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鬓边待诏

鬓边待诏 第62节

    王旬晖猜透了新帝的用意,是要故意唱红脸与人为难,然后暗示众人请这位嘉宁公主出面,好叫她收拢人心,大概是要为立后作铺垫。
    但这种话心照不宣,是不能说出口的。王旬晖只一味哭诉王家处境艰难,求她看在侄子王瞻的面子上,在新帝面前为王家求个情。
    若说别的,谢及音尚能推拒,可是事涉王瞻,她总不能袖手旁观。
    谢及音对王旬晖道:“我做不了王家的保,王家日后如何行事,也不是我说了算的。但逼王家人一齐辞官,此事确实对你们不公,我只能在新帝面前婉言几句,他若不听,我也没辙。”
    王旬晖心中大松一口气,“小臣先谢过嘉宁殿下的恩德!”
    王旬晖走后不久,谢端静又来公主府中拜访。
    她是魏灵帝的妃子,太成帝的妹妹,众人都对她避之不及,若非走投无路,她实在不想来为难谢及音。
    谢端静对谢及音道:“姑姑知道,你的日子也不好过,纵使你从前庇佑过新帝,他对你念着几分情意,可他毕竟姓裴,裴谢两家有迈不过去的血海深仇,他未必能给你体面,我实在不该来麻烦你……”
    谢及音笑了笑,“姑姑有话直说便是,我若能帮你,必不会推拒。”
    谢端静说道:“我是为前太子萧元度而来。当初新帝入主洛阳,他率黄眉军驻守丰县,一时不肯投诚,想必是让新帝心生不满。如今他大势已去,身边只剩亲信数十人,但新帝不肯放过他,正派人到处搜捕他,我实在是……我……”
    “姑姑担心他?”
    谢端静面色微红,“你也知道我与他的关系,我实在不忍心见他赴死。”
    谢及音略一思忖,问道:“萧太子到底是不是魏灵帝的血脉?怎么我听到有传言说,当年灵帝为笼络裴家,与裴家易子抚养,真正的太子其实应该是裴七郎?”
    今日若非谢端静提起萧元度,谢及音险些把这件事给忘了。
    虽说灵帝亲生太子的身份能让裴望初登基名正言顺,但她更希望这只是他笼络人心的手段,否则他先为魏灵帝所弃,又为裴氏所弃,心里该有多难受?
    谢端静道:“此事真伪只有新帝和萧元度知晓,只是无论真假,恐怕新帝都难以容他。”
    谢及音闻言叹息,“凭萧太子的身份,他若有心,仍有机会东山再起,四处为乱,新帝要捉拿他是情理之中,此事我劝不得。但新政伊始,当以宽和为主,谨刑慎杀,以安抚民心,萧太子未犯必死之罪,我会试着劝一劝新帝,盼能留他性命。”
    “这已是乞浆得酒,更复何求,”谢端静心中一松,继而又心情复杂地叹了口气,对谢及音道,“时移世易,如今的谢家飘零四散,听说阿姒在建康不敢回来,阿音,不知你日后有何打算,新帝他……会给你一个名分么?”
    谢及音道:“即使是后宫名分,也要受百姓供奉,咱们谢氏实在没有这个颜面接受。我打算离开洛阳几年,之后的事之后再决定。”
    谢端静闻言感慨道:“没想到你竟比我还看得开。”
    当夜,用过晚饭后,谢及音怀中抱着阿狸,坐在院中秋千上消食。
    红霞隐退,月亮徐徐从东边升起,秋千旁的两棵桃树花开得正好,识玉在上面各挂了一盏宫灯,照得桃花簌簌,人影朦胧。
    裴望初走进院中时看到这一场景,并未上前惊扰,只远远地看着。谢及音许久才发现他,朝他招了招手,“过来呀,巽之。”
    裴望初这才走过去,望着她道:“今日我回来晚了,殿下是在等我吗?”
    谢及音仰面问道:“你高兴吗?”
    “殿下等我,我很高兴,但是让殿下等,我心中愧疚。”
    秋千架得不高,裴望初单膝蹲下时,正能够伏在谢及音腿上。
    他瞧着有些疲惫,谢及音不忍此时问他与魏灵帝的关系,恐惹他伤心。她抬手轻轻抚摸他的鬓角,恰逢春夜的风拂过,桃花落了两人一身。
    裴望初握起她的手,端详她新染的蔻丹,温声道:“听说今日府中很热闹,有不少人来拜访过。”
    “王旬晖,还有我姑姑,都是来托我有求于你的。”
    裴望初闻言轻笑,“皇后娘娘有事吩咐,何谈求字?”
    谢及音脸色微红,悄悄拧了他一下,“都说了别乱喊,让人听见成何体统。”
    “你自己答应我的,三年五年,我也等得,”裴望初目色幽深,似笑非笑道,“但你不能不认,否则我明日就昭告天下,届时恐要违逆殿下的意思。”
    谢及音黛眉微扬,“你威胁我呀?”
    裴望初叹气,“不敢,我求你。”
    谢及音将他从地上拽起,与她同坐在秋千上,和他说正事。
    “听王旬晖说,你想让王家人全都辞官归隐,这是何故?”
    裴望初随口胡扯:“只是看他们不顺眼罢了,若是一点教训都不给王家,我怕后来人效仿王铉。”
    谢及音劝谏道:“太成帝失道,先逼死了崔元振,又去为难王家,王铉欲起而自立,也是人之常情。他罪在手握重兵却不保洛阳,已为此伏罪自尽,王氏后人皆以他为戒,外有王瞻,内有王旬晖,以后都是你的肱骨,你又何必计较从前?”
    裴望凤目半阖,故作犹疑道:“难道我做错了?可朝中人人附和,御史台也没有劝我。”
    谢及音有些惊讶,“无人敢劝?他们这么怕你么?”
    裴望初笑了笑,“幸好还有殿下劝我,否则我真拿王家开刀,岂不是酿成大祸。”
    “你的意思是,愿意就此放过王家?”谢及音微愣,他答应得是不是太容易了?
    “我说过,殿下的话,我无一不应,”裴望初揽着她道,“何况殿下卓有远见,闻卿良言,我受益匪浅,王家确实不应该动。”
    见他如此听劝,谢及音心中少了许多顾虑,思忖片刻,又与他提起萧元度的事。
    “……这是我的私人之请,我心里明白,你与谢家和萧家都积怨颇深,若你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杀萧太子泄愤……姑姑那边,我会去同她说开。”
    裴望初伸手抚上她的脸,轻声问道:“殿下觉得我恨谢家人吗?”
    谢及音长睫微微一颤,反问道:“不该恨吗?”
    裴望初柔声道:“世上哪有那么多应该,不过是愚夫以世俗自束罢了。谢黼登基,杀我裴氏满门,今我得势应以眼还眼,来日又是谁应对我以牙还牙?……以后你我夫妻一体,纵然为你计,为子孙计,我也不该滥造杀孽,是不是?”
    谢及音听罢,心中五味杂陈,她早知七郎光风霁月,从不为世俗所拘,可今日听了这番话,仍叫她心中震动,又不禁心疼他,这样好的人,为何偏偏落个满门倾覆、孤家寡人的下场。
    只听他又说道:“何况谢黼之罪,本就与谢家其他人无关。我向来不喜欢以出身论人,天下人的血都是一个颜色,何以出身世家便高贵,出身寒族便低贱,出身谢家便要替谢黼受过?殿下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不要再因此罪己。”
    谢及音靠在他怀里,低声笑了笑,“我本想宽慰你,怎么反倒被你开解了?”
    “既然我已开解殿下,就不要再因此推拒做我的皇后,好不好?”
    谢及音默然不语。她羡慕裴望初的豁朗,也对他的话深以为然,但她能轻易地宽宥别人,却很难以此来说服自己。
    自她出生后被视为恶兆开始,这二十年,她已习惯于背负着天生的罪责而生活。
    这也是可以放下的吗?
    她与裴望初定下三五载之约,不止是给他时间来理清内外,也是给自己时间来想通这件事,她要学着慢慢放下。
    谢及音不接他的话,将话题又转了回去,“姑姑待我一向不错,你若愿意饶萧太子一命,我代姑姑承你的恩情,记你的好。”
    裴望初本也没打算杀他,此事与王旬晖的事一样,是他故意放风声给谢端静,好教她求到殿下面前。
    裴望初笑着看她,“怎么,萧元度也杀不得么?”
    “你方才还说不滥造杀孽,若能不杀,还是不杀为好,也能彰显刑杀宽和,”谢及音婉言劝道,“当然,萧太子的身份流落在外也不妥当,他若愿意,不妨在朝中挑个闲职给他,也算是把他放在眼皮底下看着。”
    裴望初点点头,“嗯,殿下所言有理。”
    “那……你明日下诏?”
    裴望初道:“大魏玉玺在殿下身上,你自行下诏即可。”
    “这怎么行?”谢及音眉心微蹙道,“不能这样乱来,这不合规矩。”
    “皇后懿旨也不合规矩么?”
    “巽之!”
    “好好好,我来下诏,”裴望初怕真惹急了她,见好就收,“那殿下陪我回屋拟诏吧。”
    他伸手将阿狸丢到一旁,把她从秋千上抱起来,往屋里走去。睡得正香的阿狸被人闹醒,横在秋千上伸了个懒腰,滚了一身的桃花,又跳下秋千,急急往屋内寻人去了。
    第70章 悄悄
    新朝将至, 洛阳城的簪缨世族去而复返,都想在朝堂上重争一席之地。
    嘉宁公主为王家求情,使得新帝对王家回心转意一事不胫而走, 有些聪明人已经窥见了帝心,千方百计想要拜谒公主府,讨好谢及音。有些人仍心存疑虑,觉得依她的身份,不应得到新帝的青睐。
    新帝暂居公主府, 那是为了以牙还牙, 将从前在公主府中受过的屈辱尽数讨回。他是才倾魏阙、貌冠洛阳的世家公子,怎么可能对曾在人前侮辱过他、视他为待诏奴才的女人有真感情?
    各种流言蜚语, 在洛阳城的茶余饭后间流窜, 识玉出门一趟,听见了什么话,回来后一一学给谢及音听。
    阳光正好,谢及音抱着阿狸在院中晒太阳, 听罢识玉的学舌, 她懒洋洋地笑了,“比起我从前的名声, 这些话根本算不上难听, 这些世家待我倒还算客气。”
    “毕竟裴七郎……我是说新帝,待您十分敬重, 别人说话前总要掂量一二,”识玉低声问她,“殿下, 您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呢?”
    谢及音抬眼,“你指什么?”
    “新帝是打算给您一个名分吗, 为何至今都没透露口风?若是不给,他为何又天天宿在您这儿……”
    识玉背地里替她操了许多心,整日看着裴七郎与她情深意笃,连穿衣洗漱都不愿假手于人,分明是上心的,可若真是有情,该给的东西怎么能不提呢?
    识玉小声道:“奴婢觉得,您做皇后也是使得的。”
    谢及音揉着阿狸的脑袋,对识玉道:“我若做了皇后,就提拔你做一品掌印女官,可惜眼下不是好时候,我总觉得太急了,该缓两年……至于七郎宿在我这边,是因为我心悦他,无关别的什么。”
    识玉又想不明白了,“之前您从不顾及旁人的非议,既然喜欢,如今又何必瞻前顾后?”
    谢及音先是微愣,继而笑了笑,“连你也觉得我该留下么?”
    “奴婢是为您以后着想,可没有收新帝的好处,”识玉转而言道,“不过殿下的决定总没有错,无论您想留在洛阳还是去建康,我跟着您,都是好去处。”
    虽然裴望初隔三差五就来磨她,识玉和岑墨也偶尔帮劝,但谢及音暂时没有改变主意的打算。新帝登基的日子就在眼前,她已命人收拾好行囊,准备典礼一过,就去建康小住。
    她想静静享受留在洛阳的最后时光,让识玉将携礼拜访的世家都挡回去,只抽空见了两个人,一个是杨皇后,一个是她名义上婆母,崔缙的母亲崔夫人。
    杨家随太成帝得势,又因太成帝失势,如今皆被削了官,退居弘农待罪。杨皇后想请谢及音为杨家求情,谢及音说道:“我非朝堂官员,也非新帝谏臣,这些事轮不到我来插手,皇后娘娘找错人了。”
    “可王家之事……”
    “王家,乃是因为有功于社稷,新帝纵不喜,也不会为难,杨家呢?”谢及音语气柔和谦逊,态度却分寸不让,“太成帝在位时为修建七层观星阁而大兴土木,杨司徒非但不劝谏,反倒趋炎取媚,欲效卫氏。后听闻胡人铁骑将到洛阳,杨家派人在城中各处寻车马,强买强卖,惹得民怨沸腾,此不为罪么?”
    杨皇后哑口无言,仍不甘心道:“可杨谢两家同气连枝,阿音,望你能看在过往的情分上,为杨家美言几句。”
    提起过往的情分,谢及音道:“不知皇后娘娘是否记得,当年住在汝阳谢家时,我身边有个投井自尽的婢女,叫断珠。”
    杨皇后闻言目光微闪,不敢再看她。
    “断珠即将出府嫁人,却被人下药,掉光了头发,后来她投井自尽,我恶毒刻薄的名声也传遍了洛阳。这件事是不是我做的,您应该比谁都清楚,我与杨家并没有什么情分。”
    谢及音顿了顿,又说道:“我带阿姒去建康避难,她却与外人联合起来算计我,如今我与她没有情分,只有恩怨,我不为难你们已是克制性情,怎么能指望我为你们美言?”
    句句质问,最终令杨皇后羞愧难当,无地自容。她不得不接受杨氏即将退隐败没的结果,竟当场以袖掩面,痛哭落泪。
    谢及音见不得她这副可怜相,宽慰了她几句:“杨氏能保得满门平安已是幸事,若族中子弟争气,将来仍有出头之日,您想想胶东袁氏,不正是这个道理么?”
    杨皇后闻言,擦干眼泪起身拜谢,怅然道:“从前是我气量褊狭,阿姒也不懂事,让你受委屈了。”


上一章
返回

鬓边待诏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