事里占到上风。
    他知道家族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安排,也清楚自己做名士比做官更加合适,所以他一直都很重视自己的名声。
    再加上他又一直被人追捧,天下地上唯我独尊都已经成了习惯,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因为别人瞎猜他是不是“不行”,就编一个瞎话出来诋毁戚泓灵了。
    现在戚泓灵不顾一切的对他展开报复,李清文心知,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那他以后就不会再是那个只有美名的李清文了。
    就算他还是能在家族的运作下扬名天下,那别人在说起他的时候,对他的评价也绝对会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
    这是李清文和李氏一族都无法接受的,只不过李氏选择了直击要害、和缓处理,利用戚氏族长逼迫戚泓灵妥协。
    而李清文却因为怨恨戚泓灵坏他名声,在这件事情之后,只要一逮到机会,就会在别人面前嘲讽她、贬低她、仗着曾与她做过夫妻爆料某些真假难辨的所谓“隐秘”。
    这种和离了也不放过你,非要隔三差五就寻衅,以恶心你、骚.扰你、惹你不痛快为毕生事业的狗皮膏药固然十分恶心也相当没品,但这世上却永远不缺就是对他的恶心、没品感兴趣,并且还能与他产生深度共鸣的人。
    戚泓灵好好的一个大家闺秀,硬是因为李清文和他那些狐朋狗友的缘故,被迫成了济州城里桃色新闻和负面消息的主角之一。
    传谣言的人可不管戚泓灵日子好不好过、谣言会不会逼得她活不下去,他们只想把自己听来的小道消息,加上自己的臆想和揣测散布出去。
    戚泓灵深受其害,戚氏族长却为了所谓大局,压着戚泓灵的爹娘,不让他们去给戚泓灵讨公道。
    戚泓灵为了不牵累家中几个小侄女,也为了不让父亲母亲和大伯一家因为她的事情闹得反目成仇,在和离的第三个月就坚持搬出娘家,住进了她自己的陪嫁宅子里。
    可就算如此,李清文也还是没有放过戚泓灵的意思。
    戚泓灵打理自己的嫁妆铺子,他就果然指名道姓,骂戚泓灵虽然披了一张才女的皮,但骨子里却是满身的铜臭味儿。
    戚泓灵去自己的陪嫁庄子上查账、收租、小住,他就写短篇话本讽刺戚泓灵不守妇道,出城是为了与人私会。
    戚泓灵施粥赠药做善事,他就阴阳怪气的嘲讽戚泓灵这是才名清名保不住了,就想到要靠行善积德混个仁善之名了。
    戚泓灵收养那些女孤儿、收留那些被娘家或者夫家逼得走投无路的可怜女子,教她们一技之长,给她们安居之所,李清文就诬陷她是打着行善的旗号做半掩门的肮脏勾当。
    被人这般揪着不放,戚泓灵日子自然过不安生,但比她更难受、更愤怒的,却是被戚氏族长压着,都不能为女儿出头的戚家二老。
    戚泓灵的父亲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跟苍老了二十岁似的,戚泓灵的母亲更是几乎日日卧病,戚泓灵的兄嫂外出走动总会收获无数异样目光,戚泓灵的侄儿侄女也没少因为这事儿被人嘲笑、欺辱。
    原本只是想要和李清文好聚好散的戚泓灵因此恨极了李清文,曾经人人艳羡的一对佳偶,在和离之后彻底反目成仇。
    听杨小桃说完戚泓灵和李清文之间的恩怨纠葛,叶安澜眉头不由紧紧蹙了起来,她问杨小桃,“听你的说法,这个李清文,他是济州大族李氏的嫡系子弟?”
    杨小桃点点头,“没错,他是李氏二房的嫡幼子。”
    叶安澜再问,“李家给了戚氏一族什么好处?”
    第245章 法与宗族
    杨小桃翻了一下潘老爷子让人转交给她的小册子,“李家给了戚氏未来二十年内,自家茶叶生意的一成红利。”
    叶安澜啧了一声,“下血本了这是。”
    李氏的茶叶生意以济州为主,向外扩张至济州周边的九个州县,每年这门生意为李氏赚取的银两不下十万。
    二十年的一成红利,那就是一共二十万两,也难怪戚氏族长、族老,都压着戚泓灵的爹娘不准他们为自己女儿出头。
    不过这些都和叶安澜没关系,她无意越过戚氏一族为戚泓灵抱打不平,但她也不会因为李氏、戚氏的态度就对戚泓灵弃之不用。
    只要戚泓灵是她想要的教师人选,那她就会把对方招进女子学堂,才不会去考虑什么李氏、戚氏的宗族意见。
    正好,这所谓的“宗族”,也是叶安澜来到这古代之后,相当看不惯的毒瘤之一。
    那些真心庇护族中子弟的宗族,比如李璟所在的那个李氏,叶安澜对他们印象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比起这种风气比较正常的宗族,叶安澜在这个世界上,见识更多的却是那些仗着权势地位欺压族亲,甚至干脆明目张胆谋财害命、吃自己族亲人血馒头的人。
    这些人无视律法却又异常抱团,连当地官衙的手都很难伸进他们家族内部。
    即使是同族之间闹出了人命官司,弱势的一方被逼得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告去官府,大多数官员的处理措施,也基本都是发回宗族自行审理。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就受害于宗族之人的可怜百姓,简直就和羊入虎口无异。
    他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恨冤死也无人问津。
    这还是胆敢作出抗争的极少数人,那些没来得及抗争、没胆子抗争的人,更是不知有多少在宗族的高压之下,或是活得胆战心惊、绝望压抑,或是连含恨忍辱活着的机会都会被人无情剥夺。
    叶安澜的底线之一就是“杀人偿命”,她连“父杀子,夫杀妻”都能坚持划到需要偿命的范围内,就更别说那些族长、族老之类的,打着为了宗族的旗号私下祸害族人性命了。
    她明令禁止自己麾下众人搞“发回宗族自行审理”的那一套,但凡有人击鼓告状,不管告的是谁,她治下官员都必须按照律法进行审理、宣判,绝不能因为所谓惯例对那些求助官府的弱势群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若是有谁不按她的规矩来,叶安澜也有一个“徇私枉法,懈怠懒政”的罪名等着他,视情节轻重,降职、罢官、坐牢、砍头都有可能。
    而且为了让治下百姓知道什么事情可以求助官府,叶安澜还专门让人编了不少话本、戏曲到处去说去唱。
    这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可比干巴巴宣传法条有效多了,百姓们甚至都不用读书人专门帮着“翻译”,自个儿就能听明白遇到啥事儿是可以求助官府的,以及这事儿他们如果告官,官府大概会如何判决。
    叶安澜此举,在最初的时候其实是收获了很多质疑的,因为自古以来,朝廷实行的就是愚民政策,统治阶层认为,百姓知道的越少,才越能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而不是总想着折腾出什么事儿。
    然而学过古代历史的叶安澜却比他们都清楚,“愚民”并不是一个能够确保王朝长治久安的万能良方。
    要她说,老百姓所求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你能让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他们就绝不会吃饱了撑的想着推翻皇帝自己上位。
    反之,你就算大字都不让他们识一个,一旦被逼急眼了、横竖都活不下去了,他们也是有胆子拿起锄头、镰刀和正规军对着干的。
    这无关知道的多还是少、心思是愚钝还是活泛,这不过就是人类的求生本能在发挥作用。
    而叶安澜现在想做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过上普普通通却又安稳幸福的日常生活。
    或许是她偶尔也很擅长煽动人心,又或者是包括裴怀玉在内的她的一众下属,其实身体里也都流淌着想要济世为民的一腔热血。
    总之,当叶安澜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开诚布公告诉大家之后,大家就都一脸激动的同意了叶安澜的这个提议。
    他们仗着现在是“谁拳头大谁就有道理”的战乱时期,在叶安澜统管的各州各县,一力推行叶安澜让人历时数月,废寝忘食折腾出来的各种政策、法令。


上一章
返回

我家长姐无所不能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